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第一、二、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汇总(1)

第三章——习 题 第三章
(1)简述清洁生产概念。 )简述清洁生产概念。 (2)试述清洁生产在环评中的作用。 )试述清洁生产在环评中的作用。 (3)叙述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体系。 )叙述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习 题 第四章
(1)某工厂烧煤 t/h,含硫量为 )某工厂烧煤10 ,含硫量为3%,燃烧后有 ,燃烧后有80%的 的 SO2自烟囱排出,若排气筒有效烟云高度为 m,烟囱 自烟囱排出,若排气筒有效烟云高度为50 , 出口高度出的平均风速为5 级时, 出口高度出的平均风速为 m/s,求大气稳定度位 级时, ,求大气稳定度位D级时 在排气筒下风向为500 m处,垂直平均风向轴线水平距 在排气筒下风向为 处 m处评价点所增加的 处评价点所增加的SO 浓度值( =35.7m, 离50 m处评价点所增加的SO2浓度值(设σy=35.7m, σz=17.77m)。 )。 (2)在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中一般来说污染源调查应包括 ) 哪些内容?通常采取哪些调查方法? 哪些内容?通常采取哪些调查方法? (3)在选取大气环境预测方法时,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因 )在选取大气环境预测方法时, 素?
第五章——习 题 第五章
长的均匀稳态河段, (7)一个 km长的均匀稳态河段,平均宽 )一个10 长的均匀稳态河段 平均宽B=500 m,水 , 深H=2.5 m,u=1 m/s,My=1 m2/s。一个工厂于河岸 , , 。 边排放含盐废液10 ,盐的质量浓度为10% 边排放含盐废液 m3/h,盐的质量浓度为 %[100 g(盐)/L(水)]。求排污口下游 km和3 km处污染物扩散 盐 水 。求排污口下游1 和 处污染物扩散 形成的污染带宽度及最大的污染物浓度。 形成的污染带宽度及最大的污染物浓度。
第五章——习 题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周国强)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论

1. 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 1. 2 环境影响的分类 按影响的来源分类
直接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例如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 废水直接排污河流使得河水变成黑色,饮用水源污被污染;
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与人类活动在时间上同时,在空间上同地。而间接 影响在时间上延迟,在空间上较广泛,但仍在可合理预见的范 围内。 如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污河流后会使得水中的鱼 重金属中毒,影响渔业的发展,人吃了鱼后患痛痛病等;
评价大纲主要内容:
总则(包括评价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控制污染和保护 环境的目标、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项目及其工作等级和
重点等);
建设项目概况及初步工程分析; 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1. 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 筛选; 环境现状调查(根据已确定的各评价项目工作等级、环境特点和 影响预测的需要,尽量详细地说明调查参数、调查范围及调查的方 法、时期、地点、次数等)。明确环境保护目标、评价等级、评价 范围、评价标准、评价时段; 确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技术方案、方法 (包括预测方法、内容、范围、时段及有关参数的估值方法,对于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应说明拟采用的评价方法)。明确环境影响评 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设置及实施方案; 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 经费概算。
1. 5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
①环境噪声标准值(见表下表)
城市环境嗓声标准值(等效声级LAeq / dB)
1. 5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1-3章)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环保法中环境的定义: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2.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环境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3.环境容量: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4.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两个层面:有益的和有害的)【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的手段;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是为了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目的)。
】5.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是规划和建设项目。
】6.环境敏感区:将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确定为环境敏感区。
7.“一地三域”: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8.“十专项”:是指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9.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为了保护人群身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正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23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3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1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一章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
经修改完善后的报告书由建设单位报送环保 主管部门审批。
有十种情况,各级环保部门不予批准。
“十不批” 十不批”
(1)选址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或村镇建设规划,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的项目不批; (2)不符合国家及本省产业政策,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的项目不批; (3)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不批; (4)现有项目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 排放标准的改、扩项目不批; (5)现有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各项生态保护设施不能正 常运行的改、扩项目不批;
环境影响评价类型
按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要素: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等
按时间顺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2、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阶段
(1)规范建设阶段(1979~l989) (2)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l999) (3)提高阶段(1999~)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制度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资格审核认定 公众参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规定: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2008年8月15日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名录》(200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对分类管理作出了 具体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名录》的规定,分别委 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 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章 环评管理及工作程序

→环保措施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结论和建议(明确)。
16
2.5 环境影个等级; 划分依据:
✓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 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 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对于具体项目,在按照要求划分工作等级后,可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
2.3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原则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 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 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 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 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 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械电子、轻工纺织、城建、社会事业、核与辐射、其他; 甲级资质机构可承担资质范围内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审批的
报告书和报告表编制工作;乙级资质机构可在资质范围内 承担省级以下环保主管部门审批的报告书或报告表编制工 作。
评价机构报告书范围内每个类别至少配备3名相应类别的 环评工程师,报告表范围内每个类别至少配备1名相应类别 的环评工程师。
7
2.3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世行环评分类管理 A类——需要完整的环境评价的项目 B类——不需要完整的环境评价,但须进行一定环境 分析的项目 C类——不需要环境评价或环境分析的项目
8
2.3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世行环评分类管理
9
2.4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管理
环评机构资质管理
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评价范围:水利、能源、交通、冶金有色、化工石化、机
4
2.3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正式工作阶段: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分析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 建设项目工程特点2. 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1. 总则。
包括任务由来编制依据,污染物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项目及工作等级和重点等。
2. 建设项目概况。
3. 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方法。
5. 环境现状调查。
6. 环境影响预测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 评价工作成果清单:包括拟提出结论和建议内容。
8. 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
9. 经费概算。
10. 附件:附属及参考文献。
污染源评价评价方法: 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标污染指数ii j i jC C N 0=Nij ——第 j 个污染源的第 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一个无因次量; Cij ——该污染源中第 i 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0i ——为第i 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 Pij-----第j 个污染源中第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Cij-----第j 个污染源中第i 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Qij-----第j 个污染源中第i 种污染物的排放流量;C0i-----第i 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等标污染负荷比污染源评价方法ijiijij Q C C P 0=∑∑∑∑∑∑∑∑========⎪⎪⎭⎫ ⎝⎛=======n i m j ij i ij m j j n i i m j ij i ijm j iji n i ij iijn i ij j Q C C P P P Q C C P P i Q C C P P j 11011101101负荷评价区内的总等标污染荷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评价区内第荷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第P P K P P K P P K j j ii jijij===主要污染源确定: 按评价区域内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从大到小排列,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确定为主要污染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 具有法律强制性; •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在可研或初设完成前报批); • 分类管理 • 分级审批 • 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
甲级:可承担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乙级:可承担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 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实用的环境观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 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 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系统
•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 的、执行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的整体。组成系统的要 素又称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更小的子系统 所构成。
• 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一定的功能和表现出一 定的行为。系统的总体特性、功能和行为是建立在各 子系统的特性和功能的基础之上,但又不是组成其子 系统的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协同、拮抗或 其他综合的特性和功能;但是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性质与 功能发生变化。
都必须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评价范围内
第一章 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系统 第二节 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 第三节 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 第四节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系统
一.环境定义
• “环境”,是泛指某一中心项(或叫主体)周 围的空间及空间中存在的事物。
• 人类中心观 • 生物中心观 • 实用的环境观
绪论
1 环境评价的对象 2 环境评价的内容 3 环境评价的原则 4 环境评价的发展简史 5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环境评价的对象
环境评价对象
人类赖以 生存的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环境评价的内容
环境评价
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 定量表达、评价
方法学区别
监测数据 归纳综合
环境影响评价
拟建项目 影响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娟
wangjuan@
主要参考书
• 金腊华等.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 社
• 田子贵等.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 • 蔡建安等.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合肥工业
大学出版社 • 钱瑜. 环境影响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 • 金腊华等.环境评价与规划.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
参考教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课程结构
• 绪论 •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系统 • 第二章 环境评价基础知识 • 第三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 第四章 环境法规与标准体系 • 第五章 环境质量评价 •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论 • 第七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第八章 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第九章 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第十章 环境风险评价 •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90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 199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9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提高阶段(21世纪)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8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战略环境评价
区域环境评价、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准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颁布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影响 模拟预测
环境评价的原则
保护环境
保护和改善环境,从保护人类生存的 基点出发。
政策依据 以环境保护法和各种环境政策为依据。
标准尺度
以国家公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 排放标准为评价环境质量的依据。
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
•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美国); • 瑞典(1970)、新西兰(1973)、加拿大(1973)、
澳大利亚(1974)、马来西亚(1974)、德国 (1976)、印度(1978)、菲律宾(1979)、泰国 (1979)、中国(1979)、印尼(1979)等建立了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评价的发展
• 自然环境影响评价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 注重环境污染影响 响并重
环境污染与生态影
• 开展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估
人类中心观
• “环境”的中心项是人,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 境,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自然环境
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 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 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物 质基础。
社会环境
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创造和建立起 来的一种人工环境,如工、农业生产环境,机场、 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环境,城市、村落等聚 落环境,等等。社会环境往往体现了人类的发展 水平。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开发区 新开发区
生物中心观
• 环境”的中心项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 环境及其中心项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所 研究的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它包含非生 物环境、生物群落和人类社会环境。
• “环境”是影响生物生长繁衍和发展的各种 因子组成的整体。而人类与生物界的各个物 种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的关系,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相对的中心 项。
系统示意图
系统环境
输 入
要素 要素界
系统分类
(按照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①封闭系统。内部和外部事物之间没有物质、能量和 信息等的联系,外部事物的变化只对系统发生一定 的扰动,不能使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如在一短暂 的时间区间内、一幢门窗关闭的建筑物内的环境;
②开放系统。系统的内部事物和外部事物之间有各种 各样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而且外部 事物的变化能使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环境系统多 属于开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