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的义政思想中尊君制度与民本要求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合集下载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张志宏【摘要】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9页(P138-146)【关键词】民本;仁政;合法性【作者】张志宏【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民本”和“仁政”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理念,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先秦更是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凡思想皆应时代之要求而发生,不察其过去及当时之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来源”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9页。

因此我们要研究先秦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何会提出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大多暴虐,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②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家语·正论解》中也有相关记载。

的感慨。

动荡的格局使得当时的各家学者认识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和“民心”、“保民”、“爱民”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本”和“仁政”主张。

历史补充知识点3

历史补充知识点3

补充知识点31.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历朝历代政治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学说。

先秦时期,传统民本思想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他要求统治者对人民施“仁政”,反对统治者对人民过分剥削与压迫。

作为儒家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治天下,要实行“德治”。

他把“人民”喻成诸侯三宝之一。

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荀子在吸收孔孟民本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爱民、利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就是他对君与民关系的著名论说,君与民的关系是船与水的关系。

总的来说,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中,反对用“霸道”治理社会,即用武力和法令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提倡用礼、仁、德治理社会。

他们主张爱民、利民、福民,反对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迫民众,有利于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民众的部分利益。

但是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首先,他们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正如毛泽东所说,封建统治者讲爱民和爱牛差不多,爱牛是为了从牛身上挤出更多的牛奶,让牛耕更多的田。

“以民为本”只是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

其次,他们的思想是从官本位意义出发,民的价值就是为统治阶级存在而不是为自己,民与统治者的关系是主从关系,民是统治者眼中的工具。

在他们思想中根本就没有把“民”的价值上升到“人”的高度。

2.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

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3.资本主义是以私有财产、自由契约、民主政治为基础的商业社会的高等形态。

荀子军民关系思想观点总结

荀子军民关系思想观点总结

荀子军民关系思想观点总结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以道德伦理为核心,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对待军民关系的思想观点上,荀子强调了军民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关系,主张通过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建设来实现和谐的军民关系。

以下是对荀子军民关系思想观点的总结:荀子强调军民的相互依存:“非民无以养吏,非吏无以养士,非士无以御敌” 。

荀子认为,军队需要依赖民众提供物质和劳动力的支持,而民众也需要军队来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荀子看来,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

荀子强调军民的互补关系:“善民者以民养士,善农者以农养士,善商者以商养士。

”荀子认为,军队需要依赖农民、商人等其他社会阶层的支持,而这些阶层的繁荣和发展也需要军队的稳定和保护。

荀子主张通过对军队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合理分配和互相支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促进军民的和谐关系。

荀子认为,教育是培养军民之间和谐关系的关键。

他提出了“五教”思想,即尊重父母、敦亲睦邻、忠信仁爱、和众善比、知止达足。

这些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人们的家庭观念、邻里友善和社会公德,从而使军民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助合作。

荀子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建设来实现军民的和谐关系。

荀子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军队和民众在法律和政策的约束下共同发展。

荀子主张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使法律公正平等,治理军民关系的冲突和矛盾。

他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主张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负起保护和服务民众的责任。

荀子认为,军民关系和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军队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和谐时,社会就能够保持稳定和平衡。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建设来促进军民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军事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军民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_哲学理论论文.doc

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_哲学理论论文.doc

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_哲学理论论文“。

李玄伯先生“姓即图腾”的判定可以视为人类学逻辑的实际运用。

他也认为“马那实即中国所谓性,与图腾马那实即同性”[5]。

如果可以将图腾崇拜概述为在初民意识中,图腾是其自身及诸多生命体的生发之源,自身及诸生命体通过遍行万物而永恒的神奇物质马那获得其本性,并据此而得以实现对图腾本体的回归这两大原理,则我们不能不承认,儒家和道家关于世界和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即所谓天人之辨很大程度上乃是在这样一个基座上展开的。

道家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可说是直接由此脱胎而出,将图腾崇拜对部族生命的解释推演至世间万物,形成所谓生成论的宇宙观,并按照“归根”的原理确立起万事万物的存在原则。

其运思理路是一方面以道代替图腾,并将它作为具体之物的规定性抽空为无,提升至“形而上”;另一方面则以德“德者得也”的说法本于图腾崇拜观念,因而与道家的理论话语十分相契。

这一语境中,“得”只具有事物发展之根据(“所得自于图腾者”)的意义,尚不能作包含社会属性的Virtue即美德解。

代替马那,作为现象界万物的规定性和发展根据。

“道生之,德畜之。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夫物芸芸,各复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6]道与德之间“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素朴循环,反映的是初民生活与生命的单调与纯净。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德(现象、子)与道(本体、母)的关系,即生成论意义上的源于道与存在论意义上的归于道。

这两点实际几乎可视为古代中国各种学术和思想所共同认可并崇信的前提性文化公设。

这种文化公设不是出自某一天才大脑的思维创造,而是基于整个族群最初生活的体验,因而成为共享的不言而喻的“集体无意识”,具有无可置疑的逻辑力量。

如果说道家观念系统源自对图腾原则及其思想义蕴所做的线性继承的话,儒家的观念系统则是对图腾原则及其思想义蕴进行转换性创造后的转俗成真。

在图腾崇拜的观念中,崇拜者(人)与崇拜对象(物)间的联系只具有自然生命的意义,而极少具有人文意义的蕴含(当然,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对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批判所释放的人文意义应另当别论)。

简论我国先秦“民本”思想

简论我国先秦“民本”思想

简论我国先秦“民本”思想作者:于文杰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着重论述先秦儒、道两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断,试图对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民本”思想儒家道家民主政治建设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Talking about People Thought in China's Pre QinYU Wenjie(College of Autom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ought". Focuses on the pre - Qin Confucianism, Taoism, on the thesis of " people thought", trying to inspi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of democratic politics.Key words "people thought"; confucianism; Taoism;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民本”思想在我国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定程度上说,我国传统政治思想就是“民本”与“君主”思想的矛盾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对我国的传统政治价值观、传统政治意识以及人们的政治态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我国的“民本”思想对历史研究、政治研究、文化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当今民主建设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2)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2)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2)那么,既然普通的人都有成为“君”的可能性,对当时已普遍盛行的“世袭制”又当如何看待呢?“世袭制”是让去世君王的子嗣接替他执掌政治权力,这种做法明显将普通人排斥在了机会之外,似乎与荀子的主张存在矛盾。

对此,荀子进行了解释: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势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荀子-正论》)。

荀子对待“世袭制”的态度有两个层次。

首先,他不反对“世袭”。

他同意作为圣王的后代可以继承圣王的“君”位,成为新的政治权力执掌者。

其次,通过“世袭”获得的“君”位同样要接受“天一民”这个神圣来源的检阅,其事实上的合法性只能由这个来源确立。

“圣王之子”执掌权力并不意味着事情就完全确定不可更改了。

一旦他违背了“使民生”的要求,那么他将受到惩罚,轻则受到削弱,重则被赶下“君”位甚至被杀掉,即被“革命”。

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他故焉,人主自取之”(《荀子·富国》)。

“人主”丢掉政治权力乃至自己身家性命皆是“自取之”,是其违背“使民生”要求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世袭制”确立君王的方式固然对“民”有排斥,但由于“君主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①,“民”对于由“世袭”获得政治权力的君王完全可以行使“人民的革命权”。

荀子的“君舟民水”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而有的学者认为,“他(荀子)的君民‘舟水’关系说,实质上是弱化了孔孟民本主义精神,强化了君主专制的力度,在根本上构筑了古代儒学君本主义的基本框架”。

此论实未揭橥荀子关于政治权力与“君”关系的全部涵义,有偏颇之嫌。

二、君主——“君者,治辨之主也”“君”作为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是“天”为了“民”之“生”而树立起来的。

那么,“天”所立之“君”能不能达到这样的实际效果呢?进一步讲,“天”为什么不像对待人之外的其他事物那样,直接让人“生,,而偏偏要立一个“君”作为中间环节呢?这主要涉及到人之“生”所包含的特殊含义以及“君”的职分功能的问题。

荀子君民的看法

荀子君民的看法

荀子君民的看法荀子,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一位大咖!他对于君民关系的看法,可真是深邃又独到。

咱先来说说荀子眼中的君主。

在他那儿,君主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这就好比一场精彩的大戏,君主得是那个能掌控全局、引领剧情走向的导演。

要是导演没水平,这戏能好看吗?君主得有高尚的品德,聪明的头脑,还得有非凡的领导力,不然怎么带领百姓走向幸福的大道呢?再瞧瞧荀子心中的百姓。

百姓可不是一群木偶,任由君主摆布。

百姓就像土地里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就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如果君主不善待百姓,就好比不给种子浇水施肥,还能指望有好收成?荀子强调,君主和百姓之间得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就跟划船一样,君主是掌舵的,百姓是划船的。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这船才能在风浪中稳稳前行。

要是君主只顾自己,不顾百姓死活,这船不翻才怪呢!君主对百姓好,百姓自然就拥护君主。

这就像春天里的花朵,得到了阳光雨露的滋润,就会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要是君主对百姓不好,百姓能愿意听他的吗?那肯定不能啊!荀子还认为,君主得听取百姓的意见。

这就像厨师做菜,得问问食客的口味,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佳肴。

如果君主自以为是,不听百姓的声音,那不是瞎折腾吗?而且,荀子觉得君主得为百姓谋福利。

这就好比家长得照顾好孩子,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君主不关心百姓的生活,那跟不负责任的家长有啥区别?总之,荀子眼中的君民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相互成就的关系。

只有君主和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咱生活在现代社会,不也能从荀子的这些看法中得到启示吗?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就应该像荀子说的那样,有担当、有智慧、关心下属吗?而咱们普通人,不也应该积极配合,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吗?这样,咱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好,不是吗?。

荀子君舟民水历史观

荀子君舟民水历史观

荀子君舟民水历史观
《荀子》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著作以“君舟民水”为核心,展示了荀子的历史观君臣分界、公私分离,给低民提供公平的对待,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

在《荀子》中,荀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结合理论和实践,激发了民众对自由和平等的梦想。

他认为,君主应当负责维护历史和文化,并保护民众和留给子孙后代美好的生活环境,而民众则应当敬畏自然,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实现富强。

荀子还认为,君主与民众之间应当建立公平的关系。

他认为民众必须尊重君主的权威,但同时也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要求君主给低民更多的待遇。

荀子在《荀子》中还非常重视社会关系的维护,他认为,社会的和谐不仅需要君臣之间的分界,还要公私分离。

君主应当重视民众的利益,维护公平,把握社会的节奏,不应过分干涉社会生活。

总之,荀子在《荀子》中提出了关于“君舟民水”的历史观,他认为,君臣分界、公私分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给予低民公平对待也是必须的。

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倡保护民众,维护公平,把握社会的节奏,以求使社会保持和谐。

可以说,荀子的“君舟民水”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都有其重要地位。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荀子的义政思想中尊君制度与民本要求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对此学术界一直都在争论。

谭嗣同、梁启超等人认为荀子“尊君统”、“尊君权”,直到现在也还有人认为荀子是一个君本论者,而廖名春则认为“从荀子尊君的目的看,从其论道义与君权、民与君的关系看,荀子与孔子、孟子一样,基本上是一个民本论者”,[19]白奚也指出荀子要求君主为民着想的伦理制约“实际上乃是民本思想的一种形式”。

[20]而笔者以为,在荀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主权在民的民本思想的(事实上,只要是在以人治为统治模式的社会里,实现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石的民主政治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作为一种绝对君权的制衡力量出现。

荀子尊君与民本的制度安排及制度伦理观念所针对的对象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平治和繁荣发展。

正如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君民关系一样,尊君与民本彼此牵制又交错互补,共同维持着君权与民生之间的动态平衡。

而在这样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下,君与民的利益都能达到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表层上的双赢。

因此,无论是从尊君与民本思想在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设计中的伦理地位和作用还是从社会利益分配的宏观层面来看,绝对地论断荀子持民本论还是君本论都有失偏颇。

事实上,荀子的尊君与民本的制度及制度伦理安排只是其“隆礼重法”的制度设计与社会控制的两种必要手段,两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更没有明显的价值偏向。

尊君、民本、人治与制度正义构成了荀子义政思想中制度伦理的基本内涵。

四者彼此制约却又互为补充,被荀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共同维持着其义政思想体系内部的价值均衡。

这一点本身就体现了荀子之“义”的中庸特性。

而荀子出于人性恶的现实理性,对统治者德性的关注,对社会制度基本的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对民生民情的重视与呼吁,则又体现出了其“义”的仁的品格。

中庸与仁正是荀子之“义”的两个方面。

作为个体德性的义,指的是个体内在德性与情感的和谐,彰显于外则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乐融洽,由此就为社会的和谐奠定了伦理基础。

在荀子以“隆礼重法”为主体制度架构的政治思想中,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义,则体现出了政治和谐的要求,强调对社会和谐给予政治保障。

究其实质,荀子的义政思想就是一种和谐政治思想。

荀子强调君主集权,推崇人治,以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来看,自是其政治思想天然的巨大缺陷。

但在民智未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较原始落后的封建社会初期,又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

而荀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方面遵循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的自我规定性,对传统政治制度的不足作了在他那个时代所能作出的最大程度的补救。

其义政思想既有着传统儒家德治的惠民爱民精神,也有着法家法治思想的现实与理性,两者得到了较好的融合。

荀子的门徒认为:“今之学者,得孙卿子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观其言行,孔子弗过”[3]《尧问》,此言虽略有夸张,但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有几分合理性,同时,若将之去芜取精,他的义政思想对我们当前的执政制度伦理与和谐政治文化的建设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