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

合集下载

勃拉姆斯《A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作品分析和演奏心得》

勃拉姆斯《A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作品分析和演奏心得》

勃拉姆斯《A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作品分析和演奏心得》
勃拉姆斯的A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是他所写的三首钢琴
与小提琴奏鸣曲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首。

这首曲子体现了勃拉姆斯的美妙旋律和独特的和声结构,展现了他在音乐上无限的创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首先,这首曲子的前奏部分是一首美妙的钢琴独奏,以柔和的弱音符开头,之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钢琴节奏。

整个前奏节奏紧凑,表现出了音乐的句式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小提琴和钢琴的联合演奏使曲子更加生动动人。

小提琴的旋律穿插在钢琴的伴奏中,增加了曲子的情感表达。

曲子的中间部分是一段充满力量的钢琴独奏,其强有力的旋律传达了勃拉姆斯的固执和强烈的思考。

最后,在曲尾部分,曲子回到了以前的柔和感觉,以与开头相似的钢琴弱音符结尾。

勃拉姆斯的音乐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在这首曲子中得以表现。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应注意小提琴和钢琴之间的配合以及情感的表达。

小提琴的演奏应富有感情和力度,掌握好每个音符的强度和轻柔度,以呈现出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

钢琴的演奏也应该向小提琴靠近,注意不要掩盖小提琴的旋律。

在动态上,应该根据曲子的总体感觉,将它演奏的丰富而动态。

总之,勃拉姆斯的A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是一首美妙的
音乐作品,展现了勃拉姆斯在音乐创造方面的深入思考和高超
的技巧。

在演奏时,要注意小提琴和钢琴的配合和情感表达,以呈现出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音乐论文 浅析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音乐论文 浅析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音乐论文浅析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一、“乔装的交响乐〞在勃拉姆斯在早期的创作中,在曲式结构上几乎都遵循了古典主义严谨和均衡的原那么,如: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和?f 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同时,勃拉姆斯具有丰富的管弦乐队的想象力,所以这三首奏鸣曲都充满了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具有有饱满的音响效果。

因此,当舒曼听过之后,说:“勃拉姆斯是乔装的交响乐〞。

如:?f小调第三奏鸣曲?的五个乐章中,每一个乐章都具有个性,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演奏次数最多的一首。

首先,第一乐章具有恢宏的气势,音乐时而坚决,时而轻盈曼妙,时而威严凌厉,时而奔放激昂。

勃拉姆斯运用了很多急速弹奏的大和弦,并且跨度也很大,使音乐充满了音响上的饱满和张力,低吟如歌、热情洋溢。

其次,在第二乐章的开篇,勃拉姆斯就利用了施特瑙的诗句,音乐从那浪漫的诗意中慢慢的流淌出来,是一个复三部曲式的抒情乐章,中间的旋律那么左右手相互照应。

而第三乐章那么是以极富动力的旋律开始的,是一首谐谑曲,曲式也是复三部的结构,就像圣吟般优美稳重,带给人们一种到了另一个时空的感觉。

第四乐章同样取自于施特瑙诗歌的题目,标题标有“回忆〞的字样。

右手略带感伤的下行旋律,左手不断的反复三联音动机,是一首短小的间奏曲,把不可排解的一段感伤回忆逼真的刻画了出来。

第五乐章运用了变奏的手法,在综合钱四个乐章的根底上,进行了开展和扩充,是一个奏鸣盘旋曲式,结尾的时候,强有力地结束了全曲,由一个弱奏的单旋律变成了一个豪壮的高潮。

在整个乐曲中,古典传统曲式构成了全曲,同时为了反映出崇高的传统,勃拉姆斯参加了一个间奏曲,使整个乐曲具有了创新的意识,也使人们感觉到了作品中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次,勃拉姆斯早期的钢琴变奏曲中还有?舒曼主体变奏曲?和?匈牙利之歌变奏曲?等等,其中最受世人欢迎的是?亨得尔主体变奏曲和赋格?以及?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音乐表达形式,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音乐性而备受推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并分享一些我个人对这一曲式的理解和观点。

一、简介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19世纪末期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85年。

这部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曲式。

其中第二乐章以其曲式的复杂性和深度而闻名,它被广泛认为是勃拉姆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二、曲式分析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曲式被称为“三段变奏曲式”。

这个曲式由一个主题的引出部、三个变奏部分和一个回声部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旋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1. 引出部引出部作为整个曲式的开端,以其悠扬的主题和动听的旋律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这个主题由弦乐器演奏,注重和声的变化和对位的运用。

它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为整个曲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变奏部分在引出部之后,勃拉姆斯以巧妙的方式将主题进行了多次变奏,每个变奏都以不同的旋律、节奏和音色进行演奏。

这些变奏部分在音乐表达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同时也呼应了曲式中的回声部分。

3. 回声部回声部是整个曲式的高潮部分,它对前面的引出部和变奏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回声部庄严肃穆,充满力量与气魄。

它通过对之前旋律的发展、重复和重新演奏,使整个曲式达到了巅峰状态。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写手,我个人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曲式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

这个曲式以其高度的复杂性和音乐性,以及勃拉姆斯独有的作曲风格而令人着迷。

在我看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的设计非常巧妙。

引出部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为整个曲子建立起了独特的基调。

变奏部分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则让我感到无比惊叹,每次重复旋律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回声部则是整个曲子的高潮和结尾,它通过对之前部分的回顾和发展,给人一种完整而深刻的音乐体验。

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的音乐学分析

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的音乐学分析
[ 关键词 ] 勃拉姆斯 ; 艺术歌 曲; 四首严肃的歌 ; 音 乐学分析
勃拉姆斯 ( J o h a n n e s B r a h m s , 1 8 3 3 — 1 8 9 7年 ) 是 西方浪 漫主义 时期德 国作 曲家 ,后 人将他 和 巴赫
( J o h a n n S e b a s t i a n B a c h ) 、 贝多 芬 ( L u d w i g v a n
境界 。


勃拉姆斯艺术歌 曲及《 四首严肃的歌》 简介
( 一) 勃拉 姆 斯 艺 术 歌 曲的 基 本 情 况
B e e t h o v e n )并 称 为 “ 3 B ” 。勃 拉姆 斯 是 继 舒 伯 特
( F r a n z S c h u b e r t ) 和舒 曼 ( R o b e t r S c h u m a n n ) 之 后杰
体现。
死亡 为主题创作歌 曲 , 如《 死, 寒冷的黑夜 》 ( 0 p . 9 6 , N o . 1 ) 、 《 我 的呻 吟更低 微》 ( O p . 1 0 5 ) 、 《 在 教 堂的墓 地》 ( 0 p . 1 0 5 , N o . 4 ) 以及《 四首严肃 的歌》 , 这些作 品
以音乐史 学 、 音乐 社会学 、 音 乐美 学等多 学科 的综 合 视角 , 结合 勃拉 姆斯 的情 感经历 、 创作历 程 以及 圣经文本 的解 读等方 面 ,对 该声 乐套 曲进行 深人 分析 , 以便 更 好地 把握 该作 品 的文化 内涵与 精 神
结构 中体现 了古典式 的均衡和协调 , 人们透过 这种
●黄桂 瑜


【 摘 要] 《 四首严肃的歌》 是德国作 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后 一部声 乐套曲 , 代表其晚年的最 高造诣。 这部作品的 歌词 来源于《 圣经》 , 歌词 内容 皆围绕基督教对死亡的思考、 探索 , 最后 升华至对人 类生命之 爱的赞美, 其 中体现着勃拉姆 斯暮年 宗教 思想 中对生命 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doc]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

[doc]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WorksAnalysis■_li王■_MlJRlIFF,mQn9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文l闫璇璇李虻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堪艋瞄绚再现都尾声bA大调,展开主部第11小节材料;T.L一…一D一一1…一.1O0.-j1on1,=蝮f自始轲主萄啼蜃【l部朔搿IⅡIIIiv一’/’●●,,J0nannesDranms,1石jj~1石/勘t榔熬翰.22~3-]013~2-317龅獬抖4”罐5{2}珊240/,节转入主调c小调,241.,节一生创作了四部交响曲:《一交》fB}eE蛳6辑缸Gl从压抑,忧郁开始,最后走向光呈示部:主部为对比乐段,单明,胜利的终点;《二交》描写了一调性e小调.主部主题的旋律音宜人的田园气息中所流露出的自然程关系排列得十分巧妙,由两组弱情感;《三交》中英雄气质和伤感拍八分音符和强拍二分音符构成,情绪并存;《四交》则在皑皑暮色第一组为下行音程,第二组则为反中散发着浓浓的悲剧情怀.向上行,3-4小节对1—2小节下行《第四交响曲》(叩.98)完成二度模进,这样便将旋律”一抑一于1885年,由四个乐章组成,以扬”回旋发展的动机体现出来;后传统的乐队编制,传统的曲式结乐句与前乐句的和声节奏型一致, 构,多样化和声手法,复杂的调13小节开始对比变化,和声节奏由性布局,丰富的和弦变化等古典全音符改为二分音符,并开放于属主义音乐规范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和弦.连接部建立在主部平行发展表现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第基础上,在保持旋律的基本特征与一乐章忧伤,暗淡的情绪,奠定和声骨架的前提下变奏,展开.副了全曲发展的基础.该乐章继承部为平行乐段,转到主调的属小调了古典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快板(b小调).旋律特征是级进与四度奏鸣曲式”模式,但”不太快”跳进相结合;后乐句旋律上移八的提示使这个乐章具有一种深沉度,经D7一tsⅥ结束,这个离调直而忧郁的气质,人们常用’秋天”接进入结束部的新调G大调.结束来形容聆听感觉.虽然该乐章有部由两个部分组成,引入动机化新些段落也带有明朗向上的感觉,材料和三连音节奏.119—123小节但蕴涵在主部主题中的忧郁思绪材料是110—123小节的平行发展.■一却贯穿始终.最后转向D大调和B大调,并开放于B大调.一,曲式特征分析展开部:由引入部分和基本展在《第四交响曲》的曲式方开部分组成,基本展开部分可分为面,勃拉姆斯并没有追赶时代潮三个段落.引入部分主要变奏主部流,而是虔遵古制,依然使用有开始材料.基本展开I,145—152小疆$i 着对比强烈的双主题的奏鸣曲式节从主调开始,展开主部开始材£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料.基本展开Ⅱ采用和弦织体式的曲式分析图式二音动机,通过倒影模进手法变奏一皈曲式结构『呈示部展开韶反胀,具司旺大系土赞刀鼢融g二疆曲式结构J主部连接帮副部辖慕瓤h一一P一A一其太屠干nT吾正缱岳『I一55L≮/f1uJ-:—:}q=喜灯,),)-7,,节耳抬桔人部,副部材料相结合,最后以级进上行的旋律形态将音乐推向高潮,在一系列补充终止中结束全曲.二,主题发展音响分析在乐队配器方面,勃拉姆斯没有采用当时作曲家喜欢用的色彩眩目的配器,《四交》乐队为双管编制的中型乐队,全部为常规乐器:木管组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组有圆号,小号,打击乐有定音鼓,弦乐组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从中可以感觉出他音乐中古典音乐的气息和古朴的气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处理非常有特色,当主题以P的力度开始时,立刻将人们带人一种轻柔,叹息的情感之中,这段旋律似乎使人走近伤感与回忆袅绕的,渐人晚境的勃拉姆斯.音乐的发展与配器的设计极为精致:主题陈述使用了弓弦乐器,木管乐器和圆号,这种配器既能有效地组合成声音集中的整体,又充分发挥了个性音色,使音响带有清晰透明,结构层次分明的效果.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中音区以八度叠加的形式奏出主旋律,长笛,双簧管和大管以”跳音连奏”的方式与主旋律形成卡农进行;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出的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形成前后交错的节奏对位;前五小节圆号和低音提琴奏出主持续音,后面圆号轻奏出长音起粘和乐队的作用;低音提琴代表的和声功能,与随后小时值音符中加入,音符变得密集起来,使音乐的流动性逐步增强,旋律也由之前的横向线形旋律演变为纵向的点状旋律,通过严密的逻辑联系,使聆听者从中隐隐感受到音乐发展的哲理性与悲剧性.副部主题旋律由大提琴和圆号演奏,小提琴使用了拨奏,表现出明朗,抒情的气息,为前面阴霾的情绪添加了一丝明亮温暖的光芒.此后木管加入旋律,为小提琴再次回到主奏地位的音色上起到铺垫作用,随着情绪的发展,结束部短暂地将音乐推向英雄般气质的高潮.但随着呈示部的收尾,展开部的引入, 音乐又回到那绵延的忧郁中.展开部中勃拉姆斯展现了其高超的变奏技巧,将构成音乐主题形象的各个要素以不同方式,在不同乐器间巧妙地配合,发展,层峦叠嶂,动荡延绵.木管乐器采用了前面的伴奏动机,与弦乐卡农似的交替,最后融合;呈示部出现过的连接式的材料变奏再现,弦乐分解和弦加入了三连音,增加了力度感.之后是木管组似有似无的旋律与弦乐组的分解和弦交替,力度强弱交替,似乎是作者在对情绪进行烘托培养.音乐发展到大约发展部的2/5处时性格突变,力度为??,音乐加入了有力的三连音交替,长笛作为色彩乐器在弦乐暂停时奏出同样节奏的旋律,在出现两次后便重新融入乐队.同呈示部一样,展开部结尾音乐又回到柔和的音响, 铜管和双簧管休止,弦乐改为分奏与拨奏,旋律材料为主部主题变奏,长笛变奏旋律,再现的旋律流动性加强,分别在长笛,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和双簧管之间模进发展,形成音色对比,最后渐慢渐弱.再现部中除长笛外木管组乐器经过主和弦各音进入主音持续,定音鼓也了开始第一次的主音滚奏,烘托着弦乐的分解和弦,再现了展开部的材料,但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被全音符替代,之后是五小节的模进.呈示部主题抒隋忧郁的旋律再次出现, 此后大致依照之前的顺序再现呈示部中的素材,演奏上使用了音程加厚的方法来加强力度和气势.尾声中弦乐和铜管奏出十六分音符加长音的节奏音型,后加入三连音,沿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素材.弦乐震音演奏之后,主部主题再次变奏出现,但性格和以前完全不同,有悲壮挺拔之感,前一部分由管乐主奏,弦乐震音伴奏;后一部分弦乐主奏,木管乐器长音伴奏,铜管乐器切分节奏伴奏.结束时,音乐悲剧般的张力达到顶点,各组乐器模进后,整个乐章在悲壮的总高潮中结束.臼。

勃拉姆斯 痛苦的爱情

勃拉姆斯 痛苦的爱情

勃拉姆斯痛苦的爱情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舒曼的夫人克拉拉发生了远远超过了友谊的感情。

1855年,当他开始写作《c 小调钢琴四重奏》(作品60号)时,舒曼已经进了恩德尼希疯人院。

在照顾克拉拉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和她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但这也越来越使他感到这种爱情是不正当的,因为他对舒曼象对父兄一样尊敬。

1853年舒曼在《音乐新报》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崇勃拉姆斯,尽力提携这个德国音乐界的后起之秀。

因此,勃拉姆斯对舒曼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

从道义上说,他对克拉拉的爱是不可容许的,何况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了十四岁,而且这种爱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

感情和理智的冲突日益尖锐,使勃拉姆斯在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

1858年,他另外爱上了女中音歌手冯·西博尔德,但这次恋爱也没有成功,他不得不再一次陷入痛苦的世界。

他的《c 小调钢琴四重奏》从1855年开始构思,屡经修改,直到1875年才最后完成,中间经过了整整二十年。

1868年,当勃拉姆斯把第一乐章拿给他的传记作者戴特尔斯(1833-1907)看时,他曾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六年以后的1874年10月,当他把四重奏的全稿送给维也纳外科教授、他的朋友比尔洛特时,他写道:“我把这四重奏纯粹做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

”这句话引用了歌德在他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其含意不言自明。

1875年8月,勃拉姆斯把这件作品交给出版商西姆洛克出版时,又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

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为了这个目的,我将送给你一张我的照片,蓝外套、黑短裤和马靴是最合适的,因为我知道你喜欢彩色印刷。

”勃拉姆斯的这些话,证明这个作品反映了青年勃拉姆斯的“少年维特”式的生活和对克拉拉·舒曼的痛苦爱情。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演奏分析
“压揉 ”是最具 有特色 的一种演奏技 巧 ,演奏 时是用一 支琴竹 击 弦 ,另一 手的 中指 或无名指 揉动琴 弦 ,手的动作 是上下揉 弦 ,手 臂略微抬起 ,由此 发 出波 浪吟颤 的声音 。演奏 时注意除本 音以外 , 不能 有 明显 的音 名音 级 出现 ,是 在本 位音 上 快速 完成 。在 《樱 花 曲 》中 ,压 弦音 落在 了 “4”上 ,表现 出樱 花 的凋 落人 们悲伤 的情 绪 ,发出的音响效果仿佛是在模仿人们哭泣 的声音 。
动 。43至48小节 的弹奏要注意 情绪 的变化 ,和弹奏 的力 度 ,要表 现 出力度 的积累后逐步 推进 ,为全 曲的亮点 (49至61小节 )做铺垫 。 49/I,节 的主题要有弹 出追 逐的感觉 ,让音乐 如瀑布的流水一 样一泻 千里 ,53小节达到乐 曲的小高潮 ,这里 的弹奏难度大大增 加 ,和 弦 十分密集 ,弹奏是要将 全身 的重量 送到指尖 ,各部位要协 调一致 。 6O和6l小 节要推上去 ,62至65小 节弹奏 时要 水平式运动 ,注意平稳 的穿指 ,音响效果要平稳流畅 ,还要清晰有弹性 。
67至93/1",节是再 现部 ,这一部 分67、71、75、76等 小节均 出现 主题动机 ,我们在弹奏 是要注意不 同情感 的表 达。弹奏至 80小节 时 与呈示部较 为相似 ,弹奏 8l至88/| ̄节则不 同,因为情绪较 为高亢 , 音响效果更加 浑厚 。
(二 ) 《 、调第二狂想 曲》 《g小调第一狂想 曲 》中的展 开性 变奏同样 精彩 ,由三连音贯穿 全 曲,展 开性伴奏将 曲中相对 次要 的部分去 除掉 ,让作 品听上去感 觉不会单调 。呈示部 1至8Jh节 ,有两个乐句 ,a乐句是 1至4小节 ,三 个声 部 ,是 曲子的瓶颈之 处 ,之后会 对于此处 加以着重 的渲染 ,左 右 手的灵 活搭 配尤为重要 ,还需注 意音型 的递进 ,技巧上要 求弹奏 者之间的灵活与 自己对乐 曲的理解 与处理态度。a乐句结束部分要 弹

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及技法研究

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及技法研究

043[摘 要] 鲁道夫·莱蒂是一位著名的分析学家,他对主题的分析观念及技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对于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莱蒂的分析方法强调对主题的变形、动机、解决等方面的考察,通过深入剖析主题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作品的深层含义。

首先介绍莱蒂的主题变形,包括主题的结构、动机、解决等方面的研究。

随后,将与勋伯格的动机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法在认知、动机、主题、轮廓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莱蒂的分析观念及技法,并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探讨莱蒂的分析观念及技法,为学术界对主题分析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勋伯格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及技法研究张怡霏鲁道夫·莱蒂,生于塞尔维亚,是美国籍的塞尔维亚音乐理论家、钢琴家和作曲家。

他作为一名音乐会钢琴家,首次公演了勋伯格的音乐作品。

同时,他也是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创立者。

在1944—1948年期间,莱蒂专注于研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试图揭示其创作过程。

经过分析大量作品后,他出版了《音乐中主题的过程》一书,并正式提出了“主题的过程”分析理论。

与他同时代的音乐理论家迈尔相似,莱蒂热衷于研究旋律和节奏模式,但与迈尔不同的是,他更关注动机模式。

在莱蒂去世后的第十个年头,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作品也被整理出版。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鲁道夫·莱蒂的分析观念:(1)首先介绍了鲁道夫·莱蒂分析观念的相关术语以及主要观点,分别从主题的结构、动机、主题、结构成形的程度、主题的解决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鲁道夫·莱蒂的分析观念。

对于音乐分析而言,严谨的理论是分析的基础,但其中的分析步骤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其次从具体分析步骤出发阐述鲁道夫·莱蒂在具体分析作品时的方法。

以期对鲁道夫·莱蒂的分析观念作以全面的概述,为后面的对比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创作历经了二十余年之久的这个作品,可以体现出勃拉姆斯风格以及勃拉姆斯室内乐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此作品一共有四个乐章,总结了勃拉姆斯与舒曼及舒曼妻子克拉拉三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为自身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悲痛而作,因此,这首作品被称为《维特斯四重奏》。

(一)第一乐章:不是很快的快板,C小调,3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呈示部是主要展现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第一两句由钢琴的八度和弦与色和不安的弦乐开始引入,“一唱三叹”的形式声明了忧伤而悲切的第一主题,最后的叹息归于钢琴的和弦,有人说这个叹息是在叹息一个音乐家的名字“克拉拉·舒曼”。

然后由弦乐的拨奏和一连串的C 和声小调音阶正式迎来这个bE大调的第一个主题(例一),并进行强烈得在钢琴上进行陈述,第一主题的开端犹如开始在内心用力得呐喊着,此时勃拉姆斯在这里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想法,正式宣告他内心强烈的想法,并情绪一步一步上升,但他更多的是学会控制。

然而由各个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舒畅自由地交替进行连接到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在C小调的关系调bE大调上进行,一进入第二主题就能感觉到是似舒曼的浪漫主义风格(例二),是因为勃拉姆斯受舒曼的影响十分之大,使浪漫主义因素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

浪漫主题的一出现,仿佛勃拉姆斯温柔的内心,是对情感的如此呵护与梦幻,小心翼翼又给人贴心,仿佛沉浸在充满巧克力的蜜池中。

在这一主题中,勃拉姆斯用主题变奏的手法对其进行了4次变奏,基本上每8小节为一句话。

在此期间,弦乐起着伴奏与迎合的作用。

最后弦乐短暂的主题也意味着呈示部的结束。

例一例二《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解析2、发展部几个bE的八度在钢琴上开始引出发展部(例三)bE小调上重述第一主题,正式开始了四重奏。

在发展部的第一主题是显得如此的静僻而又孤独,但在这一主题中又充满了力量对比(先前的酝酿在143小节B大调上主题浓郁的变奏作出对比)。

这一次强烈的呐喊着第一主题让人能深刻得了解他内心的悲观情绪,这或许是他内心无比孤助无缘宣泄,然而又想着通过小提琴的震音这一技术来强烈表达。

而后短暂的发展为弦乐与钢琴三连音在e小调上进行对答。

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这种对答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有着共鸣与各自的思想。

在第二次击败后,由最先的B大调重新回到G大调在发展部进行最后一次激烈地叙述,毕竟第一主题还是他最想要众人所知的。

而第二主题在发展部的呈示是用对位法在C小调上以模仿的形式进行(犹如轮唱见例四),三次对位处理和四声部齐声在G音上的落起,很明显,勃拉姆斯对于第一主题的叙述偏爱过多,最后由钢琴在产生的动机意外的将bA调转到C小调上。

发展部的半音进行在第一主题中随处可见,这一悲观的主题是发展部的重点,种种情感的起伏都离不开紧张、悲观得抽搐以及背心嘶喊得想要强烈表达的欲望都能在发展部中体现。

例三例四3、再现部这个动机也标志着再现部(例五)的开始。

再现部,不是很肯定的C调,勃拉姆斯的再现部比较特别,开始的一段结束于小提琴的G的属音上,由拨奏转到E自然大调,但E 自然大调通常会被转到e小调上,最后在D上形成半终止。

这还类似于再现部的引子部分,他一直通过自己的情绪进行不断的转调来控制和平息自己的情绪。

再现部第二主题关键是在主调的属音上,第二主题第一次由中提琴阐述,在不同声部上进行了四次新的变化,其中一次和呈示部一样,第二主题完全是勃拉姆斯美好的理想和想象,这仿佛是对着音乐盒发着呆,怀揣着能实现梦想的希望,然而第五次变奏以后一个简短的离调到C大调上。

然后变得有半音色彩结束和开始第一主题的发展,都终止回到C大调上。

随着简约的尾声结合了第一主题的动机,都可以说C小调在再现部是不明确的,C小调在乐章的结束都明显少于其他两段。

乐章结束带有明显的主-属-主的特征。

整个再现部隐隐约约得着重表现第一主题,这就是勃拉姆斯还年轻时的一种动力,一种奋斗的力量。

例五因此,这个乐章是广阔但又令人感觉如此神秘。

从第一乐章的分析和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发展来看,此乐章写于勃拉姆斯的青年时期。

第一乐章浓郁的悲伤和痛切情感在乐章的第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深沉的呈示部还是展开部,都能听见勃拉姆斯内心无尽的呐喊和用尽全力得表现。

造成这个乐章的悲伤色彩显然离不开他当时的生活环境。

1853年勃拉姆斯会见了舒曼,《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解析舒曼在此年的12月28日在《新音乐报》发表了一篇音乐评论即《新的道路》,在此中他对于勃拉姆斯予以高度的评价。

1854年的2月,他恩师舒曼由于家族遗传性的疾病而跳莱茵河自杀并获救,被精神院所收容,这一事件对勃拉姆斯和舒曼妻子造成巨大的打击,而这首曲子的构思也正是在1854年。

正处于对自己的名誉发展重要时期的勃拉姆斯,他通过自己精湛的技术想让这乐章被专业人士所认可,因此这个乐章的肢体十分庞大,技术难度大,在很多处对第一主题是用力得来表达他想要的结果,特别是在发展部对第一主题进行的变奏加入了弦乐的震音让整个第一主题有了紧张、急切想要表达的感觉如(例六)。

这个乐章的雏形是在1856年四月的一首升C小调钢琴四重奏,这一年试演这首曲子不成功,加上勃拉姆斯为人十分严谨和对于作品较高的要求,后来才改为c小调钢琴四重奏。

例六从这一乐章发展部的对位法也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对古典主义的尊崇,而第二主题的浪漫主义是受到舒曼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对第一乐章的观察,著名的“克拉拉主题”的影子同样出现在这一乐章里。

音乐学家斯瓦福特曾发现舒曼的C-B-A-#G-A隐含了克拉拉的名字CLARA(B用L代替、#G用R来代替)。

而勃拉姆斯在这一乐章中同样含有克拉拉主题的旋律bE-D-C-B-C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旋律(例七),据观察这是舒曼运用的近关系调的关系。

并且这样的旋律走向就是围绕着第一主题。

这不仅让人想到展开部描绘的第二主题,钢琴的展现如同神秘的音乐盒,充满幻想、甜蜜得沉浸在自己的美好世界,不想让人找到他但又希望让人能知晓他。

例七1868年,勃拉姆斯形容这个乐章为“一个人已无所留恋而想终结自己生命”也表现出勃拉姆斯当时对自身作品试演的失败、爱情不能表达以及恩师舒曼不幸的生活经历而深陷在苦痛之中,尽管对未来充满着幻想(在主题二中可体现)却始终被现实冲破牢笼这样的种种矛盾之下,这可能就是勃拉姆斯在这一乐章中所拥有的悲观基调。

(二)第二乐章:让人感觉剧烈的谐谑曲,三段体,快板。

与第一乐章相同的也是在C小调上的三拍子。

英国的音乐学家唐纳德·弗朗西斯·托维曾表明“勃拉姆斯的谐谑曲与第一乐章使用相同的调是因为第一乐章没有充分稳定自己的调,需要第二乐章来巩固和平衡弥补第一乐章没有准备好的结尾。

”虽然这是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中最短的一首,但是它的调性、音色极为复杂。

1、呈示部乐章一开始就是开幕式的主题,就表现勃拉姆斯在这个乐章中动力的增加。

一个下降八度落到降G上落起一个小二度到降A上,由钢琴几个下行的八度音乐正式宣布表演开始,由弦乐的伴奏使其更有层次。

贝多芬也曾在他的谐谑曲作品中运用这样的技术。

即刻由钢琴一番独奏与弦乐作对答,这种对答高度提升了这乐章的趣味性。

在这样嘻戏的场面勃拉姆斯使用展开性主题的技巧来扩大这个主题,使这一主题扩张变得具有韧性。

其中大多数优美的旋律想法都离不开最开始的动机都是在开始的主题上升个小二度,不论哪一个,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动机的转位在第一乐章随处可见,这也是让它变得紧凑和激进的原因之一。

这个谐谑曲是非常色泽不安的调子,但没有其他三个乐章那么矛盾,虽说事实上没有一个次要乐句移到属音上,但都频繁地回到主调。

最后谐谑曲在主调C小调上的五度和弦上重复减弱并加踏板而结束。

2、发展部《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解析中段不是一个很有界限的三重奏标题。

这首谐谑曲的中间部分与勃拉姆斯的前两首钢琴奏鸣曲有点相似。

而前两首钢琴四重奏的创作时间是在1861年。

因此他的作品有这样的特征:即第一个作品是为第二个作品的成功进行探索,而第二个作品是建立在第一个作品的基础上。

在这一时期,勃拉姆斯的创作高峰[4]。

这个中段的材料对比多于结构的对比,它维持着相同的调号、拍号、和节奏。

不是用任何很明显的方式来断开音乐思绪,甚至随着谐谑曲而发展相同的主题。

从19世纪的作曲家所知,你或许会认为这事实上是否就是一首三重奏(例九)。

虽然如此,但中段其实也开始了一个新的主题,由逐渐上升的四分音符为线条在弦乐上进行,伴随着由钢琴演奏很快翻转谐谑曲先前的主题,开始进一步发展。

例九3、再现部过度回到发展谐谑曲,有节奏地减少开始的主题的,这是这一乐章最有感染力的,复杂的节奏,响亮的音色,戏剧性的部分和最开始的主题几乎完全重复,然而,前面部分立即在主的持续音前省略和换成一个高的属七和弦,移位到一个非常高的弦乐位置上,这类似于戏剧的一个强调性的结尾,似乎在呐喊着生命那些无法在现实中表达出来的情感。

最后一个皮卡地三度音在C主调和三个响亮的主音大三和弦而结束。

(例十)。

例九这一乐章的诙谐虽然紧凑而简短,但这一乐章巩固了第一乐章的调性,这样匆忙而又戏剧性的色彩正是勃拉姆斯这个内向的人所体现,他性格的孤僻和内向也是造就了他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谐谑曲本身是充满戏剧色彩的,由这一乐章的中段有部分来自于前两首钢琴四重奏的作品可知,这个乐章可能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之前遭受的一些困难与打击而作,将上帝给予的困难化为动力和力量在这一乐章中演出一场精彩而有动力的这一幕,仿佛是人生种种场景在眼前快闪而过,孤独、忧愁。

悸动、哀思快速交替着一闪而过,虽有片刻的甜美但很快消失在忧郁的奔流中。

这个乐章是在整个C小调钢琴四重奏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更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做出的铺垫。

(三)第三乐章:Andante(行板),E大调,这个行板是在“A B C A’”的基础上修改成为三段体的。

这只是在四重奏的乐章中,而不是在整个C小调钢琴四重奏中,主要的调性还是在E大调上,C 小调在此乐章中是一个较为疏远的调。

这源于升C小调四重奏缓慢的乐章中,后来勃拉姆斯出版和修订了C小调Op.60。

E大调通常容易被人解释为升C小调,但这个乐章对调的选择不是为了修正第一乐章的调。

比如说勃拉姆斯的第一号C小调交响曲中较慢的一个乐章也是E大调。

1、A段行板开始由大提琴在高音部演奏一个甘美的旋律(主题A)只和钢琴相依偎,大提琴的这种缠绵透出内心无限的热情。

开幕式的主题材料是这个旋律进行三次下行的模进(例九),这种方式频繁得被勃拉姆斯运用,(在他的钢琴奏鸣曲No.3,Op.119和第4交响曲的开始都会有所体现)。

小提琴柔美的女神形象更加动情地加入了大提琴构成了新的旋律,随后中提琴随后加入合奏主部回归主题。

总体来讲A段是以AAB的结构,最后传统得结束到明显的B大调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