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督教与欧洲外交

合集下载

中国基督教协会和美国长老会对伙伴关系的共同理解

中国基督教协会和美国长老会对伙伴关系的共同理解

中国基督教协会和美国长老会对伙伴关系的共同理解
佚名
【期刊名称】《天风.中国基督教杂志》
【年(卷),期】2000(000)006
【摘要】“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

” ——启21:5 我们中国基督教协会和美国长老会的代表于2000年3月19日—22日在路易斯维尔会面,庆祝我们在基督普世身体中彼此的联系。

我们一同祷告、崇拜,讨论了我们各自教会的情况,回顾了我们在过去二十年来的合作,并且为将来作了计划。

我们能够
【总页数】2页(P13-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
【相关文献】
1.尽心尽力的侍奉——记山东省淄川区基督教协会会长翟善水长老 [J], 田素良
2.美国-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协议反对者要求国会对它附加条件 [J], 微亮
3.打造更高水平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大会上的致辞(二○一八年九月十二日,广西南宁) [J], 韩正
4.从战略合作伙伴到双边命运共同体——论中国伙伴关系外交的新升级 [J], 杜哲元
5.贾庆林与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举行迎春座谈——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应邀出席座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洲的宗教战争与和解

欧洲的宗教战争与和解

欧洲的宗教战争与和解欧洲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宗教战争,这些战争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混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逐渐走向了宗教和解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欧洲的宗教战争以及后来的和解过程,并分析导致战争爆发和和解取得成功的因素。

一、宗教战争的背景1.1 宗教改革与教派冲突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欧洲兴起,主要由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人发起。

这场运动使基督教内部不和谐的矛盾更加剧烈,形成了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

这两股力量在宗教信仰和权力上存在冲突,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战争。

1.2 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逐宗教战争并非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的纷争,更多的是由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逐所引起。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统治者通过支持天主教或新教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争夺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二、宗教战争的影响2.1 破坏和死亡宗教战争期间,欧洲大陆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战乱导致农田荒废、城市毁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贫困。

同时,许多无辜的平民和信徒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2.2 宗教信仰的分裂宗教战争加剧了基督教内部的分裂。

不同的教派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仇恨,信仰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宗教真理的怀疑和迷茫。

三、宗教和解的途径3.1 宗教宽容与普世价值观欧洲和解的关键在于宗教宽容和普世价值观的崛起。

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开始尊重和容忍其他信仰的存在。

同时,普世价值观的提出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权、平等和自由的价值。

3.2 外交和协商的重要性通过外交手段和协商谈判,政治和宗教力量之间逐渐取得了平衡。

欧洲各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和平条约,为结束战争、维护和平提供了法律和政治保障。

四、欧洲宗教和解的成果4.1 宗教和解的历史意义欧洲宗教和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不仅为欧洲大陆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也为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和解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4.2 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力欧洲的宗教和解为后来的欧洲一体化提供了推动力。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原因分析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原因分析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原因分析发布时间:2021-12-15T09:16:49.154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9期作者:梁华[导读] 欧洲欧洲一体化,是指二战结束以来,西欧部分国家在美国支持下梁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摘要:欧洲欧洲一体化,是指二战结束以来,西欧部分国家在美国支持下,从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开始到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和欧盟的历史过程。

其成立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欧洲在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之下,有着统一的思想基础;其次,由于二战后各国出于当时于经济重建的需要;三是政治人物看到了其中利弊,美苏两国冷战期间争霸争夺资源开始支持和支援欧洲的建设和统一;四是欧洲自身也一直在寻找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原因。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进程原因欧洲一体化,从广义上说,是指迄今欧洲各国为实现和平、消除战争和发展经济而提出的欧洲联合、欧洲统一的思想及其进行的实践运动。

从狭义上讲,是指二战结束以来,由于经济重建的需要和冷战爆发的原因,西欧部分国家在美国支持下,从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开始到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和欧盟的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使西欧在经济上不断趋向联合,而以各国部分让渡国家主权,建立某些部门中的超国家机构为标志,带动着欧洲社会与政治逐步地、有条件地走上联合之路。

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因为有着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体系,在这种大一统的基督教文化气氛下,欧洲人一直认为,欧洲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文明皆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后来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西方与东方分离,查理曼帝国分裂,欧洲才进入分崩离析的封建时代。

也是因为这一信仰体系,使欧洲人民萌生了最早的“欧洲统一”思想。

16世纪以后,伴随着早期的交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的产生以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各种有关欧洲统一和联合的思想大量涌现。

而近代欧洲各国之间频繁爆发的战争,使欧洲人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欧洲联合的基础上,从而推动了欧洲联合思想的发展。

西方外交思想史(1)

西方外交思想史(1)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关系的罗马法律。

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拜占庭帝国的外交思想:1.雇佣和收买蛮族的武装为拜占庭服务。

2.分而治之。

3.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使用武力。

4.对既不能收买也不能用武力征服的敌人,则采取政治、经济包围的办法。

5.利用商业关系来扩大拜占庭的影响。

外交为发展贸易服务,而贸易联系的扩大又被拜占庭拿来作为最强有力的外交工具之一。

6.利用基督教来巩固拜占庭的势力。

跟在商人后面的,是拜占庭的传教士。

普鲁士的大陆政策:19世纪60~7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

普法战争后期,俄国几度扬言干涉,并与英国协商共同行动,构成对德国的最大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俾斯麦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国;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

从而构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

华盛顿的外交思想:现实主义、中立主义、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

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

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门罗的外交思想:1,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实行的是孤立主义外交。

它的核心思想是不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

2,关于“美洲大陆”的外交思想:①以巩固与扩大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借口排挤欧洲势力。

②确立了非干涉、非殖民的原则。

③扩张领土的战略目标。

3,增强国防的思想。

“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成就摘要: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个适应俄国历史需要而出现的非凡的历史人物,在其统治期间,她将俄国带入了辉煌而鼎盛的时期。

尤其是她灵活的外交策略,不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还使俄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关键词: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策略;外交成就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个适应俄国历史需要而出现的非凡的历史人物。

在其统治的34年中,她将俄国带入一个辉煌而鼎盛的时期。

尤其是她灵活善变的外交策略,不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还使俄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策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一条老路。

她在继承了彼得的改革事业的同时,也基本继承了彼得的外交思想,即在陆地上实这种外交行地域性蚕食体制,在水域上夺取出海口,两者相互结合,以此来夺取世界霸权。

这种外交思想指导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生的外交实践:在此基础上,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她的外交目标:首先,维护俄国已经取得的领土和权势,尤其是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和利益;其次,通过所谓的“防御性扩张”,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索取更为广大的疆域,即向北侵占波兰、向南蚕食土耳其、夺取黑海的出海口。

出于对俄国现实的考虑和对俄国外交传统的继承,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外交上始终奉行着这样的原则,她希望对其他大国都不承担义务而保持自己行动的自由;希望利用俄国的欧洲邻国无暇他顾的现状和它们的弱点而得到好处,以便在没有外国援助和干预下实现她自己在波兰和黑海的目标;希望一旦出现机会,俄国便以和平缔造者和国际争端仲裁者的身份出现,从而提高自己的个人威望和俄国在欧洲政局种的影响和分量。

正是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出色的外交实践,逐步改变了俄国外交传统上惟欧洲大国马首是瞻的被动处境,开始有意识的追求外交的独立性和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

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成就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手段非常灵活务实,她善于“利用其他强国的相互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唆使这些强国相互倾轧,从他们的敌对关系中坐收渔利,以便推行俄国的侵略政策”。

欧洲简史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欧洲简史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欧洲简史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欧洲简史: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作为世界上最为发达和复杂的地区之一,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欧洲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以及国际关系对欧洲的影响。

一、中世纪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中世纪欧洲的外交政策以城邦体系为基础。

各个城邦通过婚姻联姻、领土交换等方式来达成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宗教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外交政策。

然而,中世纪欧洲的外交政策并不稳定,持续的领土争端和内外战争导致了欧洲的动荡局势。

在这个时期,外交政策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每个国家都更注重自身的利益,缺乏整体的合作和共同的外交政策目标。

二、近代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近代欧洲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6世纪。

伴随着新的航海技术和科学革命的兴起,欧洲列强开始积极探索、殖民和扩张。

这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以殖民扩张和贸易为中心,各国通过签订条约和建立势力范围来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

到了18世纪,随着欧洲列强的实力逐渐均衡,外交政策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通过缔结同盟、平衡势力等方式,各国之间的战争有了较长期间的停止。

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潮也逐渐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外交政策,理性和平等的原则成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止类似的战争再次发生,欧洲国家开始寻求和平和合作的路径。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签署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后来发展成为欧洲联盟(EU)。

欧盟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国家在外交政策上的协调和合作。

欧盟成员国共同制定政策,共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同时,欧盟也成为了欧洲国家集体行使外交政策的重要机构,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发挥影响力,维护欧洲的利益。

近代西方的国家制度、法律教化与国际法的发展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的国家制度、法律教化与国际法的发展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的国家制度、法律教化与国际法的发展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渊源,知道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西方的文官制度1.背景(1)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后来出现专门服务于国王和权贵的官员。

(2)17—18世纪,欧美国家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①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②“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行政效率低下。

(3)工业革命后,国家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2.建立(1)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时间目的(原因) 内容18世纪初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1855年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①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②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3.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4.影响积极(1)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2)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消极(1)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2)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知识点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1.渊源及发展进程内容渊源罗马法《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发展“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颁布了“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法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普通法系(1)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2)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民法系(“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后来形成了以其为代表的“民法系”,又称“大陆法系”(1)共同特征①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试论中国经济“三环外交”

试论中国经济“三环外交”
最后,在全球进行经济布局,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转圜腾挪空间。长期以 来,美国把拉丁美洲视作“后院”,长期干涉内政和发展方向,比如,冷战 结束后,美国在拉美推行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诱发“拉美陷阱”, 阿根廷等国从准发达国家跌入债务危机,濒临破产。但是,也有古巴、委内 瑞拉等国家反对美国干涉,并且有更多的国家愿意和中国发展经贸往来,以 发展本国经济。鉴于此,我国在拉美特别是南美洲开展了比较广泛的经济合 作。我国在南美参与横贯巴西与秘鲁的两洋铁路建设,与阿根廷、巴西开展 大宗商品贸易,与委内瑞拉开展石油贸易,促进了贸易多元化,促进了经济 安全。例如,在中澳关系紧张影响澳方必和必拓与中国铁矿石生意的时候,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铁矿石是很好的替代选项;在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中 国制裁美国大豆商的时候,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能及时补上。这些在西半球 开展的经贸往来,为中国经济对外经济布局,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转圜腾挪空 间,体现了古人“狡兔三窟”的智慧。
公共外交季刊 2022年第2期夏季号
试论中国经济“三环外交”
郭海龙
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东升西降”的世界态势越发明 显,面对美西方国家维持霸权的战略举措,中国经济的“三 环外交”应运而生。通过整合周边经济、在“一带一路”沿 线乃至全球进行经济布局,我国致力于加强国际团结,塑 造有利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为此,我国不仅需要立足 周边,强化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的落实,还要努力拓展“一 带一路”沿线合作,深化互联互通,更要积极拓展全球范围 内的经济合作,从而促进政治互信、人文互通、文明平等互 鉴,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 同体。
-64-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郭海龙 试论中国经济“三环外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论基督教与欧洲外交张鸿石 内容提要:基督教对欧洲影响巨大,就外交而言,它先是为其预设了原初的背景前提,继之又形塑了其行为主体———民族国家;它不仅为欧洲外交提供了基本制度规范,而且随着与民族国家结合,还对欧洲外交的发展与演变产生直接影响。

在历史坐标中考察两者关系,不仅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宗教与外交错综复杂关系的典型个案,而且对我们理解现实中的欧洲外交,甚至整个国际关系也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基督教欧洲外交历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外交经常演绎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喜剧,而欧洲外交①堪称其中经典。

基督教对欧洲外交的发展演变影响甚大,在欧洲外交帷幕最初开启的15世纪,基督教因素便置身其中。

基督教可以说是为欧洲外交提供了最早的场景与舞台、角色与道具。

马克斯・韦伯曾言:“犹太民族把原始宗教原则普及化,也很成功地将某些原始思想的重要层面融入现代世界的宗教生活中。

这一点使他们有权和希腊、罗马人并立为西方文明的创立者。

”②的确,基督教在欧洲不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现象,它还同社会各层面有着异乎寻常的紧密联系,以至于无论考察欧洲何种宏观社会现象,都要顾及其无所不在的影响。

基督教与欧洲外交这场冗长剧目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纠葛?有鉴①②现代外交的雏形出现在15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流行于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并传播到彼得大帝时的俄国。

历史上,欧洲又被指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其范围先局限于西欧后逐渐扩展至北欧,后又差不多将除东南欧以外的整个欧洲囊括其中。

基督教对欧洲外交影响的范围大致与这个“西方基督教世界”范围相同。

如果忽略上述细节,也不刻意强调西方基督教派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欧洲各国的外交实践基本上可看作是在相似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相较于世界其他区域国家的外交,欧洲国家外交在各层面表现出的共性明显大于差异,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用“欧洲外交”这样一个集合性概念称谓之———作者说明。

MaxW eber,The N ation,in fro m M ax W 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于国内学界在该问题上的研究相对匮乏,笔者试图拾遗补缺地对此作初步探索。

一 场景与舞台:基督教为欧洲外交预设了原初的背景前提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Barry Buzan )曾说:“外交的起源似乎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①如果将外交看做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存在,欧洲确实提供了这方面相关证据,因为现代外交的萌芽恰好出现于15世纪的基督教世界中心意大利。

不仅如此,实际上当时的外交大多还因为宗教的目的而存在,并随着宗教的扩展而延伸。

对此罗伯特・吉尔平曾说:“在近代历史初期,西欧国家外交政策中的宗教目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那么基督教与欧洲外交的最初关联究竟给后者带去了什么?笔者以为首当其冲的是其赖以存在的场景与舞台,因为在戏剧中场景与舞台往往会先天地影响剧目的规模与气势,背景与基调。

确切地说,由基督教提供的这一场景与舞台是由相互联系的三个细部,即秩序基础、场域环境和思想基调,下文将对此进行逐一分析。

(一)基督教为欧洲外交提供了原初的秩序基础。

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将基督教引入帝国,使欧洲与基督教发生了最初联系。

5世纪末,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接受基督教,使其先在西欧得到发展,以后又不断向北扩张。

随着其势力增强,教会最终成为欧洲统一和秩序的主要提供者。

基佐曾指出:“天主教、拉丁语,以及罗马法的记忆、帝国机构的残余,共同为支离破碎的欧洲大陆提供了某种形式的文化统一。

”③基督教使欧洲成为文化统一体,文化的统一又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形成,最终的结果正如赫德利・布尔所言———这个体系(欧洲国际体系)不仅是一个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体系,而且是一个由分享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国家所组成的社会。

无疑,基督教在这些“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正是它们奠定了欧洲最早的秩序基础。

不仅如此,基督教还提供了一整套规则和制度保障机制予以维持这一秩序基础。

这些规则最早由奥古斯丁确立,强调在上帝之下四海之内,所有人都属于511 论基督教与欧洲外交①②Barry Buzan and R ichard L ittle,International Syste m s in W orld H istory:Re m aking the S tudy of Interna 2tional Relations,London:Ox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210.[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一个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共同体,任何世俗政权都不得僭越教会的绝对权威;而在教皇监护下由主教和神甫组成的遍布欧洲的教会网络则构成这一秩序的制度保障机制,它发挥了维护西方世界秩序与精神统一的作用。

在早期的欧洲秩序中,教会领袖制定并得到基督教神学支持的神法与习惯法共同发挥着约束基督教世界君主和维护共同体规则的作用;①而基督教教义则赋予该秩序以道德目标与价值意义,因为根据“原罪”假说,人类罪孽与堕落的天性使其必须要有政府和法律的管束,因此上帝创造了君主和国王,并赋予他们统治权威和为保卫安全使用暴力的正当权力,这样才能实现靠个人无法获得的和平与秩序。

无疑,这一秩序首先服务于宗教的利益,但同时也包含着维护和平的道德目标。

那么,这个由基督教提供的原初秩序对欧洲外交有怎样的含义呢?德里安(Der Derian)对外交所作的后现代主义式的界定,似乎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

德里安不赞成“外交是谈判的艺术”的观点,他提出外交是“以国家组织起来的、在一种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不和的民族的思索”。

②在此,他强调“一种系统”对外交的重要性,而基督教恰好给欧洲外交提供了这样一个体现着宗教秩序的国际系统。

(二)基督教为欧洲外交给定了初始的场域环境。

中世纪欧洲没有发展成一个单一帝国,而是形成由若干独立国家组成的多国体系,在该体系周围是两个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这个多国体系构成了15世纪欧洲外交诞生前的场域环境,它的地理范围东起易北河与波西米亚、西抵大西洋、北至北海、南达伊比利亚半岛以及意大利,这里被称作“西方基督教世界”。

这个场域的文化特征在早期是混杂和多元的,其中混杂着蛮族固有传统与罗马帝国的遗产,直到欧洲古典文化由拜占庭传入后它才逐步演变成以基督教为主的文化环境;这个场域的政治特征是典型的多国均势体系,王权衰落,封建割据严重,到处上演着“强权政治的大游戏”。

早期欧洲外交就是在这样一个带有明显基督教印记的场域环境中展开的,虽然它的活动并非全部局限在“西方基督教世界”这个促狭的地理范围,它也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周围两个帝国有着特定的联系,对此汤恩比曾给予详细考察。

③但是,就其主要外交活动所呈现出的性质看,还是明显带有“场域赋予”的特征,如国王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外交关611欧洲研究 2009年第1期 ①②[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Ja mes Der Derian,O n D iplo m acy,Oxf ord:B lackwell,1987,p.42.系,外交常以宗教的名义进行,主要以协调基督教世界内部关系为主。

这一场域环境对欧洲外交实践和外交模式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至于使那个时期成为“宗教和政治激情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①16、17世纪,欧洲进入军事、殖民扩张时期,基督教获得全球地位,②外交随之延伸到非基督教世界的广大区域,但依旧没有摆脱上述场域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只是到了18世纪,当民族国家认同逐步代替宗教认同以后,欧洲外交才逐步突破该场域限制。

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的勃兴为欧洲外交注入强劲动力,欧洲外交渐次超越了王朝外交的狭窄天地,获得重大发展,此时它才完全摆脱早期场域环境的影响。

但基督教为其提供的这一早期场域环境却并未因此失去意义,因为正是它给欧洲外交打上了永久的胎记,也为我们在复杂外交谱系中辨识欧洲外交提供了标识。

(三)基督教为欧洲外交奠定了早期的思想基调。

在中世纪欧洲的思想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有关共同体、普世主义及普济精神的观念了。

著名政治史学家基尔克曾说:“在漫长的中世纪岁月中,基督教国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单一的、普世性的共同体”。

③共同体的观念使“西方基督教世界一度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统一的整体”。

④所以当时的欧洲尽管有因为教皇与皇帝、教会与国家斗争引发的一系列战争、冲突和骚乱,却仍然存在着“一个关于基督教世界团结的信仰”,而这种共同体观念后来又催生了建立世界国家和实现广泛和平的要求。

⑤这对欧洲外交的影响是跨越时代的;此外,共同体观念还本能地为欧洲树立了一个与之对立的“他者”,这给欧洲外交赋予了宗教意味,使基督教大国之间关系与它们和非基督教国家间关系有很大不同,这种情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未发生太大改变。

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是对罗马帝国残存的“世界帝国”观念的继承,⑥它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宗教与社会相互统一的认识之上的,它所强调的是基督教道德标准和价值的普世性,这种观念在欧洲营造出了一种内在的团结意识和维护秩序的集体责任感,从而给欧洲外交提供了一种以世界主义眼光看待现实的广阔视角。

而普济精神则代表着一种认为所有人最终都将得711 论基督教与欧洲外交①②③④⑤[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页。

O tt o Gierke,Political Theories of the M iddle Ages ,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英]马丁・怀特:《权力政治》,宋爱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挪]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第25页。

811欧洲研究 2009年第1期 救的神学教义,这种观念在早期曾激发起基督教世界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在欧洲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的19世纪,又催生了扩张性的外交政策;在当代,它更以“使命意识”的形式为欧洲外交注入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动因。

基督教给欧洲外交提供的上述背景,牢固地刻印在欧洲外交的深层结构中,为欧洲外交提供了与其传统相连接的原始脐带,先天地决定了欧洲外交的内在精神和面貌,最终使其形成了独特外交气质和风格。

事实上,那些通常只能在欧洲外交中才能看到的特征,如更习惯或更擅长均势运作的传统,还有倾向于将世界看做是社会而非体系结构的视角,以及在多边环境下进行协调的良好适应能力和更看重国际机制建构的偏好等等,都与基督教预设的这一背景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