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后现代主义

波普运动
—一种流行文化的开始
“最近几十年中,没有任何一场艺术运动比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纽约和伦敦的,后来被 称为波普艺术的运动那样,在一个通俗化的水平上与应用艺术如此无法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POP”一词是”popular”的变体。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大众化的。
英国画家查理德·汉戴尔顿:“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
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
发展演变而言的。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设计是:
1.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与生产及生产技术有关(追求经济性) 3.与解決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形式)
5.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
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 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 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 论著则较少。
作品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 毛 泽 东 ︾
“用热点传播符号 表达流行文化” 作品要素: 肖像题材的代表作
取之于媒体
︽ 坎 贝 尔 汤 罐 头 ︾
作品要素:
“重复构成产生的拓展延伸”
相同视觉符号组成
隐去单一母题
重复构成
︽ 二 百 一 十 个 可 口 可 乐 瓶 ︾
作品要素:
“重复构成产生的拓展延伸”
相同视觉符号组成
隐去单一母题
人物脚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哲学解释学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 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伽达默尔与其师海德格尔共同将传统 解释学放到现象学本体论基础上研究,他的出发点 是反对古典解释学的客观主义。1960年出版的《真 理与方法》是其代表作,也是解释美学的代表作, 书中传达的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流派。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后结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法国哲学家,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出身在阿尔及利亚近郊的一个 犹太裔家庭,十九岁获学士学位后,旋即赴法国,入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60年,任教于巴黎大学。 1965年,回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史。七十 年代起,定期赴美讲学,影响日益扩大。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新实用主义
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1925-)是建 设性后现代思想奠基人、生态经济学家、过程 哲学家。自1969年起,一直专注于生态哲学 和生态文明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演 ,予以剖析和批判西式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 社会环境及人类文明的破坏。他是西方社会绿 色GDP的提出者之一。代表作有《是否太晚》 《生命的解放》《可持续性:经济学、生态学 与正义》《后现代公共政策》等。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主要著作有《文字与差异》、 《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哲学的边缘》、《撒播》、《立场》等。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
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德国建筑师密斯。
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
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
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后现代主义(1)

㈥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文 本主义的影响
•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方 工业文明的批判,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的孤独性、 虚无性及不确定性的强调,以及文本主义关于 “一切事物都是文本”的观点等,也都从不同的 方面,如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 等,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㈢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
• 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 统——即在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 估。 • 尼采抬高意志,贬低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 • 尼采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权力感”作为衡量真理 和区分善恶的惟一标准。
㈣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 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 说
㈤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 现代性、科学理性破除了奴役、压抑的根 源,却又设置了又一新的奴役和压抑,设 置了新的“权威”、“本质”、“中心”。 所以,应拒斥一切现代性的理论,解构和 摧毁现代性的观念、理论以及理性。
㈥消解主体性
现代主义虽然确立了主体和主体性,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 展,主体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性,同时,还忍受着内外的压 力而焦虑、苦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随波逐流, 无所适从。 主体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主客二分的存在,也反观了现代性 的缺陷,因此,必须无情地批判主体,消解主体性。 其实主体只是现代性的一个杜撰,根本不存在。世界没有 人和物的关系,只有物和无的关系。
㈦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 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后现代主义

2、理论源头——解构主义
特点: 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 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 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 开放心态去容纳。
二、概念分析
1、
概念简述
2、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比较
1、概念简述
后现代的“后”,其意有两重,一是要超 越和压抑现代主义本身,二是表明了时代 的线性发展已使现代主义显得过时。 后现代是一个非体系的时代,是一个什么 理论都可以说的通的时代,是费耶安本德 所说的“怎么都行”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简介பைடு நூலகம்
范梦——概况 刘冰——影响
“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 讲下去。” ——《无法命名者》
“令人伤心的是必须粉饰现实,同样令人伤心 的是实在无法粉饰现实” ——《猫的摇篮》
“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又不是” ——《牧羊郎加尔斯》
参考书目及资料
《后现代理论》 道格拉斯凯尔纳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 《解读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理论》黄一玲 《走进西方哲学》沈湘平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曾艳兵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安吉拉· 默克罗 比
1、理论特征
(3)后现代主义以虚无主义的方式作出自 己的政治承诺。 (4)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反二元论、 反中心性特点,使其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 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
2、文化特征
首先,后现代主义达到空前的文化扩张。 文化丧失了传统性的意味,突破下一文化 的界限,而扩张到无所不包的地步。 其次,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后现代语言观 看来,并非我们控制语言或我们说语言, 而是我们被语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 ,而是“话在说我”。
起源: (1)1870年前后,英国画家约翰·查普曼 就曾提到“后现代绘画”一词,指代比印 象派绘画还要前卫的绘画作品。
后现代主义--简

后现代主义风格(Post-Modernism)
特征:
• 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 2、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 3、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现代主义:走向纯粹理性的极端,忽视人的情感和环境的作用。
1.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1)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 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普艾特一伊戈(Pruit-lgoe)住宅
• 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在英文中,“后现代”(Post Modern)和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ism)的内容是 不相同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 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而后现代主义,则 是以一种风格为特征的设计运动。
•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征,既是 一种对历史产物反思的结果,同时又是历史发展 的一种必然。 • 新材料、新技术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不仅能最大 限度地成为现实,而且还具有多样化的可能。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斯特林· 詹姆斯 (James Stirling)[英]
1926年-1992年
现代主义 的结构、 古典主义 的装饰、 波普风格 的细节
《后现代建筑语言》
剑桥大学图书馆学术厅外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4)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1907-)[巴西]
悉尼歌剧院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7)丹下健三(Kenzo Tange) 山畸实(Minoru Yamasaki)
1964代代木体育馆
1977纽约世贸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8)任佐· 皮阿诺(Renzo Piano)[意大利]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指导老师:赛尔江姓名:帕丽扎提班级:建筑06-2学号:20062204425定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它即出现在西方世界开始对现代主义提出广泛质疑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美国费城的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文丘里在1966年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是最早对现代建筑公开宣战的建筑理论著作,文丘里也因此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人物。
在数的一开始,文丘里就对正统现代建筑大胆挑战,抨击现代建筑所提倡的理性主义片面强调功能与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建筑在真实世界中所包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代表作:母亲住宅罗波特.文丘里, 1964文丘里母亲住宅坐落于美国宾州栗子山,建筑师R·文丘里(1925~1962)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理查德·罗蒂(1931-)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哲学教授,是当今英语哲学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哲学与自然之镜》[②]和《偶然、反讽与团结》[③]等一系列极具思想冲击力的著作的问世,确立了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对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真理观、最低纲领自由主义政治观、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和后哲学文化及政治理论的积极倡导,也使他同时成为了西方学界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重要著作包括:《哲学与自然之境》(1979)、《实用主义的后果》(1982)、《偶然、反讽与团结》(1989)、《客观性、相对主义与真理:哲学论文第一集》(1991)、《论海德格尔及其他哲学家:哲学论文第二集》(1991)、《真理与进步:哲学论文第三集》(1998)、《立国论》(1998)和《哲学与社会希望》(2001)等。
理查德·罗蒂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基本上是循着:1.在本体论上反对实在论、2.在认识论上反对基础论、3.在心理学上反对自我论等三个维度展开的。
罗蒂不同于其他的后现代主义者,即不仅仅对现代哲学进行解构、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而是要在批判与解构中进行重建。
这种重建就表现为罗蒂以哲学与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提出了“后哲学文化”。
后哲学文化包含以下内容:今日之哲学充当了各学科的法官,获得了与中世纪神学一样的至尊地位。
这种哲学追求大写的“真理”、“善”、“理性”是一种大写的“哲学”,与神学一样,哲学也应该失去至上的地位,进入后哲学文化。
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的一员,哲学和哲学家是小写的哲学和哲学家,在这里,没有任何特别的科学标准可以遵循,也因此没有人声称他们拥有说明一切的奥秘,没有科学家和学者以为他们的著作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后哲学文化》中,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观”:启蒙运动的先知们以哲学文化观代替中世纪的神学文化观,但随着人们对本质主义和基础
主义日益增长的怀疑,哲学最终无法成为文化的核心。
不论是哲学、科学还是政治,都是平权的文化,不存在“文化之王”和“文化的最后法官”,而民主先于哲学。
罗蒂还反对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是人们相信为真的东西,认为真理只是指所有真的陈述共有的一种性质,真理没有本质,它只是用来表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不表示对事物的说明。
因此,真理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 (1930~)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
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
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sàn)播(bō)》(1972)、《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人的目的》(1980)、《马克思的幽灵》等。
解构主义针对结构主义而言。
结构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世界采取结构式的、系统式的研究。
由来已久。
但是,严格意义的上的结构主义指的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的思维方式,它所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外部,而是依赖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
系统个别单位之有意义并不是他们本身具有什么实体性的意义,它们的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
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他从语言入手,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质的存在。
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
因此本体、在场是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在场”也是必须解构的。
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
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
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则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即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的二元结构。
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
根本不能回头想什么源头或根源。
反对语言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学大厦本身,语言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语言和写作是对立的,“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写作,写作不过是说话的派生物(记录)”语言更能直接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写作则使说话人的意义不能完全自我呈现。
言说优于写作。
他认为言说和文字是一种平等和互补的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说,是说话的记录形式,说话是文字、书写的补充形式,二者不可偏废。
循着对语言中心主义的颠覆、拆解,德里达一鼓作气,直抵形而上学大厦本身,拆解中心本身的在场与不在场。
德里达不顾一切地解构,使其解构主义走向了另一极端,即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的被放逐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少年时代经历过二战和德国纳粹对法国的占领。
纳粹的暴行,尤其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成了利奥塔不断反思的对象,也令他对黑格尔思辩叙事的前提“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产生怀疑,这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来源。
利奥塔的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词语》(1986)等,《后现代状况》一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的,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
”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
利奥塔后来对“后现代”这一提法不满,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其实,后现代乃“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规定及假设提出疑问,“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
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并基于其立场,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乃“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
利奥塔说:“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
”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利奥塔不像德里达直接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也不像罗蒂以哲学和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来建构一个后现代理论,而是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知识的合法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来实现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放逐元话语的目的。
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
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理性出现偏差的原因并不在于科技,而在于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机构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防御系统。
需要冲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系统,摆脱思想压制,进行自由交流,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
主张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强调交往和共识,建立“新理性”,“自己能证实一个种类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语言交往和合作的结构,理性的活动必然要依靠理性”。
哈贝马斯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获得共识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
他的“新理性”就是一个人们通过交往、交流并对阻碍交往、交流的社会因素进行批判而达到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