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的传说_中国民间故事

合集下载

一道菜品背后的故事

一道菜品背后的故事

一道菜品背后的故事
您可知道那麻婆豆腐啊,背后可有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呢。

话说在成都啊,有个小饭馆,老板娘是个脸上有些麻子的婆婆。

这婆婆做菜可有一手,尤其是她做的豆腐。

那时候啊,这饭馆儿就在路边,南来北往的客人可多了。

有一天呢,来了几个挑夫,他们干了一天的活儿,又累又饿,身上也没几个钱。

婆婆看他们可怜,就想着给他们做点便宜又能填饱肚子的菜。

她瞅着案板上的豆腐,灵机一动。

婆婆把豆腐切成小块儿,放到锅里煮着。

然后从坛子里挖了一勺自家做的麻辣豆瓣酱,那豆瓣酱可是又香又辣,是婆婆的宝贝。

她把豆瓣酱放到油锅里一炒,“刺啦”一声,香味立马就冒出来了。

接着把煮好的豆腐放进去,再加上一把花椒面儿、一些肉末。

肉末在锅里和豆腐一块儿翻滚着,那香味啊,就像长了脚一样,从厨房飘到了饭馆儿的每个角落。

挑夫们一闻到这味儿,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等豆腐端上桌,挑夫们尝了一口,那麻辣鲜香的味道一下子就在嘴里炸开了。

豆腐又嫩又滑,肉末香喷喷的,麻辣味刺激着味蕾,挑夫们吃得那叫一个过瘾,一边吃还一边夸婆婆的手艺好。

后来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婆婆做的这个豆腐好吃,就专门来吃这道菜。

因为婆婆脸上有麻子,大家就干脆叫这道菜“麻婆豆腐”了。

这道菜就这么在成都传开了,再后来啊,传遍了全中国,甚至好多外国人来中国都点名要吃麻婆豆腐呢。

您说,这麻婆豆腐是不是特别有故事?。

麻婆豆腐的故事

麻婆豆腐的故事

麻婆豆腐的故事
麻婆豆腐,是一道源自于四川的传统川菜,以其麻、辣、鲜、香的特点而闻名。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名叫陈麻婆的川菜摊主发明了这道美味佳肴,从此风靡全国,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分。

故事的开始,是在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

陈麻婆在川菜摊上摆着自家独特的麻辣豆瓣酱,偶然间发现了一块豆腐,于是她灵机一动,将豆腐切成小方块,加入了自制的豆瓣酱,再撒上一些葱花和花椒粉,最后淋上热气腾腾的红油,一道麻辣鲜香的麻婆豆腐就这样诞生了。

陈麻婆的麻婆豆腐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香气很快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喜爱,传播开来。

后来,一位四川名厨得知了这道菜的美味,将其带到了成都,经过改良后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麻婆豆腐。

这道菜以其麻辣鲜香的口感,成为了四川菜系的代表之一,也被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麻婆豆腐的故事告诉我们,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口感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融合了陈麻婆的智慧和勇气,四川名厨的技
艺和创新,以及广大食客的喜爱和传播,最终成为了一道代表中国美食文化的传统佳肴。

在现代社会,麻婆豆腐已经成为了家常菜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

无论是在家中自己动手烹饪,还是在餐馆中品尝,都能感受到那种麻辣鲜香的美味。

它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享受麻婆豆腐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它的故事,珍惜这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让我们一起品味麻婆豆腐的麻辣鲜香,感受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愿麻婆豆腐的故事,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瑰宝。

麻婆豆腐的来历

麻婆豆腐的来历

麻婆豆腐的来历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

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

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

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

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

《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

典故传说:关于麻婆豆腐,相传最广的故事是这样的。

清朝末期,成都万福桥码头旁边有一家小馆子,老板娘脸上有麻子,人们都叫她陈麻婆。

同治元年(1862年),陈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码头工人、脚夫,店里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都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伙,要求老板做点又下饭,又热和又便宜的菜。

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只剩下几盘豆腐,一点牛肉末,现去买菜肯定不行,已经太晚了。

陈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细,加上豆豉,放油锅里炒香。

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再配上其他调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锅以后再来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洒在豆腐上。

一盆色鲜味美,麻、辣、烫、囫、嫩、鲜的豆腐就上桌了。

这一伙人个个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几碗饭,吃得肚儿溜圆,口中大呼畅快。

后来那些苦哈哈的民众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招牌菜。

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典故二:成都北门顺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遍街之上,几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两家,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赖木材过活。

麻婆豆腐的由来

麻婆豆腐的由来

麻婆豆腐的由来1. 引言麻婆豆腐,是一道具有浓厚川菜风味的传统中式美食。

其麻辣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使它成为了许多人的最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麻婆豆腐的历史及由来。

2. 麻婆豆腐的历史背景麻婆豆腐起源于中国四川地区,是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

川菜以其独特的辣味和丰富的口感闻名于世,而麻婆豆腐恰恰展现出了川菜的精髓。

3. 名字的来历麻婆豆腐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创造者。

相传,在清朝时期,成都有一位名叫陈麻婆的老婆婆,她卖豆腐为生。

陈麻婆制作的豆腐既麻又辣,因而得名“麻婆豆腐”。

她的豆腐搭配麻辣的调料,味道独特,很快就在当地红遍了。

4. 麻婆豆腐的传承和演变陈麻婆的豆腐店由于麻辣美味而生意兴隆,吸引了很多食客的光顾。

陈麻婆用心制作豆腐,并结合川菜的特点,创造了一道独特的菜肴——麻婆豆腐。

随着时间的推移,麻婆豆腐逐渐传承和演变,各地的厨师根据当地的口味和食材,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改良。

在不同的地方,麻婆豆腐也出现了不同的变种:有的增加了肉末、虾仁或蔬菜,有的调整了辣味和口感的平衡,以适应更多人的口味需求。

5. 麻婆豆腐的特点和做法麻婆豆腐以其独特的特点而备受喜爱。

它的特点包括:•麻辣口感:麻婆豆腐的辣味来自于辣椒和花椒的融合,花椒给予了麻味,而辣椒则带来了辣味。

•软嫩豆腐:制作麻婆豆腐时,应选用最嫩的豆腐,口感更加细腻。

•浓郁的豆瓣酱味道:豆瓣酱是麻婆豆腐必不可少的调料之一,其咸鲜的味道为麻婆豆腐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麻婆豆腐的制作过程如下:1.准备食材:嫩豆腐、瘦肉末、豆瓣酱、辣椒粉、蒜末、姜末、葱花。

2.热锅冷油,放入蒜、姜炒香,加入豆瓣酱炒出红油。

3.加入瘦肉末炒熟,并加入适量水。

4.放入豆腐,小火慢炖几分钟。

5.加入调料:辣椒粉、盐、胡椒粉等,调味并翻煮几分钟。

6.出锅前,撒上葱花即可。

6. 麻婆豆腐的影响和流行麻婆豆腐不仅在中国内地广受欢迎,也在国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流行。

随着中国菜的国际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尝到了这道美味佳肴。

中国各大名菜传说故事

中国各大名菜传说故事

中国菜源远流长,众多风味佳馔均为历代名厨所创,由於深受食者喜爱与推崇而流传至今。

人们根据历史的传说编写了很多这些菜名的起由与故事,因而流传了许多烩灸人口的中国菜典故。

神仙鸭子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

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着。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

周莲命衙厨郑春发学习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

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

“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

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麻婆豆腐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

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

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

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

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

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独特,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

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

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

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咱中华大地,那美食可真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每一道美食的背后啊,都藏着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就说那饺子吧,这可是咱过年过节少不了的美味。

传说呀,医圣张仲景看到冬天里好多老百姓耳朵都冻烂了。

他心疼得很,就用面皮包上一些驱寒的药材,做成耳朵的形状,煮熟了给大家吃。

吃了这“娇耳”,人们的耳朵就慢慢好起来啦。

后来,这饺子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了咱们团圆时刻必吃的美食。

还有那北京烤鸭,名气大得很嘞!据说啊,朱元璋建都后,特别喜欢吃南京的烤鸭。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这烤鸭的手艺也跟着到了北京。

经过不断地改良,就有了如今这皮脆肉嫩、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

每次看到那烤得滋滋冒油的鸭子,闻着那香味儿,就忍不住流口水。

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不光是关于吃的,更是咱老祖宗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每一口咬下去,尝到的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味道。

《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咱们中华美食,那可都是有来头的。

比如说臭豆腐,好多人一开始闻着那味儿都直摇头,可一旦尝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这臭豆腐的背后也有故事呢。

相传清朝的时候,有个叫王致和的书生,进京赶考没考上。

为了生计,他就做起了豆腐生意。

有一回,豆腐做多了没卖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块,放进坛子里腌起来。

结果忘了这事,等想起来打开坛子,一股臭味儿扑鼻而来。

他尝了一口,居然别有一番风味。

从此,臭豆腐就诞生了。

再来讲讲冰糖葫芦。

小时候,一听到街上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大人买。

这冰糖葫芦的来历也有趣。

南宋的时候,宋光宗的妃子生病了,啥都不想吃。

一个郎中把山楂用红糖熬制后给妃子吃,妃子吃了胃口大开,病也好了。

后来,这法子传到民间,就有了冰糖葫芦。

每一道中华美食,都承载着一段岁月,一个故事。

它们不仅仅填满了我们的肚子,更温暖了我们的心。

《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咱中国的美食,那真叫一个丰富多彩。

每一道美食,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就拿麻婆豆腐来说吧,这道菜又麻又辣,特别下饭。

它的诞生啊,和一位叫陈麻婆的老板娘有关。

有关川菜的美食典故

有关川菜的美食典故

有关川菜的美食典故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口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川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典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与川菜相关的美食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宫保鸡丁。

相传,这道菜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丁宝桢的官员。

丁宝桢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辽宁人,他曾任职于四川成都的川军将领府中,后来因府中改为军火库,他便辞职回到家乡开了一家餐馆。

为了纪念他曾在川军将领府中工作的时光,他特意在餐馆中创造了一道以宫保鸡丁为主要食材的新菜肴。

宫保鸡丁以鸡肉丁和花生米为主要材料,加入辣椒、葱姜蒜等调料炒制而成,色香味俱佳。

丁宝桢的这道宫保鸡丁迅速走红,成为了川菜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水煮鱼。

相传,水煮鱼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厨师。

这位厨师在一次烹饪中,意外将鱼放入了热油中炸煮,结果鱼肉变得酥脆可口。

他随即将鱼肉捞出,再用辣椒和花椒等调料炒制,最后加入清汤,将鱼肉放入煮熟。

这样一来,鱼肉酥脆又入味,色香味俱佳。

这道菜由于烹饪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水,所以被称为水煮鱼。

这道菜以其麻辣鲜香的口感,成为了川菜中的一道经典之作。

第三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肴——辣子鸡。

相传,辣子鸡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厨师。

这位厨师在烹饪鸡肉的时候,意外将辣椒和花椒等调料放入热油中炒制,结果调料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烹制出来的鸡肉非常香辣可口。

他随即将炒制好的鸡肉撒上辣椒和花椒,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炒制,最后将鸡肉炒熟。

这样一来,鸡肉辣味浓郁,香气四溢。

辣子鸡以其辣味浓郁、香气四溢的特点,成为了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肴。

第四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麻婆豆腐。

相传,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老婆婆。

这位老婆婆在烹饪豆腐的时候,意外将花椒和辣椒等调料放入热油中炒制,结果调料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豆腐入味香辣可口。

她随即将炒制好的豆腐加入辣椒和花椒等调料炒制,最后加入牛肉末等调料炒熟。

麻婆豆腐的传说和故事

麻婆豆腐的传说和故事

麻婆豆腐的传说和故事
麻婆豆腐更是中国传统的地方美食,其历史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一说起麻婆豆腐的传说,便想到了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个传说故事。

据说,当时有一个名叫麻婆的妇女,在成都卖豆腐为生。

她在做豆腐时,采用了一种别致的辣椒酱,使豆腐的口感更加鲜美。

在此同时,麻婆还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了一个名叫陈兴耀的厨师,后者经过学习和实践,为豆腐增添了更多的味道和风味。

很快,麻婆豆腐便在成都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本地特色菜品。

有一天,皇帝来到成都巡视,尝到了麻婆豆腐后,对其赞不绝口。

于是陈兴耀被皇帝征召为宫廷厨师,而麻婆豆腐也被列入了皇家固定菜单之中。

从此以后,麻婆豆腐便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川菜。

而传说中的麻婆,则成为了北川民间的成菜偶像,受到大家的尊崇和敬爱。

总之,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一道经典美食,韵味悠长,源远流长。

无论是从口感还是历史背景上,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研究。

第 1 页共 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故事-麻婆豆腐的传说
麻婆豆腐,本来不算是一道高贵的名菜,可是在巴黎,在伦敦,在非洲金夏沙,在澳洲墨尔本,今天仍然随处遗留着它的芳踪,如果陈氏姑嫂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万分荣耀与骄傲了。

成都北门顺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遍街之上,几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两家,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赖木材过活。

唯一例外的,大约就是由木行改业的麻婆豆腐饭店了。

原来麻婆娘家姓温,是北门火神庙万丰酱园大掌柜的七姑娘,小名巧巧。

她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姊姊,个个资质平庸。

唯有巧巧长大了以后,反而出落得芙蓉如面柳如眉。

有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和玲珑有緻的身材,可是老天偏弄促狭,在她粉脸上洒下一些白麻子,但她麻得娇,麻得俏。

十七岁那年,嫁给顺记木材行四掌柜陈志灏。

新婚以后,小俩口恩爱异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无意的散播些谗言蜚语。

时间长了,原来对她颇为疼爱的婆婆,也慢慢的由冷落而加以责骂了。

她的三哥三嫂,从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讽语而远走高飞,在那数百里外的重庆,另外开了一家药房。

大概是受了这两人的影响,夫妻暗暗商量妥当,分得了少数现金和三间街房,也离开了陈家老窝。

三间街房自家住了一间,另两间仍然续租给原本的一家羊肉店和一家豆腐坊。

四掌柜的就到廿里外的马家碾,替一家榨房当起管事,每天早出晚归。

白天她用针线打发寂寞,终日紧闭门户,过着甜甜蜜蜜的岁月。

唯一遗憾的是她没替四掌柜的生下一男半女。

第二年的春天,她的小姑淑华,因为和二嫂吵嘴,赌气离开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

从此姑嫂相依,日子有了欢声笑语。

马家碾一带,尽是油坊。

成都附近的三角地带的人,多半从事油菜的种植与榨油,称为菜子,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马家碾榨油。

四掌柜生性和善,待人亲切诚恳,一两年后,他已由秤油、发油的管事,升为採购、推销及收款员了。

只要是他经手的事件,对那些穷苦挑伕异常体恤、仁慈,绝不使苦力白赔血汗。

她家住的地方是马家碾进城必经之路,那些挑伕大都把这儿当成中继站,
他们为了感念四掌柜的待人厚道,经常送点自家的小东西回报。

虽然他俩再三推辞,但是穷苦的人,礼轻仁义重,于是收了之后,巧巧总是左边店裡买点羊肉,右边店裡买点豆腐烧上一盘,再配两样小菜回赠。

这样的幸福生活,刚刚度过了十年,不幸的命运却降在她身上,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柜在金堂马家渡翻了船,从此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从此她幻灭了人生的美梦。

淑华看她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感,虽然自己都十九岁了,可怎麽捨得离弃处于困境又极为疼爱自己的四嫂而出嫁呢?当然出了这种状况之后,陈家、温家都曾派人要接她俩回去,但都被她们严词拒绝,她俩知道那碗闲饭,并不容易享受。

刚开始,娘家婆家虽然也有些微的接济,但是杯水车薪,姑嫂俩为了生活,不得不面对现实,打开门户,为生计而打拼。

她俩都做得一手好针线,能剪会裁,可附近人家,都非豪门钜富,除了过年,平时很少添製衣物,想专靠这门手艺吃饭,不上算!
幸好这个中继站每天依旧人来人往,那些种植、榨油的「菜子」,卖苦力的油担子「挑伕」,不管是过去熟识或才见面,全都感念以往四掌柜的善待,看她们打开店舖,每天仍来歇脚。

有些带点米,有些带点菜,空手的就在隔壁两家店,买点羊肉、豆腐,洗洗弄弄,等巧巧来上锅一烧,就可饱餐一顿。

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足够姑嫂早晚两餐而有馀。

这些诚挚的情谊,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灵,而且更使她练就出一种专烧豆腐的绝技。

在众口宣扬声中,巧巧所做的臊子(羊肉)豆腐美名,竟然传遍了川西一府十馀县。

凡是过去认得四掌柜的,总是想方设法,提点礼物上门看望,目的仅在一嚐她的烧豆腐手艺。

四掌柜的老东家,认为巧巧姑嫂既然都表明守贞不嫁,又不愿返回娘婆二家,再三劝巧巧继子成祧(继承为后嗣),以娱晚景,并好意借予资金帮助她开店当炉,一展烹调专长。

那时正是光绪卅年,社会风气保守,妇女抛头露面,谁能避免旁人指摘?温陈两家亲友认为是奇耻大辱,陆续登门,一力劝阻,但她俩意志坚定,店日日照样开,豆腐仍天天烧。

后来乾脆向两家声明,只要拿出五千两银子「生息」,她就关店歇业。

提到要钱,兄弟妯娌就只好闭口裹脚。

从此姑嫂打起精神,一心一意招呼生意,嫂嫂剁肉烧菜,小姑擦桌洗碗。

她俩行得正,坐得端,长期事实表现,人们内心才慢慢由轻视而转变为敬重了。

宣统二年,她三哥把十二岁的次子带回成都,正式过继给巧巧为子,可惜因为不是自己亲生又忙于生意疏于关爱,结果十六岁那年,偷偷跑上部队当了一名副官。

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店面扩大了,生意兴隆了,但她俩的青春也就在「一双小小的金莲」,急速的挪移中慢慢的流逝了。

为了避免闲言,店中「一无应门五尺之童」。

豆腐、羊肉,要客人自行购买,客人所付火费、饭钱,姑嫂多寡不争。

她俩由于操劳过度,民国二十三年,淑华首先病倒,万不得已找了一位远房族孙前来帮忙。

结果一年之间,姑嫂先后去世。

生前,有人叫她巧姑娘、四少奶;又有些人叫她陈四嫂、掌柜娘。

麻婆是她死后挣出来的招牌:麻,是别人对她美丽娇俏的怀念;婆,是别人对她年高德邵的尊称。

而麻婆豆腐竟成为四川出色的名菜,谁又能晓得这碗豆腐的背后,却有着数不尽的辛酸与奋斗,流不完的眼泪与汗水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