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二、训诂、校勘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
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如:△“三合也。
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古文或以为艸字。
读若彻。
凡屮之属皆从屮。
尹彤说。
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冒也。
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属皆从木。
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
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
”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训诂学笔记

训诂学笔记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与校勘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古籍经典、史书、群书、文集和各种文献遗存,以及古代文字、语言、音韵、文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语、句法、语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还原其原本的意义与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训诂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训诂:训指考证、解释,诂指解词义。
训诂即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和解释,揭示其真实含义的过程。
训诂学的核心目标是还原文献的原义,恢复其原本面貌。
在进行训诂研究时,学者根据古籍文献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解读的目的。
2. 校勘:校勘即校正、考察古籍的文本文字,确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古代手抄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差异、时间的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文本会产生各种错误和变异。
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校对、整理和考证,找出各种错误并加以修正,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字义学:字义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文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研究古文字的字义就成为了训诂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字义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版本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古代字典、诗经等古籍的解释,探索古文字的真实含义,揭示古代人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特点。
4. 考据学:考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实物和古籍版本的考察,找出真实的文献原貌和流传过程。
考据学不仅关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注重古籍的年代、版本、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据学家可以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找出最可靠的版本,并解决文本中存在的疑点和难题。
5. 语义学:语义学是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献中的语句结构和用词方式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古籍文献的语义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义学家通过对文献中语言的解构和剖析,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法上的差异,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
训诂术语

训诂学概念题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随文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文里插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自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一起作" 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一个同义复词。
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文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
而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一般的单音节实词和虚词;"训" 是指解释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叠音词。
6、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以语言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
训诂学名词解释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词的相关含义。
在语言中,一个词往往可以有多个意思和用法,这些意思和用法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上下位关系(即超(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同反义关系等。
训诂就是研究词的这些相关含义和关系的学科。
训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即实训和虚训。
实训是指同属一词义范畴的各个具体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等。
虚训是指不同词义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反义关系、同义关系等。
训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词的多个意思,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运用词语,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在翻译、辞典编纂、教学和语义研究等领域中,训诂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他认为形声字右边的声符也可以表义。
即同声符的字其义皆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从”农’’得声的字都有“厚”义等。
15.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个相反的意义,人们便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去解释另一个意义,这就是反训。
16.《方言》:是西汉学者扬雄利用许多孝廉和各地士兵聚集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的,全书九千字,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内容包括“绝代语释”(远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不同地域的方言)两部分。
这是前人研究方言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17.《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1877~1945)著,张相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
专门研究诗、词、曲中不曾有人解释的语辞,写成此书。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18.《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关于《尔雅》的作者,古来说法不一。
黄侃归纳众论,分为三说:一是郑玄认为《尔雅》是孔子门人作,刘勰、贾公彦并同其说;二是张揖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三是欧阳修认为《尔雅》是秦汉之际学诗者纂集传注而成。
近人罗常培同意后一说。
《尔雅》按训释内容分十九类。
19.《方言》: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作者是扬雄。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20.《释名》:是部“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的书,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全书八卷共二十七篇,《释名》为音训之书,问有义训(例不多);《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之例;21.《广雅》:十卷,魏·张揖撰。
本为增广《尔雅》的续书。
体例全依《尔雅》。
仍用十九篇旧目,即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各篇杂释百科名词。
所释训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三条,凡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后来辗转传写,被分为四卷,又析为十卷。
2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三十卷。
第一卷《序录》载有陆德明的自序和“条例”、“次序”、“注解传述人”的说明以及全书的总目。
其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札记》。
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撰述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兼辨训义。
23.说文四大家:清代“小学”兴盛,《研究《说文解字》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其中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即指此四人。
段玉裁是其中之巨蘖。
24.《十三经注疏》:西汉统治者独尊儒术,设《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在五经之外又加上《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代又加上《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尔雅》而成为十二经,宋代再加上《孟子》,是为十三经。
从汉代始,陆续有学者为经书作注。
至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贾公彦作《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义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义疏》,宋·邢呙又作《论语义疏》、《孝经义疏》、《尔雅疏》,孙夷作《孟子疏》,清‘阮元把汉魏人所作的注与唐宋人所作的疏合编为《十三经注疏》,流行于世。
《十三经注疏》中还加入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给各经注的音。
所以现在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经、注、释文、疏汇在一起的本子。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他认为形声字右边的声符也可以表义。
即同声符的字其义皆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从”农’’得声的字都有“厚”义等。
15.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个相反的意义,人们便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去解释另一个意义,这就是反训。
16.《方言》:是西汉学者扬雄利用许多孝廉和各地士兵聚集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的,全书九千字,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内容包括“绝代语释”(远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不同地域的方言)两部分。
这是前人研究方言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17.《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1877~1945)著,张相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
专门研究诗、词、曲中不曾有人解释的语辞,写成此书。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18.《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关于《尔雅》的作者,古来说法不一。
黄侃归纳众论,分为三说:一是郑玄认为《尔雅》是孔子门人作,刘勰、贾公彦并同其说;二是张揖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三是欧阳修认为《尔雅》是秦汉之际学诗者纂集传注而成。
近人罗常培同意后一说。
《尔雅》按训释内容分十九类。
19.《方言》: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作者是扬雄。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20.《释名》:是部“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的书,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全书八卷共二十七篇,《释名》为音训之书,问有义训(例不多);《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之例;21.《广雅》:十卷,魏·张揖撰。
本为增广《尔雅》的续书。
体例全依《尔雅》。
仍用十九篇旧目,即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各篇杂释百科名词。
所释训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三条,凡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后来辗转传写,被分为四卷,又析为十卷。
2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三十卷。
第一卷《序录》载有陆德明的自序和“条例”、“次序”、“注解传述人”的说明以及全书的总目。
其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札记》。
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撰述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兼辨训义。
23.说文四大家:清代“小学”兴盛,《研究《说文解字》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其中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即指此四人。
段玉裁是其中之巨蘖。
24.《十三经注疏》:西汉统治者独尊儒术,设《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在五经之外又加上《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代又加上《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尔雅》而成为十二经,宋代再加上《孟子》,是为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