《农业气象学》综合复习题

合集下载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象学复习题(附答案)第⼀章地球⼤⽓(8分)1、⼤⽓是由⼲洁⼤⽓、⽔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洁⼤⽓:指除去⽔汽及其他悬浮在⼤⽓中的固、液体质粒的整个混合⽓体;⼲洁⼤⽓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3、⾼层⼤⽓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下形成的,⼤⽓中臭氧浓度最⼤的⾼度是 20~30km 。

4、⼤⽓中的臭氧的作⽤:1)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全部的紫外C和部分的紫外B,保留对地⾯⽣物有利的紫外A;2)同时影响⼤⽓温度的垂直分布。

5、⼤⽓中⼆氧化碳浓度⽩天、晴天、夏季⽐⿊夜、阴天、冬季⼩。

⼤⽓中的⼆氧化碳的作⽤:1)⼆氧化碳是绿⾊植物进⾏光合作⽤不可缺少的原料;2)⼆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地⾯和⼤⽓长波辐射,对地⾯和空⽓有增温效应。

6、列举⼤⽓中⽔汽的重要作⽤:1)天⽓、⽓候变化的主⾓;2)直接影响地⾯和空⽓的温度;3)⾃然界中⽔分由海洋向陆地转移的使者;4)影响动植物的⽣长发育。

7、列举⼤⽓中⽓溶胶粒⼦的重要影响:1)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的太阳辐射;2)吸收地⾯长波辐射并放射⼤⽓逆辐射,缓冲地⾯的辐射冷却;3)降低⼤⽓能见度;4)充当⽔汽凝结核,对成云致⾬有重要作⽤。

8、根据⼤⽓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从低到⾼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1)集中了3/4以上的⼤⽓质量和⼏乎全部的⽔汽,是天⽓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2)温度随⾼度升⾼⽽降低;3)空⽓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4)⽓象要素的⽔平分布不均匀。

第⼆章辐射(16分)1、名词解释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于单位⾯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以S表⽰,单位W/m2光照度:阳光在物体表⾯的照度,⼤⼩决定于可见光的强弱(P56)太阳常数:当⽇地距离为平均值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通常采⽤1382W/m2太阳⾼度⾓:太阳平⾏光线与地表⽔平⾯之间的夹⾓称为太阳⾼度⾓,⽤h表⽰(00<=h<=900)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出到⽇落的总时数,以⼩时、分为单位(即昼长)⽇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它的⼤⼩说明阴晴情况,数值⼤说明晴天多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暮曙光的总称(⽇出前和⽇出后的⼀段时间内,⾼空⼤⽓的散射辐射仍能投射到地⾯,称为暮曙光,持续时间⾼纬长于低纬,夏季最长,冬季最短)⼤⽓质量数:指太阳辐射路径上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在标准状况下,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所经过的路径中,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称为⼀个⼤⽓质量数,是⽆量纲量)地⾯有效辐射:地⾯辐射与被地⾯吸收的⼤⽓逆辐射之差,称为地⾯有效辐射地⾯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地⾯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净辐射,亦称地⾯辐射差额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于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在这个波谱区内量⼦能量使叶绿素分⼦呈激发状态,并将⾃⾝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这段波普称光合有效辐射2、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和应⽤(P36——38)3、太阳⾼度⾓的影响因素:1)⼀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位置;2)⼀天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B. 农业与气候的关系C. 气象与地理的关系D.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答案:A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酸碱度答案:D3. 农业气象站通常设置在什么地方?A. 农田中心B. 农田边缘C. 农田附近的山顶D. 农田附近的河流旁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成分5. 农业气象预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A. 提供灌溉建议B. 提供病虫害防治建议C. 提供种植时间建议D. 以上都是答案:D6. 农业干旱指数是衡量什么的指标?A. 土壤湿度B. 空气湿度C.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D. 温度与湿度之差答案:C7.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灾害?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地震答案:D8. 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作物产量B. 减少自然灾害损失C.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 以上都是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仪器?B. 湿度计C. 风速计D. 土壤pH计答案:D10. 农业气象数据通常用于哪些方面?A. 农作物种植规划B. 农业灾害预警C. 农业资源管理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哪些?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答案:A、B、C2. 农业气象站的主要观测内容有哪些?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湿度答案:A、B、C、D3. 农业气象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A. 灌溉建议B. 病虫害防治C. 种植时间安排D. 灾害预警答案:A、B、C、D4.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哪些?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霜冻答案:A、B、C、D5. 农业气象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A. 种植规划B. 灾害预警C. 资源管理D. 产量预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农业气象学只研究农业与气象的关系。

广西大学《农业气象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广西大学《农业气象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超越高度一.单选题(共15题,27.0分)超越高度1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长波辐射。

正确答案:C2作物一生中的需水量是随着其生育进程变化的,大致符合的规律;( ) A“少-多-少”B“少-少-多”C“多-多-少”D“多-少-多”正确答案:A3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

A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B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C气温=露点,饱和差=0;D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正确答案:C4热带气候带位于( );A10°S-10°N之间B10°-23.5°N(S)之间C23.5°-33°N(S)之间D33°-45°N(S)之间正确答案:B5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 )。

A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B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C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D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正确答案:D6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加快;B减慢;C不变;D取决于气温。

正确答案:A7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

A清晨转换型B正午受热(日射)型C夜间放热(辐射)型D傍晚转换型正确答案:C8湖北省秋季出现秋高气爽天气时,地面和高空分别受____控制。

A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B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C赤道海洋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D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正确答案:B9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氧;B臭氧;C氮;D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D10当气团离开源地移动到性质不同的下垫面上时,气团的物理属性会逐渐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 );A气团变性B气团减弱C气团消失D气团填塞正确答案:A11当饱和水汽压为8.0hPa,实际水汽压为6.4hPa,则相对湿度为( );A1.6 hPaB80%C20%D14.4 hPa正确答案:B12____的天气有利于夜间辐射霜冻的形成。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

1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2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13)1200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答案:1.对,2.错, 4.对,5.错,6.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农业气象学综合测试3

农业气象学综合测试3

(注意:蓝色部分为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6分,每小题2分)1、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 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 ,就称为太阳常数。

2、短日照植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短的白天和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

3、蒸腾系数:植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蒸腾)的水分克数,就称为植物的蒸腾系数。

4、绝对湿度:一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克数,就称为绝对湿度。

5、锋面: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的交界面或过渡面。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气候要素:表示气候特征的量值称为气候要素,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各种气象要素的极端值、变化值,它们出现的频率、时间和分布;一些综合指标,如干燥度、大陆度等。

8、保护地:保护地是指在不适宜或不利于作物露地生长的季节和场所,利用保护设施进行蔬菜、花卉和其它经济作物生长的空间地块。

二、填空(共14分,每空1分)1、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能强烈吸收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

2、北半球的冬半年(δ<0),各地的日照时间均小于12小时,且纬度愈高,日照时间愈小。

3、潮湿的土壤, 导热率较大,故热量传递较快,因而其表面温度变化缓和。

4、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与多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干旱相结合,夏季具有海洋性,冬季具有大陆性。

5、三圈环流中的热带环流圈,是指在赤道附近受热上升的空气,在北半球从高空流向高纬,部分空气在北纬30度附近堆积下沉,因而在下沉区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而在赤道附近上升区形成了赤道低压带。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共10分,每小题1分,请把正确的答案A、B、C或D填在下表中)1. 北半球夏季温度比冬季高, 是因为。

A.空气密度大B.空气本身的冷热变化C.日地距离近D.太阳高度角大2. 地球大气的最低层,称为。

A.平流层B.电离层C.热层D 对流层3. 对植物伸长起作用的光谱,主要是。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复习题第一章1. 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2. 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 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4.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6. 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说明当一块空气的温度比同高度上周围空气温度高或低时,这块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7. 根据状态方程,比较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密度的差异。

第二章1.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2.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3. 设灰体的吸收率为a,试推导其总辐射能力与温度的关系式(提示:将Kirchhoff定律与Stefan-Boltzmann 定律结合起来考虑)。

4. 已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地球表面温度平均约为300K,假定太阳表面为绝对黑体,地球表面为吸收率为0.9 的灰体,试分别计算太阳和地球表面的总放射能力。

5•计算武汉(30° 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6.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8. 当太阳赤纬为S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9. 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季节交替吗?可照时间还会变化吗?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如何变化呢?为什么?10.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12. 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 1.495 X 108公里,太阳直径为 1.392 X 106公里,太阳常数为1367 瓦?米-2,将太阳视为绝对黑体,忽略宇宙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试推算太阳表面辐射的辐射通量密度、总功率和有效温度。

13. 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14. 根据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计算式,分析直接辐射的影响因素。

15•计算武汉(30 ° N)和北京(40 ° N)冬至和夏至日晴天真太阳时10、12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透明系数p=0.8)。

16. 任一坡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Rsb坡=Rsc?am sin a (其中a为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试分别计算武汉冬至和夏至正午时,在坡度为30°的南坡和北坡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设透明系数p=0.8)。

17. 武汉夏至日测得正午水平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800 瓦?米-2 ,设这一天天空晴朗,透明系数不变,试计算透明系数和下午16时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18.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各受哪些因素影响?19. 晴天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中光谱能量分布各随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为什么?(提示:根据分子散射规律解释)。

20. 不同光谱成分的太阳辐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21. 地面辐射通量密度如何计算?它受什么因素影响?22. 何谓大气的"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温室效应"是增强还是减弱?为什么(不考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物的影响)?23. 何谓地面有效辐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4. 为何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5. 何谓地面辐射差额?其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如何?26. 解释名词:辐射、绝对黑体、灰体、太阳赤纬、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可照时间、光照时间、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太阳常数、大气透明系数、大气质量数、总辐射、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差额。

第三章1. 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2. 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3. 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4. 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5. 土壤导温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为什么?6. 表示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有哪些?如何计算?7. 一天中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各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最高温度一般不出现在正午?8. 土中温度的变化特征是什么?为何年温不变层深度大于日温不变层深度?9. 已知某地温度日较差为32C,而10cm深处日较差为10.1 C,求日温不变层(日较差<0.1 C )的深度。

如该地的地面温度年较差为40 C,求年温不变层深度。

10. 水体的热交换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对水温的变化有什么影响?11. 纬度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2. 何谓绝热变化?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的状态变化可看作绝热变化?13. 为何气块作上升运动时温度会下降?为何饱和湿空气上升时降温比干空气慢?14. 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15. 何谓逆温?在什么条件下可出现逆温?逆温在农业上有什么意义?16. 何谓大气稳定度?如何判断大气的稳定度?17. 试分析晴天条件下大气稳定度的日变化情况,由分析结果解释夏天雷阵雨常出现在午后的原因。

18. 已知500m > 1000m和2000m高处的气温分别为12.0 C,8.0C和2.0 C,试判断500m〜1000m和1000m〜2000m这两层空气的稳定度。

19. 某种植物从出苗到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它在日均温恒为20C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时间为100天,而在18C时为125天。

如果让这种植物在25C条件下生长50天,然后转移至20 C的条件下栽培,问该植物从出苗到开花共需多少天?其生物学零度为多少?20. 为什么对同一植物的同一发育期,积温也存在不稳定性?21. 解释名词: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活动层、活动面、年较差、逆温、乱流、活动温度、有效积温、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

第四章1. 试推导用水汽压计算露点温度的公式。

2. 简述各种湿度特征量的定义和表示的意义。

3. 总结归纳各种湿度特征量的换算方法。

4. 水分子数一定的空气块作绝热上升运动时,各湿度特征量如何变化?为什么?5. 在气温为15.0C时,测得水汽压为13.4hPa,气压为1010.0 hPa,试求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6. 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7. 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

8. 某日气温为20.0C,水温为18.0C,相对湿度为70%,水面蒸发速率为2.1mm/日,如果次日水温升为20.0 C,其它条件不变,则水面蒸发速率变为多少?9. 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10. 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11. 某日晨最低气温tm = 10C,露点td = 9C,据预报次日晨tm = 8C, td不变,试估计次日晨是否有雾?如有的话可能是什么雾?为什么?12. 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13. 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14. 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发生旱涝?15. 一团温度为15C,相对湿度为80%的空气块,从海平面处开始翻越一座2000米高的山脉,忽略饱和前水汽压的变化,求迎风坡的云高和山顶处的水汽压。

16. 解释名词:水汽压、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农田蒸散、平流雾、降水量、降水距平、降水相对变率、干燥度、水分利用率、蒸腾系数。

第五章1. 试计算一个表面积为1.7m2的成人在海平面(气压为1013hPa)所受到的大气压力,这个压力为何不会把人压垮?2. 在某山脚处测得气压为1013hPa,气温为19C,山顶处气压为880hPa,气温为12C,求山的高度。

3. 空气主要受哪些力的影响?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什么决定?4. 设在45° N附近700hPa高度上气温为0C,等压线为东西向的平行直线,气压南高北低,梯度为0.01hPa/km ,若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试求风向风速。

5. 风与等压线的交角是陆上大还是海上大?为什么?试由结论解释为何高气压和低气压在海上生存的时间比陆上长。

6.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唯一能源?7. 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8. 为什么会形成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有哪些大气活动中心?9. 季风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我国东部为典型的季风区?10. 试比较季风、海陆风和山谷风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11. 某时刻在武汉(30° N)高空500hPa的高度上气温为-23.0C,气压从南向北每100km 降低1hPa,若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试求风向风速(已知干空气的比气体常数为287J - K-1 • kg-1,地球自转角速度为7.2921 X 10-5 s-1 )。

12*.某时刻在武汉(30 ° N)地面上气压为1000hPa,气温为27.0 C,气压从南向北每100km 降低1.2hPa,空气与地面之间外摩擦力的摩擦系数k=6X 10-5N/(m • s-1),试求风向风速(已知干空气的比气体常数为287J - K-1 • kg-1,地球自转角速度为7.2921 X 10-5 s-1 )。

13. 一团气温为30C,露点温度为25C的气块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30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都降落在迎风坡,试计算翻山后气块到达海平面时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忽略未饱和空气作垂直运动时水汽压的变化)。

14. 形成焚风的条件是什么?形成焚风时气温升高所需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15. 解释名词: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地转风、风压定律、季风、山谷风、海陆风、焚风。

* 注:题号带*的题目仅供有兴趣的同学选做。

1. 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各季的天气有什么影响?2. 锋面附近为何常为大风,阴雨天气?3. 锋如何分类?各类锋的天气有什么异同点?4. 气旋和反气旋中的气流有何不同?为何形成截然不同的天气?5. 太平洋副高内部和周围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6. 试解释谚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7. 如何划分槽(脊)的前后?槽(脊)前后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8. 何谓切变线?其附近天气有什么特征?9. 简述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源地和路径。

10. 何谓寒潮?它对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11. 霜冻如何分类?如何防御?12. 中国东部大雨带是如何形成的?其活动有什么规律?13. 简述春季连阴雨的形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