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政治 3.1 消费及其类型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政治 3.1 消费及其类型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政治 3.1 消费及其类型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一政治教案:3.1 消费及其类型1(新人教版必

修1)

全章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入手,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消费及其类型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标基本要求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程学习

3.1 消费及其类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3、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可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们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重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2、贷款消费

★教学难点

1、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2、贷款消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

本框与大家经济生活紧密相关,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去理解与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第二课所学内容,总结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又是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而本课所讲内容就是第二课内容的延伸,本课则侧重于对消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价格与消费的关系,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秋节不同地方居民的消费方式以及与以前消费方式的不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与结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物价水平等。其中主要的是:(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居民收入对消费是怎样影响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人们直接可以支配的,而是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例:城镇职工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即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将。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P19漫画与材料,激发大家的兴趣并思考:材料与漫画反映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消费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受过去收入水平的影响。

教师总结:居民消费不仅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特别是未来收入,即预期收入,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相反,预期收入低,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

总之,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消费品价格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2004年8月份有关物价调查情况分析: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1—8月,广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去年同期上升1.5%,涨幅较今年前7个月提高0. 2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食品类价格比7月上升1%,主要是鲜菜、蛋、肉禽及其制品等价格上涨所致。而今年上半年,广州市食品类价格同比上升4.3%。其中大米升17.4%,花生油升11.6%,猪肉升22.2%,牛肉升13.4%,畜肉副产品升19.6%,鲜蛋升20.5%,淡水鱼和鲜菜均升10.0%,上升面之广、升幅之大均创近年来新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还要受物价水平影响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因为此,使得稳定物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其次,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对人们消费的影响不同,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人们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导致对基本生活消费品消费的减少,那么,会使消费支出增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也就是国家特别关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等价格变化的原因。

教师活动:是不是只有价格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你在消费时还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回答: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

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2、类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P19——20,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消费有那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消费类型有不同的划分

(1)按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但,有些比较复杂、品质不易辨别的商品在完成交易后,还有部分责任没有和商品同时转移到卖者手里,这样就需要通过合同和保证书等加以界定,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P21——探究活动,思考:是不是任何商品的使用都必须通过购买?你还会选择什么方式?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讨论,得出答案:可以通过租赁来消费

教师点拨:有些商品,为暂时的使用而购买不划算,例:婚纱、书籍等,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P20漫画,提出问题:你赞成哪种消费方式?为什么?

学生活动:看漫画,再次激发思考与讨论的兴趣,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发挥贷款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

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的金融机形成了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

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

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3、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书,指出

(1)消费结构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及家庭消费状况的变化,说明对消费结构的理解,并总结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汽车消费等。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和宏观的消费结构变化,理解:

(2)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教师点拨:刚才在大家的分析中,都提到了食品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这也就是我们要学的

(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我国这几年因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所以,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及贷款消费等有关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东部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高,这主要取决于()

A.东部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B.东西部地区人们的收入差距大

C.东部地区人们的过去和未来的收入水平高 D.东部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超前

答案:A

[例2]人们选购电脑总是愿意买品牌机,这主要是因为()

A.人们收入水平高 B.品牌机质优价廉

C.人们希望买质优价高的商品

D.商品的性能、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答案:D

[例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纷纷利用“十一”长假外出旅游。这里的旅游消费属于()

⑴劳务消费⑵生存资料消费⑶发展资料消费

⑷享受资料消费⑸租赁消费

A.⑴⑷⑸ B.⑴⑵⑸ C.⑴⑷ D.⑶⑷⑸

答案:C

[例4]目前,汽车消费成为人们消费的一大热点,这说明()

⑴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⑵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

⑶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向享受型转变

⑷人们正在高消费

A、⑴⑵

B、⑴⑶

C、⑴⑷

D、⑵⑶

答案 A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能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2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 二、【课程标准】: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 自我感悟体验,反思自己所参与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方式,如阅读报刊图书、观看音像制品和电影电视、参与文化娱乐和文化旅游等,对自己人生道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集体合作讨论。一是从理论上总结,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的表现;二是分析文化在自身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塑造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2)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3)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 ◇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2)同学之间讨论这次评选结果,请看过此书的同学谈一下读后感,叙述精彩的段落或者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的故事、语句、诗词等,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影响。 (3)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进行交流共享。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课堂探究:(1)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 (2)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答案

三门峡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非常重要的”这个程度修饰于文无据。C项根据文意,“考古发掘证明”的是,早期人造墨块的形状都不方便用手直接握住研磨,而不是“早期的人造墨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及这些形状的“缺点”。D项中末句“这种形状的墨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错,于文无据。 2.B【解析】“成熟”夸大程度,原文在“成熟”前有“逐渐”加以限制。 3.B【解析】“于是胶便供不应求”于文无据。 4.B【解析】B项,“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有误,写同事的感觉是用来对比的。 5.①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不直接对唐小虎的理想发表评论,把关键问题设置成不解之“谜”,促使读者思考,呼应了题目,强调了文旨。 ②造成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思想意味。 ③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对唐小虎以自己的行动圆心中理想的敬仰。 ④含蓄褒扬了唐小虎的诚实质朴,委婉批评了自己和其他同学作文中言不由衷的现象(或, 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空话套话现象)。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四点给满分。) 【解析】这一题的阅读区间在倒数第二段,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把结论直接说出来显得太直白,乏味,故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要从效果和含义两方面入手。要有“全面”的意识。 6.①做事认真。看到不卫生的地方就主动清理,如他在银行门口、公园的举动。 ②质朴踏实。写作文不虚伪,实话实说,而且为“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自觉以市政卫生 为己任,看到乱张贴的广告就去清理。 ③言行一致。小时作文说自己理想是做环卫工,长大后即以此为追求,且时刻践行。 ④坚韧执著。在日常默默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献身。 (言之成理即可,每答出一点给2分,有合理的三点即给满分) 7.B 【解析】2006.2009.2010.2011年,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8.BE (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 【解析】A项,“彻底解决了”说法错误,应该是“有效缓解了”。C项,应该是间接提升作用。D项,“必将取代实体经济”无中生有,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9.①带来了出行的便利,提升了车辆的使用率,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如滴滴快车拼车(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和手机导航。②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传播。前者如利用QQ和微信等,在不同地点总可以保持联系;后者如利用互联网,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能学到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学习、传播和分享。(每点2分)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 2019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 题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x{x|xA?3}??xN|?1B?{x?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1.已知集合集 合,??B?A?)B?B)1?(A?1?(A D. B. A. C. A?B?B ??20??1A?x|x则下列式子表示不正确的是2.已知集合,????A1??A1,??1A??A1? A. C. D. B. ?sin510? 3.331?? B. A. C. 2221 D. 2???0tansin??0是4.若且,则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 C. 第三象限角 D.第四象限角 ?)x?y?cos(2最小正周期是5函数12????2 B.A. C. D.42110.2a?log3,b?(),c?23,则6.设13 2a?b?cc?b?ac?a?b A. B. C. b?a?c D. ??5cos?2sin????,2xp xcos?,, 已知是第二象限角则的值为其终边上一点且7. ??5cossin?535 C. B. A. D. 2234- 1 - 2???lnfxx?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是 8.函数x?1????2,33,4(4,5) D. A. C. B. ??,21 f(x)[?7,f?(x)[3,7]?3]y,那么在区间在区间奇函数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 -59.上 A.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 5 B.是增函数且最大值为 5 C.是减函数且最小值为 5 D.是减函数且最大值为 5 x2x2?f(x)?的图像大致为10.函数x4?1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全册

《生活与哲学》教案 所教班级 执教者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彭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彭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段霞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段霞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陈婷婷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陈婷婷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忽丽霞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忽丽霞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张琳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张琳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李永朝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永朝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学目标】 1、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三、【知识梳理】 1.哲学怎么产生的? 2.哲学的本义? 3.哲学的任务?(功能.作用) 四、【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情绪中 D.哲学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具有哲 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 A.哲学的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 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 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 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新课推进】 (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首先,我们来欣赏PPT内容,包括各地节日,文化遗产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板书) (1)(什么叫)民族节日,(即)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下面我们来看PPT内容:①春节前夕,农民工从各地返乡、春节时,贴春联,放烟花等。②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 然后向学生说明: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尘、守岁、挂年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稍加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探讨:我国或国外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民族节日,他们表现出了哪些民族文化或民族情感。 2.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板书)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提问学生:你去过哪些文化遗产,能举例分析一下它们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吗? 可以举例:地震出的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板书)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板书)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A.不同民族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板书) PPT举例:民族服饰、饮食的多样性表现(展示蒙古族人的衣食习惯和傣族的衣食习惯,比较有什么不同) B.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板书)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预习、巩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生活关心,但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因此,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难点: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代的中国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中国。

新四大发明的全世界走红,说明我们国家在鼓励、引导、促进创新这条路已走上正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改变了中国,影响着世界。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可以预见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创造更多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发明”。 新课教学: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说一说:你熟悉的手机品牌有哪些? 篇一:科技华为与创新中国 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篇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 思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华为的分配模式? 探究二: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说说你的理由。 (1)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创新等 列举:我国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事例?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篇三:文化华为和思维变革 探究三:华为的文化创新说明了什么?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教材分析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难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科学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重点学习另外一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分组学习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2、“抗震救灾”英雄人物表彰大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情,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精讲点拨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过去七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问题:这样的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你认为举行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课堂探究: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你还能举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吗? 探究提示: ①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业做出巨大贡献。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2021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数学开学考试试题

2021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数学开学考试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个小题) 1. 的值是则点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设角αααcos sin ,54,53-?? ? ??-P ( ) A. 57 - 51-B. C. 51 D. 5 7 2.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函数πππ2,2,32 1sin -∈??? ??+=x x y ( ) ??????35-2-A.ππ, ?? ??????????--ππππ2,335,2B.和 ??????-3,35C.ππ ?? ????ππ2,3D. 3. () =-?===b a a b a b a 则的夹角与若,150,3,2 θ( ) 1A. 1B.- 7C. 7D.-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且满足,3 132OB OA OC += 则的值为AB AC ( ) 21A. 31B. 41C. 5 1D. 5. 若=??? ? ?+=??? ??-4cos ,314sin παπα则( )

31A.- 31B. 43C. 4 3D.- 6. {}=+=5 1,1a n n S n a S n n n 则项和,且的前为数列若( ) 65A. 56B. 30 1C. 30D.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个小题) 7. 若{},2,111n n n n a a a a +==+满足:数列=n a 则 . 8. 若的对边分别为的内角,,,,,c b a C B A ABC ?,cos cos cos 2A c C a B b +=则 B= . 三、解答题(满分10分) 9. 已知数列{}且满足项和为的前,n n S n a 3,2 12321=-=a a a S n n . (1){} 的通项公式;求数列n a (2){}n n T n a n 项和的前求数列)12(-。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一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党俊秀赵丽审定:赵永平校对:党俊秀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请将选择题1-5、10-12、17-19 的答案填涂至机读卡相应题号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责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values and values" teaching plan 编订:JinTai College

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教学重难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的价值 1、哲学上的价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粮食、水果等食物具 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 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 这些具体事物对人来说具有什么共性?(这些事物对人都有积 极意义,这些事物都能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就是哲学所要研究的价值范畴。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上的价值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哲学上的价值与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西红柿原来是南美洲森林里的野生植物。后来作为观赏 植物引入欧洲种植,进而发现它能食用,对人来说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西红柿是否天生就有价值?(西红柿如果生长在野外而不被人所发现,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是一种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主体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和功能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2、人的价值 既然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 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物的价值的特点在于事物能够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满 足人的需要,但事物自身没有需要,物的价值具有单向性。一个农民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

高中政治必修三 2.1感受文化影响 教案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一框。第一课是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文化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课则是从“个人”角度看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本框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共设三目。第一目:文化影响面面观。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第二目: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之一,即潜移默化。人们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三目:深远持久的影响。从文化习俗和“三观”的形成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深远持久。并引导学生体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交往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讲授法。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wd无答案)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一、单选题 (★) 1. 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属于大气污染物 B.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 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 2.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B.状态 C.化学键D.原子核 (★★★) 3. 溴、碘主要存在于海水中,有“海洋元素”的美称。海水中的碘富集在海藻中,我国海带产量居世界第一,除供食用外,大量用于制碘。提取碘的途径如下所示: 干海带海带灰水溶液―→碘单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碘元素在海水中也有游离态存在B.在提取的过程中用的氧化剂可以是H2O2 C.操作A是结晶或重结晶D.B是提纯操作,常用蒸馏或分馏 (★★★) 4. 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A.铝与稀盐酸的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 5. 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葡萄糖B.淀粉C.蛋白质D.脂肪 (★) 6.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好工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最外层电子数 D.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逐渐减小 (★★) 7. 吡啶( )是类似于苯的芳香化合物,2-乙烯基吡啶(VPy)是合成治疗矽肺病药物的原料,可由如下路线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py只有两种芳香同分异构体B.Epy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Vpy是乙烯的同系物D.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消去反应 (★★★) 8. 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还原 C.既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D.以上都不是 (★★★) 9. 对于可逆反应4NH 3+5O 24NO+6H 2O(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时,4v(O2)正=5v(NO)逆 B.达到平衡状态时,其它条件不变,若增加容器体积,则反应速率增大 C.达到平衡状态后,NH3、O2、NO、H2O(g)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D.若单位时间生成xmolNO的同时,生成x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10. 下列有关生活中几种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可以在酶的催化下水解产生葡萄糖

人教版高二下册政治必修四教案全集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4)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5)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5)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7)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0)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0)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2)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5) 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6) 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8)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23)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4)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25)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7)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31)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32) 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 (3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7)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8) 第一框、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38)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40)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43)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45)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6)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8)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1) 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52) 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3)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5) 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6) 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64)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72) 第一框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72) 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79)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2)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83)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84) 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 (89)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92) 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 (93) 第二框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95) 第三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98)

射洪中学学生重大违纪行为红黄牌处罚制度

射洪中学学生重大违纪行为红黄牌处罚制度 一、总分:每生每期赋分12分,一个学期为一个扣分周期。 二、扣分: (一)有下列情形者,一次扣0.5分:迟到(早退)者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次扣1分: 1、携带零食进校或乱扔乱甩者 2、服饰仪容不规范者 3、未带学生证者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次扣3分: 1、吸烟或酗酒者 2、带(玩)手机或考试作弊者 3、男女生不文明交往者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次扣6分: 1、私自出校、夜不归寝或留宿外来人员者 2、打架斗殴者 3、携带、藏匿管制刀具或浏览、制作、传播不健康网络信息(黄色影像)者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次扣12分: 1、顶撞老师(管理人员)或与老师(管理人员)发生恶意冲突者 2、打架斗殴造成较大伤害者 3、违法或触犯刑律者 三、处罚(所有扣分情况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并纳入班级考核) (一)通报:一学期累计扣分≥6分或一次性扣6分者,通报全校,并通知家长到校。 (二)黄牌:一学期累计扣分≥9分者,黄牌警告。进年级举办的行为习惯养成班学习。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回班就读。 (三)红牌:一学期累计扣分≥12分或一次性扣12分者,红牌处罚,注销学籍,通知家长领回教育反思。下学期开校,不予报名。进学校德育处行为习惯养成班学习。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恢复学籍,准予报名注册,回班就读。 (四)原有的《射洪中学学生奖惩办法》《射洪中学学生操行评定办法》《射洪中学关于严厉处分严重违纪学生的决定》等规章制度继续适用。 四、本制度解释权归学校学生德育处。 五、本制度自2016年9月19日起实施。 ………………沿…此…线…裁…下…将…回…执…单…交…回…存…档……………… 回执单 我已认真阅读领会《射洪中学学生重大违纪行为红黄牌处罚制度》,我保证自愿遵守,如有违反,我自愿接受处罚。 射洪中学高(班级)学生(本人签字)日期2016年9月日 学生家长(本人签字)日期2016年9月日

高中政治必修4教案

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答案:A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 生物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吴玲审题人:杨智勇校正人:蔺志坚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45题:1-30题,每题1分;31-45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细胞学说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核和原核细胞 D.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A.病毒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香樟树与乌龟所包含的生命系统层次相同 C.涪江的所有动、植物个体组成了一个群落 D.酵母菌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3.下列有关显微镜及使用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目镜相反 B.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象较为模糊,可调节光圈大小使视野亮度变化,从而使物象更为清晰 C.在透明玻璃纸上写下较小的“d”放在物镜下方,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将是“q” D.目镜放大倍数为10×,物镜放大倍数为40× ,则放大倍数400× ,指放大物体的面积

4.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生命活动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 B.在你和父母之间,受精卵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C.缩手反射的完成需要多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 D.HIV病毒感染人体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 5.下列对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鸡蛋清中的水主要是自由水 B.蛋白质、核酸、淀粉和磷脂都是多聚体 C.肌肉细胞鲜重时,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D.不同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大致相同 6.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液中Ca2+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 B.土壤缺氮会直接影响植物体内蛋白质、脱氧核糖、DNA 的合成 C.运动员饮料中含钾、钠离子较多,主要与补充因大量出汗带走的钾、钠离子有关 D.无机盐在细胞内少部分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CaCO3构成骨骼、牙齿 7.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可用含营养物质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病毒 B.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所含核酸的碱基种类,可确定其遗传物质的类型 C.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简单,所以不属于生物 D.新型冠状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相似的结构 8.用台盼蓝对细胞染色,被染成蓝色的是死细胞,不着色的是活细胞,做出以上判断主要是依据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作为系统边界,保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9.矿工常见的职业病??硅肺的病因是:当肺部吸入SiO2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但却缺少分解硅尘的酶,引起某种细胞器膜破坏,从而破坏细胞结构,导致肺部功能受损。该细胞器是 A.高尔基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溶酶体 10.下列物质中,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