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性主义教育学

女性主义教育学

女性主义教育学
女性主义教育学是一门以女性主义为基础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政治活动、语言、教育、
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重新诠释女性存在的价值,反抗教育势力对女性的歧视并让女性在
公众视角中得到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对待。

首先,女性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结构会塑造女性的特定形象和传播不利于女性的性别观念,从而屏蔽和忽视女性观点的建设和发展;女性的被动性和消极性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旨在改变女性形象,努力为女性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

立足教育领域,在数量和积极性方面增强女性的发言权,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女性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结构本质上是有性别的,教育本身就受性别的偏见影响,教育过程存在几种不同的基础文化、尤其是文化妇女地位的深层失衡现象。

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寻求建立新的性别平衡关系,最终实现男女实践关系的平等和正义,并通过研究发展更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最后,女性主义教育学强调性别歧视的根源和后果,以及社会结构和空间的联系的重要性,将它们与教育行为紧密结合,深入研究女性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不公平,并以此为突破口
推动解决。

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旨在通过改变女性在教育中的定义,最终实现全民教育
机会的平等,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参与机会。

女性主义教育学作为一门有关女权主张和消除歧视的课程,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消除性别歧视,促进性别和文化平等,改善女性参与教育的机会,以及推动各种创新的性别教育。

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女性教育发展,在学术研究或实践中不断减少男权主义、以及其他任
何形式的歧视,改善女性的参与教育的机会,改变传统对女性的刻板印。

成人教育中的女性冲突研究——女性主义视角

成人教育中的女性冲突研究——女性主义视角
来越 少 。课 堂 上 教 师 点名 让 男 生 来 回答 问题 的 次 数 也 多 于
产生时间紧缺 、 身体劳顿 以及 自我认 同困难等 一系列 问题 。
究其 原 因 有多 重 , 现 形 式 也 有 多 样 , 表 以下 就 女 性 冲 突 的 表
女生 , 而女生则常常被忽视 , 渐渐成为 沉默的群体。在理科
的这样 的互动行 为对男女两性造成 了迥然不同的教育环境 ,
导致了女生成就感 与 自尊心的下降 , 最终引导男女两性走向 分离和不平等。成人教 育中的女性学生 同样逃不 开被忽略
的命 运 , 在教 学 过 程 中 处 于 沉 默 的 状 态 , 使 成 人 女性 学 生 致
发展 受 阻 。
关键 词 : 人教 育 ; 成 女性 ) 突 ; 性 主 义 ; 解策 略 中 女 缓 中 图分 类 号 :7 0 G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44 2 1 ) i 00—0 10 04 (0 Io 一 3 . 3
收稿 日期 :00—1 2 21 1— 7
作者简介 : 冯韵华(9 7 18 一
成人 教 育中的女 性冲 突研 究
女 性主义视 角
冯 韶 华 ( 四川师范大 Nhomakorabea成人教育研究所 , 四川成都 ,10 8 60 6 )
摘 要 : 性 主 义 作 为西 方 一 种 影 响广 泛 、 女 意义 深远 的政 治 运 动 、 会 思 潮 , 我 国 学术 界 已有 了相 当 的研 社 在
究, 教育领域 中也不乏其相关 内容。但在我国成人教育中对其的相关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 析我国成人教 育中存在的女性冲突 , 中包括成人教育教 育 目标设定 中、 其 教学过程 中以及课程设置 中的两性 冲突, 还包括女性 自身 的角色冲突以及与周围环境产生的一 系列冲突, 而提 出一些缓解策略。 进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径, 大多也只算是有一种启蒙层 面上的意义 而已。同时 , 自由 主义女权 主义的两性平等要求 忽略了性别社会角 色的差异 ,
忽略了两性 的生理区别 , 而胡适 的妇女观也表现 出这种“ 矫枉 过正” 的倾向… 。 姜 良芹认为 , 胡适以西方资产阶级 自由民主思想为武器 。 . 在批判传统的封建价值观 , 主张婚姻 自主、 提倡 女子教育和妇
据统计 , 3 近 0年来 , 大陆出版有关胡适研究著作 , 有黄 山 书社 出版胡晓著的《 胡适思想与现代 中国》 19 )武汉 大学 (9 3 、
主义和思想 自由主义出发 , 有力的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 自由。
并从社会的层 面强调女子与男子的平等 ,强调健全的社会既
也离不开健全 的女子。 胡适 的妇女解放思 出版社出版易竹贤著 的《 胡适与现代 中国文化》 19 )陕西 离不开健全的男子 , (9 3 、 推动 了“ 五四” 思想解放运 动的深入发展 , 今天看来仍有价 人民出版社 出版李伶伶 、 王一心著的《 H记的胡适 》2 0 ( 07年 ) 想 , 等 l 余部 ; 0 胡适传记类著作有南海 出版公司出版 、 贾祖麟著 , 张振 玉译 的《 胡适之评传》 19 )人 民出版社 出版 白吉庵著 (9 2 、 的《 胡适传》 19 )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 (9 3 、 唐德刚译注 的《 胡适 口述 自传 》 19 ) 1 (9 3 等 0余部 ; 谱 3部 ; 年 研究 论文 10 0 0多篇 。另外 , 国内已经出现 了以胡适为专题研究对象的 刊物 , 主要有颜振吾主编的《 胡适研究丛 录》 三联书店 出版社 ( 值。 但同时 , 他们也认为胡适的妇女观也有着 与 自由主义女权 主义相似 的局限性 。胡适的妇女观 中虽然看到了“ 社会 ” 对人 的压制 , 但是这个社会的概念显得 比较空泛 , 没有进一步从 他 经济地位 、 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妇女受压制地位的形成 , 因此 他提 出的女子教育 女子参政 、女子继承权等问题的实现途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权威资料]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权威资料]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主人公曹七巧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在其中展现了女人薄暮西山的凄楚和遗憾,表达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主义一、研究背景:《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

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而关于《金锁记》中女性主义观点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通过CNKI中的“高级检索”主题检索,采用关键词“金锁记”和“女性主义”,获得有效文献51篇。

文献的年度分布较为平均,没有研究特别突出的年份。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二.研究角度(一)中国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从中国文学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的《金锁记》的女性主义的有10篇文献。

且这10篇文献大部分都是从张爱玲与王安忆、卫慧的对比上,来看中国尤其是中国上海地区女性意识的变化。

《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罗毅霞,2006)中认为张爱玲用其近乎冷漠的笔触,揭示了她们为谋生而成家的无奈而真实的可悲处境及奴性本质,勾画出男权社会的女奴群像。

王安忆身处90年代的大上海,关注着上海边缘女性的生存际遇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上海女人的精明能干和坚韧不拔。

与之不同,《两种视角审视―比较》(周芳云,2008)则认为张爱玲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封建伦理和金钱交织下的惨无人道,王安忆则认同女奴身份的文化立场,消解了悲剧的残酷性。

(二)中外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有13篇是从中外文学对比的角度分析《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作为女性主义教育根源的女性主义最早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女性被压迫地位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后来发展为从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统称。

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批判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教育观,强调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倡导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基础(一)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有着密切联系,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女性主义。

具体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女性主义的五大思想流派来探究: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权利、公平和民主,其核心问题就是争取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他们强调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主张通过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学校所授的课程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男性中心的教学机制不仅重复着男尊女卑的两性规则,也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所以他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两性权力平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早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提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决定了的女性的受压迫地位,而当下的教育体制也不仅仅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阶级分化的教育模式[1];黑人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他们认为性别、种族、社会符号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往往比性别歧视更恐怖;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法国出现,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研究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认为学校教育要不断促进女性批判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意识,以解决教育中性别不平等问题。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a d r aie g n e u l y i e i O re c n e t . n e l e d r q ai n t n C U o tn s z t h s
Ke o d :fm n s y w rs e i i m,g n e ,C U e c n e t e d r O r o t ns s
bs ec ig cus,i apas a pe o e o fm l- r ne ed ny n tas x t gn e rjdc n ai tahn or t p er h nm n n o a o e t tn ec,ad i l eis ed rpeuie i c e e i d o s
内容 中存在男性中心倾 向, 在性别情境 、 性别形象、 别话语、 性 性别 品质等的呈现上存在性 别偏见 , 只有正确理解 男
性和女性 的性别价值、 性别形象等 问题 , 纠正课程 内容 中存在 的性 别刻 板印象和性别再 生现 象, 能使课 程 内容真 才
正消除性别歧视 , 符合性别平等 。
女性主义作为西方一种影响广泛 、意义深远 的政 治运动、 社会 思潮 , 国学术界对其 有 了一 定的 了解 , 我
但课程领域 中的女性主义还少有人 问津 。女性主义课 程研究源起 于 2 世 纪 6 O 0年代 的女性主义 教育 思潮 ,
Sad n 和 安东尼 (ua .n o y 。这 次大会 的召 t o) n S sn BA t n) h 开标 志着美 国女权运动 的正式开始 。⑦ 女运动第 一 妇 次 浪 潮 中最 著 名 的领 导人 是 沃 斯通 克 拉夫 特 ( a Mr y Wo s nca ) lt er t,她 提 出充分平 等的要求 。③ lo f 还有泰 勒 ( ar tT y r, 代表作是 《 H re al ) 其 i o 妇女 的选 举权》 另 一位 ;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1. 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致力于探索和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劳动、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等。

为了深入研究和理解女性主义的核心原理和实践应用,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女性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探讨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核心原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对女性主义各个方面的研究,旨在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变革,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3.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包括学术论文、书籍、报告和研究项目等,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

文献综述将提供对当前女性主义研究的总体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

3.2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可以获取广泛的意见和观点,了解公众对于女性主义的认知和态度。

调查问卷将采用随机抽样和目标群体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揭示社会对女性主义的态度和看法,并为女性主义的宣传和推广提供支持和借鉴。

3.3 访谈和观察通过与女性主义倡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访谈,可以深入了解女性主义的实践应用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观察女性主义组织、活动和倡导行动,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实地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和分析。

4.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男性特权、父权制度、种族和阶级的交叉影响等议题。

4.2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从兴起到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运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9期)
Total No .299
收稿日期:2012—07—15
作者简介:周朝正(1985—),男,云南楚雄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各国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陈晓丽(1984—),女,云南大姚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周朝正,陈晓丽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女性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本文通过对“web of science ”和“CNKI ”两个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女性主义教育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一方面力图全面、深入地跟踪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对国内外进行对比,展望未来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对论文主题分析,概括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热点。

希望能为今后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8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53—02
男女教育权利平等是其他一切权利平等的基
础,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开始,女性主义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而努力。

20世纪60年
代,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在西方兴起,目前,女性主义教育者已取得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一定的实践效果。

然而,男女在生理和社会分工等方面存在不同,男女教育平等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

因此,当今各国教育界依旧存在显性的或潜性的性别歧视现象,
女性教育仍是一个热点问题。

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进行综述,将为未来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指明方向,提高研究的质量。

一、女性主义概述
“女性主义”也叫“女权主义”,英文用“Femi-nism ”表示。

18世纪,在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后来扩展到了美国。

正是受两大运动的影响,欧美的中产阶级妇女开始了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运动。

这也是全世界女性主义的先驱;到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迅速风靡欧美的文学批评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至80
年代成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最流行的时期”,焦点由强调男女平等转为承认男女差异,认为只有承认
强调男女身心差异性,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性。

到目前为止,女性主义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已经遍布了全世界,其内涵也不断走向更加
真实的男女平等,成为全世界妇女为争取自己权利
斗争的一份宝贵资源。

二、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发展过程我们选择了“web of science ”和“CNKI 学术期刊”两个学术数据库,统计分析关于女性主义教育的论文,
结果具体具体如图
1—1。

图1.1979-2010年在cnki 和web of science 中关于女性主义教育论文篇数变化直线图
结合图1—1中“web of science ”部分,我们发现,国外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这也证实了之前有人提出的“女性主义(feminism )教育思潮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种教育思潮”的观点。

但在2001年以前关注女性主义教育关注较少;在2001年到2005年间研究达到了高峰;在2005年后,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度较2001年到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还是保持着较高的热度。

3
51
从图1—1中“cnki”部分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CNKI学术期刊”收录的论文中没有一篇是专门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的论文。

在2000年后,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度趋势与西方一样,都是先是急剧增加到稍微下降。

只不过西方在2002年左右就达到了研究高峰,而国内是2006年左右才达到了研究高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和女性主义本身一样,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也是起源于西方并传入中国,所以国内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研究滞后于西方。

三、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点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观点之中。

女性主义教育者认为,今天的女性在学校中接受的是一种“性别化教育”。

综合分析国内外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已有的研究成果,女性主义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观点具体如下。

(一)批判传统教育中女性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把理性与阳刚同男性联系起来,把感性与阴柔同女性联系起来;理性被认为是主要的、科学的,而感性则被认为是次要的、不可靠的,阴柔依附于阳刚。

这种女性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外在的,而且在女性本身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美国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曾以一位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在某高中,老师经常对一位表现突出女生进行表扬,结果却遭到了这位女学生的不满和报复。

因为这位女生害怕成为女强人后被同学孤立。

女性刻板印象问题在我国教育中也很突出,尤其在研究生阶段,有相当部分学生和导师都认为女生没必要读研或部分应该像男生一样严格要求。

甚至有一位女教授在课堂上无数次强调“女孩不应该读研,自己也只是个特例”。

(二)呼吁女性知识的开发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教育对女性的歧视还表现为教育中女性知识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男性经验的知识,很少有涉及女性经验的课程知识。

如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往往被视为必修课,这些课程主要是男性经验为主,至少在学习知识时男性占优势;但很少有养育子女、家政、关爱等以女性经验知识为主的科目。

现代课堂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但在教学中,女性往往成为了“旁观者”。

黄忠敬在《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批判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课程中存在对女性教育的省略、忽视、歪曲的现象。

2.在传统学科课程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的组织和编排过程中,往往以男性为中心。

例如,有学者对美国的中学和大学课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次数明显地少于男性。

尤其是在自然科学课本中关于成年女性的插图只有6%,甚至连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忽视。

另外,英国学者G ·沃尔福德(G·Walford)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对英国学校的物理学教科书中的人物图片按性别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男性图片占到了75%,大大高于女性的25%。

在英美这样整天以崇尚“民主、平等”的国度,他们的教材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可以预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材也存在着相同甚至更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女性主义课程学者呼吁开发关于女性经验的课程,例如开设关于养育子女、家政、关爱等方面的课程。

在学科课程教材和其他的教学资料的内容选择以及编排中,都要避免潜在的性别歧视。

如女性主义学者受罗(P.Munro)在《教学即“女性的工作”:一百年的抵抗声音》中写道:“当课程运动被当做是流动的液体,深植在体验中时,这些女性(她所研究的)不仅会打破传统形式,而且不再拘泥于传统上起控制作用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杨艳梅.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教育观[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2-45.
[2]胡振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6-10.
[3]于康平.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J].教育探索,2010,(2):9-10.
[4][美]卡罗尔·吉利根.肖巍译.不同的声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2.
[5]Amanda Coffey and Sara Delamont:Feminism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Routledge Falmer2000:32.
[6]MUNROP.Teaching as“Women’s a Wod”:A Century of Re-sistant Voices[J].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CA.1992(4):15-19.
[7]肖巍,侯爽.自然科学课堂上的性别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8]肖巍.传统教育观的女性主义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4):25-30.
[9]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8—307.
[10]JANE ROLAND MARTIN.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Philosophy,Women,and Curriculum[M].New York:Rout-ledge,1994:208-210.
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