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年吞吐量6500万TEU超级码头-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
武汉打造国内最大内河港口

武汉打造国内最大内河港口
佚名
【期刊名称】《交通建设与管理》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湖北制定了跨越武汉、鄂州、黄冈三地的规划,打造中国内河最大港——武汉新港。
武汉新港左岸岸线全长5972公里.右岸岸线全长7131公里。
港区规划用地3225万平方米区。
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达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50万标箱.未来将超过1000万标箱。
【总页数】1页(P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91.1
【相关文献】
1.陆兵要求把贵港港打造成全国内河港口重要枢纽 [J], 吴晓敏
2.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武汉开幕国内规模最大农机展在武汉开幕国内外近2000家企业参展 [J],
3.武汉建设中国最大内河港口 [J],
4.湖北武汉打造国内最大激光企业 [J],
5.中冶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打造国内最大高镍三元前躯体及全球最大高纯氧化钪研发生产基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通运输部关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水路交通安全智能技术与装备工程化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水路交通安全智能技术与装备工程化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21.10.15•【文号】交规划函〔2021〕536号•【施行日期】2021.10.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水路交通安全智能技术与装备工程化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交规划函〔2021〕536号武汉理工大学:你校《关于报送武汉理工大学报审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函》(校办函〔2021〕65号)收悉。
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在水路交通安全智能技术与装备工程化、公路水路光纤智能监测网络技术研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智慧港航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及应用、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交通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船舶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
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创造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和市场环境,避免出现排他性问题。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内河智能航行系统研究、公路水路全时全域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航运大数据智慧服务、船舶智能信息集成、交通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船舶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总结经验,试点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以及值得研究重视的有关重大问题请及时报送我部,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充分利用黄金水道大力发展长江港口

充分利用黄金水道大力发展长江港口
詹斌
【期刊名称】《港口装卸》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概述长江港口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其发展的基本思路,分析在港政管理体制、港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岸线规划使用、港口通过能力、航道建设整治、港口建设投资、港口法制化建设、软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长江港口的建议.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詹斌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9
【相关文献】
1.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大力发展现代长江航运业 [J], 黄强
2.加快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现代长江航运 [J],
3.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J], 高尚全
4.长江港口如何尽显黄金水道优势? [J], 陆湘萍
5.充分利用“黄金水道” 建立沿江“经济走廊”——长江中下游沿江生产力布局研究 [J], 宋家泰;郑弘毅;李应明;蒋宁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浪作用下的高桩码头设计

强浪作用下的高桩码头设计
冯先导;熊韬;陶然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在建的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项目的Q28码头为全直桩的高桩梁板式码头,采用重力式沉箱作为后方陆域吹填的挡土墙结构,并利用抛石形成护岸.针对其结构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的特点,通过施工期的波浪场数值模拟及物理模型试验,对该码头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主防波堤延伸段施工尚未对施工区域形成整体掩护时,重力式沉箱结构可以对后方的陆域吹填及板桩码头施工提供一定程度掩护,桩间抛石护岸则可以有效地减少直立式沉箱壁的波浪反射作用.同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设计断面提出优化建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冯先导;熊韬;陶然
【作者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430040;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镇江212021;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10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73;U656
【相关文献】
1.强浪条件下高桩码头桩间大棱体抛石及块体安装施工技术 [J], 乐砾;陆周;熊韬;陶然;黄睿奕
2.强震作用下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总结及应用 [J], 江义; 吴志良; 程泽坤
3.强浪条件下高桩码头夹桩结构的高程设计 [J], 黄睿奕; 陶然; 冯先导
4.动力荷载作用下高桩码头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J], 陈枫
5.溶洞强发育场地高桩码头设计探讨 [J], 连长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水路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应用:案例分析与前景展望

1智能航运发展规划动态1.1欧盟先进、高效和绿色多式联运系统AE ⁃GIS 项目欧洲提出了在2050年将50%以上的公路运输转移到铁路或水路的发展目标,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然而,水路运输的发展受制于其依赖铁路和陆路的转运和运输,因此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为了克服这个挑战,航运行业迫切需要1种全新的组织运营模式,以促进欧洲近海和内河航运的发展,包括船舶、港口及其之间的数字信息交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船舶、港口和作业任务的自动化对于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欧盟委员会资助了Ad-vanced ,Efficient and Green Intermodal Systems (AE-GIS )项目的开展。
该项目旨在开发应对近海和内河航运发展挑战的新知识和技术,推动水路运输系统的竞争力提升。
AEGIS 项目认为通过船舶和港口的自动化,可以更灵活地为用户提供水路运输服务,同时进一步减少运输碳排放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最终,AEGIS 项目致力于将水路运输延伸至物流链的末端,为解决“最后一公里”运输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图1比利时和荷兰近海、内河联运案例[1]1.2欧盟MOSES 可持续短途水路运输港口在欧盟的经济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
据统计,约74%的货物进出口和37%的贸易活动依赖于港口进行完成,使其成为多式联运体系中的关键节点。
目前,欧盟航运集装箱供应链主要依赖于轴辐式网络结构,内河港口则充当着长程运输的转运枢纽,通过短途支线运输或道路运输将货物运送至内陆地区,实现多式联运。
为了加强短途运输与内河航道的有机融合,推动货物运输从碳密集型的道路运输方式向更高效的水路运输方式转变,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了由雅典国立技术大学主导的自主船舶创新技术与物流运营优化项目(MOSES 项目)。
该项目旨在利用船舶创新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化交通物流运营,显著提升欧洲水路运输的绿色、智能、高效和安全水平。
盘点湖北四大港口,看看你的家乡上榜没

盘点湖北四大港口,看看你的家乡上榜没今天小编为湖北的老乡盘点盘点湖北四个主要的港口,看看你们家乡上榜没。
武汉港武汉港港区现有面积122.45平方公里,生产泊位43个,岸线长5868米;库场总面积43.4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20公里;锚地3处、基地16个;各类大型装卸机械215台(套);港作拖轮、驳船139艘。
最大靠泊能力12000吨级,一次系泊能力70万吨,设备最大起重能力50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
计划2020年达到14300万吨(集装箱总通过能力达到260万TEU)。
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钢铁、石油、矿石、建材、粮食、化肥、件杂货等各种货物的港口装卸、仓储、运输、修理及清洗服务;水陆旅客中转运输、旅游及驳船水上编解队作业服务;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港口发展和关联项目的投资;房地产行业建筑装饰;餐饮娱乐、机械加工和旅游广告等业务。
黄石港2007年货物吞吐量759.2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549TEU;2010年,黄石港港口吞吐量达1605万吨。
黄石港岸线总长14.62公里,其中港口占用岸线5833米。
黄石港拥有码头40座,共61个泊位,预计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715万吨(其中集装箱28万TEU)。
荆州港荆州港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发展,港口规模已居湖北省第三位。
拥有自然岸线长度21.5公里,码头总长5.83公里,泊位104个,共有仓库面积173 658平方米,堆场面积406 044平方米,港口装卸机械306台,最大起重能力45吨,具备集装箱装卸疏运能力,港口年通过能力823万吨、131万人次,2000年荆州港吞吐量达327万吨。
预计2020年达到2133万吨(集装箱总通过能力35万TEU)。
荆州港是国家二类水运开放口岸,自1997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以来,外贸货物吞吐量年年递增,集装箱吞吐量从1995年的仅66箱发展至2003年10 000箱,在长江上游仅次于武汉和重庆,外贸货物吞吐量可达10万吨。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码头正式启用!细书“向海”新篇章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码头正式启用!细书“向海”新篇章作者:***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22年第07期6月28日,随着自动化双小车岸桥稳稳吊装集装箱到智能导引运输车(IGV)上,全球首创U型工艺、中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广西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
这是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广西实现“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海洋梦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部湾港集团)着力提升码头航道设施能力,不断完善海岸集疏运体系,进一步释放铁路“运能”,为港口整体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首屈一“智”的北部湾方案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广西践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四个一流”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千万标箱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的标志性工程。
项目总投资71亿元,包括2个10万吨级和2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023年全部启用后,可增加集装箱吞吐能力260万标箱。
目前最新启用的一期工程,是2个1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完成投资26亿元,增加集装箱吞吐能力102万标箱。
其中,令人振奋的是,北部湾港集团与上海振华等各有关单位携手创新,克难攻坚,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所打造出的技术方案,为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贡献了“北部湾方案”。
这项工程在行业内创造了多项“第一”:一是成为全球首个采用“U”型工艺布局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该项目码头的岸线总长1302米,建设有4各大型集装箱泊位,其中7~8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00万标箱,9~10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60万标箱。
二是成为中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其采用的全球首个堆场垂直岸线布局,以及侧边装卸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方案,具有装卸点多、交通分流性良好、经济性价比高、灵活拓展性强等特点。
三是配备了中国港口第一个滑轨式智能岸边理货系统,中国港口第一个全过程、全区域智慧安防系统,以及全球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运维平台系统。
武汉码头转型方案策划书3篇

武汉码头转型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武汉码头转型方案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其港口物流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武汉码头的竞争力,我们制定了本转型方案策划书。
二、项目目标1. 提高武汉码头的货物吞吐量和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 优化码头的功能布局,提升码头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3. 推动武汉码头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打造现代化港口。
三、项目内容1. 码头设施升级:对码头的岸线、堆场、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码头的通过能力和作业效率。
引进先进的装卸设备和运输工具,如自动化龙门吊、跨运车等,实现装卸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
建设智能化调度系统,提高码头的作业调度效率和准确性。
2. 物流服务优化:拓展码头的物流服务范围,提供包括仓储、配送、加工等在内的一站式物流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物流联盟,共同拓展市场,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
优化物流流程,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3. 产业升级:推动武汉码头与临港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临港工业、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与国内外港口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武汉码头的国际化水平。
发展邮轮经济,建设邮轮母港,打造武汉的水上旅游品牌。
4. 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废气处理设施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应用,如使用电动叉车、LNG 船舶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5. 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码头,实现码头作业的全程可视化和信息化管理。
开发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信息透明度和协同效率。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障码头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项目实施步骤1. 项目启动阶段: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项目推进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将建无人船,打造年吞吐量6500万TEU超级码头4月25日,新加坡航运周主论坛“新加坡海事技术大会”(SMTC)第一天会议议程在新加坡金沙会展中心进行。
与此前MPA所制定的海洋运输行业转型路线图相一致,为进一步的增强竞争力,进而推动新的增长领域。
在本次大会上,新加坡海事港务局与国内外多方总共签署了多达7项重大协议(5项备忘录+2项协议)。
MPA表示,这些协议的签订将加强新加坡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深化海上研发能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
具体而言,这7项协议主要着眼于将新加坡海事领域在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提升到更高等级。
这些MOUs旨在帮助新加坡将其海事部门提升到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系统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新水平。
MPA首席执行官Andrew Tan表示,““除了对海事初创企业的支持,MPA希望为现有和新参与者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集群中共存。
这样一来,新加坡就能保持世界一流的港口和国际海事中心领先地位。
”
大士码头二期开发
在25日举行SMTC会议上,来自日本的Penta Ocean Construction Company,韩国Hyundai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mpany 以及荷兰的疏浚公司Boskalis共同签署了一份价值14.6亿新元(约合11美元)共同开发新加坡西部大士码头二期工程的协议。
据了解,大士码头总共4期工程建设预计将耗时约30年,一期填海工程预计将在二十年代早期完成,而二期工程预计将在二十年代中期完成。
预计在2027年二期码头正式运营后将使该码头的年吞吐能力再增加2100万TEU。
二期工程包括包括387公顷的填海,9.1公里的沉箱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据介绍,到40年代完全投入运营后,T大士码头每年的吞吐能力将达到约6500万TEU!
与挪威研究理事会(RCN)续签谅解备忘录
MPA还与挪威研究理事会(RCN)续签谅解备忘录,为期三年,到2021年。
根据该谅解备忘录,MPA将和RCN在海上安全、海事运营、海事信息和通信技术、海洋环境和可持续能源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研发、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紧密合作。
自该谅解备忘录于2000年首次签署以来,已有19个联合项目完成,4个项目仍在进行中。
在该项计划下,该合伙机构将共同投资约990万新元(约合750万美元)成立Next Generation Vessel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NGVTMS)实验室,以进一步研究开发能够增加船舶航行安全,提高海事操作效率的前沿技术。
具体而言,NGVTMS将具备有开发能够分析船舶航线,交通繁忙点预测,潜在碰撞危险探测,进而提供更为精确以及复杂的航行情景意识等系统工具的能力。
ST Electronics 和Kongsberg Norcontrol将联合开发和测试数字技术以及船岸之间的信息交换高级数据通讯系统。
也是对IMO 开发e-Navigation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倡议的有力支持。
另一重要签约中,MPA将于吉宝岸外海洋Keppel Offshore & Marine (Keppel O&M)以及新加坡海工与海洋技术中心(TCOMS)联合开发能够从事一些港内工作多用途拖轮船舶。
(应用于诸如拖带,靠离泊等用途。
)
该计划将分为多步实施,首先将实现远程遥控,最终实现完全无人化。
初期阶段Keppel旗下的远程船舶遥控程序VesselCare将被用作基础开发平台。
MPA与8家大船级社签署支持将新加坡建设海事数据中心的意向备忘录
MPA与ABS,BV,CCS,DNV GL,KRS,LR,NKK,以及RINA8家IACS成员船级社签署备忘录就发展新加坡海事数据中心签署意向备忘录。
SG-MDH是一个能够提供集中应用程序界面以及数据管理的一站式数据库。
该数据库将有助于为海运业开发和孵化测试创新性app服务海事业。
同时SG-MDH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和科技公司,初创以及海事相关机构共同开发数据相关海事解决方案,对MPA Living Lab旗下项目提供支持。
加强海事物流生态领域各利益相关方联系。
MPA与瓦锡兰签署备忘录以推进开发数字化,网络安全以及智能船舶港口操作等领域创新性海事技术。
本次合作将促进双方在在数字加速、网络物理安全和智能船舶和港口操作等领域的海上技术的发展。
该合作关系还将为初创企业提供指导,在新加坡与高等院校和海洋社区开展创新合作。
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部还与PortXL签署协议发展新加坡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增加新加坡海洋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这项合作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和MPA之前宣布的海上技术加速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的,该项目被称为PIER71(港口创新和生态系统在BLOCK71中重新构想)。
双方将努力鼓励全球初创企业参与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