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概论

合集下载

风药的应用思路

风药的应用思路

风药的应用思路中医认为:风有内风、外风之分。

自然界空气流动而产生的风,属于外风,风气太过会使体表皮肤的水分丢失,皮肤出现干燥,临床可见秋、冬季肌肤干燥、皲裂等“燥症”,这就是“六淫”中的风邪为患,所谓“风胜则燥”,甚至可使颜面失于柔润、皮肤干燥。

假如其人素体血虚,或者因为失血、耗血,而使肌体发生干燥之症,而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时发眩晕,此乃“内风”之象,常可见容颜憔悴,大便干燥,毒素沉积,颜面失却光泽或布黄褐斑。

因此,选用祛风、养血的中药,会有美容润肤、祛斑等作用。

风药的应用思路:升阳祛风、养血祛风、行气祛风、健脾祛风!升麻加羌活、独活;四物汤加薄荷就是养血祛风;柿蒂加独活就降气祛风;白术加防风就是健脾祛风。

祛风药:白僵蚕、桑叶、白芷、薄荷、辛夷、荆芥、蝉蜕、蔓荆子。

祛风除湿,祛风法之一。

是用祛风湿药治疗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方法。

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五加皮等药。

苍术、川升麻、天麻。

白僵蚕55克、苍术40克、桂枝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防风15克、独活10克、柿蒂10克、薄荷15克(后下)、大枣10枚,水煎服,主治让五脏六腑都恢复成健康的运作。

薄荷、天麻,通奇经八脉的药效。

白僵蚕,通十二经以及奇经八脉的药效。

防风、辛夷、蔓荆子、冬桑叶,通十二经的药效。

白芷、荆芥、独活、蝉蜕、秦艽、威灵仙、羌活、桑枝、五加皮、苍术、川升麻难发挥十二经以及奇经八脉的药效。

关于风药的使用——孙曼之余浩对话余浩:孙老师,我今天看了您记录的十几份病案,发现羌活、独活这两个药搭配起来使用频率很高,今天您就讲讲这个羌活、独活这个药的用药心法,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孙曼之:不是,这没什么秘密。

风药的使用,从现在的书来看啊,《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台秘要》、《千金方》,起码这三本书,它都是风药湿药占相当的比例,应该说跟那个时代风药是主流。

“风药”的概念、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

“风药”的概念、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

“风药”的概念、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风药的概念“风药”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书中不仅多次提及“风药”一词,并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论述了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具有升发阳气、行风胜湿、发散郁热、疏达木郁、行经活血、引药补脾等多种功效。

其后,则很少见到有关风药的专论。

直到现代,特别是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开始著文专论风药,但对风药的定义则有两种观点:(1)风药是指能祛除外感风邪的一类药。

(2)风药是指能祛除外风、平熄内风的一类药。

风药的分类对风药的分类,目前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分为祛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

进一步的分类及具体药物,则各家所论不一,从现有资料来看,各家论及风药最多的不过30余种,分类最多的也不过6~7类,如郑国庆将风药分为祛风类、疏风类、熄风类、搜风类、其它类、特殊类等6类,与临床应用现状存有较大差距。

笔者根据古今文献之论和药物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将常用风药分为两门16类,共计117种,以便于临床选用。

1.祛散外风药:(1)祛散风寒:附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羌活、独活、藁本、细辛、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紫苏、荆芥。

(2)祛散风热: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牛蒡子、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浮萍、前胡、黄荆。

(3)祛风胜湿止痛:防己、秦艽、徐长卿、寻骨风、松节、川乌。

(4)祛风湿强筋骨:狗脊、续断、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五加皮、千年健、常青藤、月见草、鹿衔草。

(5)祛风通络:威灵仙、豨莶草、桑枝、木瓜、丝瓜络、穿山龙、海桐皮、伸筋草、路路通、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夜交藤、老鹳草、肿节风、马钱子。

(6)搜风通络:乌梢蛇、白花蛇、蝮蛇、蛇蜕、蜈蚣、全蝎、穿山甲、壁虎。

(7)祛风除湿:苍术、薏苡仁、蚕砂、萆薢、土茯苓、陆英、臭梧桐、大风子、白英、藤梨根。

(8)祛风化痰:天南星、皂荚、石菖蒲、白附子、天竺黄。

风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

风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

风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风药是指具有疏风发散功能的一类药,其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

临床运用较广,用之得当,常能收意外之良效,现就其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特点作如下探讨。

1、风药的作用机理风药有宣发作用。

人体的生命运动形式有赖气机的“升降出入” 的气化作用来完成。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

因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人之气结合而成,积与胸中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肺有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谓:“诸气者,皆属于肺。

” 肺通过宣发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以温润皮肤肌肉。

肺与太阳相表里,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故为诸经之藩篱。

风药辛发轻清之作用,其宣发功能主要是促进肺气的宣发,并对卫气有调节作用,以调气、化水饮、祛痰浊及宣发外邪。

风药能升发脾阳,调理升降的作用。

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中枢,人体气机运动。

皆赖脾气,脾气升则浮,胃气降则沉。

脏腑之气升降、交通、相济为用,全赖脾居中的斡旋作用。

如肺的宣发,心火的温煦,肝胆的条达,肾水的滋养,都与脾主升清有关。

风药的升发可推动脾的升清作用。

风药能升发肝胆,以资春生之气。

《内经》谓:“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王于春。

” 肝脏其生理特点是禀春天生生不息之气。

肝阳具有木之喜升发、条达,恶抑郁之性;具有主疏泄和升发推动气血运行,调畅情志,为脾散精的作用。

故风药的升散,疏其肝阳,使其不受遏郁。

李东垣谓:“肝阳不足不舒,风药疏补之。

”风药有固肾气助气化作用,阳者主升、主动,阴者主降、主静。

肾阴阳升发沉降,是机体气化的根本。

没有肾阳的生发、气化,阴精就不能得以化生。

机体藉肾阳的升发以举精布阳,才能维持和推动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过程。

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具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

” 风药可助肾阳升发而布阴精。

风药还有畅行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

《浅析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

《浅析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

《浅析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风药是指具有疏散外风或者平熄内风作用的一类药物。

疏散外风者常用荆芥、防风、升麻、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葛根、白芷、川芎、蔓荆子、秦艽、薄荷、蝉蜕、桑叶和菊花等。

平熄内风者如僵蚕、天麻、钩藤、地龙等。

由于风药作用独特、疗效显著在临床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一、风药作用机制1疏肝理气,发散郁火一年之春,肝所主时。

如此以“风升生”归类药物,其药理之内涵就不仅限于解表发散,而是与肝的升散疏达相联系。

这样的分类法,可以说是对中药理论的新贡献。

风药疏肝与用理气药物(如木香、陈皮等)疏肝不尽相同,比较而论,纯理气药物只疏不升,而用风药疏肝,则更强调以风药的升发作用启发肝胆的春升作用,而这正是肝胆功能的根本所在。

风药多味辛,能行能散,宣畅气机,发散郁火,《医贯》中对风药宣通气机的描述很形象“微风一吹,郁气即畅达”。

如临床上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化火,脾土伏火。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即配伍风药。

风药性辛散轻灵、开宣腠理、因势利导,使郁火得以发泄透散。

故在临床治疗中针对气机不畅,火邪为患,加用风药,以宣发怫郁,透散伏火,每可取效。

如《石室秘录》用荆芥、防风即为发散内蕴之火而设,临床常用荆芥、白芷、防风、羌活、独活、细辛等,然防风质润,被誉为“风中之润剂”常可用于夹杂阴虚之症的人,而荆芥质燥,不宜用于阴虚体质。

2祛风活血,通络止痛风药可辛散外彻肌表,因此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许多风药本身可引经透络,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有利于脉络通畅。

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如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疼痛挛缩等。

“郁则痹,宣乃通”如天麻丸中羌活、独活即为疏风通络止痛而设,风药性轻扬,可上达巅顶,宣通气机,祛风和络,通经止痛。

《医方集解》载: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风药多作为头面部引经药。

风药中的虫类药性擅走窜,可除风痰瘀血,通络止痛。

风阳扰动于清空常致头目胀痛、面痛、眩晕、耳鸣。

风药功用论

风药功用论

风药功用论风药是指味辛质轻薄药性升浮,具有祛风解表之功,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的一类药物,如羌活、独活、荆芥、防风之属,但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风药亦具主升、主行和主散之用。

一风药主升取其质轻性升浮,便具主升之功。

1 升发清气《内经》云:“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也,人一身之清气非此不能升。

经又云:“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肝象风,在五行属木,具有木之升发、条达,风之轻扬、升散之性。

轻浮升散,清气之特性也,以升为顺;风药,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

故于方中伍以风药,取其性同,同气相求,可助少阳春升之力。

如治暑湿之鸡苏散(《伤寒直格》滑石、甘草、薄荷),鸡鸣人苏之时,乃清阳之气出阴入阳之际,方中用滑石清热解暑,利小便,轻用薄荷,以解被暑湿所遏之清阳,以助其升;肾气丸(《金匮要略》)中轻用桂枝,桂枝乃桂之新芽,蕴春生之气,可升发胆府之气。

元气者,根于肾而始发于少阳胆府也,升发胆府之气乃升发元气也。

诸如此类,虽无清阳下陷之症,但有清气被遏之因,只需稍稍轻用风药,以顺其性而助其升。

2 升阳举陷脾主升清,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当升者反降。

风药具升浮之性,有升阳举陷之功,故阳气下陷者,多有用之。

如治脾胃气虚下陷证的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方中大补脾气以强中,再伍升麻、柴胡以举下陷之中气;它如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医林改错》黄芪、防风)中轻用防风;治脱肛之清肠散(《蒿崖尊生》生地、白芍、当归、荆芥、防风、升麻、黄芩、黄连、香附、川芎、甘草)中伍荆芥、防风、升麻、川芎。

肝主升,脾主升清,肝气不升,脾亦难升。

风药又可遂肝木之性而助脾升阳举陷。

然风药虽有助脾升阳之功,但欠举陷之力。

陷之轻者,尚可扬而举之;陷之重者,则又需伍以益气强中之药,引强健之中气之力而举陷。

同时亦需稍重风药之量,因益气强中之药味甘,性滋腻,恐有碍其主升之性。

此外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亦需防肝,风药遂肝木之性,使之不能胜而辱之,兼起防肝之用。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下)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下)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下)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接下来罗列介绍一下孙老师经常用到的几味风药:升麻、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麻黄、桂枝等。

升麻、柴胡,升提之性强。

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

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

例如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炒白术5克,人参3克,当归3克,升麻2克,柴胡2克,陈皮3克)。

川芎,最能走窜,上达头部。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

《本草求真》曰:“辛温升浮,为肝胆心包血分中气药,故凡肝因风郁,而见腹痛、胁痛、血痢、寒痹、筋挛、目泪及痈疽一切等症,治皆能痊。

……气郁于血,则当行气以散血;血郁于气,则当活血以通气。

行气必用芎归,以血得归则补而血可活,且血之气又更得芎而助也。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

其功效归纳为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宣通卫气,开泄腠理,又能宣通肺气,开启气门,宣通经气,通利关节。

麻黄汤发汗,作用于皮毛,人体最外层。

桂枝,色红性温热,走血分,何以入卫祛风?这是由于桂枝味辛气厚,可通达营血,温经散寒。

桂枝并非直接发汗药物。

人体出汗是汗自营血发出,桂枝入营血温阳,使得热气蒸腾而汗出,这样桂枝能发出经脉以外肌表的风邪,卫分风邪自然而消,这个过程叫解肌。

所以桂枝通经脉以发其风邪,称为祛风之品。

作用于皮下肌肉层。

桂枝利关节、温通经脉为其体,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为其用。

善于宣肺,开表而入经络,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宣肺,使风邪从汗而出。

羌活、独活,辛温芳香,入络止痛。

羌活,辛苦性温,味薄气雄,专入膀胱兼入肝肾,功专上升,散足太阳膀胱游风,头痛,兼治风湿相搏骨节痛。

独活,专理下焦风湿,病在足少阴肾气分,而不连及太阳经也。

但羌活性雄,善于行上;独活善于走下而达上。

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

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

荆芥、防风,辛微温、平和。

运气漫谈▏初之气谈“风”之“风药”浅识

运气漫谈▏初之气谈“风”之“风药”浅识

运气漫谈▏初之气谈“风”之“风药”浅识风药源流风药,是指应自然“气化”而生,秉春之气,具有东方风木升生、疏散、透达等功效的一类药物。

风药之名首见于东垣著作,东垣将帮助升发春夏之气,行春升、夏长之令的药称为风药。

但并非东垣首创,乃遵其师张元素的思想。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论述到“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这是“风药”一词的最早出处。

张元素认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个不同”。

他将药物性能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

《汤液本草》指出:“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风升生”一类收载有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等20味。

至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

”当代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指出:“所谓风药,乃指味辛性轻之品。

”近年来,对风药的概念有延伸。

郑国庆等认为,风药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功能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

并把风药分为六类:①祛风类:功能发散风寒,如羌活、防风、独活等;②疏风类:功能宣散风热,如薄荷、蔓荆子、刺漠藜、柴胡等;③熄风类:功能平熄内风,如天麻、钩藤等;④搜风类:多为虫类搜风,如蜈蚣、全蝎、僵蚕等⑤其它类:功能祛除风邪,如杏仁、姜黄等;⑥特殊类:如黄芪、桔梗等,《本经》言黄芪“主大风”。

事实上,“风药”的运用不应局限于风病,在临床中,湿病可以“风药”以胜湿;火病因火之不及者可以“风药”以助火势;燥病若因燥湿不均可以“风药”以交通之……《四圣心源》谓:“风木者,五藏之贼,百病之长。

”但是,肝又何尝不是五脏之机,风又何尝不是百病之机呢?风药的临床运用“风药”的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无论外感内伤,皆可择而用之。

1.风药可达郁(1)风药解肝木之郁“风药”感天之风气而生,风应于肝,因此“风药”可以说是肝的“本命”药。

最新关于中草药“大风药”的认识

最新关于中草药“大风药”的认识
3. 大风药的花朵小巧而美丽 ,花瓣呈淡黄色,花蕊则是 鲜艳的红色,极具观赏价值 。
3. 大风药的生长环境
1. 大风药主要生长在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疏林下,对土 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砂壤土为佳。
01
2. 大风药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但也能在半阴的环境下生长,耐寒性强 ,能够抵御严寒的冬季气候。
03
3. 通过大风药的显微 鉴别,可以准确地判断 其品质和真伪,为临床 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大风药的炮制方法
1. 大风药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炒、煮、蒸、炖等,具体操作需 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治疗目的进行选择。
2. 在炮制大风药时,需要注意火候的控制,避免过高的温度破 坏药材的有效成分。
3. 炮制完成后的大风药应妥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以保持其药效。
1 部为主。
2. 采集时需注意保
3. 采集后应尽快进
护大风药的生长环境
行处理,可以晒干或
,避免过度采摘导致
烘干,以保持其药效
资源枯竭。

2
3
3. 大风药的加工与贮藏
3. 大风药的贮藏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药材的状态,一旦发现
3
有霉变、虫蛀等情况,应立即处理,防止影响药材的品质。
2 1
2. 在贮藏大风药时,应选择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避 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延长药材的保质期。
3. 大风药的临床应用
1. 大风药在治疗风湿性关节 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 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 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3. 此外,大风药还可以用于治疗 感冒发热、头痛咳嗽等病症,具 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
2. 大风药还常用于治疗跌打损 伤、肌肉酸痛等症状,具有消 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0·
光明中医 2019 年 2 月第 34 卷第 4 期 CJGMCM February 2019. Vol 34. 4
【经 典 温 课 】
风药概论
张真全
摘要: 文章就风药的定义、内含与外延、功能作用 3 方面予以分析论述,提出风药当是在中医“取类比象”观念下,取法自然之象 而得名,其味薄气淡,质清性浮,俱灵动风性,有辛味而俱升、散、行特性,俱少阳春生之气,能直接祛除风邪,可用于风脏相关性病症 的调治的一类药物。并提出广义风药与狭义风药之别,广义风药包括祛风类、熄风类、搜风类、风湿类、风痰类、风瘀类、风毒类等 7 大类。认为风药俱辛味,主向上、向外、流动不居,俱灵动风性,升、散、行即是其基本特性,风药在方剂配伍应用中有宣散透邪、辛散 通络、升举清阳、通阳畅气、开通郁结、发散郁热、散瘀和血、顺气导痰、助脾胜湿、助肺宣发、助肾气化、引经报使等功用。风药的诸 多功用或可以“辛以通其气,散以致其津,升以发其阳,行以去其闭”概括之。
关于风药的外延,由于当代对于风药的泛化,现代 常有学者以功效归类,把具有祛风、熄风、搜风功效的 药物统称“风 药 ”。 若 此,笔 者 以 为,或 可 称 其 为 广 义 风药似乎更妥,笔者亦试把其分为七类。 2. 1 祛风类 包括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荆 芥、防风、羌 活、白 芷、细 辛、藁 本、苍 耳 子、苍 耳 草、辛 夷、葱白、生姜、香薷、鹅不食草、胡荽、柽柳等,辛凉解 表药: 柴胡、升麻、葛根、薄荷、桑叶、菊花、蔓荆子、蝉 蜕、牛蒡子、淡豆豉、大豆黄卷、浮萍、木贼、谷精草等。 2. 2 熄风类 包括平肝熄风药: 天麻、钩藤、僵蚕、白 蒺藜、决明子、橹豆衣、罗布麻等,潜镇熄风药: 石决明、 珍珠母、龙骨、牡蛎、珍珠、玳瑁、紫贝齿、龟板、鳖甲、赭 石等。 2. 3 搜风类 包括: 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土鳖 虫、水蛭、虻虫、壁虎、蜣螂、鼠妇等。 2. 4 风湿类 主要指以袪风湿功效为主而兼有祛风 或熄风或搜风功效者,如: 独活、秦艽、威灵仙、荷叶、藿 香、苍术、佩兰、桑枝、松节、防己、臭梧桐、络石藤、忍冬 藤、桑寄生、五加皮、狗脊、千年健、雪莲花、石楠叶、虎 骨、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蝮蛇、蛇蜕、蚕砂、寻骨 风、地肤子、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丁公藤、昆明山海 棠、雪上一枝蒿、乌头、木瓜、伸筋草、萆薢、鹿衔草、豨 莶草、海桐皮、徐长卿、老鹳草、路路通、菝葜、陆英、穿 山龙、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等。 2. 5 风痰类 主要指以祛痰功效为主而兼有祛风或 熄风或搜风功效者,如前胡、枇杷叶、桔梗、射干、金沸 草、化橘红、丝瓜络、薤白、僵蚕、牛黄、麝香、冰片、苏合 香、安息香、天竺黄、白附子、天南星、胆南星、白芥子、 明矾、风化硝、皂荚、皂角刺、珍珠草、小叶凤尾草等。 2. 6 风瘀类 主要指以活血化瘀功效为主而兼有祛 风或熄风或搜风功效者,如川芎、姜黄、三七、郁金、凌 霄花、肿节风、夜交藤、两面针、常春藤等。 2. 7 风毒类 主要指清热解毒或攻毒功效为主而兼 有祛风或熄风或搜风功效者,以清热解毒为主者: 金银 花、连翘、金 荞 麦、羚 羊 角、犀 角、熊 胆、牛 黄、贯 众、蚤
关键词: 风药; 定义; 分类; 功用; 配伍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9. 04. 015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9) -04-0530-05
1 风药的定义 对于风药的定义,倡导风药临床应用的东垣先生
并无明确说法,当代学者亦各说不一,然欲研究风药, 总得给它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此正如先贤孔 子 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也。笔者认为,风药的定义当从以 下方面考虑。 1. 1 风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之气,以天 地之疾风名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倡: “内风,乃 身中阳气之 变 动 ”,其 实,不 论 何 风,风 性 均 是 动 摇 不 定、变幻莫测的,故灵动即是风的本性。风药亦具有灵 动之性,能升、能散、能行,流动不居,上下内外,激荡气 机,振奋气化。此外,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无孔不入, 风药亦具开通之性,无微不至。 1. 2 风味 风药味薄气淡,质清性浮,当为辛味,或兼 甘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 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而 风 药 多 具 辛 散 之 性,正 是 味 之 薄 者,属 阴 中 之 阳,性开通发泄。 1. 3 风邪 风药开通发泄之性,开通腠理,祛风散邪 正当所宜,故风药当多具祛风之能。 1. 4 风 病 风 邪 致 病,变 化 多 端,动 摇 不 定,“变” “动”为风病主要特征; 而且,《素问·风论》曰: “风者, 百病 之 长 也。”六 淫 之 中,仅 其 能 独 兼 五 邪 而 为 患,邪 患之初即可有风邪之作祟。故风药当对调治那些准风 病及那些在发病之初、中、末期有风为患之疾有裨益。 1. 5 风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在天为风,在
风药临床应用是李东垣继承其师张元素“药类法 象”理论发展而来。其谓张元素“药类法象”中 20 味 即是风药。分析之,可见,在现代中药分类中,其中的 13 味( 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细辛、白芷、牛蒡 子、藁本、蔓荆子、麻黄、荆芥、薄荷,有辛温解表药,亦 有辛凉解表药) 归于解表药中,而威灵仙、独活、秦艽 3 味归于祛风 湿 药 中,桔 梗、前 胡 归 于 化 痰 止 咳 平 喘 药 中,川芎归 于 活 血 化 瘀 药 中,天 麻 则 归 于 平 肝 熄 风 药 中。无怪当代学者对于风药内含与外延如此困惑。
由上可见,风 药 当 是 在 中 医“取 类 比 象 ”观 念 下, 取法自然之象而得名的一类药物,其味薄气淡,质清性 浮,具灵动风性,有辛味而具升、散、行特性,俱少阳春 生之气,能直接祛除风邪,可用于风脏相关性病症的调 治。此定义并没有引入归经理论,概因其并不完善,尚 有许多问题。亦没有引入寒热温凉四气,概因温凉春 风具主生发之义。 2 风药的内含与外延
作者单位: 自贡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 四川 自贡 643000)
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故《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又有“风气通于肝”之说,风药应风木之象,当有畅 达气机,开通 郁 结,顺 肝 升 散 条 达 之 性,对 于 平 调“五 脏之贼”———肝脏所致诸多逆乱当有助益。 1. 6 春风之性 风药当具少阳之气,以象春风之生 发,即少阳春生之气,此气当是和柔之气,而不是凛冽 之气; 生发之气,而不是肃杀之气; 流动之气,而不是窜 动之气。春生之气,主生长、向上、始发之能,风药当具 升散向上,激动发越之能,且不过余。
由上可知,可能大多风药现代已归入解表药中,文 献中解表药也有许多称谓,如疏散药、辛散药、升散药、 祛风药、疏风药、解表药、祛风解表药、疏风解表药、祛
光明中医 2019 年 2 月第 34 卷第 4 期 CJGMCM February 2019. Vol 34. 4
·531·
பைடு நூலகம்
散外风药、祛散风邪药、疏散外风药、疏散风邪药、祛除 外风药、祛除风邪药、辛散外风药、辛散风邪药、疏散解 表药、辛散解表药、疏散祛风药、辛散祛风药等 20 余个 名称。当代大略将风药多归于解表药中,但解表药是 否就是风药,其他药类是否还有风药,风药的内含倒底 有多少、外延倒底有多广,可能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言那 么清晰明了,或许尚须进一步研究。本文权且以解表 药类为主,及几味其他药( 独活、秦艽、威灵仙、荷叶、 藿香、前胡、枇杷叶、白蒺藜、僵蚕) 为风药论述之,此 或为风药内含,或可通元素与东垣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