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6第六章 溢洪道

宽顶堰
宽顶堰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但流量系数较低 。(图1)
实用堰
实用堰与宽顶堰相比较,实用堰的流量系 数比较大,在泄量相同的条件下需要的溢流前 缘较短 。(图2)
驼峰堰
驼峰堰是一种复合圆弧的溢流低堰,堰面 由不同半径的圆弧组成,如图6-9所示。其流量 系数可达0.42以上,设计与施工简便,对地基 的要求低,适用于软弱地基。 (图3)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一、侧槽溢洪道的布置特点
组成:由控制段、侧槽、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和出 水渠等部分。
适用条件:一般适用于坝址山头较高、岸坡较陡、 岩石坚固而泄量较小的情况。这种型式的溢洪道多 用于中小型工程。
特点:溢流堰可采用实用堰,堰顶一般不设闸门。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堰后可以是开敞明槽,也可 以是无压隧洞,也可利用施工导流隧洞,如图所示。 侧槽溢洪道与正槽溢洪道的主要区别在于侧槽部分, 其堰
堰顶高程
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特别是小型水库溢洪道常不 设闸门,堰顶高程就是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溢洪道 设闸门时,堰顶高程低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堰顶 是否设置闸门,应从工程安全、洪水调度、水库运 行、工程投资等方面论证确定。侧槽式溢洪道的溢 流堰一般不设闸门。
折线形堰
胸墙
当水库水位变幅较大时,常采用带胸墙的溢流堰。 这种布置型式,可以减小闸门尺寸,在较低库水 位时开始溢流,提高水库汛前限制水位,充分发 挥水库效益。但在高水位时其超泄能力不如开敞 式溢洪道。
由于侧槽内的流量是沿流向不断增加的,所以侧槽 底末一较深宽般端,亦b断0/调应面bl越整沿底小段水宽,(流bl的则的方比侧工向值槽程逐对的量渐侧开也增槽挖相加的量应。工越增起程省加始量,。断影但所面响槽以底很底,宽挖大应b0与得。根 据b施0/工地bl采要形用求、1,地~1b质/l一2,条般其件选中用确b与定0的泄比最槽较小底经值宽济应相的满同b足。0/开bl 值挖,设通备常和
水利工程河岸溢洪道培训讲义PPT

在有的情况下,当下泄的水流不能直接归入 原河道时,需要布置一段出水渠。出水渠要短、 直、平顺,底坡尽量接近下游河道的平均坡降, 以使下泄的水流能顺畅平稳地归入原河道。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一、侧槽溢洪道的特点
侧槽溢洪道一般由溢流堰、侧槽、泄水道和 出口消能段等部分组成。溢流堰大致沿河岸等高 线布置,水流经过溢流堰泄入与堰大致平行的泄 槽后,在槽内转向约90°,经泄槽或泄水隧洞流 入下游。
正槽式溢洪道通常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 出口消能段及出水渠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控制 段、泄槽及出口消能段是溢洪道的主体,是每个 溢洪道工程不可缺少的。
(一)进水渠
进水渠的作用是将水库的水平顺地引至溢流 堰前。由于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溢流堰往往不 能紧靠库岸,需在溢流堰前开挖进水渠,将库水 平顺地引向溢流堰,当溢流堰紧靠库岸或坝肩时, 此段只是一个喇叭口。
二、侧槽设计
(一)堰长 (二)槽底纵坡 (三)侧槽横断面底宽 (四)侧槽横向边坡系数 (五)侧槽始端槽底高程 (六)侧槽水面线的计算
三、侧槽溢洪道的应用
与正槽溢洪道相比,侧槽溢洪道的水流流态 复杂,如果设计不当将会影响工程安全,且侧槽 体形相对复杂,计算繁琐。但侧槽溢洪道的侧堰 可沿等高线布置,所以引渠段较短,水流从溢洪 道轴线近90°交角的侧堰上流入槽,不仅有良好 的入流条件,而且侧堰开挖量较小。采用侧槽溢 洪道可不设闸门,既减少了闸门投资,又避免了 闸门的频繁启闭,减少了运行操作工序,符合偏 远山区陡涨陡落的洪水特点,给管理带来了很大 方便,为水库安全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岸边溢洪道按其结构型式可分为正槽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井式溢洪道和虹吸溢洪道等。在实 际工程中,正槽溢洪道被广泛应用,也较典型, 为本章重点,其他型式的溢洪道仅作简要介绍。
河岸溢洪道介绍

(三)爆破引溃式非常溢洪道
二、破副坝泄洪
当水库没有开挖非常溢洪道的适宜条件, 而有适于破开的副坝时,可考虑破副坝的应急 措施,其启用条件与非常溢洪道相同。
这种溢洪道的泄槽轴线与溢流堰轴线垂直, 与过堰水流方向一致,过堰水流平顺稳定。
正槽溢洪道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因而大中 小型工程广泛采用,特别是拦河坝为土石坝的水 库。
一、正槽式溢洪道的位置选择
溢洪道在水利枢纽中的位置选择,关系到工程的总 体布置,影响到工程的安全、工程量、投资、施工进度 和运用管理。其位置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四节 井式溢洪道与虹吸式溢洪道
一、井式溢洪道
井式溢洪道通常由溢流喇叭口、渐变段、竖 井、弯段、泄水隧洞和出口消能段等部分组成。
二、虹吸式溢洪道
虹吸式溢洪道是一种封闭式溢洪道,封闭式 进口的前沿低于溢流堰顶。
第五节 非常溢洪设施
当校核洪水与设计洪水的泄流量相差较大时,应当考 虑设置非常泄洪设施。目前常用的非常泄洪设施有:非常 溢洪道和破副坝泄洪。
(二)控制段
控制段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它由溢流堰及其两侧的连接建筑组成,是控制溢 洪道泄流能力的关键部位。
1、溢流堰的形式 溢流堰通常选用宽顶堰、实用堰,有时也用
驼峰堰。
2、闸门的布置与选型 溢流堰可设闸门,也可不设闸门。
3、堰顶高程和孔口尺寸的确定 其设计方法与溢流坝相同。
(三)泄槽
正槽溢洪道在溢流堰后多用泄水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出口 消能段相连接,以便将过堰洪水安全地泄向下游 河道。
1、泄槽的平面布置 泄槽在平面上宜尽量成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使水流平顺,避免产生冲击波等不良现象。
6第六章--溢洪道

纵断面 底坡采用逆坡或平坡,渠底高程要低于堰顶高程。
二、控制段
(一)溢流堰旳形式 溢流堰一般选用宽顶堰、实用堰,有时也
是用驼峰堰、折线形堰。溢流堰旳体形应尽量 满足增大流量系数,在泄。
宽顶堰 实用堰 驼峰堰 折线形堰
宽顶堰
宽顶堰旳特点是构造简朴,施工以便, 但流量系数较低 。(图1)
泄槽旳横剖面
泄槽横剖面形状在岩基上多做成矩形或近似于矩
形,以使水流均匀分布和有利于下游消能,边坡坡 比大约为1:0.1~1:0.3;在土基上则采用梯形,但边 坡不宜太缓,以预防水流外溢和影响流态,大约为 1:1~1:2。
掺气水深hb(m)可用下式估算
v
hb
(1 )h 100
外墙水面与中心线水面旳高差Δh
三、泄槽
泄槽旳底坡常不小于水流旳临界坡
泄槽旳平面布置在平面上宜尽量采用直线、等 宽、对称布置
泄槽在平面上需要设置弯道时,弯道段宜设置在 流速小、水流比较平稳、底坡较缓且无变化部 位 (图4)
泄槽旳纵剖面
泄槽旳纵剖面应尽量按地形、地质以及工程量少、 构造安全稳定、水流流态良好旳原则进行布置。 常用旳纵坡为1%~5%,有时可达10%~15%,坚 硬旳岩石上能够更大,实践中有用到1∶1旳。 (图5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第四节 非常溢洪道
一、河岸溢洪道旳类型
1. 正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平顺,泄水能力强,构造简朴,常用。
合用:岸边有合适旳马鞍形山口时,此时开挖量最小。 2.侧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过堰后,转向约90°,进入泄水槽。 合用:水流条件复杂,水面极不平稳,构造复杂,对大坝有
水工建筑电子课件:正槽式溢洪道共41页文档

水工建筑电子课件:正槽式溢洪道
5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溢洪道施工讲义PPT课件

(一)、泄槽的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1. 平面布置
1)为了使水流平顺,减少冲击波的发生,沿水
流平面宜尽量采用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2)泄槽长度大,受地质、地形条件限制,不能
1、收缩段设计 合理的收缩段应当
使引起的冲击波的高度 最小,对收缩段以下泄 槽中的水流扰动最小。 收缩区的设计主要是确 定: (1)收缩区的长度 (2)侧压的偏角θ
(1)收缩区的长度: L b1 b3
2 tan
(2)侧压偏角:
h2 tan 1 h tan( 1 )
tan tan 1 ( 1 8Fr1 sin 2 1 ) 3 2 tan 1 1 Fr1 sin 2 1 1
算,因此衬砌设计应根据地基、气蚀、施工 条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1)岩基上的衬砌 采用:
①石灰浆砌石水泥浆勾缝,适用V<10m/s, 小型水库溢洪道;
②石灰浆砌条石或块石衬缝,适用V<15m/s,中小 型水库溢洪道; 为了达到既提高衬砌的耐冲能力又节省造价 的目的,可采用底层砌块石,面层条石或浇混 凝土护面。
完全做成直线,需要转弯,转弯半径大于等于
10b
(b:陡槽直线段的平均宽度)。
3)为了减小泄槽末端的单宽流量,以利于消能
防冲,有时在泄槽末端设扩散段。
• 图7-6 泄槽的平面布置
2、 纵断面 1)泄槽水流流速高,一般设在挖方上 2)最好使用单一的陡坡(大于临界坡)
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开挖量, 可以采用变坡,使坡度变化不宜太多,实践 表明:在变坡处(特别是由陡变缓处)容易 遭到动水压力的破坏,变坡处应做水流衔接 设计。
第八章+河岸溢洪道-水工建筑物课件

2、正槽溢洪道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1)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及泄 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水头 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因此要控制 流速。渠内流速限制在1.5-3.0m/s 以下。 2
hf v 2g
泄槽或泄水隧洞流入下游。侧向进流,纵向泄流。
3、适用: 坝址山头较高、岸坡较陡的情况,尤其 适于中小型水库中采用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 中。 4、侧槽的设计: • 泄流量沿侧槽轴线均匀增加,
所以侧槽断面积应沿程增大,
始末断面底宽比约为1:1~1:4; • 槽断面应为深窄型梯形断面, 堰一侧边坡为1:0.5,山坡一 • 侧边坡为1:0.3~1:0.5 ; 槽底高程应保证溢流堰为自由溢流,侧槽中水
3)、驼峰堰(复合圆弧低堰 ): m高,可达0.42以上;设计施工简便,对地基要 求低适用于软弱地基。 4)、带胸墙的溢流孔口: 减小门高,延长泄洪历时。 (二)溢流孔口的确定
同重力坝
3、泄槽段 工作特点:在溢流堰后用泄槽与消能段相 接,为使槽内水流呈急流状态其纵坡常为 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因此又称其为陡槽。 由于泄槽内水流流速较高,设计时必须考 虑高速水流产生的冲击波、掺气和空蚀现 象,在布臵和构造上予以重视,一般应加 高、加固泄水槽的边墙,以确保溢洪道的 安全。
• 空化空蚀的原因:
•泄水建筑物的体型不合理; 。 ••泄水建筑物表面不平整; • 放样不准; • 模板走样; • 混凝土质量不佳; • 泥沙的不均匀磨损;
选用好的体型; • 减蚀方法:
采用高强度的抗蚀材料;
提高抗滑平整度 掺气减蚀
(7)泄槽的衬砌
——防冲、防渗、防风化、承载
讲座-8-2 正槽式溢洪道学习文档

水力计算
• (1)引水渠 • 引水渠水力计算任务是求解堰顶水头。 • 当引水渠较短时,采用库水位作为堰顶水头;
当引水渠较长时,取溢流堰上游(4~6)H处 的水位作为计算依据。 • 引水渠水流流态为明渠非均匀流。
• (2)溢流堰
• 溢流堰水力计算任务是校核溢洪道的过水能力。
• 溢流堰水流流态有堰流、孔流、明渠流。应根 据溢流堰的堰型采用相应的流量计算公式,并 注意公式中各项系数的确定。
• 底板的衬砌厚度,在岩基一般为30~60cm ; 在土基一般为70~100cm 。
• 衬砌需用纵横向的收缩缝分开,底板的纵横缝 一般可采用平缝。当地基不均匀性明显时,横 缝宜采用半搭接缝、全搭接防止高速水流产生冲击波。
• (c)、(d) 搭接缝:有利于避免下游块升起,防 止高速水流产生冲击波。
• 溢流堰堰型有:
• 1)堰式控制段,如宽顶堰,实用堰、驼峰堰 (是由复合圆弧构成的低堰)。
• 2)渠式控制段,当L> 10H,水流为明渠流。 渠式控制段的过水能力要受断面、底坡、糙率 的影响。
• 溢流堰溢流前缘长度、横断面净宽及堰顶高程 是通过调洪演算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的。
• 溢流堰纵断面在整个溢洪道纵断面的最高点。
• 当岩石比较软弱时,需将边墙做成重力式的挡 土墙。
• 边墙背面同样应做好排水,并与底板下的横向 排水管连通。
• 侧墙结构计算同挡土墙,见水闸。
• (2)地质条件 • 两岸山坡稳定。 • 良好的基岩可节省溢洪道泄水槽混凝土衬砌的
工程量。
• (3)安全运行条件 • 出口水流不能冲刷坝脚。 • 管理运行方便。
正槽式溢洪道组成及各部分的形式及 布置
• 正槽式溢洪道由引水渠、溢流堰(控制堰)、 泄水槽、消能设施、尾水渠等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正槽溢洪道
一、工作特点:开敞式正面进流. 泄槽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堰水流与泄槽方向一致.
组成: 进水段(引水渠), 控制段,泄槽(陡槽), 消能段,尾水渠.
优点:结构简单,进流量大,泄流能力强,工作可靠,施工、管理、维修方便,因而被广泛采用。
图7-1 正槽溢洪道布置图
二、正槽溢洪道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1、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及泄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水头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
断面形式:岩基上接近矩形,土基上采用梯形。
进口布置形式:喇叭口。
图7-2 溢洪道的整体布置单位:m
2、控制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横断面:矩形
纵剖面:实用堰和宽顶堰
设计要求:有足够的泄流能力.
*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较之宽顶堰可减少工程量。
但施工复杂,多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岸坡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形式:克-奥型、WES曲线型
*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但流量系数较小,需要的溢流前缘较长。
多用于泄洪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B----堰顶长度
H----堰上水头
P-----堰高
图7-3 常用的控制堰
*实用堰的高度:
1、低堰(0.3<P/H d<1.33), m值先随H0/H d的加大而加大,然后随H0/H d的减小而减小,存在一个极值m;
2、高堰(P/H d>1.33), m为递增函数.
图7-4 WES堰m~H0/Hd,P/Hd的关系
3、泄槽段
工作特点:在溢流堰后用泄槽与消能段相接,为使槽内水流呈急流状态其纵坡常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因此又称其为陡槽。
由于泄槽内水流流速较高,设计时必须考虑高速水流产生的冲击波、脉动和空蚀现象,在布置和构造上予以重视,一般应加高、加固泄水槽的边墙,以确保溢洪道的安全。
(1)泄槽的纵剖面设计
泄槽的纵坡一般做成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通常i=1%~5%,有时可达10%~15%。
*变坡:泄槽很长时,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而设。
由陡变缓,变坡处用反弧段连接R 8 ~10倍水深,易出现动水压力破坏,应尽量避免。
由缓变陡:变坡处用抛物线连接。
槽底易产生负压。
图7-5 泄槽变坡处的竖曲线
(2)泄槽的平面布置
从高速水流考虑,泄槽在平面上应尽量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实际上,由于地质(形)条件的限制,或从减少开挖、处理洪水归河、有利消能等方面考虑,往往改变横断面,设置收缩段、弯曲段或扩散段。
图7-6 泄槽的平面布置
(3)断面型式
在岩基上一般接近矩形断面,土基上用梯形较多,边坡不宜太缓以防止水流外溢和对流态不利,一般应做衬砌。
(4)弯曲段:渠底超高法—作用是使流量分布均匀并适当改善流态。
对弯曲的泄槽,为使槽内流量分布均匀和改善流态,可将渠底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横向底坡,用重力来平衡离心力。
图7-7 弯道上的泄槽
(5)收缩段与扩散段
收缩段的收缩角大小直接影响由于断面收缩而产生的冲击波的大小。
收缩角越小,冲击波就越小,通常收缩角 11.25º.
扩散段一般设在泄槽的末端有利于消能.在高速水流的条件下,扩散角不宜过大以免水流于边墙脱离.
4、消能设施
位于泄水槽出口处,作用是为了消除下泄水流具有破坏作用的动能,从而防止建筑物被水流冲刷,保证安全。
消能方式:底流消能和挑流消能。
5、尾水渠:当流经泄槽的急流经过消能后,不能直接进入原河道,需布置一段尾水渠,要求短、直、平顺,底坡尽量接近原河道的坡度,以使水流能平稳顺畅地归入原河道。
图7-8 扇形扩散挑坎单位:m
图7-9 溢洪道挑流坎布置图单位:m
图7-10 扩散消力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