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统计指标解释

合集下载

主要能源名词解释

主要能源名词解释

一、主要能源指标解释能源生产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地区)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总和,是观察全国(地区)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

一次能源生产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及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发电量。

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产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二次能源产量。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地区)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

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

能源消费总量分为三部分,即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

(1)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地区)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2)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地区)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

它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3)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

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指工业企业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

主要包括:(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包括用作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作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还包括用作加工转换的能源(这部分能源不能理解为用作原材料,用作原材料的概念见后面的解释)。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等。

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指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除“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以外的能源消费,即非工业生产用能和工业企业附属的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用能。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之能源生产统计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之能源生产统计

【能源生产量统计】能源生产量统计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果和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编制能源生产计划、检查能源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能源合理构成,研究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按能源的成因分为一次能源产量和二次能源产量。

【一次能源生产量】是指生产一次能源的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将自然界现存的能源资源经过开采而产出的合格产品,如煤矿采掘的原煤,油田开采的原油,气田开采出的天然气等。

人类通过发电装置生产的电力,应作为二次能源,但为了在统计中便于处理,将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一次能源产量。

【二次能源产量】二次能源产量是指报告期内将一次能源经过各种加工转换设备(如发电设备、洗煤装置、炼焦炉、工业锅炉、炼油设备、煤气发生炉、煤制气、油制气、焦制气装置)所产出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各种合格能源产品。

如电力、热力、洗煤、焦炭、各种石油制品、焦炉煤气、城市煤气等。

【原煤产量】开采出来的煤有选前选后之分,选前煤一般称毛煤,毛煤经过用人工或重介质方法拣除大块矸石(一般指50毫米以上)之后的煤称为原煤。

原煤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不包括用作燃料的低热值煤炭(如石煤、泥煤、风化煤、矸石煤)。

原煤产量包括矿井产量(回采产量、掘进产量、矿井其它产量),露天产量(采煤阶段产量、剥离阶段产量、露天其它产量)。

其它产量,多是不由生产费用开支而获得的原煤,如基建工程煤,更新改造工程煤,大修出煤、矸石中拣出的煤以及组织退休工人和家庭以非独立核算形式开采的窑煤等。

原煤产量统计的质量标准是绝对干燥,灰分含量在40%以下,并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人工拣矸而未筛选分级的煤炭。

经批准开采或有固定销路的,不符合上述质量标准的劣质煤应单独统计,不计入原煤产量。

【洗煤和筛选煤产量】洗煤是指应用重力选矿的原理,以水为介质对原煤进行洗选除去矸石,生产出的低灰分精煤。

选煤的主要产品有洗精煤、其它洗精煤、洗煤泥。

【发电量】发电量是指发电机进行能量转换产出的电能数量。

能源统计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

能源统计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

能源统计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1.能源指能量的来源或源泉,是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具有能量的物质,如煤炭、石油、水等;或从这些物质中再加工制造出的能源,如煤油、柴油、汽油、液化气、电等。

能源按成因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2.一次能源(又称天然能源)是在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存在的不需加工或转换就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如原煤、天然原油、油页岩、天然气、核燃料、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

3.二次能源(又称人工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后产出的能源,如人造原油、洗中煤、洗精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电、蒸汽等。

4.能源购进量是使用单位购进的实际到过本单位并经过验收输完入库能源数量(已运到本单位在未办理入库手续之前,由于急需而运用的部分,应计入购进量)。

购进量不包括:从外单位借入,报告期内未归还的;自产自用的,跨年度的车间、式地、班组退料。

5.能源消费量是指报告期内某一企业内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

能源消费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

能源消费统计的原则:(1)谁消费,谁统计。

能源消费量是按实际使用统计,而不是按所有权统计。

因此,不论能源的来源如何,凡是在本单位实际消费的能源,均应统计在本单位消费量中。

能源消费量中不包括:委托外单位加工而拨出的能源;本单位购入但已调拨给外单位单位的能源;借出的能源;拨交施工企业的能源。

石油企业为建设项目由外包队承包施工,施工单位消耗的能源应由施工单位统计;已拨给生产车间但在报告期末尚未消耗的能源,应办“假退料”手续,计入库存量;炼油厂原油及成品油库存损耗不计入能耗中。

(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算消费。

各工业企业统计能源消费量的时间界限,是以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为准。

(3)一次性消费,即以第一次投入使用计算消费,对反复循环再用的能源不能重复计算消费量。

能源统计主要指标简介—大兴统计信息网

能源统计主要指标简介—大兴统计信息网

能源统计主要指标简介—大兴统计信息网能源统计主要指标简介来源:大兴统计信息网日期:2009-09-18 [ 字体大中小 ]一、分析能源消费的主要指标1、能源消费总量:指报告期内社会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包括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总量=终端消费+加工转换损失-回收+输配损失(1)终端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计算公式为:终端消费=各能源品种消费量合计-加工转换投入(2)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的各种损失量,等于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

计算公式为:加工转换损失=加工转换投入-加工转换产出(3)能源损失量:指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以上公式中各指标的计量单位均为吨标准煤。

2、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净值。

是工业生产用的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后进行汇总,并扣除本企业能源加工转换产出的能源折标准煤的汇总量和回收利用的能源折标准煤的汇总量。

计算公式如下: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能源合计-加工转换产出能源合计-回收利用能源合计3、万元GDP能耗:是反应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也称能源消费强度,即每产生一万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数量。

计算公式为: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某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某地区GDP总量(万元)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比,用以衡量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二、能源统计常用指标、概念1、标准煤:计算能源总量的一种模拟的综合计算单位。

在能源统计中,因煤、油、气等各种燃料质量不同,所含热值不同,为便于对各种能源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必须统一折合成标准燃料。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各种运输工具在完成客货运输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节约能源不仅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具有重大的国民经济意义。

运输业能源消耗统计要及时反映各种运输方式的煤、油、电力、油脂等的消耗情况,并与各类消耗定额进行比较,为制订能源供需计划及采取节能措施提供依据。

(一)煤炭消耗统计1.天然煤消耗量是指机车、船舶实际消耗的各种天然煤的数量,要按不同矿区、煤种分别统计。

它是考核煤炭燃料消耗的基础资料,也是计算标准煤消耗量的主要依据。

2.标准煤消耗量由于煤的产地、品种、质量不同,各种煤的发热量也不同。

为了计算能源消耗,需要将天然煤按发热量大小换算为标准煤。

计算公式为:标准煤消耗量=天然煤消耗量×换算率换算率(换算系数)=每公斤天然煤发热量/每公斤标准煤发热量3.换算煤消耗量各型蒸汽机车的锅炉热效率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按标准煤的发热量和锅炉热效率将天然煤折算成换算煤以便相互比较,折算公式为:换算煤消耗量=天然煤消耗量×换算率×锅炉热效率=天然煤消耗量×技术当量式中:技术当量=标准煤换算率×锅炉热效率(二)燃料油(气)消耗统计燃料油(气)是内燃机车、燃油船舶、汽车、飞机和管道输送油品所消耗的燃料,但由于它们所使用的燃料油品不同,各种燃料油的热值也不一样。

为了正确地反映燃油(气)消耗水平,也应按不同油品的热值换算为标准燃料,以便加总和比较。

(二)电力消耗统计电气化铁路、管道等运输方式在运输生产过程中要消耗电力,而运输生产的实际用电量不应包括非生产用电量,其计算单位为度(千瓦小时)。

能源消耗量只是反映运输业能源消耗的总量。

为了说明能源的消耗水平,还需要计算单位产品或工作量的能源消耗指标。

各种运输方式结合其自身特点制订了反映单位能耗量的指标,分述如下:1.铁路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燃料(电力)消耗量是指机车完成每万总重(包括货物、旅客重量和车辆自重)吨公里平均消耗的燃料(电力)数量。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并互相补充的统计指标,按一定的目的、意义系统地结合在一起,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所形成的体系。

它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联系的反映。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它通过对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储存和使用等一群统计指标的有机联系,全面、系统的反映出能源系统流程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以及总体特征、发展规律。

(一)能源资源统计能源资源统计是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品位、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所进行的统计,它可为制订能源方针政策,编制能源开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我国能源资源统计主要对水力、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资源进行统计。

能源资源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按探明程度确定能源资源储量及其投入社会经济周转的可能量。

(2)研究能源资源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和质量状况。

(3)分析已探明储量的动态及其增长原因,编制能源资源储量变动平衡表。

(4)分析能源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能源资源保护与补充情况。

(5)研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效益。

【能源资源】指已探明的和已投入经济周转的自然能源资源,这些资源在经济上有开采价值,或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含有经济价值,它属于自然资源统计范畴。

能源资源分矿物能源资源和非矿物能源资源。

【探明储量】探明储量又称地质储量、实测储量或已知边际资源。

它是指经过地质勘探的能源资源储量,一般指已作过不同程度的勘探工作,已探明地层范围及蕴藏确切数量,并已提出地质勘探阶段报告而计算的储量。

它是能源资源储量统计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是制订中、长期能源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

【可采储量】可采储量又称经济可采储量或已知可采储量。

是指在最近或将来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也合理的储量。

能源的探明储量是蕴藏在大自然中的财富,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不同,资源埋藏深度不等,分布不均以及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其资源不可能全部开采。

统计能源专业年鉴用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能源专业年鉴用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综合能源消费量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扣除能源加工转换和能源回收利用等重复因素)的总和。

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需要将各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换算成按照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量的消费量。

不同工业法人单位的计算方法见《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205-1表)的说明。

能源购进量指能源使用企业(单位)在报告期购进的各种能源数量。

购进量的核算原则是:1.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已实际到达本单位;二是经过验收、检验;三是办理完入库手续。

但是,在未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或已经销售的,要计算在购进量中;使用多少,计算多少。

2.“谁购进,谁统计”。

凡属本单位实际购进的,符合上述原则,不论从何处购进,均应计算在内,包括作价的加工来料。

凡属本报告期实际购进的,办理完入库手续,即计算购进量;什么时间办理入库手续,什么时间计算购进量。

购自省外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包括进口)购进的能源产品数量。

能源消费量指能源使用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

能源消费量分实物量和标准量两种。

能源消费实物量是按照报表规定的、体现物质形态属性的计量单位(如:吨、立方米)计算的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标准量是按照能源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算的能源消费量。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指工业企业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

主要包括: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包括用作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作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还包括用作加工转换的能源(这部分能源不能理解为用作原材料,用作原材料的概念见后面的解释)。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等。

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指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除“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以外的能源消费,即非工业生产用能和工业企业附属的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用能。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和方法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和方法

能源消耗统计指标和方法一、引言能源消耗统计是衡量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水平和能源效益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能源政策、进行能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从能源消耗统计的指标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能源消耗统计指标1. 能源总消耗量能源总消耗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或某国家所有能源的总消耗量。

能源总消耗量是衡量能源利用规模的重要指标,通常以能源消耗总量来度量。

2. 能源消耗结构能源消耗结构是指不同能源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的比例。

能源消耗结构的变化与能源供需关系、能源结构调整等密切相关。

能源消耗结构通常以能源消耗量比例或能源消耗量占比来表示。

3. 能源强度能源强度是指在一定经济产出下的单位GDP所需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能源消耗效率的指标。

能源强度的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耗量除以经济产出量,通常以吨标准煤/万元GDP或吨标准煤/千克标准煤来表示。

4. 能源节约率能源节约率是指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表示同等经济产出下与原能源消耗相比的节能程度。

能源节约率的计算公式为(1-能源消耗增长率/能源生产总值增长率)×100%。

能源节约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5. 约束能源消耗约束能源消耗是指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手段限制能源消耗的行为,如限制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限制个人能源消耗等。

约束能源消耗可以通过设置能源消耗目标、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等方式实现。

三、能源消耗统计方法1.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调查样本或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能源消耗数据。

通过设计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和统计。

2. 抽样法抽样法是通过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能源消耗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根据抽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根据样本数据进行推算。

3. 模型法模型法是基于数学模型进行能源消耗统计的方法。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将各种因素进行量化,然后利用模型进行能源消耗数据的计算和预测。

4. 统计法统计法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能源消耗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统计指标解释
发布日期:2007-3-30 9:38:23
能源生产总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总和。

该指标是观察全国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

一次能源生产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及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发电量,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产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二次能源产量。

能源消费总量:指报告期内各地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该指标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

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能源损失量三部分。

(1)终端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2)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报告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

该指标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3)能源损失量:指报告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弹性系数亦称能源弹性。

能源与很多经济现象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数量关系。

为研究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能源生产的增长、能源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别计算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过这些指标可反映初能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和规律。

其计算公式为:
能源量的增长率
能源弹性系数= —————————
经济总量的增长率
能源弹性系数的种类及其计算:
(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亦称能源生产增长系数,是指能源生产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能源生产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2)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是指发电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发电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

一般来说,电力的发展应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电力应超前发展。

计算公式为:
发电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源消费量和国民经济指标的选择,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用能源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和工业总产值等。

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4)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指电力消费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是反映电力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报告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

该指标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100%
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
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围绕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2005年12月16日,曾培炎副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题汇报会”上指出,要抓好1000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节能的目标分解落实,建立GDP能耗公告制度,半年公布一次,对不能完成目标的地区要通报。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要求,2006年7月份要公布上半年全国分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情况。

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国家公布的指标主要有:(1)各地区万元GDP能耗(GDP采用2000年可比价,);(2)各地区万元GDP 能耗降低率;(3)各地区万元GDP电力消费量;(4)各地区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2000年可比价)能耗。

2006年我省公布各地的指标为各地万元GDP电力消费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2007年开始与国家公布的指标一致。

同时,省政府已于2006年4月13日与各市州、直管市、林区政府签订了2006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

因此,2006年我省能源统计工作的具体工作任务有两项:一是公布2005年的相关能耗指标,同时对今年不公布的二项指标进行测算,为明年公布四项指标打下基础,实现与国家公布指标的完全接轨;二是参与评价、考核各地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能耗考核有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工业增加值(2000年可比价)(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指报告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2)工业增加值(2000年可比价):利用以2000年为基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当期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行紧缩后,得到2000年可比价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计算公式如下:
报告期现价工业增加值
报告期可比价工业增加值 = —————————————————
以2000年为基期的报告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的报告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于2001年到报告期各年同比指数的乘积。

2、单位GDP电耗(千瓦小时/万元)
全社会电力消耗量
单位GDP电耗(千瓦小时/万元)= ————————————
GDP(2000年可比价)
(1)全社会电力消耗量:指报告期内生产和生活消耗的总用电量。

(2)GDP(2000年可比价):是指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