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2024年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2篇)

2024年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____年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____年,我有幸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对于这一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地方,我心生敬意。
马尾船政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受震撼和启发,对马尾船政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我首先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陈列馆,馆内陈列了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海洋航运、船政管理、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物和史料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闪烁着辉煌的光芒。
马尾船政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陈列馆中,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马尾木雕船模,这些船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可以看出,马尾船政文化是以马尾木雕船为标志的。
马尾木雕船是马尾船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船工的杰作。
马尾木雕船在形态设计上独具特色,船身线条流畅,雕刻精细,立体感强烈。
作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马尾木雕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陈列馆中,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马尾木雕船,有战舰、商船、渔船等,每一艘木雕船都别具匠心,展现了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木雕船模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它们我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辉煌和风采。
除了马尾木雕船,还展示了许多其他与船政文化相关的文物和史料,比如船舶工具、导航仪器、航海图册、律令册等。
这些文物和史料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马尾,曾拥有繁荣的船政制度,船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当时的海洋贸易和军事征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了解到,马尾船政制度以官府直接管理渔船、商船和战船,实行统一的制度和管理,有效地保障了船舶安全和经济利益。
参观过程中,我还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表演。
表演以马尾木雕船为主题,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马尾船政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表演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展现了船工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舞台装置也精心设计,营造了浓厚的海洋氛围。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怀揣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走进了马尾船政博物馆。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
但与我想象中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那种让人感到压抑的沉重,反而是透过那些陈列的展品,传递出了一种坚韧与拼搏的力量。
我最先看到的,是一艘按比例缩小的木质帆船模型。
那精致的工艺,让我仿佛能看到当年工匠们在船坞中挥汗如雨的身影。
船身上的每一块木板,每一根绳索,都像是在讲述着它们自己的故事。
我凑近去看,那木板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绳索虽然已经不再有当年的张力,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所承受的风风雨雨。
继续往前走,一幅巨大的壁画吸引了我的目光。
壁画上描绘的是当年船政学堂的场景,一群年轻的学子们,正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不禁在想,在那个年代,他们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和追求,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在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一些当年船政工人使用过的工具。
有锈迹斑斑的铁锤,有磨损严重的锯子,还有那已经弯曲变形的螺丝刀。
这些工具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当我想到它们曾经在那些能工巧匠的手中,打造出一艘艘坚固的舰船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工人,他紧握着铁锤,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铁块,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他却毫不在意,只是专注地完成着自己手头的工作。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模拟船舱的区域。
这里还原了当年船员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景。
狭窄的床铺,简单的餐具,还有那堆积如山的航海图。
我试着坐在那张床上,感受着船员们在漫长的航海途中的艰辛。
可以想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他们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了国家的航海事业默默奉献。
在博物馆的一角,有一个巨大的屏幕,播放着关于马尾船政发展历程的纪录片。
我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
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后来的逐渐壮大,再到经历挫折后的重新崛起,马尾船政的发展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前阵子,我去了一趟马尾船政博物馆,这一趟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深呐!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
但咱先不说那些宏观的历史意义,就单说我在馆里看到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展品,都足够让我在心里“哇塞”个不停。
我看到了一艘按比例缩小的木质战船模型,那精致的做工,仿佛能让我看到当年工匠们在船坞里挥汗如雨的情景。
每一块木板,每一根桅杆,都被打磨得恰到好处。
我凑近了仔细瞧,那船身上的木纹都清晰可见,就好像这艘船刚刚从海里航行归来,还带着海风的气息和战斗的痕迹。
还有那些古老的航海图,纸张都已经泛黄了,上面的线条和标记却依然清晰。
我盯着那些图,想象着当年的航海家们是如何凭借着这些简单却又无比重要的图纸,在茫茫大海上找到方向,开辟出一条条新的航线。
他们得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毕竟在那个时候,大海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的神秘领域。
在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一排锈迹斑斑的铁锚。
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却好像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波涛汹涌。
我能想象到,在狂风巨浪中,这些铁锚是船只唯一的依靠,它们深深地扎进海底,稳住船只,让船员们在颠簸中感受到一丝安全感。
如今,它们虽然已经退役,但那种坚韧和力量的象征永远不会消失。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面墙上挂满了老照片。
这些照片里的人物,有的穿着笔挺的制服,眼神坚定;有的则是在船坞里忙碌着,脸上沾满了油污。
他们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才有了中国船政的发展和辉煌。
看着他们的照片,我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其中有一张照片特别吸引我,那是一群年轻的学徒站在一艘新造的轮船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我不禁想,他们当时是不是在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驾驶着这艘船,驶向远方,为国家争光?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后来的航行中遭遇了危险,甚至失去了生命,但在那一刻,他们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在另一个展厅里,摆放着一些当年船政学堂使用过的教材和教具。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精选五篇)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精选五篇)第一篇: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本周周末,班级组织一场马尾船政文化馆的参观活动,原以为是一次放松的“冬游”,而在参观之后却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
而真正使我震撼的不仅是按照一定比例精仿的战舰,更是这些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
这些无不体现了马尾船政厂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刻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首先,展厅第一层为序厅,以浮雕和圆雕组合,展示船政总体概况。
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创建船政。
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所谓“左创沈成”,择址于福建马尾的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开学堂、引人才,以及派遣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下图左四为沈葆桢)沈葆桢在咸丰六年离开北京初次担任江西广信知府,也就是俗称地方官员。
时当太平军进攻,曾国藩被困在江西北部,可谓是“风声鹤唳,一日一警”。
而这时的沈葆桢给福建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欲以闺中人为质”——把妻子最为“人质”。
众所周知,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其妻子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
他表明“官无眷属,则绅民咸谓其必逃,人无固志,虽极口劝谕,不足坚其信。
”,所以沈葆桢敦促妻子来到这一至危之地,向当地百姓表明其死守之心。
广信成功守城之后,曾国藩在奏折中表扬沈葆桢说,两年以来,江西各地之所以纷纷沦陷,都是因为地方主官未战先逃。
曾在此奏中还特别指出其妻子林普晴在此的作用,“其妻亦同在危城,无奴无婢”。
和沈葆桢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去爱自己的祖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国家希望你学成长大为国效命。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马尾船政博物馆,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是一座展示中国古代海事文化的重要博物馆。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给我的观后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马尾船政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建筑,建筑外观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风格,犹如一艘巨大的船在海洋中矗立。
走进博物馆内部,展品丰富多样,从展示中国古代船舶模型的船舶馆,到展示航海历史的历史馆,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中国古代航海的辉煌与深远影响。
在船舶馆中,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船舶模型,包括贸易船、战船、渔船等等。
这些模型造型精细,细节处理入微,仿佛使我穿越时光,亲眼见证了古代航海的壮丽场景。
我总是被那些巨大的战船深深吸引,它们高大的桅杆和帆篷散发出的凛冽气息,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它们曾经的威武与荣耀。
历史馆中的展品更是引人入胜。
我看到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文物和图片,了解到中国古代航海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航海史的影响。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壁画展示,巨大的壁画上绘制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路线图,展示了郑和船队的庞大规模和对世界航海的贡献。
这令我更加骄傲和敬佩我们伟大的祖先们。
在观展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福建马尾船政制度的历史。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船舶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规范了船舶的建造和维护,还在航海活动中起到了保护和管理的作用。
通过展示和解说,我对这一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航海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除了丰富的展品和陈列,马尾船政博物馆还提供了多种互动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代航海的艰辛和壮丽。
比如,我参与了一场模拟航海的体验活动,通过操控船舶模型,亲身感受了航海的风雨飘摇,深刻理解了古代航海者的勇气和智慧。
总的来说,参观马尾船政博物馆是一次充满知识和情感的旅程。
通过参观,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航海文化的伟大与博大精深。
这座博物馆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航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伟大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400字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400字第一篇:《船政往事》那天,阳光正好,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了马尾船政博物馆。
一进大门,就被那艘按比例缩小的“扬武”号模型吸引了。
我围着它转了好几圈,想象着当年它在海上乘风破浪的样子,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
博物馆里头,每一件展品都好像在诉说着一段历史。
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老照片,看着那些穿着军装的先辈们,感觉他们离我们很近又很远。
特别是看到林则徐和沈葆桢的照片时,脑海里浮现出他们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画面,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敬佩。
走着走着,就到了模拟船舱的地方。
我钻进去,坐在舵手的位置上,假装自己是指挥官,指挥着整艘船前进。
小伙伴们在一旁笑得前俯后仰,说我要是真当了船长,船肯定开到菜市场去了。
玩笑归玩笑,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那份责任和荣耀。
参观完博物馆,走在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那些先辈们为了国家做了那么多,我们这一代人也不能落后。
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有限,但至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好好学习,将来也能为国家做贡献。
第二篇:《穿越时空的对话》周末,我跟爸妈一起去了马尾船政博物馆。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踏入这样的地方,心里挺忐忑的,不知道会看到些什么。
刚进门,就被那巨大的船模给震住了,爸妈说这是当年的战舰模型,看着真威风。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个展室,里面挂满了黑白老照片。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的讲述着海上的战斗,有的记录了造船厂工人们辛勤工作的瞬间。
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那些英勇的先辈们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船政学堂的部分。
原来,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我站在那些泛黄的课本前,想着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心里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前辈们的努力,可能我们现在的生活还会落后很多。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没说话,脑子里全是今天看到的一切。
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场,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好好学习,不断进步。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走进了马尾船政博物馆。
刚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
然而,这种厚重并没有让我感到压抑,反而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望。
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和模型,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踱步在展厅中,目光被一艘巨大的船模所吸引。
那精致的构造,逼真的细节,让我仿佛看到了它在海上乘风破浪的英姿。
凑近去看,船身上的每一块木板、每一个铆钉,都像是有着自己的故事。
我站在那里,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造出这样一艘艘坚固的船只。
他们或许汗流浃背,或许日夜操劳,但他们的眼神中一定充满了坚定和自豪。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些古老的航海工具,有罗盘、望远镜,还有那些已经泛黄的航海图。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在当时却是航海者们最宝贵的依靠。
我不禁感叹,在科技尚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凭借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海洋,去探索,去冒险,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钦佩的勇气啊!在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一些船员们的生活用品。
有粗糙的碗碟,有破旧的衣物,甚至还有一封封字迹模糊的家书。
看着这些,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这些物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船员们生活的艰辛。
他们远离家乡,漂泊在茫茫大海上,思念着亲人,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多媒体展示区。
屏幕上播放着一段关于船政历史的影片,那生动的画面,激昂的解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当年船政的兴衰荣辱。
从创办船政学堂,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到制造出一艘艘先进的舰船,再到经历战争的洗礼,船政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在博物馆的一角,有一面墙上挂满了船政先驱们的画像。
他们有的目光坚定,有的面带微笑,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船政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我站在这面墙前,凝视着这些画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

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在中国的福建省有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地方——马尾。
马尾因其独特的船政文化而闻名于世,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就是这一文化的代表。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对于这次参观,我有很深的感受和心得。
博物馆位于马尾镇的船政街,建筑独具特色,仿古风格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船模,这就是马尾船政的象征。
马尾船政是明清两代间严格的水上管理制度,马尾的船政制度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船只,打击海盗活动,维护海上秩序。
这艘船模是马尾船政的标志,它的存在代表着这个时期的辉煌。
参观博物馆的整个过程让我对马尾船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马尾船政的历史资料和展品,这些展品展示了马尾船政的起源和发展,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船政的重要性。
同时,博物馆中还有很多生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马尾船政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了马尾船政的历史,让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参观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尾船政的传统民俗文化。
马尾船政不仅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还有着独特的庆典活动。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马尾船政庆典的展品和资料,了解到马尾船政庆典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庄重隆重。
这些庆典活动是马尾船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到马尾船政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参观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尾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尾船政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制度,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了解到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和发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特殊的制度。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马尾船政的庆典活动和传统民俗文化,这些都展示了马尾船政的丰富内涵和民众对于这一文化的热爱。
参观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了解到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和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浪奔浪流,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
英雄人物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影踪,青山却依旧矗立。
在福州,当年轰轰烈烈地创办马尾船政的仁人志士已不在,但船政的文化并未消失,世人仍旧铭记。
走进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昔日那彪炳中国近代史的马尾船政就展示在眼前。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福州市经济技术经济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前身是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
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
博物馆的前方是一座长长的雕塑墙,那些浮雕展示了当年福建船政的辉煌。
还有一架白色的水上飞机,飞机上的漆已脱落得所剩无几,但丝毫不会减少我们对它的兴趣,我和伙伴们仍兴致勃勃地围着它拍照。
之后进入博物馆的门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座巨大的铜质浮雕——“铁石同心”,这座浮雕再现了当年创立船政之艰难。
而浮雕上几位穿官袍、戴乌纱的创始人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墙上的壁画让我们仿佛回到马江海战的关键时刻,对于打还是不打,和面对嚣张的法国军队,最后还是服从上级的指示,沉默的选择无力的死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火热的心,激扬的斗志,还有摩拳擦掌的气焰,但一切的一切都已成定局。
然后再转向大厅的右侧,看那以蓝色灯光营造出蓝色海洋的氛围的展厅,一片静谧蔚蓝,在这当中,一艘当年福建船政建造的木质帆船正在扬帆。
二楼过道上有一道古香古色的大门,是原船政局的大门,虽然是翻新的,但那古式造型依旧能从中感受历史带来的沧桑感。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致格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这是沈葆桢为当年的马尾船政局撰写的头门联。
据说当时兴办船政局,被列为“非常之举”,为了完成创办使命,沈葆桢特在头门撰联,以儒家“格物致知”学说,抵制保守派非议,提出精益求精,力求成效的要求,做人进出振作。
展厅墙上悬挂着许多船政时期的物品,不乏有当时的用地图、钱币、海军徽章、船政先辈留下的扳指等小物品配饰;展厅中也陈列着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用过或出海远渡带回来的“大家伙”,例如英文打字机、造型难辨的早期的电话、笨
重的地球仪等等。
众多展品都已是锈迹斑斑,有一些还破损严重,只能依稀辨出大概轮廓,但就是这些岁月刻画的痕迹,才让我们更清楚感受到过往历史与现今的差异,回眸历史,感受旧时文化。
开放展示的还有一处是模拟船舱,地板、桌椅、墙壁都是木制的,看起来特别简洁,我们站在船舱门口,往里看船壁上的舷窗,宛如真的身处于轮船中。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节目,是探访一个在海上拼搏快一辈子的老海员,老人叙述的经历没有冒险也没海上奇遇,就是这么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年少时的他总是盼望着出发,期待着起锚那一瞬溅起的浪花,因为那是代表新航程出发的信号;但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上,四周除了水还是水,广阔的海面总会带给人莫名状的恐惧,唯有轮船一直坚固和身边的伙伴能让心中感到安全,那船就是他和其他海员在海上的另一个家。
在文化馆展厅岩壁上,就悬挂有一只船锚,漆着的新黑漆,像掩盖不住岁月侵蚀的痕迹般,仍可寻些许锈迹;绕着碗口粗的铁链,粗糙而沉重,想必也历经了不少的风浪。
在三楼展厅有模拟当时教学的场景房间,里面的铜人栩栩如生,面容神情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船政学子热切学习知识的情景,在当时,船政学堂还请了外国老师来教学,可见当时政府对创办船政的重视。
展厅陈列有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船政精英用过的物品,馆内也有介绍他们的事迹,让我们对当时的那些船政精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据说那时船政学堂招收学子的范围扩大到下层平民,学堂的待遇很是不错,既有教授知识又有工资能拿。
再往上的展厅,设置了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在展馆中,陈列的是中国近代海洋舰队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木制到铁制、钢制,详细清楚地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
那大大小小的船舰模型,做工精细,很是好看;还有些船只模型很小巧,但船的桅杆、绳索、旗帜、大炮都有。
这些虽然只是模型,但通过模型我们也已能想象到真正战船的浩大,那时船政先驱们一步一步摸索学习建造的,相信当年的造船知识对现如今的造船界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船政文化博物馆内在不同的楼层设立了不同的展区,通过大量珍贵文物、船模、船政精英塑像、车床、罗经、舵轮、海军日记、古炮、照片、文字介绍等展品,以及各种仿真场景,从船政创建、人才培育、海军建设、重大海战、科技发展、文化建设六个方面来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
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国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说明了马尾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马尾船政虽因历史局限只持续了短短几十多年,但它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马尾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
马尾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
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关人才。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由左宗棠创办的船政局,制造出了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的供应基地,推动了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
而马尾船政做出的贡献不单单只在航海上,它也在航空方面颇有成就。
不仅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是中国航空业的的摇篮。
马尾船政的发展开创出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由船政培养和造就的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先辈们。
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
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以及他们背后为中华之崛起的努力时常让人们忆起,而马尾船政局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深深的印迹,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站在博物馆顶层,看着馆中悬挂着的战船、旗帜,脑海中不自主地想起那一场场江海战役:震耳的战炮不断地轰炸着,燃烧的炮弹穿透过战船硬厚的船板,
溅起的木板于天空划过一道弧线,又重重砸在海面;炮火声、喊叫声不停歇,千疮百孔的船只已无力停在海面,向着海底沉去,但是战斗还在持续,想赢的信念支撑着士兵继续战斗……
一艘船舰一个摄人心魄的故事,物已消逝,只留下些许遗物让后人缅怀。
时代步伐依旧前进,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艘兵舰”或“中国近代第一艘水上飞机”的新鲜物,现如今也都归为老古董了。
但马尾船政文化精神却还像冉冉升起的旭日,不老去,不消逝,历百年还影响着我们,相信它还会继续影响,因为它是福州人民涵泳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