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为准绳指的是
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

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以法律
为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以法律为规范,以法律为信仰,以法律为生活方
式的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理性、规范、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
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1.尊重
法律: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尊重法律,认为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是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的基石。
2.遵守法律:法治思维要求人们遵守
法律,不得违反法律,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破坏社会秩序。
3.
依法行事:法治思维要求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依法行事,不得随意妄为,
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4.公正、平等:法治思维要求人们在
处理事务时要公正、平等,不得歧视任何人,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5.
自由、民主:法治思维要求人们享有自由、民主的权利,不受任何人的干
扰和限制,有权利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理性、规范:法治思维
要求人们在思考和行动中要理性、规范,不得盲从、冲动、随意,要遵循
科学、合理、规范的原则。
7.诚信、守信:法治思维要求人们诚信、守信,不得欺骗、虚假、违约,要遵守合同、信用、承诺等规定。
总之,法治思
维是一种基于法律的理性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它
要求人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理性、规范、诚信、守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法治

什么是法治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治国理念和实践体系。
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
法治体系建立在法律之上,法律是国家和社会规范行为的最基本手段,是社会公正和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和约束力,所有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行事。
其次,法治是以法律为准绳。
法治要求所有公民和政府机关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法律规定。
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再次,法治是依法治国。
法治要求政府和执法机构在行使权力和管理事务时必须依法行事,不能任意滥用权力,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政府和执法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法治是依法办事。
法治要求所有组织和个人在开展活动和处理事务时必须遵守法律,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只有在法律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各种社会活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总之,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法治的指导下,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民意如何绑架司法?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民意如何绑架司法?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满了人民权利的纸。
马丁·路德·金说:权利不能写在纸上,要变成现实,如同一张支票,要能够兑换。
在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框架下,宪法是作为主人的全部人民之间的契约,以此建立政府,维护权利,承担义务。
宪法之所以神圣,因为它超越于所有组织和个体之上,是共同意志的体现。
宪法的根本性特征体现之一就是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抵触部分便无效。
而法律本身,是在宪法指导下,适用于具体领域、具体事项的调整各方行为的规范。
宪法和法律,是一个社会公共生活的最高主宰,便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政府与民众同受法律约束。
而相对于民众来说,政府是强势的一方,更容易践踏法律。
因此,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法治政府,从而使得民众免于政府暴虐的权力的凌辱。
法律,是所有人的”挡箭牌“!法律的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基础。
法律不会自我实现正义,法律不会自己动起来,所以得有司法。
在发达国家,秉承三权分立,司法分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守护公平正义。
在中国,同样检察司法独立。
司法审判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
正如法徽所呈现的:以代表国家权力的华表来承载公平,而其中的华表,又很像一把倒插的宝剑。
这也对应了古希腊传统中正义女神的形象:一手拿天平,意为公正,不偏不倚;一手拿剑,铲除邪恶,辅助弱小。
在司法审判中,案件事实本身是唯一的依据,而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想象,不是真相。
真相也许晦暗不明,也许”罗生门“,但它一直在那里。
曾经的日本人,和我们一样信奉”罗生门“;但今日的日本人,认为“真相只有一个”。
真相不会没有,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在真相发现的路上,有了太多障碍!要有真相,就得有诚实,诚实的证言证词。
在欧美文化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美德。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有人说,克林顿在总统任内遭遇弹劾,是因为性丑闻。
错了,是因为克林顿做伪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的最后堤坝。
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法治国家是指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以司法为保障,以公正为目标,确保国家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正义化、公正化的国家。
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权威。
宪法是最高法律,也是最基本的法律。
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宪法的权威性,遵循宪法的规定和精神,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和平和稳定。
一切法律、行政行为和司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
同时,法治国家也必须致力于制定、完善和执行符合宪法的法律。
二、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是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
法治国家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确保人权和基本自由得到保护。
法治国家的法律要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维护。
法律保障也是法治国家的基石,没有法律保障就没有法治国家。
四、行政公正。
行政公正是法治国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行政机关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公正、合理、透明地行使行政权力。
行政机关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同时,法治国家中的公民也要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五、社会统一。
社会统一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法治国家要坚持民主、法制和平的方针,保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
同时,法治国家还应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稳定、安全、繁荣的社会环境,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利益。
总之,法治国家是一个以法律为基础,以司法为保障,以公正为目标的完备的法律体制。
其中包括了宪法权威、法律保障、司法保障、行政公正和社会统一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落实,法治国家才能更好地推进和实现。
2017年司法考试卷一司法制度考点: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最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它是从业⼈员进⾏职业活动时,应该遵守的具体职业道德⾏为规范中所体现的价值⽅针的⾼度概括,在职业道德体系中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职业道德活的灵魂的作⽤。
职业道德原则的贯彻,可以赋予每个具体的道德⾏为以不同的社会属性,赋予外观相似的⾏为以不同的灵魂。
职业道德原则不仅是从业⼈员进⾏职业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且也是对每个从业⼈员的职业⾏为进⾏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作为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基础或本源的根本准则。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件,我国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忠实执⾏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明纪律,保守秘密;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恪尽职守,勤勉尽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1.忠实执⾏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法律是⼈民意志的体现,法律职业⼈员应当忠于国家、忠于⼈民、忠于法律,忠诚法律职业,模范遵守法律,严格执⾏法律,⾃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法律职业⼈员的权⼒和权利来⾃于⼈民,必须对⼈民负责。
第⼗⼀届全国⼈⼤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11年1⽉24⽇在形成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新中国成⽴以来特别是改⾰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坚持不懈的共同努⼒,我国⽴法⼯作取得了举世瞩⽬的巨⼤成就。
⼀个⽴⾜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由法律、⾏政法规、地⽅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态⽂明建设的各个⽅⾯实现有法可依。
法律职业⼈员应当把忠实执⾏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作为必须遵循的⾸要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当代中国法律适⽤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司法⼯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运⽤。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法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
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思想。
法治思想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思想。
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法治思想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基础。
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视为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法律机构、司法机关、学校、媒体、企业等各个领域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
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法律机构应该加强法律服务,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司法机关应该加强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学校应该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媒体应该加强法治宣传,传递正能量;企业应该加强法律合规,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校园展板内容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校园展板内容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校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以建设法治校园为己任。
为了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我们决定在校园中设置展板,以弘扬法治精神,倡导法治观念。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法治精神是指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精神。
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它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建设法治校园中,我们要深入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将其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法治校园的重要性和作用法治校园是指以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为指导,通过法律教育和法律实践,营造一个遵纪守法、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建设法治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自觉性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同时,法治校园也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法治校园的建设要点1. 加强法律教育。
通过开设法律课程、开展法律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意识培养。
2. 建立法律服务机制。
设立法律咨询处,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学生解决法律问题,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 完善法规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法规制度,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4. 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法治主题演讲比赛、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故事分享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5. 引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和社会公益活动,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责任意识。
四、法治校园的建设成果通过建设法治校园,我们将培养出一批遵纪守法、有良好道德品质、具有法治意识的优秀学生。
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的行为准则

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的行为准则一、法治理念的重要性1.法治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原则,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2.法治理念是指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治国、以法治国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3.法治理念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稳定等方面。
4.法治理念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二、契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1.契约精神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2.契约精神要求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遵循契约的内容和规定,自觉遵守契约,信守承诺。
3.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本准则,是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4.契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在于促进合作、规范行为,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规矩意识的意义和作用1.规矩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是社会成员共同的约定和规定。
2.规矩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尊重社会规则,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3.规矩意识的意义在于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规矩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的行为准则1.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2.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觉履行社会契约,尊重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4.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的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重要保障。
五、结语法治理念、契约精神、规矩意识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法律为准绳指的是》
试题:
以法律为准绳指的是()
A、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以实体法为依据,不包括程序法
C、以宪法、民法为准绳,不含行政法、经济法
D、不包括法规
答案:A
解析:
履行职责务必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时,务必以事实为根据,只有在查明案件事实的状况下才能依法起诉或者实施法律监督,那里的事实务必是检察官以客观存在的、经过调查属实、有证据证明的事实为依据,而不是靠主观想象、推测、怀疑的所谓的事实。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侦查权和法律监督权,行使这些权力的前提就是务必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检察官务必以法律为标准,要求检察官办案务必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以法律的规定作为办案的依据,不偏不倚。
既要严格按照实体法办案,也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
那里所说的秉公执法,不得徇私枉法,是要求检察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务必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为了谋取私利,或者出于本地区,或者某个部门的局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或者部门保护主义去办理案件,更不得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徇私利、徇私情,以权谋私,这是对检察官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检察官行使的是国家司法权,其权力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执法的统一,关系到司法的公正和法律的尊严,检察官要透过检察权的行使,体现社会正义,体现法律的严肃,要透过检察权的行使,维护国家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的合法权益,要透过检察权的行使,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社会秩
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所以,秉公执法对维护法律的尊严尤其重要。
为了防止司法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刑法在渎职罪中明确规定了徇私枉法罪,即对于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职责。
【相关阅读】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
指进行
诉讼务必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作为基础,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这项原则的目的是,使司法机关所处理的案件真正做到正确、合法,以保证准确地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国家、群众和个人的权益。
案件是否处理得正确、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正确、处理得当、程序合法。
其中,首要的是事实,只有查清事实,才能正确运用法律。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具体的案件状况出发,使认定的事实完全贴合案件的客观真相。
这就务必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在刑事方面,要首先查清是否犯罪,如系犯罪,则需查清作案的动机、目的,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条件及方法、手段、后果,以及需要加重或减轻、从重或从轻判处的有关情节。
在民事方面,要查清所争议的法律关系各方面的状况和联系。
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就是要求侦查、审判人员在办案中既要按实体法办事,又要按程序法办事。
程序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操作规程,是指导刑事、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准则。
程序合法是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保证。
在刑事诉讼中定罪量刑,在民事诉讼中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则需以刑事、民事法律等实体法为准绳。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是正确运用法律的前提,依法判决是调查事实的继续和目的。
只有把两者正确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合理地处理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