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

合集下载

形变测量在深圳黄贝岭断层监测中应用论文

形变测量在深圳黄贝岭断层监测中应用论文

形变测量在深圳黄贝岭断层监测中的应用摘要:对深圳黄贝岭断层形变监测系统进行了介绍。

通过对断层形变监测数据的分析,认为该断层以倾向滑动为主,兼具右旋扭动,与以往位移监测结论对比,该断层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区域地壳处于稳定状态。

关键词:形变测量;层监测;活动性0 引言深圳市断层十分发育,横岗-罗湖断裂带北东通过深圳水库大坝,南西延至香港,穿越高楼林立的深圳市建成区和东水西调生命线工程。

据地质构造分析,特别是黄贝岭f8断层微量位移测量结果,表明该断裂属现今中速活动断裂,年趋势活动速率为0.35-0.45mm/a。

在与其它断裂交汇处(外围)历史上发生过强震活动。

因此,该断裂对于深圳市及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在安全隐患。

监测、研究该断层的活动性和该区的地壳稳定性,对深圳市的土地资源开发、城市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效益。

1 深圳地区地震活动及黄贝岭断层地质构造特征深圳地区外围历史上有多次破坏性的中强地震记载,深圳市区(半径约20km范围内)没有ml≥4地震的记载。

地震台网记录到深圳地区的小震活动具有丛集性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以罗湖为中心、50km为半径的区域内,自1970年至今共记录到1≤ml≤4地震约150余次,最大震级为ml=3.6,绝大多数为ml<3,而且大都发生在深圳外围。

深圳地区的小震活动有沿断裂分布的特点,如:淡水、龙岗、深圳、珠江口至澳门主要沿北东向的深圳断裂带展布。

太平、南头至香港沿北西向的杨柳岗断裂分布。

大鹏湾一带也发生在北西向的小断裂上。

而且小震丛集区及历史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和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处以及北东向断裂的末端,如淡水附近发生在北东向深圳断裂带与北西向小断裂的交汇处。

深圳断裂带由3条大致平行的ne向断裂组成,夹在中间的横岗-罗湖断裂带在跨越罗湖区的这段被称作黄贝岭断层。

该断层走向为北东20?白笥遥?5?啊i吓痰夭阋来挝6喜闱写┝说谌φ妗8枚喜愦拥谒募鸵岳从泄1]。

深圳市罗湖建成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深圳市罗湖建成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从区域地质构造上看,罗湖建成区主要受北东向深
圳断裂带中的次级断裂一企岭吓〜九尾岭断裂及横岗 〜罗湖断裂的控制山。该区属地震基本烈度H度区。 2.5水文地质条件
罗湖建成区地下水分布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 裂隙水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 潜水,赋存在第四系冲洪积层、覆盖型残积层和人工堆 积层中。基岩裂隙水主要为块状岩裂隙水 、层状岩裂隙 水,多分布在区内变质岩、碎屑岩、花岗岩的裂隙之中。 按裂隙的成因性质进一步分为节理裂隙水、风化裂隙水 和构造裂隙水。
罗湖建成区危险性大的潜在不稳定边坡有36处, 边坡坡高多>5 m,坡度为30°〜60°的边坡达半数以上, 边坡类型以岩土混合质边坡居多(表Do
坡高 坡度 边坡类型
表1潜在不稳定边坡特征统计
个数/个
W5m
4
5 〜20m
16
$20m
16
<30°
2
30°〜60°
19
>60°
15
土质
10
岩质
6
岩土混合
20
百分比/%
其中最典型的路段为K1 + 141〜K1 + 304,在约170 m 长的路段发育2处滑坡、3处小型崩塌(图2);崩塌及滑 坡均出现在公路沿线的一段高陡边坡上,该段边坡平面
上处于一个外凸的山咀,边坡高6〜20 m,坡度50°,坡 向340〜110°,边坡上部由第四系风化残积层组成,为褐 红色粉质粘土,下部为强风化及中风化侏罗系梧桐山组 凝灰质砂岩;崩塌、滑坡都发生于上部土质坡段,明显受 土岩接触面的控制。
3罗湖建成区崩塌、滑坡及潜在不稳定边 坡的分布特征
3.1崩塌、滑坡的分布特征 3. 1. 1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层岩性的控制

北京地区第四纪沉积特征与沉降监测标孔布设

北京地区第四纪沉积特征与沉降监测标孔布设

北京地区第四纪沉积特征与沉降监测标孔布设周毅;田芳;杨艳【摘要】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和第四纪地层沉积特点入手,分析平原区可压缩地层的特征与分布范围,寻找地面沉降与地质结构间的关系;并从第四系地质特征出发,合理选择地面沉降分层监测层位,系统地提出了适宜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方法。

%La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geological hazards in Beijing plain.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the basis of land subsidenc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Quaternary characteristics in Beijing plain are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compressible stratum, and tried to if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subsidence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n, the paper described how to make a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layered boreholes for land subsidence according to the Quaternary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posed a layered monitoring method suitable for Beijing area.【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90-93,97)【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结构;监测方法;标孔布设【作者】周毅;田芳;杨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187;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100195;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100195;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187;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1001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6“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是北京当前面临的几大生态环境问题。

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

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
9.
2. 3 钻孔 探 测反 映的 第 四纪活 动 特征
库、 深 圳 海 关 总 部 停 车场 2 条钻 孔 探 测 剖 面 和横岗塘坑水库 1 条探槽探测。 2 . 3 . 1深 圳 水 库 钻 孔 探 测 剖 面
对 横 岗一 罗湖 断 裂 隐伏 段 布 设深 圳水 2。 4 地震 活动 反映 的 第 四纪 活 动特 征
散 层为冲积淤泥 、 粉 质粘土层全新统( Q4 ) 断 裂 交 汇处 的地 震 有 5 个。 沿 五 华一 深 圳 断
中粗 砂 层 及 上 更 新 统 ( Q3 ) 冲积砾石 层, 第 裂 分 布 地 震 的频 度和 强 度 较 低 。
四 系松 散 层下 面 是 石 炭 系 下 统 测 水 组 压 碎 岩、 构 造 角砾 岩 、 绿 泥 石化 压 碎 岩 和 变 质 石 3 结论
向 上 错 断 到 了风 化 壳 界 面 。 由 此特 征 可 知 ,
该 断 裂 由一 系 列 平 行 的 断 层组 成 , 走 向 N
北西 段断层上盘 , 以 花 岗 岩 和 强 风 化 千 枚
F P1 5 ) 向 上错 断 到 了 覆盖 层界 面 , 其 余 断 点 糜 棱 岩 为 主 , 其 上 覆 盖坡 积土 , 该 坡 积 土 层
2 0 ( 1 ) : l 1 —2 O.
形成透镜状碎斑 , 糜 棱 岩 之 上 发 现 褐 铁 矿
化 的不 规 则 脉 状 体 , 晚期 发 生 脆 性 变 形 , 断 层 面 叠 加 在 动 热 变 质 带 和 韧 性 剪切 带 上 , 花岗岩逆冲至糜棱岩 带之上。 探 槽 剖 面 图反 映 , 一 层 约3 0 c m厚 的残
英砂岩。 第 四 系覆 盖 土 层 底部 平缓 , 未 见 扰

钻孔及探槽探测鉴定横岗-罗湖断裂活动性

钻孔及探槽探测鉴定横岗-罗湖断裂活动性
大坝下 游段 为 北 东 2 5 。~3 0 。 , 倾 向北 西 , 倾角 5 2 。 , 为
逆 断层 。
风化 残丘 ( 最 高海 拔 高 程 9 0 . 6 m) , 岛 内 地 势 总 体 平 缓, 种 植 有 果 树 。据 附 近 野 外 地 质 考 查 , 探 槽 位 置
( 2 2 。 3 3 1 5 . 2 , 1 1 4 。 1 2 0 8 . 1 ) 附 近没 有 全 新 世 的堆 积

该钻 探剖 面东侧 由水 库 大坝下 游 的冲积 盆地 中部 开始 , 往北 西 向伸展 至沙 湾河边 , 钻探 揭露 破碎 带宽 度 超过 8 0 m, 主要 由压 碎 岩 、 绿 泥 石 化 压 碎 岩 和构 造 角 砾岩组 成 , 原岩 为石 炭系 测水组 上段 变质石 英 粉砂 岩 , 破碎最 为强 烈 的地 段 位 于 Z K 6 、 Z K 7 、 Z K 8和 Z K1 0孔
带, 由绿泥石化压碎岩和构造角砾岩组成 , 在剖面上
显示 为 上宽 下 窄 , 上 部宽约 4 0 m, 下部约 2 0 m, 根 据
2 0 0 m~2 5 0 I T I ) 。在 塘 坑水 库 与 牛始 窝 水 库 包 围 之下
在 中间形 成一 个孤 岛 , 面积 约 0 . 2 k m , 岛 内形 成数 个
在 探测 剖面 中可 以看 出 , F 9断 层在 该 地 曾经 历 了 由压碎 一 角砾 岩化 的变形 过程 。由南东往 北西 在 石 炭 系下统 测水组 变质 石英 砂岩 、 绿泥 石化压 碎岩 、 构 造 角
砾岩和压碎岩的上部 , 平缓覆盖着第 四系松散层 , 断裂
上 的主 要标 志 层 全 新 统 ( Q ) 冲积 淤 泥 或 含砂 含 砾 石 淤 泥质 粉质粘 土层 ② 一 2 — 1 、 冲积 中粗砂 层 ② 一 2 — 3 、 上 更新 统 ( Q ) 冲积 砾 石 层 ③ 一 5连 续 分 布 , 粉 质 粘 土 层

存在深厚杂填土和断层的复杂场地对建设项目影响的分析与思考

存在深厚杂填土和断层的复杂场地对建设项目影响的分析与思考

存在深厚杂填土和断层的复杂场地对建设项目影响的分析与思考发布时间:2021-06-15T15:41:01.17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作者:周军要[导读] 摘要:通过对深圳市罗湖区某超高层建设项目工程地质条件的阐述,分析了深厚杂填土和断层的工程特性,总结了存在深厚填土和断层的场地对建设项目基坑支护和基础选型方面的有关影响,给出了处理场地内存在深厚填土和断层这种复杂地质的方法和建议,对同类工程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28摘要:通过对深圳市罗湖区某超高层建设项目工程地质条件的阐述,分析了深厚杂填土和断层的工程特性,总结了存在深厚填土和断层的场地对建设项目基坑支护和基础选型方面的有关影响,给出了处理场地内存在深厚填土和断层这种复杂地质的方法和建议,对同类工程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深厚杂填土;断层;基坑支护;基础选型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建设用地资源枯竭,众多存在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改造后满足项目建设,其中在杂填土和断层是较常见的复杂地质情况。

笔者参与了深圳市罗湖区某旧改项目,场地内存在深厚的杂填土和断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笔者参与了项目的场地稳定性、基坑支护设计、基础选型三个专题讨论会议,三个专题讨论会都与场地内的杂填土和断层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谈谈存在深厚填土和断层的场地对建设项目影响的分析与思考。

一、项目概况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附近某场地,拟建一栋高度约250m的超高层地标建筑,设计地下5层,地下室埋深约25米。

该项目为“旧改”场地,原有一栋高层建筑附带两层地下室,旧建筑地面以上部分拆除后,部分建筑垃圾堆积于原有建筑的两层地下室内,在对场地进行平整后开展了新建项目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2018年6月笔者参与了该场地新建项目的详细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由于建筑设计变更,为满足设计及施工的需要,2018年9又进行岩土工程补充勘察。

深圳市观澜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深圳市观澜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深圳市观澜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马浩明;陈庞龙【期刊名称】《华南地震》【年(卷),期】2009(29)3【摘要】观澜断裂是深圳陆域地区规模最大的北北西向断裂.通过地质地貌调查、联合钻孔探测及地质年代测定等技术方法对观澜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考察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穿越低丘陵台地地貌区的观澜断裂两侧未见地貌差异或现代构造形变现象;4个典型地质露头和2条钻孔联合剖面显示断裂没有扰动上覆第四系.观澜大布巷钻孔探测剖面还获得了断裂上覆冲洪积砂层底部12.6±2.4 Ka的光释光测年数据:断裂物质主要由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硅化岩等组成.可见硅质被膜及半固结岩屑或岩粉状物质;7个断层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测试结果显示断裂的最新活动年龄为距今21.1±2.1万年.结合12条浅层地震测线探测未发现断裂错移第四纪覆盖层底界的事实.得出了观澜断裂最新一次活动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自晚更新世中期以后没有新的近地表活动的结论.【总页数】8页(P17-24)【作者】马浩明;陈庞龙【作者单位】广东省地震局,广东,广州,510070;广东省地震局,广东,广州,51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42【相关文献】1.深圳市横岗-罗湖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J], 马浩明;陈庞龙2.怀安盆地北缘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J], 陈文彬; 宋毅盛; 李小军; 潘华; 李金臣3.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性与1947年M734地震地表破裂带再研究 [J], 梁明剑;杨耀;杜方;宫悦;孙玮;赵敏;何强4.上海罗店-周浦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综合探测与研究 [J], 张浩;施刚;巫虹;邵磊;宋春华;郁飞5.冠县断裂展布及其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J], 彭远黔;冉志杰;朱坤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三角第四纪海蚀阶地及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终)1

珠三角第四纪海蚀阶地及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终)1

珠江三角洲海蚀遗迹特征及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学生:林凌指导老师:张珂教授[论文摘要]珠江三角洲地质条件复杂,海蚀地貌丰富,是研究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的典型地带,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第四纪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一个地质单元,表现为高海面和低海面交替出现,海平面波动周期约为十万年,对抬升区而言,每一个高海面对应一个海蚀阶地。

由于构造运动周期远远大于海平面变化周期,在海平面变化周期内考察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可近似地看为匀速运动。

本文选取了珠江三角洲的七星岗、东莞、黄阁、小虎山、上、下横档岛等几个地区对海蚀遗迹进行考察和研究,根据海蚀阶地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计算珠江三角洲不同位置的构造运动速率,其中珠江三角洲0-400 ka B.P.以来,先有较强的构造抬升,在大约100 ka B.P.时开始下沉——在珠江口东部的东莞路东,抬升速率约为0.055mm/a,无下沉;在广州七星岗地区,抬升速率约为0.16mm/a, 0-100 ka B.P.以来的下沉速率约为0.05mm/a;在木船洲地区,抬升速率约为0.095mm/a,0-30 ka B.P.以来下沉速率为0.023mm/a;暗示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的化龙—黄阁断裂的活动性较强。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海平面变化,海蚀阶地,构造抬升,构造下沉Marine Rel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otectonicMove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Student: Lin LingSupervisor: Prof. Zhang KeAbstractMarine terraces, tidal notches and sediments occur widel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which is a typical region for the study of sea level change and tectonic movement. Up to three marine terraces were discovered, that have elevations reaching up to 45 m above mean sea level, and marine notches occur up to 11 m.During Quaternary, glacial age and interglacial stage alternate. The periods of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were about 100 ka. Because the period of the tectonic movement was long, compared with the sea level change, the rate of tectonic uplifting was even approximately.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rine terrace data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order to assess to the recent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coastal areas. Chronology of morphologies and the deposits was obtained mainly by comparison with the Quaternary sea level derived from the oxygen isotope curve.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Maximum (MIS5) as a marker, average coastal uplift rates can be found range from 0.055 mm/a to 0.16 mm/a, implying that the fault, located at west boundary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is very active.Key words: Pearl River Delta, Marine Isotope Stage, sea level change, marine terrace, uplift rate目录[论文摘要] (I)ABSTRACT................................................................................................................ I I 目录........................................................................................................................ I II 1绪论 (1)2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概述与区域地质地貌背景 (3)2.1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位置 (3)2.2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概况 (3)2.3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构造背景 (5)2.3.1珠江三角洲基岩 (5)2.3.2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分层 (5)2.3.3珠江三角洲断裂分布 (7)2.4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 (11)2.5全新世最高海面问题 (11)3基本原理、方法和工作 (12)3.1基本原理 (12)3.1.1第四纪气候变化及海平面变化 (12)3.1.2珠江三角洲地区沉积旋回和海蚀阶地的年龄分析 (16)3.2测量与计算方法 (19)3.3海蚀阶地基本特征、分级、对应的时代及构造抬升速率分析 (20)3.3.1海蚀阶地特征 (20)3.3.2东莞路东村海蚀遗迹 (22)3.3.3上、下横档岛与大虎山海蚀遗迹 (23)3.3.4广州七星岗与黄阁小虎山海蚀遗迹 (24)3.3.5台山木船洲海蚀遗迹 (26)3.3.6区域海蚀遗迹对比与统计 (27)3.4讨论 (29)4结论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3)1绪论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海北部,新构造运动明显,海平面变化频繁,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典型地区,构造运动与第四纪海平面变化以及两者的叠加无不影响着该区海陆变迁和环境变化,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十分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摘要: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在开展深圳市活断层探测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对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讨论。

该断裂以深圳水库为界,大致可分成东北段和西南段,东北段是自北向南平行相间的三条断裂,西南段是数条略向南东凸出的弧形断裂。

该断裂活动特征以逆冲为主,兼具反扭,部分地段为正断层。

地质、地貌、地震以及断层物质测年等资料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没有活动的迹象。

关键词: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五华—深圳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向的控制和影响深圳区域的主要断裂带,而横岗—罗湖断裂是该断裂带的一条重要组成断裂。

在深圳,横岗—罗湖断裂自东北坪山向西南市区方向延伸,途经炳坑水库、铜锣径水库、横岗、新田和深圳水库。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横岗—罗湖断裂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其结构特征和活动性的研究较为薄弱。

因此,2006年至2008年,深圳市地震局组织开展了活断层探测一期工程,对横岗—罗湖断裂进行了活动性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主要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地下电磁波(CT)探测、跨断层钻孔探测、探槽等技术手段,进一步研究了断裂的几何结构特征和晚第四纪的活动性。

本文是在深圳市活断层探测一期工程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身认识,对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讨论。

1 横岗—罗湖断裂几何结构特征横岗——罗湖断裂以深圳水库为界,可以分成东北段和西南段。

东北段为自南向北的三条平行断裂,分别为炮台山—横岗头断裂、清风岭—烂寨顶断裂和輋禾嶂—横岗—罗湖断裂。

而西南段进入深圳市区后则分散成数条略向南东凸出的弧形断裂,依次为黄贝岭断裂,深圳水库—深圳海关断裂。

在深圳该断裂总长度超过30 km。

1.1 几何结构特征在横岗以东,三条断裂的倾向NW,倾角35°~60°,走向为NEE60°~70°;在横岗以西,三条断裂倾向NW,倾角40°~65°,走向NE40°,并在新田一带会聚。

而西南段进入深圳市区后走向NE50°~60°并逐渐弯转至NE10°~35°,倾向NW,倾角45°~70°。

横岗—罗湖断裂遥感影像特征清晰,表现为一组由断崖和断谷组成的线性构造体,从遥感影像及地形DEM数据上可以看到沿NE向线性特征明显,断层两侧的色调和地貌类型都呈现了明显差别,该断裂的主要构造地貌特征是空间上线性延伸的断层三角面(图1)连续出现,出深圳水库后其出露位置受第四纪覆盖,变为隐伏。

该断裂带的两盘的地貌出现明显的反差,低矮丘陵和河流谷地组成了上盘(下降盘)地貌,梧桐山和梅沙尖等滨海山地丘陵组成了下盘(上升盘)地貌,下盘山地丘陵的相对海拔落差为100~300 m不等,该断裂沿线控制了第四纪盆地的沉积和燕山晚期小花岗岩体的侵入。

断裂被第四系覆盖的区段集中在横岗、坪山和罗湖三个地方。

西南段被市区高层建筑遮盖,仅在谷对岭,黄贝岭等少数残丘上见其出露;东北段为低丘陵台地,植被发育,自然出露较少,仅在开挖处见其出露。

断裂从新田仔至罗湖,其东南盘是中下侏罗统塘厦组,西北盘是前寒武纪变质岩。

断裂自新田仔到坪山构成了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界线。

如炮台山—横岗头和清风岭—烂寨顶断裂主要在下石炭统测水组中发育,局部为下石炭统测水组和燕山晚期花岗岩。

輋禾嶂断裂在新田—黄竹坑水库段和塘坑水库—横岗段是下石炭统测水组(东南盘)和中侏罗统吉岭湾组(西北盘)的界线,清风岭—横岗段是下石炭统测水组下段(东南盘)和上段(西北盘)的界线,黄竹坑水库—塘坑水库段和清风岭—坪山段是下石炭统测水组(东南盘)和燕山晚期花岗岩(西北盘)的界线。

自中~晚侏罗世以来,横岗—罗湖断裂经历了动热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和韧脆性—脆性变形作用[1]。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初,在动热变质作用形成的片岩之上发育着一条左旋剪切滑移的塑性变形带,该变形带以宽厚的糜棱岩带和构造片理化带为主[2]。

断裂为逆冲断层,早白垩世以后,以韧脆性-脆性变形作用为特征,组成以硅化岩带和碎裂岩带为主,局部有薄层糜棱岩。

1.2 地貌特征以深圳水库为界,断裂东北段延伸于低丘陵缓河谷地区,控制着坪山盆地北缘(图2);断裂西南段隐伏于市区建筑群之下。

一系列低丘陵从横岗至坪山呈北东向平行排列,成为龙岗河与坪山河谷地之间的分水岭。

沿断裂标高为100~150 m的夷平面较清晰。

该100~150 m夷平面形成时代约距今180万年[3]。

断裂西北侧,龙岗河谷地发育标高为3~5 m的一级阶地和8~10 m的二级阶地;东南侧,坪山河谷地北侧发育标高为6~7 m的一级阶地和30~45 m的三级台地。

随着社会的建设发展,这些地貌受不同程度破坏,模糊不清。

深圳水库至坪山,河流主要呈NE向,支流呈NW向,互相交汇构成格状水系,未见同向扭曲。

2 横岗—罗湖断裂第四纪活动性2.1 断裂地貌、地质反映的第四纪活动性横岗—罗湖断裂穿越了低丘陵地区的100~180 m标高夷平面,但夷平面没有发生明显错断,表明自180万年以来,该断裂活动较微弱。

在断裂露头处,覆盖残坡积层未见扰动或切穿,断裂沿线未见阶地错移或扭曲,未见水系扭曲,未见陡坎、断层三角面、V字形沟谷等新构造,没有明显的地貌变形。

对其构造岩进行电子自旋共振年代测试,测试结果为32.2±3.2万年,表明自中更新世以来,断裂没有活动。

综上所述,自中更新世以来,横岗-罗湖断裂没有活动或活动微弱。

2.2 浅层地震勘探反映的第四纪活动性沿横岗—罗湖断裂由南西向北东共布置了20条(24段)测线。

结果发现有16个断点(表1),其中有4个断点(FP5、FP8、FP14、FP15)向上错断到了覆盖层界面,其余断点向上错断到了风化壳界面。

由此特征可知,该断裂由一系列平行的断层组成,走向NE,倾向NW为主,局部扭转,性质为逆断为主,局部为正断。

2.3 钻孔探测反映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对横岗—罗湖断裂隐伏段布设深圳水库、深圳海关总部停车场2条钻孔探测剖面和横岗塘坑水库1条探槽探测。

2.3.1 深圳水库钻孔探测剖面钻孔探测剖面显示,在深圳水库,该段断裂发现压碎—角砾岩化现象。

第四系松散层为冲积淤泥、粉质粘土层全新统(Q4)中粗砂层及上更新统(Q3)冲积砾石层,第四系松散层下面是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压碎岩、构造角砾岩、绿泥石化压碎岩和变质石英砂岩。

第四系覆盖土层底部平缓,未见扰动或切穿,表明自第四纪以来,断裂无活动性。

对其压碎岩及构造角砾岩样品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试,结果表明,自中更新世中期以来,断裂无活动性。

2.3.2 海关总部钻孔探测剖面钻孔探测剖面结果显示,在海关总部停车场,断裂经历了韧性剪切和脆性破裂变形。

第四系松散层为海陆交互相淤泥质土层、海陆交互相中粗砂层、全新统(Q4)冲积粉质粘土层和上更新统(Q3)冲洪积砾石层,第四系松散层下面是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糜棱岩化构造角砾岩、千枚糜棱岩、碎斑石英岩和变质石英砂岩的糜棱岩。

第四系覆盖土层底部平缓,未见扰动或切穿,表明自第四纪以来,断裂无活动性。

对其糜棱岩化构造角砾岩进行电子自旋共振年代测试(ESR),结果表明,在中更新世早期,断裂有活动。

2.3.3 横岗塘坑水库探槽剖面探槽剖面反映,断裂曾经历动热变质作用、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三次较明显的活动。

早期发生动热变质作用,形成北东向热变带;中期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千枚糜棱岩带,糜棱面理上石英细脉被剪切面拉断,形成透镜状碎斑,糜棱岩之上发现褐铁矿化的不规则脉状体;晚期发生脆性变形,断层面叠加在动热变质带和韧性剪切带上,花岗岩逆冲至糜棱岩带之上。

探槽剖面图反映,一层约30 cm厚的残积土层覆盖在千枚糜棱岩之上,在其底部采集的样品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结果为:444±44千年,属于中更新世中期。

剖面北西段断层上盘,以花岗岩和强风化千枚糜棱岩为主,其上覆盖坡积土,该坡积土层未见扰动或切穿。

在残积土层和坡积土层底部采集样品,对其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试,结果同为中更新世中期产物,表明在中更新世中期以来,该断裂没有活动。

2.4 地震活动反映的第四纪活动特征自1970年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五华—深圳断裂两侧10 km左右范围内共记录到52次小地震,最大地震震级为3.1级,其中位于五华—深圳与珠江口断裂交汇处的地震有12个,位于五华—深圳与观澜—温塘断裂交汇处的地震有5个。

沿五华—深圳断裂分布地震的频度和强度较低。

3 结论(1)横岗—罗湖断裂由一系列平行的次级断裂组成,分别为炮台山—横岗头断裂、清风岭—烂寨顶断裂和輋禾嶂—横岗—罗湖断裂。

以深圳水库为界,断裂东北段延伸于低丘陵缓河谷地区,控制着坪山盆地北缘;西南段进入市区后分散成数条略向东南凸出的弧形断裂,依次为黄贝岭断裂,深圳水库—海关断裂,隐伏于市区建筑群之下。

(2)横岗—罗湖断裂北东段(横岗—坪山段)走向NEE65°~70°,倾向NW,倾角35°~60°;中段(横岗—深圳水库)走向NE35°~45°,倾向NW,倾角40°~65°,并在新田一带会聚;西南段(深圳水库—海关总部)进入深圳市区后走向北东50°~60°并逐渐弯转至北东10°~35°,倾向NW,倾角45°~70°。

该组断裂总体活动特征以逆冲为主,兼具反扭,部分地段为正断层。

(3)根据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和探槽结果以及地震等资料表明,横岗—罗湖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早中期,进入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1] 李建超,丘元禧.广东莲花山燕山早期断裂动热变质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0,20(1):11-20.[2] 陈挺光.深圳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现今活动性[J].广东地质,1989,4(1):51-61.[3] 宋方敏,范福田,汪一鹏,等,深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编,中国活动断层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186-195.[4] 魏柏林.东南沿海地震活动特征[M].地震出版社,2001.[5] 邹和平,彭樊源,苏章歆,等.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性特征[J].华南地震,2010,30(S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