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试题
教育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观点?A. 教育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B. 教育应满足社会的需求C. 教育应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D. 教育应完全以个体为中心答案:D2. 以下哪位教育家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A. 孔子B. 柏拉图C. 约翰·杜威D. 亚里士多德答案:C3. 在教育学中,"隐性课程"指的是什么?A. 学校正式课程之外的课程B. 学校正式课程之内的课程C. 学生在课堂之外学到的知识D. 教师在课堂之外教授的内容答案:C4. 教育学中的"教学相长"原则指的是什么?A. 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B. 教师和学生相互竞争C. 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D. 教师和学生相互独立答案:A5. 以下哪一项不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A. 诊断B. 激励C. 选拔D. 惩罚答案:D6. 教育学中,"教育公平"主要指的是什么?A.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B. 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C. 教育过程的公平参与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7. 在教育学中,"教育环境"通常包括哪些要素?A. 学校设施B. 教师C. 学生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8. 以下哪一项不是教育学中"有效教学"的特征?A. 明确的目标B. 有效的互动C. 严格的纪律D. 灵活的教学方法答案:C9. 教育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依赖于什么?A. 外部奖励B. 内部兴趣C. 家长的压力D. 教师的期望答案:B10. 以下哪一项不是教育学中"教育创新"的范畴?A. 教学方法的创新B. 教育内容的创新C. 教育制度的创新D. 教育评价的保守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教育学中,"教育的民主化"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教育机会的均等B. 教育过程的民主C. 教育结果的公平D. 教育管理的开放答案:ABCD2. 教育学认为,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A. 教师的素质B. 学校的设施C. 学生的背景D. 教育的政策答案:ABCD3. 在教育学中,"教育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B.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C. 教学评价的个性化D. 教学目标的统一化答案:ABC4. 教育学中,"教育的终身化"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教育的终身学习B. 教育的终身服务C. 教育的终身发展D. 教育的终身就业答案:ABC5. 教育学中,"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B. 教学过程的网络化C. 教学评价的智能化D. 教学方法的传统化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学中的"教育公平"是如何实现的?答案:教育公平的实现主要通过确保所有学生无论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以及通过合理的教育政策和制度设计来减少和消除教育不平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3. 阶级(D)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4. 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B)A.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5.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A)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者D.管理方式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A)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政治制度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D)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8.地理环境(D)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的性质D.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B)A.活跃的、革命的因素B.相对稳定的因素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D.始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1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B)A.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C)A.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12.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B)A.科学技术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人的需要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4.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A.道德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决定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16.社会经济结构是指(A)A.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D.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总和1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A.它自身的完善B.它的阶级性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18. 杰出人物的产生(C)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19.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2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决定性条件是指(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2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2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3.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C)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统治阶级的思想D.劳动群众的思想24.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25.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在于(A)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社会改革C.阶级斗争D.社会革命(二)多项选择题1、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ABD)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C.认为英雄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动机2.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AB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是人们(ABD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实际能力B.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C.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D.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4.科学技术(BCD )A.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B.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C.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D.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5. 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ABD)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6.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 )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7.发展我国生产力的途径有(BCD )A.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B.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C.推动科技发展D.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8.社会形态是(AC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B.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C. 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9.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暨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0.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B)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11.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
第三章破产法 试题

第三章破产法一、单选题1、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买卖合同,约定乙企业应于8月30日前交货,货到7日内甲企业付款。
同年8月10日,法院受理了甲企业的破产申请。
对该合同的处理,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A.由清算组决定解除还是继续履行B.乙企业可以自行取回途中的货物C.由债权人会议决定解除还是继续履行D.不得继续履行2、甲煤矿拥有乙钢厂普通债权40万元,现乙钢厂被宣告破产,清算组查明甲煤矿尚欠乙钢厂20万元运费未付。
清算组预计破产清偿率为50%。
甲煤矿要求抵销债务。
债权人会议各方为甲煤矿的债权发生争执。
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A.甲煤矿可以抵销20万元债务,并于抵销后拥有10万元破产债权B.甲煤矿可以抵销20万元债务,并于抵销后拥有20万元破产债权C.甲煤矿必须偿还20万元债务,并拥有40万元破产债权D.甲煤矿在抵销后无须偿还债务,也不拥有破产债权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债权人会议是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并集体行使权利的决议机构B.债权人会议是全体债权人参加并集体行使权力的决议机构C.债权人会议由有表决权的债权人组成,无表决权的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所以不参加债权人会议D.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管理人提议召开,同时需要报告人民法院4、南翔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因严重亏损,已无法清偿到期债务。
2006年6月,各债权人上门讨债无果,欲申请南翔公司破产还债。
下列各债权人中谁有权申请南翔公司破产清算?A.甲公司:南翔公司租用其仓库期间,因疏于管理于2005年12月失火烧毁仓库B.乙公司:南翔公司拖欠其燃料款40万元应于2004年1月偿还,但该公司一直未追索C.丙公司:法院于2004年4月终审判决南翔公司10日内赔偿该公司货物损失20万元,该公司一直未申请执行D.丁公司:南翔公司就拖欠该公司货款30万元达成协议,约定于2006年10月付款5、千叶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债权人百草公司申请破产,法院指定甲律师事务所为管理人。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理学第三章⾎液练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液试题精选⼀、填空题1.体液约占体重的①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②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③ %,⾎浆约体重的④ %。
2⾎装的渗透压⼤约与① %葡萄糖或② %氯化钠溶被相等,当⾎浆渗之压明显降低时,进⼈红细胞内的⽔分③,致使红细胞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⑤。
3.⽤盐析法可将⾎浆蛋⽩分为①、②和③三⼤类。
其中含量最多的是④它是构成⾎浆⑤渗透压的主要成分,⑥是防御功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⑦则参与⾎液凝固。
4.正常⼈⾎家的PH值为①,成它取决于⾎浆中主要缓冲对②的⽐值,正常值为③。
5.造⾎过程可分为①阶段、②阶段和③阶段等三个阶段。
6.红细胞的功能是①和②。
⽣成红细胞所需的原料主要有③、④、⑤和⑥。
7. ⽩细胞可分为①、②、③、④和⑤等五类。
8.正常成⼈⾎⼩板的数量是①,当⾎⼩板数减少到② _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9.参与凝⾎过程的物质称为①。
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②统⼀命名。
⾎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③、④和⑤。
按始动凝⾎的因⼦来源的不同,凝⾎过程可分为⑥性凝⾎和⑦性凝⾎两条途径。
10. 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①抗凝系统和②抗凝系统两类。
11.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①、②、③和④。
12. ABO⾎型系统将⼈类的⾎型分成①型、②型、③型和④型四种⾎型;Rh⾎型系统将⼈类的⾎型分成⑤和⑥两种⾎型。
⼆、选择题[A型题]1.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A. [Na+]B. [K+]C. [Ca2+]D.胶体渗透压E.总渗透压2.⽤溶⾎标本测定⾎清中的离⼦浓度,其结果是()A.⾎[K+ ]偏⾼B.⾎[Na+ ]偏⾼C.⾎[Ca2+ ]偏⾼D.⾎[Cl- ]偏⾼E.各种离⼦浓度变化不⼤3. ⾎沉加快表⽰红细胞的()A.膜通透性增⼤B.脆性增⼤C.脆性减⼩D.悬浮稳定性差E.可塑性差4.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主要是由于()A. ⾎细胞⽐容增⼤B.⾎浆卵磷脂含量增多C.⾎浆⽩蛋⽩含量增多D.⾎浆纤维蛋⽩原减少E.⾎浆球蛋⽩含量增多5.⾎管外破坏红细胞的场所主要是()A. 肝和肾B.脾和肝C.胃和肠D. 肺和淋巴结E.肾和⾻髓6. 成年⼈的造⾎组织是()A.肝脏B. 脾脏C.淋巴结D.所有⾻髓腔的⾻髓E.扁⾻及长⾻近端⾻骺⾻髓7.促红细胞⽣成素的作⽤是促进()A.铁的吸收B. 叶酸的吸收C.维⽣素B2的吸收D. ⾻髓造⾎和红细胞成熟E. 雄激素的释放8. 各种⾎细胞均起源于⾻髓的()A.髓系多潜能⼲细胞B. 原始多潜能千细胞C. 淋巴系⼲细胞D.成纤维细胞E.红系定向祖细胞9.刺激淋巴⼲细胞发育成T淋巴细胞的是()A.朐腺激素B. 调理素C.雄激素D.集落刺激因⼦E. 促淋巴细胞⽣成素10.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占⽩细胞总数的20%~30%B. 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C. 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D. T淋巴细胞的寿命可长达数⽉⾄⼀年以E. B淋巴细胞从⾻髓迁移,在胸腺中胸腺激素的作⽤下发育成熟11.⼈类⾎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是()A. T淋巴细胞B. B淋巴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2.在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病时,下列中细胞计数百分率增加的是()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3.阿司匹林抑制⾎⼩板聚集,主要作⽤于()A.磷脂酶A2B.⾎栓素合成酶C.⾎栓素D.环加氧酶E.前列环素合成酶14.⾎⼩板减少性紫振是由于⾎⼩板()A.不易黏附⾎管内膜B.不易吸附凝⾎因⼦C.使⾎块回缩出现障碍D.释放⾎管活性物质不⾜E.不能修复和保持⾎管内⽪细胞的完整性15.外源性凝⾎需要⽽内源性凝⾎不需要的凝⾎因⼦是()A.因⼦IVB.因于VIC.因⼦VIID.因⼦XE.因⼦XII16.肝硬化病⼈容易发⽣凝⾎障碍,主要是由于()A. ⾎⼩板减少B.缺乏Ca2+C.缺乏维⽣素了D.某些凝⾎因⼦不⾜E.缺乏维⽣素B1217. 枸橼酸钠抗凝⾎的机理是()A.去掉⾎浆中的纤维蛋⽩B.与⾎浆中的Ca2+结合⽽沉淀C.抑制凝⾎酶的活性D.抑制因⼦III的活性E.抑制因⼦X的活性18.甲状腺⼿术容易出⾎的原因,是由于甲状腺含有较多的()A.⾎浆激活物B.组织激活物C.纤溶酶D.抗纤溶酶E.纤维蛋⽩降解产物9. ⼀般⾎型抗原是红细胞膜上的()A.蛋⽩质B.磷脂C.脂蛋⽩D.糖蛋⽩或糖脂E.胆固醇脂20.0型⾎红细胞膜上含有()A. A抗原B. B抗原C. A、抗原D. H抗原E.⽆21. 输⾎时下列哪种⾎型不易找到合适的供⾎者?()A. AB型,Rh阳性B. AB型,Rh阴性C, B型,Rh阳性D. A型,Rh阳性E. B型,Rh阴性22输⾎时主要应考虑供⾎者的()A.红细胞不被受⾎者的⾎浆所凝集B. 红细胞不被受⾎者的红细胞所凝集C.⾎浆不使受⾎去者的⾎浆发⽣凝固D.⾎浆不被受⾎者的红细胞所凝集E.红细胞不发⽣叠连23.新⽣⼉溶⾎性贫⾎可能发⽣在()A. Rh阳性母亲所⽣的Rh阳性婴⼉B. Rh阳性母亲所⽣的Rh阴性婴⼉C. Rh阴性母素所⽣的Rh阳性婴⼉D. Rh阴性母亲所⽣的Rh阴性婴⼉E. B和D都有可能24.下列关于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O型⾎可输给其他各型⾎B. AB型⾎的⼈可接受其他各型⾎C. Rh阳性的⼈可接受Rh阴性的⾎液D.将O型⾎液输给其他⾎型的⼈时,应少量地、缓慢地输⾎E. ABO⾎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不需进⾏交叉配⾎试验25.⾎库储存的⾎液,若时间较久,可出现()A. Ca2+增多B. K+增多C. Mg2+增多D. H+增多E. Na+增多26.临床上应⽤丙酸睾丸酮治疗肾性贫⾎,其机制是()A.抑制红细胞的破坏B. 提⾼机体的免疫⼒C.促进维⽣素B2的吸收D. 提⾼红细胞⽣成酶的活性E.作⽤于⾻髓,提⾼其造⾎能⼒27.肺⼼病病⼈的⾎液黏稠、红细胞数量增多,是由于()A. CO2增多B. H+增多C.纤溶酶减少D.纤维蛋⽩原增多E.红细胞⽣成酶增多28.外科⼿术中,医⽣⽤温热盐⽔纱布按压创⼝,从⽽减少了创⼝的渗⾎,其机制是()A. 抑制纤溶酶B.减少游离Ca2+C.使⾎管反射性收维D. 激活凝⾎因⼦加速⾎凝E.以上都不是[B型题]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浆D.⾎清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1. 体液是指()2.内环境是指()3.⾎液中除去⾎细胞的液体部分是()4.⾎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是()A.⽩蛋⽩B.球蛋⽩C.珠蛋⽩D.⾎红蛋⽩E.纤维蛋⽩原5.构成⾎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6.与⾎液凝固有关的蛋⽩质是()7.与免疫功能有关的蛋⽩质是()8.⾎浆与⾎清的主要区别在于有⽆()A.增快B.减慢C.在正常范围内变动D.先不变后增快E.先不变后减慢9.将⾎沉快的⼈的红细胞放⼊⾎沉正常的⼈的⾎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10. 将⾎沉正常⼈的红细胞放⼊⾎沉快的⼈的⾎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A. ⾎浆胶体渗透压B.⾎浆晶体渗透压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D.组织液静⽔压E.⾎液静⽔压11.影响⾎管内、外⽔平衡的主要是()12.影响细胞内、外⽔分正常分布的主要是()A. cAMPB. cGMPC. ATPD. ADPE. mRNA13.供红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的能耻物质为()14.⾎⼩板聚集活动中释放的的物质为()A.溶⾎性贫⾎B.缺铁性贫⾎C.再⽣障碍性贫⾎D.巨幼红细胞性贫⾎E.β季型红细胞性贫⾎15.内因⼦缺乏将患()16.维⽣素B:缺乏将导致()17.叶酸缺乏将导致()18.⼈体长期慢性失⾎后出现的贫⾎为()19. ⾻髓受到X射线损害、引起的贫⾎为()20. ⾎红蛋⽩的B链合成障码将发⽣()A. Na2HPO4/NaH2PO4B.K2HPO4/KH2PO4C. NaHCO3/H2CO3E. Na-P r/P r(蛋⽩质)21.⾎浆中的主要缓冲对为()22.红细胞内的主要缓冲对为()A. T淋巴细胞B. B淋巴细胞C.中性粒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23.执⾏细胞免疫功能的是()24.执⾏体液免疫功能的是()25. 能释放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的是()26.具有活跃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并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是()A.因⼦IIIB.因⼦IVC.因⼦VIIID.因⼦IXE.因⼦XII27.启动内源性凝⾎,是由于激活了()28.启动外源性凝⾎的是()29.参与凝⾎步骤最多的是()30.体外抗凝⾎使⽤草酸盐的⽬的是除去()31.甲型⾎友病是由于⾎中缺乏()32.⼄型⾎友病是由于⾎中缺乏()A.抑制凝⾎酶原形成B.促使纤维蛋⽩分解C.抑制凝⾎酶原澈活物形成D.与凝⾎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凝⾎酶失活E.与抗凝⾎酶III等结合,使之活性增强33.抗凝⾎醇亚的主要作⽤是()34.肝素的主要作⽤是()A.A型B. B型C. AB型D. O型35.⾎清中既有抗A凝集素⼜有抗B凝集素的⾎型是()36.⾎浆中既⽆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的⾎型是()37.⾎浆中只有抗A凝集素的⾎型是()38.⾎浆中只有抗B凝集素的⾎型是()39.已知供⾎者⾎型为A型,交叉配⾎试验中主侧凝集,次侧不疑集,受⾎者的⾎型为()【C型题】A.等渗溶液B.等张溶液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0.85%质量浓度NaCI属于()2.2.0%质量浓度NaCl属于()3.1. 9%质量浓度尿素属于()A.⾎栓素A2B. 前列环素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4.有很强的促进⾎⼩板聚集和缩⾎管作⽤的是()5.有很强的抑制⾎⼩板聚集和舒⾎管作⽤的是()A. 松软的⽌⾎栓B.牢固的⽌⾎栓C.两者都是理积后D.两者都不是6. ⾎⼩板聚集形成()7.纤维蛋⽩与⾎⼩板可形成()8.红细胞聚集形成()【X型题】1.⾎液的⽣理功能有()A.运输功能B.防御功能C. 缓冲功能D.参与凝⾎和⽣理⽌⾎E. 维持内环境稳态2.⾎浆蛋⽩的⽣理功能有()A.运输功能C.调节酸碱平衡D.凝⾎及防卫功能E.形成⾎浆胶体渗透压3.⾎浆的总渗透压()A.⼤约为7个⼤⽓压(1标准⼤⽓压=101325Pa)B.主要由Na+和CI-所形成C.与0. 85%NaCl溶液的渗透压相等D.与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相等E.可维持⽑细⾎管内外的⽔平衡4.⾎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A.⾎容量增加B.有效滤过压增⼤C.⽑细⾎管⾎压升离D. 组织液⽣成增多E.⽔分回流⼊⾎减少5.红细胞的⽣理特性有()A.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B.可塑变形性C. 悬浮稳定性D.渗透脆性E.与O2结合的可逆性6.影响红细胞变形能⼒的因素有()A.红细胞内的黏度B. 红细胞膜的弹性C.与O2结合与否D.与CO2结合与否E.表⾯⾯积与体积的⽐值7.影响⾎沉的因素有()A. ⾎浆球蛋⽩含量B.⾎浆纤维蛋⽩原含量C.⾎浆⽩蛋⽩含量D.⾎浆胆固醇的含量E.⾎浆卵磷脂的含量8.红细胞⽣成所需的原料有()A.维⽣素B12B.叶酸C.铁D.蛋⽩质E. 其他某些维⽣素和微量元素9.调节红细胞⽣成的因素有()A.爆式促进激活物B.促红细胞⽣成素C.雄澈素D.甲状腺激素E.⽣长素10.下列关于Hb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有()A.能与O2结合B.能与CO2结合C.具有缓冲作⽤D.02与Hb中的Fe2+结合E. Hb离开红细胞,则其功能丧失11.⾎⼩板的⽣理特性有()A. 黏着B.聚集C.释放D.收缩E.吸附12. ⾎⼩板的⽣理功能有()A.参与凝⾎过程B参与⽣理⽌⾎C.收缩⾎管D.参与纤溶活动E.维持⾎管内膜的完整性13.诱发⾎⼩板聚集的⽣理性因素有()A. ADPB.⾎栓素A2C.胶原D.凝⾎酶14.⾎⼩板在⽣理⽌⾎中的作⽤有()A.为凝⾎因⼦提供磷脂表⾯B.膜表⾯吸附多种凝⾎因⼦C.释放纤维蛋⽩原D.释放缩⾎管物质,收缩⾎管E.黏附、聚集形成⾎⼩板⽌⾎栓15具有变形运动及活跃的吞嘘能⼒的⽩细胞有()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6.在⾎液凝固中有重要作⽤的是()A.⾎⼩板B.⽩细胞C.纤维蛋⽩原D.钙离⼦E.⽩蛋⽩17.⾎管损伤后,,通过表⾯激活可激活()A.凝⾎系统B.纤溶系统C.激肽系统D.补体系统E.缓冲系统18.⾎液在⾎管内不凝固的原因有()A.⾎液循环流动不息B.⾎管内膜光滑完整C.⾎浆中有抗凝物质D.⾎浆中有纤溶系统E.⾎管壁产⽣PGE2能抑制⾎⼩板聚集19.具有延缓凝⾎或抗凝⾎作⽤的因素有()A.加肝素B.适当降温C.提供光滑⾯E.注射维⽣素K20.⾎液中的抗凝物质有()A. 肝素B. 蛋⽩质C系统C. 组织因⼦途径抑制物D. 丝氨酸蛋⽩酶抑制物E.⾎栓素A221.蛋⽩质C的抗凝⾎、抗⾎栓作⽤包括()A.灭活凝⾎因⼦VaB. 灭活凝⾎因⼦ⅧaC.增强纤溶酶的活性D.加强凝⾎酶的作⽤E.抑制因⼦Ⅹ和凝⾎酶原的激活22. 肝素抗凝⾎的作⽤机理是()A.增强纤维蛋⽩溶解B. 抑制凝⾎酶的活性C.抑制凝⾎酶原的激活D. 加强抗凝⾎酶⽫的作⽤E.抑制⾎⼩板的聚集与释放23.纤溶酶原的激活物有()A.凝⾎因⼦ⅫaB.激肽释放酶C.细胞内液激活物D.尿激酶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4.纤溶抑制物有()A.补体C1抑制物B. α-抗纤溶酶C.蛋⽩酶C抑制物D.α2-巨球蛋⽩E.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125. ⾎管内⽪细胞的抗凝⾎作⽤有()A. 屏障作⽤,防⽌凝⾎因⼦、⾎⼩板与内⽪下成分接触⽽激活B.分泌PGI2、NO等,抑制⾎⼩板聚集D.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E.合成凝⾎酶调节蛋⽩,灭活某些凝⾎因⼦26. Rh⾎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应避免()A. Rh阳性受⾎者接受Rh阴性⾎液B. Rh阴性受⾎者第⼆次接受Rh阳性⾎液C. Rh阳性受⾎者第⼆次接受Rh阳性⾎液D. Rh阴性妇⼥第⼆次孕育Rh阳性的胎⼉E. Rh阳性妇⼥第⼆次孕育Rh阳性的胎⼉三、名词解释1.⾎浆与⾎清(plasma and serum)()2. (⾎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3. (⾎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4.⾎细胞⽐容(hematocrit value)()5. (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6. (红原胞) 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8.等渗溶液(isosmoic soluion)()9.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10.⽣理⽌⾎(physiologic hemostasis)()11.⾎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12.凝⾎因于(blood cloting factors)()13.内源性凝⾎途径(blood coagulation intrinsic pathway)()14.外源性凝⾎途径(blood coagulation extrinsic pathway)()15.出⾎时间(bleeding time)()16.纤维蛋⽩溶解(fibrinolysis)()17.交叉配⾎试验(cross-match test)()18. ⾎型(blood groups)()19.凝集,凝集原,凝集素(agglutiation,agglutinogen, agglutinin)()20.成分输⾎(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21.⾎细胞渗出(diapedesis)()22.趋化性(chemotaxis)()四、问答题1.试述⾎液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达标试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达标试题(分值:100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是自然资源B.钢铁对人类有利用价值,所以也是自然资源C.任何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2.下列各项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小麦 B.牛肉 C.沼气 D.温泉3.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B. 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C.阳光、土地、水、草原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4.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气候资源5.随着经济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A.生物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海洋资源6.下列行为,有利于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是()A.大量赠送贺卡B.积极购买家庭轿车C.垃圾分类分装 D.使用一次性消费品7.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种类不齐全B.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C.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绩显著,没有浪费D.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十分乐观8.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9.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约()A.1/2B.1/3C.1/4D.1/510.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叙述,正确的是()A.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B.是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小国C.矿产资源丰富,但种类不多D.地大物博,资源相对不短缺11.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是根据土地的()A.质量和价值B.位置和范围C.面积D.用途和利用状况12.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B.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耕地比重较大,而林地、草地所占比重较小C.我国草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D.我国现有的宜垦荒地资源数量不多13.我国耕地多分布在()A.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山区B.东部季风区的高原和盆地C.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D.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东南部14.对我国土地资源描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没有后顾之忧B.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丰富C.我国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D.我国难利用的土地资源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多15.有关我国耕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水田分布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C.旱地分布在年降水量200至400毫米之间的地区D.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16.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 (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17.我国未利用的宜垦荒地很少,主要分布在()A.东南、西北B.东北、西北C.华北、东北D.西北、西南18.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 )A.耕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B.草场超载,草质下降C.过度开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D.土地价格过低19.我国人与地突出的问题是 (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20.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受生活习惯的影响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C.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D.开发历史长短不同21.我国水土资源配置欠佳,其中属于地多水少的是()A.华北平原B.珠江三角洲C.长江中下游平原D.成都平原22.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23.下列关于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力开垦草地和林地,扩大耕地面积B.保护现有森林,不砍伐森林C.草场面积广,可养殖更多的牲畜D.严格控制城镇用地,切实保护耕地24.关于地球上的水资源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B.目前人类对冰川和深层地下水暂时难以利用C.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0.3%D.人类造成的水污染不会加剧水资源的危机25.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 ( ) A.江河湖泊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水 D.地下水26.世界水日是每年的()A.3月21日 B.3月22日C.3月28日 D.3月31日27.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 A.西北、东北 B.东北、华北C.西北、华北 D.西北、西南28.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人为原因是() A.北方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少B.北方地区的河流污染严重C.北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D.北方地区多风,地下水蒸发旺盛29.关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B.西多东少,南多北少C.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D.西多东少、北多南少30.关于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小 B.冬春多、夏秋少和年际变化大C.春夏多、秋冬少和年际变化大 D.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31.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旅游业 B.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C.发展养殖业 D.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32..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 )A.输水线路较短 B.人口少,最为经济C.可以利用已有河道及天然湖泊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33.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措施之一是() A.修建水库 B.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雨 D.海水淡化34.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把珠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北方地区B.工程规模巨大,分东、西两条调水路线C.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D.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35.推广喷灌技术,工业水循环使用,家庭一水多用等措施,都是为了()A.防止水污染B.节约用水C.保护水源D.保持水土综合题(共65分)36.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回答(11分):(1)从图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可利用的耕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______%。
第三章 信用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信用一、填空题1、信用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和( )。
答案:偿还;付息2、从逻辑上推理,( )的出现是信用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答案:私有财产或私有制3、信用有()和货币信用两种基本形式. 答案:实物信用4、货币运动与信用活动不可分解地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新范畴是( )。
答案:金融5、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是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答案:高利贷6、高利贷信用最明显的特征是( )。
答案:极高的利率7、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和()。
答案:买卖行为;借贷行为8、商业票据主要有()和汇票两种。
答案:本票9、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属()信用,银行业务经营属于()信用。
答案:直接;间接10、商业票据流通转让时发生的票据行为是()。
答案:背书11、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克服了商业信用在( )、()和()上的局限性. 答案:期限上;数量上;方向12、在再生产过程中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有()与()。
答案:商业信用;银行信用13、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
答案:国家债券14、商业汇票必须经过债务人()才有效. 答案:承兑15、商业汇票是由()向()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他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的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
答案:债权人;债务人16、银行信用具备的两个特点是:()与(). 答案:以金融机构为媒介;借贷的对象是货币17、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与()。
答案:商品赊销;消费信贷18、传统的商业票据有本票和汇票两种,其中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是()。
答案:本票19、《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的时间为( )年. 答案:199520、资产阶级反高利贷斗争的焦点是使利息率降低到()之下.答案:利润水平二、单项选择题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由于( )而相互提供的信用.A、生产联系B、产品调剂C、物质交换D、商品交易答案:D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A、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B、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C、无偿的赠与或援助D、平等的价值交换答案:B3、本票与汇票的区别之一是()。
第三章复习题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复习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软件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统一的作管理和数据维护 [单选题] *A.总账B.系统管理(正确答案)C.系统初始化D、UFO报表2.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不能进行的操作是() [单选题] *A.建立账套(正确答案)B.修改账套C.年度账引入D.年度账清空3.若会计科目的编码方案为4-2-2,则正确的编码为()。
[单选题] *A.1001101B.1002002C.10010101(正确答案)D.10020214.“管理费用”科目通常设置的辅助核算是() [单选题] *A.个人往来B.部门往来(正确答案)C.项目核算D.客户行来5.()可以指定某账套的套主管。
[单选题] *A.财务主管B.软件作员C.系统管理员(正确答案)D.财务总监6.不属于建立账套时应建立的信息的是() [单选题] *A.设置账套信息B.设置单位信息C.确定核算类型D.编入期初余额(正确答案)7.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不能进行的操作是() [单选题] *A.建立账套B.修改账套(正确答案)C.输出账套D.引入账套8.系统最多可以建立()套账。
[单选题] *A.996B.997C.998D.999(正确答案)9.建立套时,需要以()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 [单选题] *A admin(正确答案)B.财务主管C.账套主管D.财务总监10.一般来说,用友软件中可以为企业里每个独立核算的单位建立一个()[单选题] *A.账套(正确答案)B.报表C.账本D.账页11.对于收款凭证,通常选择()限制类型 [单选题] *A.借方必有(正确答案)B.货方必有C.凭证必有D凭证必无12.若会计科口的编码方案为4-2-2,则某会计科目的三级科目全编码为()。
[单选题] *A.100101B.10010102(正确答案)C.1001010101D.010113.对所管据的账套来说,()是级别最高的,拥有所有模块的操作权限。
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2.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B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4.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5.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 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6.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7.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思想和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8.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9.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说明( 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C、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10.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A、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1. 社会存在是指( D )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2.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3.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14.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15. 生产关系是反映( A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16.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C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17.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18.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9.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21. 社会改革是( C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22.会革命根源于( 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3.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B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24.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试题一、填空题1、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
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和。
2、不同煤种的组成和性质相差是非常太的,即使是同一煤种,由于成煤的条件不同,性质的差异也较大。
、以及之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和决定煤炭气化过程工艺条件的选择,也会影响煤炭气化的结果。
3、无烟煤、焦炭、半焦和贫煤作为气化用煤的主要特性是。
4、烟煤作为气化用煤的主要特性是。
5、煤气的发热值是指。
6、压力增大,同一煤种制取的煤气的发热值越高,同一操作压力下,煤气发热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褐煤、气煤、无烟煤。
这是由于。
7、煤炭气化过程主要是煤中的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氢,这一反应(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该热量是通过来维持。
8、煤中的水分存在形式有三种,包括、、 .9、煤中的水分和有关,随煤的变质程度加深而呈规律性变化;即从泥炭、褐煤、烟煤、年轻无烟煤,水分,而从年轻无烟煤到年老无烟煤,水分又增加。
10、所谓的气化效率是指,气化效率能够反映总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
11、一般地,从加压气化炉排出的灰渣中碳含量在左右,常压气化炉在左右,对于液态排渣的气化炉,常在以下。
12、煤中的硫以和的形式存在,中国各地煤田的煤中硫含量都比较,太多在以下。
13、简单地说,灰熔点就是灰分熔融时的温度.灰分在受热情况下,一般经过三个过程。
即、、温度,对煤炭气化而言,一般用作为原料灰熔融性的主要指标。
14、燃料的反应性就是燃料的化学活性,是指。
一般以的还原系数来表示,如下式所示:二、判断题1、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叉叫做变质作用。
()2、无烟煤这种煤炭气化时黏结,并且产生焦油,煤气中的不饱和烃、碳氢化合物较多,煤气净化系统较复杂,煤气的热值较高。
()3、褐煤气化时不黏结但产生焦油。
褐煤是变质程度较高的煤,加热时不产生胶质体,含有高的内在水分和数量不等的腐殖酸,挥发分高,加热时不软化,不熔融.()4、一般来说,煤中挥发分越高,转变为焦油的有机物就越多,煤气的产率下降。
()5、焦油产率与煤种性质有关:一般地说,变质程度较深的气煤和长焰煤比变质程度浅的褐煤焦油产率大,而变质程度更深的烟煤和无烟煤.其焦油产率却更低。
()6、加压气化对炉温的要求比常压气化炉高,而炉身一般比常压气化炉低,能提供较高的干燥层,允许进炉煤的水分含量高。
()7、低灰的煤种有利于煤的气化生产,能提高气化效率、生产出优质煤气,但低灰煤价格高,使煤气的综合成本上升。
()8、煤的挥发分产率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煤的挥发分逐渐升高。
()9、煤的比表面积和煤的粒径有关,煤的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
煤有许多内孔,所以比表面积与煤的气孔率有关。
()10、煤的粒度太小,当气化速度较大时,小颗粒的煤有可能被带出气化炉外,从而使炉子的气化效率升高。
()三、简答题1、气化用煤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煤气的低发热值和高发热值?3、煤气的发热值与煤种及气化压力有什么关系?4、一般地,在气化褐煤和无烟煤时,褐煤的氧耗比无烟煤的高,筒述其理由5、煤中的水分有哪几种形态?煤中水分含量太高,对气化有何影响?6、什么是煤的灰分?灰含量高对气化有什么影响?7、什么是煤的挥发分产率?说明几种常用煤的挥发分的大致范围。
8、什么是煤的灰熔点,灰熔点的高低对气化有什么影响?9、什么是煤的反应性,煤的反应性对气化有什么影响?四、综合题1、煤的粒度对气化过程有什么影响?2、煤种对煤气产率有何影响?第三章试题库答案一、填空题1、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成煤的转变过程,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
2、煤结构、组成、变质程度3、气化时不黏结,不会产生焦油,所生产的煤气中只含有少量的甲烷,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极少,但煤气热值较低4、气化时黏结,并且产生焦油,煤气中的不饱和烃、碳氢化合物较多,煤气净化系统较复杂,煤气的热值较高5、指标准状态下1m3煤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如果燃烧产物中的水分以液态形式存在称高发热值,如果水以气态形式存在称低发热值。
6、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煤的挥发分逐渐降低7、吸收,炉内的碳和氧气燃烧以后放出的热量8、外在水分,内在水分,结晶水9、变质程度,逐渐减少10、制得的煤气的热值与所使用的燃料的热值之比11、5%,15%,2%12、有机硫,无机硫,低,l%13、变形温度,软化温度,流动温度,软化温度14、燃料煤与气化剂中的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力,二氧化碳二、判断题1、√2、×3、×4、√5、√6、×7、√8、×9、√ 10、×三、简答题1、根据气化用煤的主要特征,将气化用煤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气化时不黏结也不产生焦油,代表性原料有无烟煤、焦炭、半焦和贫煤。
第二类,气化时黏结并产生焦油,代表性原料有弱黏结或不黏结烟煤。
第三类,气化时不黏结但产生焦油,代表性原料有褐煤。
第四类,以泥炭为代表性原料,气化时不黏结,能产生大量的甲烷。
2、煤气的发热值是指标准状态下1m3煤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如果燃烧产物中的水分以液态形式存在称高发热值,如果水以气态形式存在称低发热值。
3、煤气的发热值与煤种的关系如下:由于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煤的挥发分逐渐降低,煤气发热值逐渐降低,即煤气发热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褐煤、气煤、无烟煤。
煤气的发热值与气化压力的关系如下:压力增大,同一煤种制取的煤气的发热值越高。
4、不同煤种,其变质程度不同,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从泥炭、褐煤、烟煤到无烟煤,煤中碳的质量分数从55%~62%增至88.98%,在气化时所消耗的水蒸气,氧气等气化剂的数量也相应增大. 固定碳含量低、挥发分低的煤种,气化时进去气化段的碳量多,则氧和水蒸汽消耗多. 褐煤是变质程度较低的煤, 无烟煤是变质程度高的煤,所以在气化褐煤和无烟煤时,褐煤的氧耗比无烟煤的高5、煤中的水分存在形式有三种,包括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结晶水。
对常压气化来讲,气化用煤中水分含量过高,煤料未经充分干燥就进入干馏层,影响了干馏的正常进行,而没有彻底干馏的煤进人气化段后,又会降低气化段的温度,使得甲烷的生成反应和二氧化碳、水蒸气的还原反应速度显著减小,降低了煤气的产率和气化效率。
加压气化对炉温的要求比常压气化炉低,而炉身一般比常压气化炉高,能提供较高的干燥层,允许进炉煤的水分含量高。
对固定床来说,煤中水分含量太高而加热的速度又太快时,煤中水分逸出太快,容易使煤块碎裂而引起出炉堞气的含尘量增高。
同时由于煤气中水含量增高时,在后续工段的煤气冷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增加废水处理量。
采用流化床和气流床气化时,固体颗粒粉碎的粒度很小,过高的含水量会降低颗粒的流动性.因而规定煤的含水量小于5%。
尤其对烟煤的气流床气化法,采用于法加料时,要求原料煤的水分含量应小于2%。
6、煤的灰分是指将一定量的煤样在800o C的条件下完全燃烧,残余物即灰分,表明了煤中矿物质含量的太小。
(1)煤中灰分高,增加了运输的费用,(2)煤中灰分高对气化过程有许多不利的影响。
a.气化时由于少量碳的表面被灰分覆盖,气化剂和碳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降低了气化效率b.同时灰分的大量增加,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炉渣的排出量,随炉渣排出的碳损耗量也必然增加。
c.此外,随着煤中灰分的增加,气化的各项消耗指标均增加,如氧气的消耗指标、水蒸气的消耗指标和煤的消耗指标都有所上升,而净煤气的产率下降。
7、煤的挥发分挥发分是指煤在加热时.有机质部分裂解、聚合、缩聚,低分子部分呈气态逸出,水分也随着蒸发,矿物质中的碳酸盐分解,逸出二氧化碳等。
除去水分的部分即为挥发分产率,挥发分中有干馏时放出的煤气、焦油、油类。
于馏煤气中含有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轻质烃类。
不同煤种的挥发分产率煤种挥发分产率Vdaf/%煤种挥发分产率Vdaf/%泥炭褐煤接近 7041.0~67.0 烟煤焦煤瘦煤贫煤26~1818~1217烟煤长焰煤气煤4244~35肥煤35~26无烟煤10~28、简单地说,灰熔点就是灰分熔融时的温度.灰分在受热情况下,一般经过三个过程。
开始变形,习惯上称开始变形温度,用T1来表示;灰软化,相应的温度称软化温度,用T2表示;灰分开始流动,相应的温度称流动温度,用T3表示,对煤炭气化而言,一般用软化温度T2作为原料灰熔融性的主要指标。
煤炭气化时的灰熔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气化炉正常操作时,不致使灰熔融而影响正常生产的最高温度,另一个是采用液态排渣的气化炉所必须超过的最低温度。
(1)一般用于固态排渣气化炉的煤,在气化时不能出现结渣,其灰熔点应大于1250°C,液态排渣却相反,灰熔点越低越好,但要保证有一定的流动性,其黏度应小于25Pa·s,黏度太大,液渣的流动性变差,还有可能出现结渣。
(2)采用液态排渣的气化炉,可以对入炉煤采用混配的方法,对一些高黏度灰渣的煤,可以混配一些低黏度灰渣的煤,达到液态排渣的要求。
也可以通过添加一定的助溶剂提高液渣的流动性,炼铁高炉和空气煤气发生炉即属于这种情况。
高炉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有矿石、焦炭和熔剂。
矿石中的废石和焦炭中的灰分在高温下都熔融成液体,以液渣的形式排出炉外。
采用碳酸钙作助熔剂,在碳酸钙高温分解成碱性氧化钙的作用下,矿石和灰分在1150~1250"C时就可以形成熔融的物质。
9、燃料的反应性就是燃料的化学活性,是指燃料煤与气化剂中的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力。
一般以二氧化碳的还原系数来表示,如下式所示:反应性主要影响气化过程的起始反应温度,反应性越高,则发生反应的起始温度越低。
主要煤起始温度分别为:褐煤,大约650C;焦炭,843C。
煤的起始反应温度低,气化温度就低,这有利于甲烷的生成反应,从而降低了氧气的耗量。
通常来讲,高反应性的褐煤比反应性差的烟煤氧耗量低约50%。
当使用具有相同的灰熔点而活性较高的原煤时,由于气化反应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容易避免结渣现象。
四、综合题1、 1)粒度大小与比表面间的关系煤的粒度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
气流通过床层的流通截面增大,气流速度增大。
2)粒度大小与传热的关系煤的粒度越大,传热越慢,煤粒内外温差越大,粒内焦油蒸气的扩散和停留时间增加,焦油的热分解加剧,影响焦油的产率。
3)粒度大小与生产能力间的关系煤的粒度太小,当气化速度较大时,小颗粒的煤有可能被带出气化炉外,从而使其化炉的气化效率下降。
4)粒度大小对各项气化指标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煤的粒度太小,煤耗高,水蒸气和氧气的消耗量增加,气化炉的生产能力下降。
2、在各种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不同的煤种所产煤气的发热值不同,组成也不同。
同一操作压力下,煤气发热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褐煤、气煤、无烟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