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龙胜小寨村聚落与民居研究精品PPT课件

作为人口众多的本土民族,壮族传统聚落并不突出防御性,其格局较为开放, 村落边界并不明确,而是根据用地条件与资源容量自由延伸扩展。
街道系统
聚落沿溪流带状分布
当小寨基地确定伊始,基地原始的水貌 便决定了小寨村的带状形态。起先的民居都 沿溪而建,于是这些民居的内侧,便退让出 一条街道来,便于交往,自然的,这条平行 于溪流的街道便形成了村寨的主干道。后来 的民居便沿着这条主要脉络向外扩散开来。 于是在房屋与房屋之间、房屋与小寨节点之 间,房屋与原始山体之间都逐渐自发形成了 相互连接的街道。
山地民居 谷地民居 平原民居
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
南部温暖冬 干气候区
雨、热资源丰富,且两热同季
三大气候区
北部温暖常 湿气候区
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西部温凉冬 干气候区
不同民居及 聚落形态
历史文化背景
语言文化 艺术文化 信仰文化 稻作文化
铜鼓 花山壁画
历史文化背景
信仰多元化
龙胜小寨村聚落与民居研究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 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 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 地”之称。
山区面积广大 喀斯特地形广布 河流众多 平原零星分布 海岸线曲折
汉壮族聚落比较
汉族聚落格局
壮族聚落格局
特点总结
1、依托地形,布局自由紧凑。
壮族传统聚落多位于山区,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耕地,其布局利用地形平缓处 集中布置,屋宇紧密相连,沿等高线平行延伸。
2、无明确中心性,但同姓同宗相连成片。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四川省大邑县新民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演变与更新

四川省大邑县新民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演变与更新摘要:自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平原开始了城乡一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对农村地区的规划、改造及建设。
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村生活收入来源的增长,农村地区自发地建设与更新也时常发生。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民居聚落必将面临重写。
本文以新民村传统民居保护规划为切入点,浅入剖析影响该聚落形态结构的演变因素,探寻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机制。
关键字:民居聚落演变聚落更新新民村1.引言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差距巨大,自成都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平原开始了城乡一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对农村地区的规划、改造及建设,以期改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成都乡村区域社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聚落空间形态等改变提供了重要条件。
本文以新民村传统民居保护规划为切入点,浅入剖析影响该聚落形态结构的演变因素,探寻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机制。
1.聚落的演变大邑县鹤鸣乡新民村位于成都市重要的旅游走廊——安西走廊之上1,距成都中心城区约2小时车程。
其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受成都中心城区及外来经济辐射较低,基本以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收入为额外收入。
其建筑格局、形制、风貌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特征。
因此,新民村的发展阶段、生产生活方式是成都平原传统民居的一个日常缩影,具有普遍意义。
从新民村的调研来看,影响该聚落变化的因素主要包含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聚落发生由内自外的变化。
1.1.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聚落的衰落根据2018年与2020人口数据统计分析,至2018年底,新民村下设11个村民小组,共692户,2038人,其中农业人口2028人,劳动力961人,从业劳动力924人。
游牧民族草原传统人居环境营造的自然智慧——以新疆伊犁河谷为例

阿拉衣·阿不都艾力 刘滨谊:游牧民族草原传统人居环境营造的自然智慧
建筑环境
BUILDING ENVIRONMENT
猎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变的标志,被驯 化的动物繁殖起来,逐渐发展为畜牧 业 。 [11]
根据不同的畜群和习性,游牧民 族对驯化后的动物进行移牧、轮牧和 游牧,以充分利用各类牧草资源 。 [12] 除 了 水 面、 高 山 峻 岭 和 高 大 沙 丘 之 外,整片草原都是游牧民族的可用之 地。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利用了 不能耕地的土地资源。 3.2 游牧活动
在发现某个牧场水草供不应求 时,游牧民族就要搬迁到其他牧场。 转 场 时, 游 牧 民 族 有 各 自 的 转 场 路 线。转场路线的选择以保护草原为目 的, 有 着 一 整 套 缜 密 的 组 织 管 理 知 识 [15],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荡。这些 路线就是早期的草原道路,其作为丝 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中西方文化交流 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游 牧 民 族 在 驯 化 动 物、 游 牧、 转场过程中,长期与草原、牲畜互动 而共同构建了动态平衡的草原生态系 统;并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形成了 一套放牧家畜、利用草原、管理游牧 社会的知识体系,以协调生存的态度 对待生活环境 [16]。这正是他们在发展 畜牧业的同时,保护好草原传统人居 环境的自然智慧。
根据考古研究,游牧民族祖先经 过了长期艰苦的驯化,才终于将草原 上生活繁衍的野马、野牛、野绵羊、 野骆驼等野生动物驯化成今天的马、 牛、羊、骆驼。驯化动物的出现是狩
图 1 人居环境学三元论示意图
60 住宅科技 /2022.3
图 2 伊犁河谷那拉提空中草原
图 3 草原传统人居环境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轮通关】备战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真题通关练专题06 居民与聚落(解析版)

2024年地理中考专题复习——居民与聚落一、选择题1.在平原地区规模较大聚落的分布形态多为()A.点状B.团块状C.环状D.条带状【答案】B【解析】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在平原地区规模较大聚落的分布形状多为团块状,故B正确。
沙漠及干旱地区一般呈点状,岛屿一般呈环状,河流或山谷一般呈条带状,故答案为:B。
读下列四幅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承载着北京传统文化的民居是()A.①B.②C.③D.④3.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的民居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2.D 3.B【解析】2.解:①皖南民居是安徽的传统民居,②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③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④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故答案为:D。
3.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故答案为:B。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
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村”。
如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据此完成各小题。
4.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B.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联系D.自然生态区有利于灌溉5.实现“绿”持续发展理念,当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B.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C.停止农业活动,封山育林净水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答案】4.A 5.D【解析】4.A.该聚落背靠山脉,可以挡住寒冷的冬季风,A正确;B.冬季需要保暖,对通风的需求不大,B错误;C.巷道的布局利于联系,C错误;D.自然生态区不应该被用于灌溉,D错误;故答案为:A。
5.A.对古代民居应该加以保护,A错误;B.应该兼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B错误;C.不能完全停止农业活动,C错误;D.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既保护传统又可以提升收入,D正确;故答案为:D。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
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
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
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
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
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
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
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
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
”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
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
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
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
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
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一)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
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乡土建筑课程论文作者:***指导教师:***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
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Space form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导语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
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城市聚落。
这些城市聚落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象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
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也部分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史观。
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
从“匝居”到聚居,从一座庭院到一座城市,以血缘及地缘为纽带的宗法礼制和“人伦轨模”,构成了中国古代空间习俗的秩序及其营造基础。
正文我国古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
传统空间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文化思想等方面对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规划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有如下的几个特征。
1.理性主义的追求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真,善,美”的传统的命题。
真善美的观点表现出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面的独创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真,善,美” 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强烈的整体意识古代规划,大至全国区域的城市布局,小至建筑的厅堂,庭院,都是有一个整体考虑的。
全国城市采用统一的分封制或是郡县制,在规模和形制上都有严格的标准#城市本身的布局主次分明,对称排列,左右呼应,中轴明显,街道的脉理清晰,城市的整体性在世界上同时期的城市中较为突出这种整体性意识是经过历史长期发展积累的产物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即概括了城市与山川之间的关系指导了城市如何依山傍水,使山,城,水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整体规划突出的山水城市。
秦代开创的以修建直道,驰道,连接长城以组成整体的防御系统都曾为我国城市的整体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以下我们笔者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详细阐述上面的观点案例1 安徽西递古村西递现存古民居两百余幢,其中,保存较完整并经测绘记录的有一百五十余幢。
主要为清代建造的民居,也有少数几幢如前边溪畔的仰高堂为明末建造。
从平面格局来看,古民居宅院的基本单元是标准的三合院:正厅、两厢以及围合的天井。
这种最常见的形式被当地人称为“三家厅”,基本单元还有两种变体,即“四合厅”和“背靠背”民居的面阔多三间,这是因为早在明代,官方就对民间的建筑型制做了限制。
因此随着宅院规模的增长,平面上就会出现“四合厅”和“背靠背”的形式,而垂直方向就会由一层增加到两层甚至三层。
当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对宅院的规模有更大的需求时,就出现了基本单元多种形式的拼合。
其组合的方式非常灵活,不能以简单的串连或并联概括。
不少宅院中还建有书房、花厅和私家花园,这是相对活泼的建筑要素。
主体建筑加上异形的厨房、庭院,通常占满整个街区,并形成曲折的巷道空间。
以胡贯三晚年居住的惇仁堂街区为例,分析西递的宅院组合方式。
这一街区的基本组成单元为三家厅,其组合方式有串联、并联、旋转90度的靠接,以及由辅助房间相间隔而摆脱方格网限制的单元。
每个基本单元都有通向街巷的出入口,整个街区内部相互连通,形成可分可合的院落空间,既考虑到大家族的发展,也可以适应家庭结构变革的需要。
案例2 福建尚干古镇完整村落的景观层次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感、序列感,村镇的空间形态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而不一定均质化。
村镇聚落的空间序列为镇、村、居住单元以及民居建筑等四个层次,这些层次通过宗祠广场、街道、河道、巷道、结点等连续性的实体标志物或空间出现,这些空间层次的转换具有“起一承一转一合”的韵律效果。
在空间序列的逐层转换中,人的审美也逐渐升华,当“空间形式与人的内在特性和情感相一致,人与环境之间就产生了共鸣”,“这种内在形式规律和美感,就更加富于趣味了”。
古镇的整体空间具有多核心的空间结构,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古镇形成了镇一村一居住街坊的结构模式,在空间层析序列的变换中,古镇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三种空间转换手法;街坊巷道的空间分析,主要结合古镇街坊典型的三个模式,从平面分析、构成特征上研究街坊的空间层次和空间序列。
1.起尚干的一些传统村落周围,如在村外围种植风水林或建有标志性建筑作为划分村落与外界空间的分界线,它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是村庄的屏障和门户。
2.承渐近村庄,整体的景观便有序地展现出来。
尚干的入口位于西面,沿百六峰有南北两个入口。
北面通往南通、上街以及福州等地,南面则联系尚干各个村庄聚落。
这两个出口之间,沿百六峰安排了陶南书院、陶江书院、奎星阁、观音阁等大型建筑,体现了尚干镇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实力。
这些实体丰富了入口的空间景观,也寓示着“地灵人杰”,给拜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3.转“结点是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
典型的就是道路的连接点、某种特别集中的焦点侧”。
这个空间结点,融入了尚干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运用特有的手法组合,变化出多样的空间,从入口到街道的空间层次,经历了小入口—大广场—窄街道的空间转换。
4.合“古镇空间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即统一空间具有多重意义,予人以复合感受”,“这种复合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所以“合”总是位于聚落的核心部位,如上面所提的镇、村以及居住单元的中心。
在时间层次上,这个结点由于宗祠的存在,认知主体容易通过对历史的追述,对空间过去和现在产生联想,叠加复合形成了空间的整体的形象。
街巷、水网空间形态古镇街巷、水网是一个网状立交的体系,它一般包括河道、次河道、街市、商业街、沿河街道、街道、巷道、弄八种不同层次的交通空间。
古镇也是水网、街巷纵横的城镇,其空间随其自身的演化与空间序列的产逐渐形成。
根据交通和人文的因素,结合尚干古镇的现状形态,其空间等列可以确定为:商业街—普通街道—河道—巷。
商业和主河道确定镇的形态走势;河道结合街道,突出了交通空间的线形特征;街道将古镇一步划分细小地块,使线空间和块空间紧密结合;巷弄是街道的延伸,分各个街坊之内,线形空间与地块内的空间融合,成为街坊的一部分。
所以,巷空间序列其实也是显性变为隐形的序。
本节结合古镇三种典型的街巷空式进行分析。
两侧临水街巷空间分析街坊两面临水,两面街道,街道以商业为主,边界呈外向性; 主要由两个纵向院落群构成,等级子群成方式有逐级构成为主;巷弄呈树状,无贯穿整个街坊的巷道,因此地块在这一层中消失;街坊处在古镇的出口处,街坊的附近有广场、河道等外的空间。
单面临水街巷空间分析街坊一面临水,三面街道,西侧街道以商业为主,边界呈外向性;只有一向巷道贯穿整体街坊并划分地块;街坊共由两个地块组成,一地块的院落较大。
构成的主体是两个大型的院落群;地块的主体是一些小型行的院落群和房子;街坊空间的等级子群构成主要由逐级构成。
小结把空间环境与人的自我认同放在一起加以探讨,意味着人们已经将目光投射与人自身存在的本体性认同,与识别性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传统街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网络使得其具有较强的认同。
所谓传统街区的认同感就是我们通过空间环境的种种识别,意识到自己和所在的社区之间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个就是舒尔茨认为的场所精神。
他还认为这种认同感和方向感都是环境所具有的精神功能,要想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们必须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知道他和这个场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我国古代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社区居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
现在,许多人希望从更新的邻里单位中找到这种精神,或是形成一个有稳定的社区交往网络的邻里社区,一个充满生机和吸引力的邻里社区是需要有连续和内聚形式,以及有全体居民都能够加入的公共空间领域。
赋予公共空间一个易于识别的形式,可以使社区居民有社区认同,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1.常青建筑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