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有感
马尾船政文化观后感

马尾船政文化观后感中国马尾船政局在中国近代工业史、海军史、教育史以及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中国船政博物馆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马江海战纪念馆(又名昭忠祠,纪念的是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阵亡的官兵)与之为邻。
该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层楼博物馆,博物馆内在不同的楼层设立了不同的战区,通过大量珍贵文物、文字、图片以及模型并从船政创建、人才培养、海军建设、重大海战、科技发展、文化建设六个方面来介绍中国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里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船政文化,凝聚着一代中华人民对振兴中华的梦想。
船政不仅仅是马尾的辉煌,更是中国近代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
博物馆里,当我徘徊在一件件文物前、当我驻步凝视在兵舰模型前,那悲惨的战争仿佛又重现在我的面前:自从188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1883年,法国发动中法战争,马江海战我军阵亡521人,这场战役让我们失去了多少优秀的英才啊!走在马江海战纪念馆,感受到烈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为了保卫我国海疆、抵御外国的侵略而牺牲了生命。
我们既为马尾船政取得的丰功伟绩感到无比的自豪,又为那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感到无比的悲伤,自豪与悲伤之感由然而生。
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遇之强敌,中华名族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轰响中觉醒。
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船政的诞生,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冀,带来了蓝色的梦想与期望。
沈葆桢等船证人物是晚清政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名臣,忧国忧民,廉洁清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可见一腔热血,一片忠心。
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在兴办船政、主持海防,还是在为官理政、兴利除弊等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卓越政绩。
然而,清廷的腐败和历史的局限,船政虽经一番艰苦创业,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
古老的昨天艰难离去,船政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观后感

马尾观后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乘车前往了马尾,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
虽然参观的时间并不长,但我从博物馆和纪念馆里的各种模型、先人遗物和历史资料中学对船政文化和马江海战了解了许多。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了与船政文化相关的人物的浮雕,各个历史人物的庄严姿态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开拓进取、爱国自强的精神,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的历史现状。
第二层为“船政概览”,造设船政衙门景观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场景,展板依次以洋务运动兴起背景,介绍左宗棠、沈葆桢创立船政之艰辛,集中反映船政之最。
中国近代船政的起因是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
1866年,左宗棠在提交给皇上的奏折中提出了设局造船,培养人才的请示,很快得到了批准。
于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自己开办的船政学堂以及相应的造船厂、舰队便于1866年成立。
清廷在福建闽江口的马尾设船政局,创办船政学堂,史称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
船政学堂的课程表、学生的笔记本、过境文书、录取证书等让我看到了前人的努力和他们所具有的精湛知识和技术,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他们锐意进取的决心。
在馆的二三楼,我逗留了很久,我看了当时的船政秦折,浏览了各个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英勇事迹,他们的救国兴国心之切努力之盛极大地触动了我,一种艰苦奋斗、勇克困难的心情油然而生。
走上四楼的展厅,设置了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在展馆中,陈列的是中国近代海洋舰队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木制到铁制、钢制,详细清楚地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
那大大小小的船舰模型,做工精细。
另外我也看到了造船厂所建造的飞机,我根据介绍了解到了当时造船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
这是我对当时福州船政的更深一步的认识,造船厂还可以制造出飞机,也体现了当时船政的先进程度及其在当时中国军工产业的重要程度。
参观完船政文化博物馆,我们一行人又前往了马江海战纪念馆。
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有感

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有感11月17日,在学校组织下,我们乘车前往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参观。
在这趟旅程中,晚清时期能人志士强军救国的努力和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官兵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让我印象深刻。
19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摧毁了腐朽的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大梦,船政博物馆一楼的展牌上,书写着这段屈辱的历史。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创建船政,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
两位有识之士拉开了四十余载船政大幕,借鉴西学,造舰船与育才并重。
二楼的展牌上,展示着左宗棠的奏书,“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的奏章,剖析利害处处体现了他的真知灼见。
我望着左公和沈葆桢的塑像深思,国家有难,若非此等有识之士铁肩担道义,浮萍飘摇的清政府在入侵的财狼面前必然只剩软弱和屈服。
二楼和三楼展示了船政局的筹划建造和行政办学等制度。
我惊奇地发现,在管理上,船政局多个厂房的管理体系精心设计,细致入微。
艺圃,也就是船政学校的开设课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八股取士法则的年代,船政局大胆挑战“私塾、官学、国学”等旧学教育,大胆革新。
学堂分为前后二堂,与现代教育相近的是,前堂设置了基础课程,包含算术、几何、微积分等,循序渐进,在数学物理基础上构建轮机、造船等专业课程。
此外,学堂对于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在半堂半厂的教学方式中可见一斑。
半天堂课的理论学习后,学生还应进行半天船厂的实践学习,五年的学业结业后,还有两年的舰上实习。
最让人惊异的是,除了中文,学堂的授课为法语授课,连课本亦是法文原版,除此以外,学生还要辅修英语,并派出了多位天才少年出洋留学。
这样的三语教学即使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是罕见的,我由衷地感觉到,“艺圃”的学习不是花瓶,而是真正专业性强,水平高的专业课程。
船政四十年间,涌现出詹天佑、严宗光等一批优秀人才,这与学堂严谨合理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
如果我们打破学术隔阂的时间可以前推,不被老旧教育观念束缚,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振兴之梦也不会滞后多年。
船政文化征文1000字

船政文化征文1000字《船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游福州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与马江海战纪念馆有感为了加强同学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的全面深刻理解,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概》实践课老师于20xx年11月9日带领我们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
谈及福州,就不得不提福州十大名片之一的福建船政。
福建船政创办于1866年,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由左宗棠、沈葆桢等清廷重臣于福建福州马尾创办的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建船政。
福建船政不仅仅是福州的历史名片,同时也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它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的促进作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大胆引进外籍人才及重视留学教育。
船政教育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传统的封建教育实行改革,开创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不仅推动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促成了近代高等教育的飞跃。
进入船政博物馆第二层,一眼就能见到庄严的船政衙门。
往里面走几步,便能看到左宗棠与沈葆桢的青铜雕塑,上面介绍了左宗棠与沈葆桢生平以及他们与船政之联系。
馆内还有多幅以洋务运动兴起为背景的展板。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它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
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一)
嘿,朋友们!我最近去了解了一下中国船政文化史,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还有那些造船的技术,哇塞,那可都是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零件的打造,每一艘船的下水,都好像在讲述着一段了不起的故事。
而且哦,这船政文化可不单单是造船,它还培养了好多厉害的人才。
这些人带着一身的本事,为国家的发展出了大力。
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要是没有当年那些人的努力和坚持,咱们现在的航海事业能有这么牛吗?肯定不能啊!
了解完这段历史,我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
咱们中国人就是牛,啥困难都挡不住咱们前进的脚步!
以后我可得多跟别人讲讲这船政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老祖宗的厉害!
《中国船政文化史观后感》(二)
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看完中国船政文化史的感受哈。
刚接触的时候,我以为就是普普通通造船的事儿,结果一看,哎呀妈呀,这里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你能想象在那么早的时候,咱们的前辈们就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去搞船政吗?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一心就想着要让国家在这方面强大起来。
那些造船厂里的工匠们,一个个手艺精湛,那认真劲儿,就像在打造一件绝世珍宝。
他们造出的船,那可不仅仅是船,那是希望,是梦想!
还有那些在船政学堂学习的学子们,他们刻苦努力,为的就是能多学点本事,为国家争光。
这船政文化呀,就像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
有奋斗,有挫折,更有成功后的喜悦。
我觉得咱们可不能忘了这段历史,得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不管干啥,都要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现在想想,我都还激动得不行呢。
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段了不起的历史,感受其中的魅力!。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精选五篇)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精选五篇)第一篇: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本周周末,班级组织一场马尾船政文化馆的参观活动,原以为是一次放松的“冬游”,而在参观之后却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
而真正使我震撼的不仅是按照一定比例精仿的战舰,更是这些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
这些无不体现了马尾船政厂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刻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首先,展厅第一层为序厅,以浮雕和圆雕组合,展示船政总体概况。
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创建船政。
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所谓“左创沈成”,择址于福建马尾的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开学堂、引人才,以及派遣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下图左四为沈葆桢)沈葆桢在咸丰六年离开北京初次担任江西广信知府,也就是俗称地方官员。
时当太平军进攻,曾国藩被困在江西北部,可谓是“风声鹤唳,一日一警”。
而这时的沈葆桢给福建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欲以闺中人为质”——把妻子最为“人质”。
众所周知,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其妻子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
他表明“官无眷属,则绅民咸谓其必逃,人无固志,虽极口劝谕,不足坚其信。
”,所以沈葆桢敦促妻子来到这一至危之地,向当地百姓表明其死守之心。
广信成功守城之后,曾国藩在奏折中表扬沈葆桢说,两年以来,江西各地之所以纷纷沦陷,都是因为地方主官未战先逃。
曾在此奏中还特别指出其妻子林普晴在此的作用,“其妻亦同在危城,无奴无婢”。
和沈葆桢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去爱自己的祖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国家希望你学成长大为国效命。
船政

观中国船政博物馆有感4月13日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层楼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的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
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眼前的一座浮雕,他集中展现了船政的独特文化内涵。
浮雕中的塔就是马尾的标志性建筑—“罗星塔”,又称为“中国塔”。
塔下的这两位就是船政的创办人—左宗堂、沈葆桢。
船政自1866年创办以来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培养人才,这四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从左到右分别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外交家翻译家陈季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海军名将萨镇冰。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层楼博物馆,在每一层为我概述船政的各方面内容。
从一到五曾一次为我们展示了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的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
在船政创办过程中,有两位很重要的人物:一位是湖光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另一位是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
当左宗棠积极筹建船政之时,朝廷下令将其调往陕甘任总督,调任之前,他向清政府推荐了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
沈葆桢,福州人,时任浙江巡抚,是林则徐的女婿,也是林则徐的外甥。
他当任船政大臣达九年之久。
经过他的一番苦心经营,马尾船政在两、三年之内就成为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
所以后人评价马尾船政是“创于左宗棠,而成于沈葆桢”。
走进二楼这座中式建筑就是船政衙门,当年在大门上挂着沈葆桢亲自题写的一副对联,“以一篑为实基,从古太难下无难事;至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这副对联也体现了沈葆桢富国强兵的决心。
左宗棠和沈葆桢都十分重视教育,清同治5年(1866年),洋务派的中坚力量,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择址福建马尾创建船政,洋务派代表人物沈葆桢接办首任船政大臣。
船政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纲领,设局造船、培养人才、建设海军。
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

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北马江海战烈士墓地(福州昭忠祠)为邻。
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国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
本馆展览通过大量珍贵文物、图片、模型以及各种仿真场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
2013年5月18日星期六,我们跟随老师来到福州马尾船政博物馆。
我们的参观点有三个,首先是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然后是马江海战纪念馆,又称“昭忠祠”,最后是罗星塔公园。
据史料记载: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始于一八六六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建福建船政局。
在博物馆里受熏陶,我惊叹于马尾船政的诸多第一:建造出第一艘木壳兵、商船“万年清”号;第一艘巡海快船“开济”号;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第一艘鱼雷快艇“建威”号;制造出海军航空兵第一批国产飞机;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海军陆战讲武堂”;送出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引进国外技术专家;组成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
福州船政还曾是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
当年的船政学堂,早已使用外语授课及用原文书本。
教授内容学、术并重,在当时的中国是最为现代化、最为西化的学校。
如此看来,如今不少学校的双语教学,也比百年前的船政学堂进步不了多少。
走进船政文化博物馆,历史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各大战争中出现的巡舰的模型把仿佛我们带回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当中,震撼之余,我也明白了如今的和平社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船政学堂的课程表、学生的笔记本以及各种船政科技令我看到了前人的决心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有感2016年5月28日星期六,我们跟随老师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
在这之前,我对中国的船政的了解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走进船政博物馆,那种感觉,那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碎片,却把那一幕幕的过去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该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依山而建的四层楼博物馆。
为我们展示了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的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等。
从踏入博物馆的第一眼的开始,我就被其宏伟的气势所折服。
里面也汇集了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
我们跟随着解说员的步伐,开始了船政之旅。
一楼陈列着两架大炮,锈迹斑斑,彰显着它悠久的历史,让人不禁遐想着当时激烈的战况。
紧随大部队上到了二楼。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尊2米多高的雕像。
仰望着这两尊雕像,我进入了深深的惘思当中。
夹杂着对他们的崇敬,以及他们为了中国船政事业而劳心劳力的佩服,我想起了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为中国的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哪怕只是在很小的方面。
再往上的观赏中,这种强烈的意识愈演愈烈。
我们不仅目睹了船政博物馆其馆藏丰富,让我们可以一饱眼福,而且还见识了在清政府腐败的年代,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像“哈尔滨”号,“和平号”等,也留下了各类宝贵的书籍。
更有水上飞机模型,古人铜像,烈士遗物等等。
船政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时代下,培养了不少人才。
而从中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才是船政文化。
走进船政文化博物馆,历史一幕幕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各大战争中出现的巡舰的模型把我们带回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当中。
震撼之余,我也明白了如今的和平社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船政学堂的课程表、学生的笔记本以及各种船政科技令我看到了前人的决心和努力。
先辈们在过去简陋的设施环境中尚且能够奋发图强,我们难道不应当向那些伟人看齐,奋发向上,充实自我,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他们么?
参观完船政文化博物馆之后,我们来到了马江海战纪念馆,即昭忠祠。
马江海战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阵亡的官兵而建成的。
纪念馆中陈列分两大部分:以文物、照片、模型等反映福建船政局的兴衰史;以烈士遗物、碑石、图片等再现中法马江海战的悲壮情景。
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华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中法马江海战。
由于清政府妥协求和,不敢抵抗,使福建水师仓促应战,796名官兵阵亡,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牺牲的福建水师官兵被安葬于马限山麓,1920年,由海军界和船政学校校友从京、沪、榕等地募捐经费,建立了马江昭忠祠,1984年重建,与烈士陵园、马限山炮台等合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
纪念馆为两进七柱三开间,大厅祀736位阵亡英烈灵位,展厅以大量珍贵的文物介绍中法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情况。
马江海战早已过去,而他的惨败依旧让我们触目惊心,在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我们的先烈们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为了争取今天的美好新生活,不惜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生生画面。
他们的生命虽然失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如今,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近代硝烟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不
能遗忘,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更加体会到责任与使命的意义。
这次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学期间,汲取各方面知识,学好专业内容,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