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农业技术、手工业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2.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3.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2.呈现(10分钟)讲述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市兴起有什么影响?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5.拓展(5分钟)对比中古中国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古中国社会之间的异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欧洲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需要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因此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西欧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2.难点:西欧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西欧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欧发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社会的变化。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重点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分析西欧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 教材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社会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资料,展现了西欧在这一时期内的经济繁荣、城市兴起、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西欧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局限于表面的叙述,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这一时期西欧的历史事件和经济现象,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澄清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城市兴起、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历史背景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本课为本单元中的第一课,起承上启下,开篇之作用,本单元的标题是“走向近代”,主要是讲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其中包含三件大事:文艺复习——解放思想、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积累资本,而本课主要讲述早期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上述三大事件发生的背景,也是西欧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

2.本课分为两个板块: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第一板块主要叙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分别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生产关系出现了变化,进而导致了第二板块社会结构的改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本课主要承接第三单元第8、9课的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的发展相关内容,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庄园的衰落和瓦解,租地农场在农村出现,以富裕农民为主的租地农场主阶层成为农村的新生力量;农业的发展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手工工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了市民阶层,在西欧城市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两股力量成为了推动西欧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1.通过观察示意图,对比归纳,了解中世纪晚期西欧经济和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史料实证),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认识西欧社会开始在经济上走向近代这一阶段特征。

2.通过对预设问题串的思考,调动已有知识,理解、解释(历史解释)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经济开始走向近代这一阶段特征。

3.认同近代西欧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理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时空观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1.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

2.理解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性质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1.新课导入。

展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西欧封建庄园”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欧庄园的相关知识,进而叙述在中世纪后期,西欧的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引入正课。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此外,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西欧社会从封建割据到统一市场的形成,为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实证来支持他们的理解。

此外,对于西欧历史的了解多数停留在表面,对于其深层次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发展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难点: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欧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经济和社会还能得到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呈现西欧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分工、商业的网络、城市的兴起等。

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世纪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状况如何?
(2)提出问题:“西欧封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教学目标:
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探究的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1.重点: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城市兴起及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
2.难点:理解封建制度与城市兴起之间的关系,掌握十字军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城市兴起的原因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历史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阅读作业:
推荐学生阅读与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欧洲中世纪史》、《十字军东征》等,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5.课后反思: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课后反思,内容包括:
(1)本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d.资本主义萌芽是如何冲击封建制度的?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2.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新知,帮助学生掌握西欧封建制度、城市兴起、十字军东征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主要介绍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封建社会这一段历史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城市的兴起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展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史料和案例。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分析: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

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

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

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

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

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课堂总结: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

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2.租地农场的出现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运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

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

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

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

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

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

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3 板书设计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2.租地农场的出现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4 教学反思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运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