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十面埋伏影评-徐皓峰:大众娱乐的淫巧奇技

合集下载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听了一个叫《十面埋伏》的音乐会,哇,真是太好听了!一开始,音乐就像是“呜呜呜”,好像有很多人在悄悄地说话,感觉有点神秘。

然后,突然“砰砰砰”一声,音乐变得特别激烈,好像有人在打斗。

我的心跳也跟着“噗通噗通”地快了起来。

那时候,我觉得好像有很多人围着我转,四面八方都充满了声音,像是“咻咻咻”的箭飞来飞去,好紧张哦!音乐中有些地方又变得很温柔,好像是下雨了,“滴答滴答”地,声音好像在诉说着什么秘密。

听着听着,我好像跟着音乐去了古代,看到了一群武士在沙场上拼命,唉呀,真是太壮烈了!整个音乐就像一幅画,带着我走过了好多地方,感觉像是被包围了一样,听得我心里暖暖的,也有点难过呢。

音乐会结束的时候,我还觉得耳朵里“嗡嗡嗡”地回荡着那个声音,好像还不舍得离开呢!老师说这个音乐是描写古代的战争和英雄故事,真的是既有力量,又好听得让人不想停下来!
—— 1 —1 —。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十面埋伏》最早称为《四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一样,四面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在《南北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中将原本四面改为十面,十面指的是一种战场用兵制敌战术。

《十面埋伏》中,为了表现气氛的紧张激烈,大量运用了扫拂、推拉弦和满轮技法,将十面埋伏的意境表现得生动形象,彷佛置之实境。

在《琵琶行》中,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描写的正是《十面埋伏》中的扫、拂技法。

一、《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十面埋伏》是以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垓下大战为背景,刘邦听从谋士张良计策,在垓下设下埋伏,引项羽深入埋伏圈。

其中汉军通过唱楚歌来扰乱楚军军心,项羽军心尽失,大败已是必然。

大战中楚军败局已定,项羽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自尽,项羽痛失爱姬,突围无能,遂拔刀自刎吴江,刘邦取得了胜利。

《十面埋伏》是从汉军角度出发,记录了这一旷世之战。

二、《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虽是琵琶武曲,但其中也掺杂了些许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既有兵马嘶鸣,又有柔肠寸断、生离死别。

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仅是通过在对大战中激烈的场面描绘来衬托,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烘托战争的无情。

在历史的洗练下,《十面埋伏》在琵琶演奏风格方法上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是以浦东派中《十面埋伏》曲目为分析乐曲。

浦东派《十面埋伏》分为十八段,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分别是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第二部分为战前准备,分别是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第三部分是激烈的交战,从第九段的小战到第十六段吴江;第四部分是乐曲最后两段,为战后凯旋,分别是凯旋、收阵回营两段。

(一)第一部分--引子这四段为人们营造了整列有序的士兵阵容,鼓角争鸣,蓄势待发的场面。

以轮拂为开头拉开乐曲序幕,开头彰显快节奏强有力的紧张氛围;随后通过拂轮描绘出汉军擂鼓吹角先声夺人的场面,将战前军阵肃穆紧张强悍的氛围渲染出来,一声声战鼓响彻天空。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影评《十面埋伏》所要表现的并不是象字面显示的间谍故事,而是这种背景下的爱情故事,确切的说,是一种爱情英雄主义。

其实,故事本身应该还是个好故事。

不过,要看一次就弄明白这个故事,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应该庆幸自己看过movie版上的那些批判文章,让我预先知道了故事梗概和几乎所有的搞笑场面,这样才容易抓住重点。

当然,该笑的时候我还是笑了,忍不住。

嘿嘿下面是我对大片花的理解。

这个故事简单的说,就是,金捕头自认为是007,假意相救小妹追查飞刀门的新帮主,最后却发现自己才是人家以小妹为诱饵想要钓到的大鱼。

开始的真戏假做,变成了最后的假戏真做,爱情的到来有时候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不管双方的身份是否对立,是否有将来。

当然,让这种感情生动的,是因为里面夹杂了感动,欺骗,背叛,犹豫,冲动,妒忌,疯狂,牺牲……当小妹作为牡丹坊头牌第一次出现在金捕头面前时,小妹只是为了引诱金捕头,而金对小妹的感觉也只能停留在对美色的印象。

细微的感情的发生是在两人逃亡的过程之中。

应该说,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做戏的高手。

小妹楚楚可怜状,依赖着金用情感挑逗着金;而金在情急情况下用箭远射其实自己同伙的追兵时焦急的表情也实在太逼真了。

由用刀鞘拉着小妹变为用手拉着小妹。

可惜,当格杀勿论的追兵来临时,金的感情破绽就出现了,小妹说"这次我相信你是真的"并亲近他的时候,他流露出的表情是明显的烦躁和犹豫。

两个人为了各自的任务继续一起逃亡。

真正的感情转折点,是在小妹骑马独自离开的那次。

小妹这时对金的感情至少有了感激似的的认同,毕竟同时面对过死亡。

她独自离开是想放金一条生路。

而金为着内心的不值得(为了任务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而背道而驰,在他骑马飞奔时内心却一直在犹豫,他并不知道小妹为钓他而来,只认为她是飞刀门老帮主的盲女儿,因为确实有感情吧,或许也有着善良的不忍心,他掉头营救小妹。

嘿嘿无论真的救还是假的救,每次都是在小妹的生死关头出现。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三、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四、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五、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六、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七、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八、结论正文:【引言】“十面埋伏”是我国著名古曲,源自战国时期,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琵琶演奏的经典之作。

乐曲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勇士们的英勇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本文将对十面埋伏进行详细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十面埋伏原名“楚汉争霸”,描绘了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事迹。

乐曲通过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在古时,此曲主要用于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十面埋伏共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

引子以激昂的旋律为基调,描绘了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氛围;主体部分通过丰富的音色和节奏变化,展现了战争的波澜壮阔;尾声则以悠扬的旋律,表达了战争胜利的喜悦。

【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十面埋伏的旋律激昂、高亢,富有力量感。

在演奏过程中,琵琶手需运用多种技巧,如弹、挑、扫、拂等,使乐曲表现出丰富的音色和层次。

同时,乐曲中的节奏变化多样,既有快速的拨弦,也有慢板的抒情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在演奏十面埋伏时,琵琶手需具备较高的技艺。

如引子部分的快速拨弦,需要熟练掌握琵琶的基本技巧;主体部分的连续跳跃音,则需运用扫弦和拂弦等高级技巧。

此外,演奏者还需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将乐曲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十面埋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艺术魅力。

通过聆听十面埋伏,观众既能感受到古代战争的雄壮气势,又能领略勇士们的英勇精神。

在我国音乐史上,十面埋伏堪称一部传世之作。

【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琵琶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面埋伏观后感

十面埋伏观后感

十面埋伏观后感《十面埋伏》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古装战争片,于1994年上映。

该片以明代末年的陕北抗倭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支抗倭义军在战争中的英勇抗争和残酷困境。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并引发了许多思考。

剧情概述《十面埋伏》中展现了陕西刘家堡被倭寇包围的惨烈战斗。

刘家堡的抗倭义军以刘胡兰(女儿刘胡兰‘刘胡馨’饰)为中心,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持久的抵抗。

在无尽的困境中,刘家堡的抗倭战士不但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还要面对着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影片思考英勇抗争的精神《十面埋伏》中的抗倭义军展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英勇精神。

他们面临绝境,但仍然坚持抵抗。

他们不畏强敌,无惧危险,为了家园和民族的尊严而战斗到底。

这种精神激励着观众,在生活中也能看到许多值得学习的典范。

内部矛盾和分裂的挑战在《十面埋伏》中,我观察到抗倭义军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分裂。

一部分人认为剿匪最有效的方法是向日本人投降,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要战斗到底。

这种内部分裂使得抗倭义军在困境中更加脆弱,也使得战斗变得更加艰巨。

这让我想到了团结的力量和需要在困难时刻保持团结。

对历史的反思和警示《十面埋伏》通过展示抗倭战争的残酷现实,反思了历史上的战争和侵略行为。

观众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这也是对当今世界和平的一种警示,让我们反思过去的错误,珍惜现在的和平宁静,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影片的艺术表现摄影和美术设计《十面埋伏》中的摄影和美术设计非常出色。

电影用黑暗和粗犷的色调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艰难。

同时,电影中的场景和道具也非常细腻和真实,让观众沉浸在那个具体时代的氛围中。

音乐和配乐电影中的音乐和配乐也非常出彩。

配乐准确地营造了紧张和压抑的氛围,增强了战争场面的真实感。

音乐情绪上的渲染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影片的情节中,更有感受力。

总结《十面埋伏》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通过展现抗倭义军的英勇精神、内部挑战和对历史的反思,它引发了观众深刻的思考。

同时,电影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通过摄影和美术设计以及音乐和配乐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非常震撼和感人的视听体验。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在我初一的时候, 看过一部电影叫做《郑成功》。

通过这部电影, 我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情感激昂的曲子——《十面埋伏》。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明朝政府派人去台湾与郑成功谈判, 希望以此收台湾归明政府所有。

那是明政府已派出大量军舰包围了台湾, 而此时的郑成功正在接待明政府的来客, 在郑府里大宴宾客, 府外则是危机四伏, 而郑成功对此却一点不知。

在府外混乱的场面中, 郑成功的爱妾成功的逃进了郑府, 还带着一把琵琶。

正在小妾准备接近郑成功的时候, 被明将军的侍卫发现了, 将她关押在宴会厅的下面——一个小仓库。

此时, 小妾心急如焚, 看着自己的琵琶落下了眼泪, 忽然急中生智, 拿起心爱的琵琶弹了起来, 那琴声急促的可以让人停止呼吸, 渐渐地, 琴声越来越急, 声音越来越大, 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寻找琴声的来源。

此时的郑成功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 暗中叫卫队增派人手, 虽然后来发生了一场血战, 但是郑成功率领军队成功的将明军击退。

这次郑成功能够幸运的逃过敌人的诡计, 难道不应该感谢那位弹着《十面埋伏》的爱妾吗?也许电影内容纯属杜撰, 但这至少可以说明此曲要表明的一个重要感情色彩, 那就是不好的一面。

从题目来看就已经可以看出此曲所面临的背景——十面埋伏, 危机四伏啊!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 还是小妾弹奏《十面埋伏》的那个场面。

从切音、琶音开始就给人一种紧张感, 因为我也是学音乐的, 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次听的时候觉得整颗心被一只大手提着, 悬在空中, 等待下一刻命运的安排。

这种感觉令人难忘, 但是也很让人难受。

后来, 我去少年宫参加钢琴考级的时候, 那也是初中, 一个大姐姐抱着琵琶进入侯考室, 在侯考室里, 这位大姐姐给我们预演了一回, 演奏的就是《十面埋伏》。

我看她轮指、转指、切音、琶音都非常流畅, 而且但是气氛很凝重, 几乎是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的在听, 每个人的表情都莫名其妙的严肃起来了, 我想也许是大家都被这首曲子感染了吧!今天在课堂上, 再次听到了这首曲子, 但感觉不是完整的, 因为我见过这首曲子的琴谱, 非常长而且音符紧凑, 光看就有一种紧张感, 何况是把它转化成旋律呢?学习的压力, 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 静下心来听这首曲子, 又让我有了另一番感受, 仿佛是听到了一种无奈和断断续续的哭泣。

国标舞剧十面埋伏观后感想

国标舞剧十面埋伏观后感想

国标舞剧十面埋伏观后感想
那天晚上,我溜达到剧院,看了场国标舞剧《十面埋伏》。

心里头那个震撼啊,跟吃了满汉全席似的,啥味儿都有。

舞台上,那舞者们一个个跟神仙下凡似的,身姿轻盈,动作流畅。

尤其是那段双人舞,男演员跟个豹子似的,健硕有力;女演员呢,跟柳条似的,柔软又坚韧。

俩人你来我往,就跟那古代战场上的勇士一样,斗智斗勇,看得我那是目不转睛。

旁边坐的老王,看得也是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嘀咕两句:“这舞跳得,真带劲儿!”我扭头一看,他那张脸,跟小孩看到糖似的,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看着,我心里头那个感慨啊。

这国标舞剧,不光是看个热闹,它里头藏着的,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就像那《十面埋伏》的故事,古老又经典,可经过舞者们这么一跳,嘿,立马就鲜活了起来。

看完这场舞剧,我坐那儿愣了半天,心里头那个翻腾啊。

心想,这艺术啊,真是神奇,能让咱们在短短几个小时里,经历那么多情感,看到那么多美好。

以后啊,得多来看看这些好东西,让生活也多点儿色彩。

十面埋伏鉴赏500字

十面埋伏鉴赏500字

十面埋伏鉴赏500字《十面埋伏》是一部由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历史片,该片于2004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曹操等人,共同对抗外来侵略的故事。

影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刘备和他的忠诚部下在困境中奋勇作战的故事。

在《十面埋伏》中,刘备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曹操,他派遣了部将赵云、关羽、张飞等人,在赤壁搭建了一座以十面埋伏为特点的陷阱,以迎接曹操的进攻。

这座陷阱十分巧妙,刘备将守备军伪装成普通民众,埋伏在草丛、山石等地方,等待曹军进入陷阱后一举歼灭。

这一战术的成功,不仅彰显了刘备的智慧和策略,也展现了他对部下的信任和对敌人的深刻了解。

通过精确的布局和高超的战术,刘备最终收获了胜利。

影片中,刘备率部经历了数次颠沛流离,但他始终坚守信仰,为了保护百姓和国家,他不惜一切代价。

《十面埋伏》不仅在剧情上十分吸引人,更是在影像的表现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战争场景生动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氛围和战争的残酷。

同时,陈凯歌导演巧妙运用摄影和音效等手法,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角色们一同经历战斗的艰辛。

影片中的演员们也都表现出色,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中,刘备由赵薇饰演,赋予了角色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信念。

而赵云、关羽、张飞等部下的扮演者也都将角色的勇猛和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十面埋伏》以其精彩纷呈的剧情、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成为了一部备受赞誉的历史片。

影片通过展现刘备与部下们的智勇双全,揭示了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力量,也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历史的教益和对人性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托马斯全旋的李宁,还有两根手指倒立的海灯。

我这一拨男孩基本都自学过武功,说是自学,其实是瞎闹,其中飞刀是个重点。

因为《桥》、《佐罗》、《加里森敢死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些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影视作品中,都有飞刀高手,一定高瘦沉默,显得很有内涵。

有的片子遭禁了,因为中小学生看完后,把家里的剪刀拆成两半,就成了两把飞刀,一把扎伤同学,一把扎伤自己。

那时候,走过剪刀店,我会怦然心跳,就像再小一拨的孩子走过吉它店。

孩子迷醉的品牌由“王麻子”变成“STAR”,说明社会的确在进步。

张艺谋在《十面埋伏》中大耍飞刀,切中了我这拨人的心结,我便是带着怀旧心情走入影院,见到张艺谋的飞刀呈“S”形,刀肚颇肥,登时产生剪刀的意像。

一打听,道具设计师果然是同龄人。

飞刀的魅力是外国人赋予的,中国武侠片少见飞刀,因为那是暗器,为光明磊落的大侠所不齿。

更改这一概念的是古龙,他在他的武侠小说中郑重宣布“暗器也是一种武功,是武功就应该被尊重”。

古龙和一个日本姑娘过了七年,深受影响。

与爱面子的中国人不同,日本人比较实际,不让武器承担道德含义。

日本人爱玩暗器,忍者的来源是破产农民,有资料统计,在某一个时期,50%的日本人都是忍者——可能农民起义了。

天空中飞满了奇形怪状的暗器,这大概就是日本农民起义的情况。

金庸的强项是写打斗过程,招式繁琐,层出不穷。

古龙反其道而行,只写打斗前的气氛和匪夷所思的结局,把过程省掉,造就了诡秘风格。

暗器最适合这种写法,因此古龙有多达八十万字的“飞刀系列”,创造了经典的“小李飞刀”。

正因为虚写飞刀,古龙才可能将飞刀升华成精神象征,飞刀等于人性。

飞刀必须虚写——古龙小说出来后,这几乎成了定论。

而电影需要让人看见,如何实拍飞刀?这是张艺谋所面对的第一难题。

在《英雄》中,张艺谋将花样滑冰的动作溶进了湖面上的武打中,《十面埋伏》的飞刀,用的是台球的正反弹原理。

利用盾牌的反弹,改变角度继续攻击——诡异的飞行路线,是张艺谋实写飞刀的方法,路线转折得漂亮,就能“实”得漂亮。

这个方法,我最早见到的,是数年前的日本动画片《浪客剑心》。

片中一人砍多人的动作,是在照扒乔丹带球过人的动作,压箱底的绝招是“三步上篮”。

武功很容易虚假,偷换上体育动作,能有真实动感。

张艺谋偷换台球,选择正确。

片中发飞刀的手法,也很考究。

外国影片中的扔飞刀,往往是倒捻刀尖,利用刀把的重量把飞刀扔出去,利用刀把和刀身分量的不均等,加速飞刀的旋转,产生扎戳的力度。

所以外国人的飞刀中敌,用的是飞刀自身的力量,发飞刀的动作是腕部一弹,最多小臂一抖。

而古龙书中的“小李飞刀”,是将刀把贴在大拇指下的掌肌上,浑身一抖,全身的力量打在这块掌肌上,掌肌再将飞刀打出去。

这个写法,肯定是古龙找武术专门人士问出来的。

外国人是刀把冲外,局部发力;中国人是刀尖冲外,全身发力——这一点在《十面埋伏》中很清晰,刘德华和章子怡都是身动刀动。

程小东不愧是香港的顶尖武指。

中国武术往往会将一种符合力学的运动方式,说成是符合天理。

刀背叫天,刀刃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刀鞘叫师,刀尖才叫刀。

刀尖向外,天地君亲师是顺的。

刀尖向里,天翻地倒,欺师灭祖,所以西方人的飞刀方式,表明了他们反动天地、违抗自然,必将天怒人怨,自取灭亡。

以武林规矩加上符号学,分析的结果是,张艺谋《十面埋伏》中的飞刀,是一个个质疑西方文明的小问号,此片内涵深不可测——抱歉,做这种学问,张艺谋一定会恼火,因为他近来正追求浅薄。

深刻容易做到,相反浅薄很难——这是张艺谋在凤凰卫视上的说法。

大众也正期待他浅薄,好享受一把痛骂的乐趣。

张艺谋就是中国的泰森,泰森鼎盛时期,大众出于敬畏去看他的拳赛;泰森不行了,大众以“痛打落水狗”的心情去看他的拳赛。

人们抱着“看张艺谋出丑”的欢乐心情去看《十》,但泰森挨打赚的钱更多,《十》的票房也很饱满,我们都中了暗器。

敦煌色彩和张氏竹林《十面埋伏》明显比《英雄》进步,《英雄》中的张艺谋对自己的动作构思还不太自信,于是用了各种强烈色彩,以色彩美感来弥补动作美感的不足。

所以《英雄》中的动作都很老套,而色彩是高度刺激的,大黑大白、大红大绿。

而拍《十》时,张艺谋已经领悟了动作美感,将飞刀、盾牌、竹子、长矛玩得津津有味,不需要色彩来救场。

于是张艺谋摆脱了俗艳喜气的农村色彩谱系,降低了刺激性,于是《十》的色彩有了高级的余地。

《十面埋伏》有个被大肆宣扬的场景——牡丹坊,没用大红大绿,而是丹青、粉绿。

丹青(中国蓝)、粉绿在西欧油画中很少使用,而那是中国山水画的常用色,中国文人喜欢清淡。

这也是敦煌的主色,敦煌壁画原本俗艳,但漫长岁月令颜料变质,奇迹般地成了丹青粉绿,并且和谐得天衣无缝。

敦煌壁画一半人为一半天成,容易招徕日本人的崇拜。

《十》美术师,有位敬神的日本人,他迷醉敦煌的粉绿,到了难以自拔的程度。

他像诉说自己的初恋般述说粉绿,感人肺腑,张艺谋含泪答应了他的提议——这是电视宣传片给我留下的印象。

牡丹坊是中国电影中运用粉绿的典范,日本人提供了一种眼光,而此片的中国美术师开发了中国图案的古老魅力。

近期的中国影视,只要出现图案,一定形状恶丑、组色凌乱,我们的审美出了问题。

中国皇帝也没太多的物质享受,他们的优越,体现在图案上。

看故宫的寝宫,跟农民的大炕没有区别,只是被褥的色彩搭配高级,墙上的图案新奇精致。

生活享受是一种美术享受,古代的大款斗富,要斗图案——可惜,这一切已被我们淡忘。

牡丹坊中的图案之美,对于国人是久违的享乐。

至于牡丹坊中的妓女,乏善可陈,过于轻贱;至于金城武扮演的嫖客,恶俗之极。

后现代的男孩不会调情,顶多能做出个甜甜的小坏样。

他随着章子怡唱“倾国倾城”,古人该有个哼吟的气韵,而他完全是卡拉OK作派,唱得个上气不接下气。

编剧的台词有文言倾向,后来又向琼瑶转变,越说越乱,令人坐卧不宁——当然,海外放映时配上英文,这个问题就不成问题。

这帮素质低下、满口鬼话的小男女,怎么混进来的?完全破坏了牡丹坊氛围,难怪美术师一脸看破红尘的表情——这也是电宣片留给我的印象,犹如做了一桌潮州美食,结果来的客人都是只会吃肯德基的老粗,厨师一定会产生出家的冲动。

在古代,逛妓院是要有风度的。

至于古人风度,怀素说自己的草书,是从名流的神情气质中得来的,方成了一代草圣。

物的气韵好作,而有气韵的人难找。

这些青春偶像,在牡丹坊中十分败兴。

至于盲女听音敲鼓的游戏,张艺谋起名为“仙人指路”,民间有同名的魔术。

事隔多年,又看到了张艺谋的淫巧奇技。

淫不是淫荡,是过份,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两个带怪异音质的空心小锤,敲得巩俐脚心爽透、浑身酥软。

中国男人就用这么个小玩艺,操纵了女人的生理心理。

这两个小锤具备深刻寓意,同时也太好玩了。

这种异想天开的小主意,非常具有娱乐性。

张艺谋和爱迪生一样,具有小发明的灵光,看他的娱乐片,就是看他的淫巧奇技。

这种“把东西做好玩了”的奇思妙想,对于大众,比哲学思想要重要。

胡金铨拿竹林造气氛,不破坏竹林的真实;李安将竹林的性质转化了;张艺谋则挖掘出竹子的种种使用价值。

胡金铨的竹林打斗借鉴了日本剑侠片,气氛严峻,对峙时完全是日本风格,打斗时的剪接技巧又超越了日本片的实战性,将动作奇迹化。

而李安的竹林是在谈恋爱。

甄子丹、袁和平都抱怨李安的竹林动作欠佳,因为作为武术设计师,他俩脑海中只有动作。

而李安是以拍吻戏、床戏的方法来拍武打的。

李安的威亚一拉就两百多米,还用电脑加长。

人物长距离飞翔,长度一加长,节奏就慢了下来。

轻功一慢,情调就从武打场面转化成了爱情场面,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中根本就没打几下,都是相互看相互等,节奏越来越慢,最终出现了抒情的慢镜头。

拍章子怡、周润发从竹子落下,追击拍成了追吻,荡漾的竹叶被李安拍成了弹簧床。

张艺谋像爱迪生一般地来到了竹林,根据竹子的性能,发明了各种用法,丰富了武打动作,令人钦佩。

用竹子追人,用竹子擒人,用竹子作地雷,竹子既能提供便利又能造成妨碍——张艺谋屡出奇招,而且显得都很有道理,在机械学上能说得通,不是泛泛地玩点神奇。

面对密密麻麻的竹林,他又产生了逆向思维,将后面的打斗放在了一个一览无遗的平面上——乌克兰草原。

这两种空间完全相反,而他全都有招,这是他的私人乐趣。

导演构思,不单是总结思想,要开发具体的空间物件,这方面,张艺谋确有独到处。

新派武侠和阿兰〃德龙至于剧作,这是全世界都能看懂的电影,什么人都起码会觉得好玩好看——冲这一点,《十面埋伏》的三位编剧都很伟大。

编剧们明显受了古龙影响,煞有介事地显示智商,喜欢玩个阴谋,布下个圈套(按他们的说法叫“局”)。

但古龙的小说,不只是阴谋推理,还有卑贱的劳动者。

因为有这一特点,才有“古龙之前无新派”的说法。

古龙的武侠,没有时代背景,但有生活背景,那是些开小食摊的、卖杂货的、担夫、老佣人、小妓女……这些人物今天还真实地存在于台湾街头,也许你家门口就有。

大侠在与强敌斗智斗勇时,一有空就会吃碗牛肉拉面,和愁苦的小贩感慨一下生活。

小说总要情景交融,浪子情怀是古龙的情,底层大众是古龙的景。

即便古龙,也不敢只玩情节,情节越是诡诈,越要有一层生活氛围包裹,否则很容易荒诞不经,就算逻辑上能自圆其说也没用。

而《十》的生活背景淡薄,即便是荒野追杀,不好出现走卒小贩,按照古龙的写法,章子怡和金城武也会同时叹息,交流一下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心。

诡异的情节要拴上点东西,才不轻浮,古龙拴上的是人物的叛逆性格和民众的悲惨生活,而《十》中的他俩说了许多话,但都没有超过“爱不爱我?你真的假的?”这两句话的范围。

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处女,古龙的武侠小说都是妓女。

金庸的女主角永远是初中女生的感觉,我今日再看金庸就有点看不下去。

而古龙的女主角就成熟多了,所以至今还能看,年龄感是武侠爱情的关键,《十》中的男女究竟有多大?这在剧作上格外空泛,为了配合阴谋的格调,男女应该成熟,而他们时而老奸巨猾,时而幼稚可笑。

包括刘德华,这三人到了情感冲突时,只会两眼含泪,这样的表演根本没有内心可言。

结尾时,他们三人的眼泪终于流下,而我在电影院中的女邻座们也都哭了。

看电影时,女邻座们一直笑声不断,都是台词闹的。

但她们结尾时,还是都哭了,这得感谢阿兰〃德龙。

四十余年前,阿兰〃德龙出演了电影《武士》(港译《独行杀手》)。

结尾时,阿兰〃德龙掏枪要杀人,结果被埋伏的警察打死,但收拾尸体时,却发现他的手枪里并没有子弹。

原来他不是杀人未遂,而是故意设计的自杀方式——这是导演梅尔维尔的首创,当年是个时髦话题。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是看着法国匪警片长大,吴宇森便毫不掩饰阿兰〃德龙是他的偶像,《武士》中没有子弹的手枪,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泛滥成灾。

英雄片风潮过去后,《判官》和《三合会》还在用,刘德华一个人就不知道演过多少次了。

《十》中的刘德华帽子高高,衣服窝窝囊囊,夺走了他全部的英气,而在影片结尾,他回到了他的拿手好戏中,发出动作却没有发出飞刀,他的魅力方才发挥,他的求死方式登时感动了观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