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课件:5-1纵隔断层
合集下载
纵隔的断层解剖

支气管
左、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分为肺叶 支气管,再逐级分支为肺段支气管和 肺小叶支气管。
食管及胃
食管
位于纵隔后部,上端起于咽下缩肌下 缘,下端穿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连接胃。
胃
部分位于纵隔内,主要位于腹腔左上 部,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 个部分。
淋巴结及神经
淋巴结
纵隔内分布着多组淋巴结,包括前纵隔淋巴结、中纵隔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等 ,参与淋巴循环和免疫应答。
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
在进行断层解剖时,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对患者或研究人员造成伤 害。
准确性
在设定扫描参数和进行图像后处理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便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标准化
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应遵循国际通用的断层解剖标准和规范。
多学科合作
断层解剖涉及医学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 学科专家共同合作,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纵隔血肿
表现为纵隔内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其他病变
纵隔淋巴结肿大
CT表现为纵隔内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 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VS
纵隔脂肪过多症
表现为纵隔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CT值 较低。
05
纵隔断层解剖的临床应用
诊断纵隔疾病
纵隔肿瘤
纵隔淋巴结病变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 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 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分期。
神经源性肿瘤
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CT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 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
纵隔炎症
急性纵隔炎
CT表现为纵隔内脂肪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左、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分为肺叶 支气管,再逐级分支为肺段支气管和 肺小叶支气管。
食管及胃
食管
位于纵隔后部,上端起于咽下缩肌下 缘,下端穿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连接胃。
胃
部分位于纵隔内,主要位于腹腔左上 部,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 个部分。
淋巴结及神经
淋巴结
纵隔内分布着多组淋巴结,包括前纵隔淋巴结、中纵隔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等 ,参与淋巴循环和免疫应答。
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
在进行断层解剖时,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对患者或研究人员造成伤 害。
准确性
在设定扫描参数和进行图像后处理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便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标准化
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应遵循国际通用的断层解剖标准和规范。
多学科合作
断层解剖涉及医学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 学科专家共同合作,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纵隔血肿
表现为纵隔内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其他病变
纵隔淋巴结肿大
CT表现为纵隔内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 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VS
纵隔脂肪过多症
表现为纵隔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CT值 较低。
05
纵隔断层解剖的临床应用
诊断纵隔疾病
纵隔肿瘤
纵隔淋巴结病变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 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 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分期。
神经源性肿瘤
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CT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 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
纵隔炎症
急性纵隔炎
CT表现为纵隔内脂肪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纵隔断层解剖》课件

详细描述
纵隔炎症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严重时可能 导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治疗上需要针对病因进 行治疗,同时给予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
04
纵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纵隔疾病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MRI等影 像学检查,观察纵隔的形 态、结构变化,判断是否 存在肿瘤、炎症等病变。
3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胸骨、肋骨、胸椎等骨骼结 构的形态和位置。
03
纵隔的疾病
纵隔肿瘤
总结词
纵隔肿瘤是常见的胸部肿瘤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群居多 。
详细描述
纵隔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包括胸腺瘤、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 则包括胸腺癌、淋巴瘤等。不同类型的肿瘤在症状、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差异。
纵隔囊肿
总结词
纵隔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有时也会引起压迫症状 。
详细描述
纵隔囊肿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常见的囊肿包括胸腺囊肿、支气管囊肿等。 大多数囊肿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出现压迫症状或囊肿增大,则需要手术切除。
纵隔炎症
总结词
纵隔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 病等原因引起。
胸部的斜断层解剖
斜断层解剖是沿着与人体长轴成 一定角度的方向进行切割,以展
示器官和结构的斜向分布。
在胸部斜断层解剖中,可以更清 楚地观察到心脏、大血管等器官 的位置和形态,以及它们与周围
组织的毗邻关系。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胸膜、肺、 心包等软组织结构的层次关系和
相互位置。
胸部的冠状断层解剖
01
冠状断层解剖是沿着垂直于人体短轴的方向进行切割,以展示 器官和结构的冠状分布。
纵隔炎症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严重时可能 导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治疗上需要针对病因进 行治疗,同时给予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
04
纵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纵隔疾病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MRI等影 像学检查,观察纵隔的形 态、结构变化,判断是否 存在肿瘤、炎症等病变。
3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胸骨、肋骨、胸椎等骨骼结 构的形态和位置。
03
纵隔的疾病
纵隔肿瘤
总结词
纵隔肿瘤是常见的胸部肿瘤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群居多 。
详细描述
纵隔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包括胸腺瘤、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 则包括胸腺癌、淋巴瘤等。不同类型的肿瘤在症状、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差异。
纵隔囊肿
总结词
纵隔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有时也会引起压迫症状 。
详细描述
纵隔囊肿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常见的囊肿包括胸腺囊肿、支气管囊肿等。 大多数囊肿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出现压迫症状或囊肿增大,则需要手术切除。
纵隔炎症
总结词
纵隔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 病等原因引起。
胸部的斜断层解剖
斜断层解剖是沿着与人体长轴成 一定角度的方向进行切割,以展
示器官和结构的斜向分布。
在胸部斜断层解剖中,可以更清 楚地观察到心脏、大血管等器官 的位置和形态,以及它们与周围
组织的毗邻关系。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胸膜、肺、 心包等软组织结构的层次关系和
相互位置。
胸部的冠状断层解剖
01
冠状断层解剖是沿着垂直于人体短轴的方向进行切割,以展示 器官和结构的冠状分布。
纵隔断层

在气管杈后,食管的右侧或右后为奇静脉(奇静脉 弓和上腔静脉可呈蝌蚪样)。升、胸主动脉间向外至左纵 隔胸膜间的区域为主-肺动脉窗(主-肺动脉窗:位于主动 脉弓下方,左肺动脉上方,右邻气管、食管,左为纵隔胸 膜,其内容包括脂肪、淋巴结、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
• 胸腔内可见肺下叶 • 左肺野,斜裂前部前外2/3为前段(SⅢ), 后内1/3为尖后段(SⅠ+Ⅱ ),斜裂后部是 上段(S Ⅳ )。 • 右肺野,斜裂前部前半为前段(SⅢ),后 半为后段(SⅡ ) ,尖段已消失,斜裂后 部窄条形肺组织属上段(S Ⅳ )。
胸部横切面
• 从颈部甲状腺侧叶至胸部心脏中下部 • 主要标志如下: 1.胸骨角平面以上为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层 面。 2.胸骨角至剑胸结合平面(第2-6肋软骨) 为心脏所在平面。 3.肺门位于第2-4肋间隙平面 4.膈膨隆向上,右侧高达第4肋间隙,左侧 达第5肋间隙。
甲状腺侧叶平面
• 通过第6颈椎与环状软骨水平,肩锁关节,三角肌 • 第6颈椎,颈动脉结节,椎动、静脉, • 甲状腺侧叶(呈三面体形),内侧紧邻气管和 食管,后面紧贴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前有舌 骨下肌群,,其前外侧有胸锁乳突肌
• 通过第1肋间隙下份和第4胸椎体中下份。 • 纵隔内结构移向深层,纵隔胸膜在胸骨后逐 渐靠拢,上纵隔呈前后窄、中间宽的梭形。
气管杈、 主-肺动脉 窗层面
• 通过胸骨角所做的横断面 • 纵隔仍呈梭形,以出现气管杈为特征,分叉点稍偏 右。左主支气管位于升主A与胸主A之间;右主支 气管位于上腔V与食管之间。 • 在气管杈前,是大血管,其前方有血管前间隙,内 有胸腺,成年人被脂肪组织代替。
• 气管后带:由纵 隔胸膜向气管后 壁凹入,与其间 的纵隔结缔组织 一起构成,病理 性增厚最常见于 食管癌,也可见 于食道扩张、气 管肿瘤
纵隔断层

Transverse sinus …..
Oblique sinus ….
房间隔和室间隔
室间隔可分为膜部和肌部 室间隔膜部
肌部
The transvers section of mediastinum
A RBV
T
LBV A
EA
2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venous angles
RPA
RPB
E
LPB LPA
TA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R.pulmonary A.
心包上隐窝:围绕着升主动脉、肺动 脉干的前方和左侧,至肺动脉干与左肺 动脉交角处。
隆嵴下间隙:指前方为肺动脉杈和右 肺动脉,两侧为左右主支气管,后方为 食管所围成的间隙,内有隆嵴下淋巴结。
Ant.
Mid.
Pos.
diaphragm
Sup. Inf.
Sympathetic trunk R.Principal bronchus Azygos V. Vagus N. esophagus
diaphragm
Sup.vena cava
R.P.A.
R.P.V.
pericardium
Vagus N. thymus
R.auricle
L.C.carotid A. L.Subclavian A.
aorticopulmonary window
Pulmonary trunk
L.ventricle
R.ventricle
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升部与主动脉胸部之 间至纵隔左侧缘,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空隙, 影像学上称~。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 动脉杈上缘之间1-2cm的小区域。边界为:
纵膈断层解剖

最靠后
(四)左心室(left ventricle)
左心室
• 流出道
(主动脉前庭、
主动脉圆锥、
主动脉下窦)
• 流入道
(左心室窦部)
二尖瓣前尖
后纵隔
Posterior mediastinum
SDU. LIZHENHUA
内容Contents:
食管 迷走神经 胸主动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 交感干胸部 纵膈后淋巴结
血管前间隙 8
9
aorticopulmonary window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X线及MRI
结
束
试述在胸部横断层中,四个心腔的辨识方法
① 在胸部横断层中,左心房为恒定位于食管前的心腔。 ② 依据升主动脉的起始部可识别左心室。 ③ 依据肺动脉的起始部可识别右心房。 ④ 依据上腔静脉根部可识别右心室。
SDU. LIZHENHUA
上纵隔superior mediastinum
SDU. LIZHENHUA
由前向后可分三层:
前层:胸腺、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中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膈神经、迷走神经
后层:气管、食管、
胸导管等
SDU. LIZHENHUA
前层
胸腺Thymus 静脉Three veins
第四章 胸部
SDU. LIZHENHUA
纵隔断层解剖
The sectional anatomy of mediastinum
主讲人:王 箐 潍坊医学院
纵膈:是纵膈胸膜间所有
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 总称。
前界:胸骨、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纵膈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四)左心室(left ventricle)
左心室
• 流出道
(主动脉前庭、
主动脉圆锥、
主动脉下窦)
• 流入道
(左心室窦部)
二尖瓣前尖
后纵隔
Posterior mediastinum
SDU. LIZHENHUA
内容Contents:
食管 迷走神经 胸主动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 交感干胸部 纵膈后淋巴结
血管前间隙 8
9
aorticopulmonary window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X线及MRI
结
束
试述在胸部横断层中,四个心腔的辨识方法
① 在胸部横断层中,左心房为恒定位于食管前的心腔。 ② 依据升主动脉的起始部可识别左心室。 ③ 依据肺动脉的起始部可识别右心房。 ④ 依据上腔静脉根部可识别右心室。
SDU. LIZHENHUA
上纵隔superior mediastinum
SDU. LIZHENHUA
由前向后可分三层:
前层:胸腺、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中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膈神经、迷走神经
后层:气管、食管、
胸导管等
SDU. LIZHENHUA
前层
胸腺Thymus 静脉Three veins
第四章 胸部
SDU. LIZHENHUA
纵隔断层解剖
The sectional anatomy of mediastinum
主讲人:王 箐 潍坊医学院
纵膈:是纵膈胸膜间所有
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 总称。
前界:胸骨、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纵膈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RBV
T
LBV A
EA
2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venous angles
A
RBV
LBV
TA
EA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sternoclavicular joint
RBV
A LBV
A
T
EA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1th. Sternocostal synochodrosis
主支气管与食管相交; 4.奇静脉与奇静脉弓出现,向前汇入上腔静脉; 5.主动脉肺动脉窗出现; 6.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
a a SVC
T
AV
E
TA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aorticopulmonary window
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升部与主动脉胸部之 间至纵隔左侧缘,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空隙, 放射学上称~。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 动脉杈上缘之间1-2cm的小区域。边界为:
SVC
AA T
E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aortic arch
胸骨角平面的标志意义: 1.通过第二胸肋关节; 2.为上、下纵膈的分界线; 3.向后平对第4胸椎下缘; 4.平对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 2.两侧胸膜前返折向中线靠拢,纵膈前份最窄; 3.气管杈出现,上下变化为4-6胸椎体层面,左
great cardiac V. Coronary sinus
Middle cardiac V.
L.atrium
Small cardiac V.
aorticopulmonary window
Pos.view of heart
心包横窦:
为心包腔在升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 腔静脉、左心房间的间隙。窦的前壁为 主动脉、肺动脉;后壁是上腔静脉和左 心房;上为右肺动脉;下面为房室间的 浆膜返折。
LBV
RBV
A
A
T EA
Transverse section through sup. part of aortic arch
气管前间隙
血管前间隙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柄后方,大血管 前方,两侧为纵隔胸膜围成的间隙。胸 腺、低位的甲状腺位于此间隙内。
气管前间隙:位于大血管和气管之间。 此间隙向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的气管前 间隙相连;向下达气管隆嵴平面。在主 动脉弓和主动脉肺动脉窗平面最大,间 隙由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和 气管围成。内有气管前淋巴结(奇静脉 弓上淋巴结)和心包上隐窝。该间隙左 侧为主动脉肺动脉窗间隙。
inferior mediastinum
(2)middle mediastinum :有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奇静脉弓等。
(3)posterior mediastinum
位于心包后壁与下位8个胸椎之间,上平胸骨角,下达膈。 其内纵行排列的器官有主支气管、食管胸部、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
R.ventricle
主动脉肺动脉窗:主动脉升部与主动脉胸部之 间至纵隔左侧缘,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空隙, 放射学上称~。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 动脉杈上缘之间1-2cm的小区域。边界为:
左外侧界为纵膈胸膜;
内侧界为气管;
前方为主动脉升部;
后方为食管和主动脉胸部;
此区内含有:动脉韧带,动脉韧带淋巴结(左下 气管旁Ln或弓下Ln)和左喉返神经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等。
Manubrium sterni
R….
Sup.vena cava R.auricle
pericardium
L.brachiocephalic V.
Aortic arch
Ascending aorta L.auricle
R.ventricle
L.ventricle
纵 隔 断 层 解 剖纵 隔 断 层 解 剖 Sectional anatomy of mediastinum
summary
concept:
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Position & boundaries:
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分隔 左、右胸膜囊和肺。
前界为胸骨和肋软骨内侧 部分后方为脊柱胸段,两侧 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 下为膈。
心包斜窦: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 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 手术需要阻断下腔静脉血流时,可经斜 窦下部进行。
Transverse sinus …..
Oblique sinus ….
房间隔和室间隔
室间隔可分为膜部和肌部 室间隔膜部
肌部
The transvers section of mediastinum
Manubrium sterni Sternal angle
Ant.
Mid.
Pos.
diaphragm
Sup. Inf.
Sympathetic trunk R.Principal bronchus Azygos V. Vagus N. esophagus
diaphragm
Sup.vena cava
左外侧界为纵膈胸膜;
内侧界为气管;ຫໍສະໝຸດ Brachiocephalic trunk
Sup.vena cava pericardium
Ascending aorta
R.auricle
L.C.carotid A. L.Subclavian A.
aorticopulmonary window
Pulmonary trunk
L.ventricle
由前向后大致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为胸腺 第二层左、 右头臂静脉和
上腔静脉 第三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
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 第四层为气管 第五层为食管
inferior mediastinum
(1) anterior mediastinum:有胸腺下部、胸膜囊前 部、纵隔前淋巴结、 胸骨心包韧带及疏松结缔组织。
R.P.A.
R.P.V.
pericardium
Vagus N. thymus
Phrenic N. pericardium
diaphragm
L.Subclavian A. Aortic arch
L.P.A.
L.Principal bronchus L.P.V.
Thoracic aorta
superior mediasti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