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马尾船政文化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介绍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介绍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以一家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原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截至2021年,博物馆藏品总数1280件(套),珍贵文物数460件(套)。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以“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为核心,分为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
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船政的创办历史、生产制造、海军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展示了船政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包括船政工厂遗址出土的瓷器、石器等文物,以及大量有关船政历史的研究文献和书籍。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船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州马尾)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州马尾)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昭忠路)
馆前广场大型浮雕
序厅合影
馆分五层
一层序厅
二层船政概要
左宗棠,中国船政奠基人
左宗棠秦折
沈葆桢,首任总理船政
左宗棠铜像
沈葆桢铜像
参观者在二人之间
沈葆桢主政九年,成果斐然
三层科教夙兴
严复十三岁以第一名考入船政,为沈葆桢器重
李鸿章在各地办船政学校。
其中有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法国人日意格受到重用
舰船内仓
人才辈出,严复、詹天佑均毕业于马尾船政
高鲁,1905年毕业于船政学堂,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四层产业先驱
建造的各种舰船
水上飞机
五层海军根基
海军世家
沈葆桢画像
归来兮马江魂。
2024年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2篇)

2024年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____年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____年,我有幸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对于这一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地方,我心生敬意。
马尾船政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受震撼和启发,对马尾船政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我首先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陈列馆,馆内陈列了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海洋航运、船政管理、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物和史料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闪烁着辉煌的光芒。
马尾船政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陈列馆中,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马尾木雕船模,这些船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可以看出,马尾船政文化是以马尾木雕船为标志的。
马尾木雕船是马尾船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船工的杰作。
马尾木雕船在形态设计上独具特色,船身线条流畅,雕刻精细,立体感强烈。
作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马尾木雕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陈列馆中,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马尾木雕船,有战舰、商船、渔船等,每一艘木雕船都别具匠心,展现了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木雕船模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它们我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辉煌和风采。
除了马尾木雕船,还展示了许多其他与船政文化相关的文物和史料,比如船舶工具、导航仪器、航海图册、律令册等。
这些文物和史料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马尾,曾拥有繁荣的船政制度,船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当时的海洋贸易和军事征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了解到,马尾船政制度以官府直接管理渔船、商船和战船,实行统一的制度和管理,有效地保障了船舶安全和经济利益。
参观过程中,我还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表演。
表演以马尾木雕船为主题,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马尾船政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表演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展现了船工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舞台装置也精心设计,营造了浓厚的海洋氛围。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精选五篇)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精选五篇)第一篇: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本周周末,班级组织一场马尾船政文化馆的参观活动,原以为是一次放松的“冬游”,而在参观之后却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
而真正使我震撼的不仅是按照一定比例精仿的战舰,更是这些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
这些无不体现了马尾船政厂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刻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首先,展厅第一层为序厅,以浮雕和圆雕组合,展示船政总体概况。
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创建船政。
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所谓“左创沈成”,择址于福建马尾的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开学堂、引人才,以及派遣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下图左四为沈葆桢)沈葆桢在咸丰六年离开北京初次担任江西广信知府,也就是俗称地方官员。
时当太平军进攻,曾国藩被困在江西北部,可谓是“风声鹤唳,一日一警”。
而这时的沈葆桢给福建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欲以闺中人为质”——把妻子最为“人质”。
众所周知,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其妻子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
他表明“官无眷属,则绅民咸谓其必逃,人无固志,虽极口劝谕,不足坚其信。
”,所以沈葆桢敦促妻子来到这一至危之地,向当地百姓表明其死守之心。
广信成功守城之后,曾国藩在奏折中表扬沈葆桢说,两年以来,江西各地之所以纷纷沦陷,都是因为地方主官未战先逃。
曾在此奏中还特别指出其妻子林普晴在此的作用,“其妻亦同在危城,无奴无婢”。
和沈葆桢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去爱自己的祖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国家希望你学成长大为国效命。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船政学堂印记此塔可将船政学堂和马尾港收入眼底闵江风光闵江上英国领事馆教堂旧址英国领事馆旧址马尾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战舰。
马尾炮台马尾港马限山公园位于马尾区马限山东麓,园内榕树擎天,生机盎然。
山上的中坡炮台和英国领事分馆、圣教医院、梅园监狱等遗迹保存完好。
山下有昭忠祠、甲午中日海战福建籍烈士陵园、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透视船政的一个缩影,无不散发着历史的凝重感。
<img alt="随着福建船政规模渐大,英国人为监视船政、收集情报,1870年在马限山建福州领事馆分馆。
DSC01480"src="/7m8dncO5iaPVPY9xCM10lg= =/3342515348440006779.jpg" data-pictureid="23924453" data-photoid="6982948735"data-operation="showlightbox" style="max-width: 650px;"> 随着福建船政规模渐大,英国人为监视船政、收集情报,1870年在马限山建福州领事馆分馆。
<img alt="圣教医院为福建协和医院前身,1901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募款筹建,此为院长公寓。
DSC01438"src="/Vw4D62IcOM0oarcdf12IJg==/ 2221963466155436578.jpg" data-pictureid="23924454" data-photoid="6982878786"data-operation="showlightbox" style="max-width: 650px;"> 圣教医院为福建协和医院前身,1901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募款筹建,此为院长公寓。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介绍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的一座博物馆,主要展示马尾船政的历史、文化和相关的艺术品。
马尾船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船政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坐落在福州市马尾区的著名景点“马尾码头”旁边,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博物馆分为展览区、文物保护区、休息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展览区是博物馆的核心部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马尾船政文化遗产。
进入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几个大字,彰显了博物馆的身份和地位。
接着,游客可以看到一座精美的仿古建筑,这就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外观设计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步入建筑内部,展厅宽敞明亮,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展示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和发展。
在展览区,游客可以了解到马尾船政的起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马尾船政起源于唐代,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船政制度,主要管理和监督福建沿海的航运和贸易。
马尾船政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尾船政逐渐衰落,最终在清朝末年废止。
博物馆内还展示了大量的马尾船政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模型船、船政文书、船政官印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马尾船政的制度和运作方式,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海上贸易的兴盛。
游客可以通过观赏这些文物,了解到马尾船政的独特之处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除了展览区,博物馆还设有文物保护区和休息区。
文物保护区是专门用来保存和修复文物的地方,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到文物保护人员的工作过程,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休息区则提供了舒适的座椅和饮水设施,方便游客休息和观展之余的交流和思考。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如专题讲座、文化沙龙等,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马尾船政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马尾船政的机会,也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马尾船政博物馆解说词

马尾船政博物馆解说词
马尾船政博物馆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是一座展示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和海防历史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以马尾船政为主题,展示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制度、管理和文化。
马尾船政是中国近代海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于明朝中期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清末,为中国海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博物馆展示了马尾船政的各种制度文件、资料、模型等,生动地展现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内还展示了海防历史的相关展品,如海军制度、海防历史的实物文物等,它们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机会。
博物馆还设有多个主题展览室,如“船政制度展厅”、“海军历史展厅”、“海防文化展厅”等,每个展览室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相关主题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博物馆还有一个多媒体展厅,让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方式更加生动地了解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和海防历史。
马尾船政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博物馆,它为观众提供了了解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和海防历史的绝佳机会。
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

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在中国的福建省有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地方——马尾。
马尾因其独特的船政文化而闻名于世,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就是这一文化的代表。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对于这次参观,我有很深的感受和心得。
博物馆位于马尾镇的船政街,建筑独具特色,仿古风格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船模,这就是马尾船政的象征。
马尾船政是明清两代间严格的水上管理制度,马尾的船政制度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船只,打击海盗活动,维护海上秩序。
这艘船模是马尾船政的标志,它的存在代表着这个时期的辉煌。
参观博物馆的整个过程让我对马尾船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马尾船政的历史资料和展品,这些展品展示了马尾船政的起源和发展,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船政的重要性。
同时,博物馆中还有很多生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马尾船政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了马尾船政的历史,让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参观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尾船政的传统民俗文化。
马尾船政不仅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还有着独特的庆典活动。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马尾船政庆典的展品和资料,了解到马尾船政庆典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庄重隆重。
这些庆典活动是马尾船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到马尾船政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参观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尾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尾船政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制度,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了解到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和发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特殊的制度。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马尾船政的庆典活动和传统民俗文化,这些都展示了马尾船政的丰富内涵和民众对于这一文化的热爱。
参观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了解到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和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煌马尾船政文化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外面景观
马尾船政的开山鼻祖--左宗棠和沈葆祯。
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是马尾船政的创始人,而第一任马尾船政大臣是洋务派务实人物沈葆桢,马尾船政有“左建沈成”的说法。
左宗棠,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
1866 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
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沈葆桢,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
沈葆桢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舅舅——林则徐,他对沈葆桢的少年时代乃至一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林则徐将次女嫁给沈葆祯,亲上加亲。
1866年春,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行辕设在福州。
8月,清廷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轮船制造局的奏折,决定在马尾江的三岐山下建设船政局,即以后的福州船政局。
10月,左宗棠因陕西回民起义,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到宫巷请沈葆桢出山。
然而,左宗棠两次探望沈葆桢时都被沈以“重孝在身”推诿了。
左宗棠也知道沈葆桢有许多难处,忙又奏请朝廷给沈葆桢有专事奏折权,“凡船政奏折无需经过巡抚衙门,仍由沈葆桢会臣领衔”。
左宗棠第三次到宫巷,亲口对沈葆桢说:“朝廷已特命总理船政,由部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
其经费一切会商将军、督抚,随时调遣,责成署蕃司周开锡不得稍有延误。
”沈荷桢点头首肯。
于是沈葆桢服期未满,只得出任“马尾船政大臣”。
左宗棠离任时为何选沈葆桢接替自己的职务呢?他自己曾说:“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
此唯沈公而已。
” 坚持不懈、勤勤恳恳是沈葆桢一直被同僚所称赞的品德,这是其一;沈葆桢爱好读书,涉猎广泛也是出了名的,在他幼年的时候就从舅舅林则徐身上得到了一些关于洋务的了解,在江西巡抚任上妥善的处理了法国传教士与当地居民的纠纷,在和洋人打交道中有一定的能力,这是其二;
其三,沈葆桢是本地人,在当地办洋务会得到群众的更多支持,遇到的阻力小。
1866年12月,福建船政局破土动工,次年7月,沈葆桢正式赴任船政大臣。
一上任他就发现要胜任这一职位,所需要调动的知识和能量远远超过了他昔日的想象,许多东西都要从零学起。
在办船政局的同时,他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开办了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招募学生学习近代科学、造船和舰船知识,学制5年。
次年正月,又创办艺圃,学制5年,培养监工人才。
艺圃为中国最早的技工学校。
正月29日,管轮学堂创办,培养轮机管理人才。
船政局在沈葆桢主持管理下,招聘外籍技术人员、招考水手,向国外购买机器和木材等原料,工厂建设初具规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869年,福州船政局自制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准备下水。
法国监工达士博和法国领事巴士栋都坚持要法国人来引港,百般要挟,但沈葆桢皆不为所折。
他说,“引港是中囯政府的主权,这个权不能让给外国政府。
”由于他的坚持,才保住马尾的“港口权”。
随着马尾船厂的投产,19世纪70年代,清廷命令沈葆桢开始组建南洋和福建船政两支水师。
为了解决造船所需的原料,沈葆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矿、办厂、冶铁炼钢,实现了自给。
重型厂矿的开办是实现近代化和建设近代国防的基础,在这方面沈葆桢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四位是学堂最值得骄傲的学生,他们应该是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
严复,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担任过北大和复旦校长。
詹天佑,广东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萨镇冰,原籍雁门,世居福州朱紫坊,他经历了前清、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当过海军司令和福建省省长。
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
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
邓世昌,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生平事迹天下人都知道。
马尾造船厂,离博物馆很近。
景点在厂内,估计平时去参观的人不多,门口保安连里面旅游管理部门的电话都找不到。
我们进去后,先在旅游管理办公室买门票,票价也是15元。
厂内正在造船,许多年没有感觉到工人阶级力量如此的强大了。
这个场景跟样板戏《海港》中唱的一样:“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一抓就起来,哈哈
哈”。
福州马尾造船厂始建于1866年12月23日,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家机器造船厂。
当时主持船政的沈葆桢等人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船厂在开办不久就达到相当规模,船台、船坞、起吊设备等设备都很完善,那时候工厂就配有60吨的起重机,可以造三千吨的轮船,还有盖了五十座车间。
可以说当时的马尾造船厂在中国及整个远东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
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马尾造船厂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毁于战乱炮火,有的坍塌于风侵雨蚀,只有部分厂房设施保存到现在,成为中国工业化源头的实物见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生产船用蒸汽机的轮机厂。
这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法式风格机械车间,就是现今中国最古老的机械车间--当年船政生产船用蒸汽机的轮机厂。
船政轮机厂占地面积有三千平方米,左宗棠曾经提出'用机器来制造船用蒸汽机',当年轮机厂里的很多机器都是从欧洲买来的。
蒸汽机引发了西方的工业革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机是在1871年在这个船政轮机厂造出来的。
轮机厂车间很有特色,当年整个造型和布局都是法国人设计的,法国人按这个图纸盖的车间,这种厂房就盖两座,一座在法国,一座就在中国的马尾。
法国那边早就没有了,马尾的这座也就剩三分之二,另外那三分之一在抗日战争年代被日本飞机炸毁掉了。
轮机厂车间的外墙相当厚,有90多公分,车间顶部的木头框架据说都是从东南亚买来的花梨木,相当牢固。
铸铁的柱子还有当时一些吊车行走的轨道,还都保留着。
历时一百多年,这座车间2005年时还在正常开工生产,2006年才把全部机器撤出,改为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现在这个车间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现今中国土地上最古老的一座生产车间。
我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于马尾,是水上飞机,这是飞机模型
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可操纵的动力飞机。
中国是制造飞机比较早的国家,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的制造者们,经一年多时间禅思竭虑地努力制作,终于在1919年8月成功地造出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一一“甲型一号”,时距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首制原始动力飞机仅十余年。
鉴于国产机的首制成功意义突出,时北洋政府总统曾发出嘉奖令加以表彰。
地处马江之畔的马尾船政,继孕育出近代中国海军后,又成为我国航空业的摇篮。
这是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据说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
马尾船政制造的飞机座椅。
再现当年场景
当地村民手上找到散落各处的文物。
绘事院
初名“绘事楼”画馆,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是法国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
上层为绘事楼(绘事院),是绘制船身构造图样、绘制机器图样以及测算、设计场所;下层为合拢厂(安装车间)。
建筑清水红砖,钢柱,工字形钢梁,落地拱窗,四面坡屋顶,屋面梁架内设一层阁楼,建筑面积881.2平方米。
1986年12月绘事院开辟为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
在世界各国船厂中,轮机厂与绘事院这类建筑物已极为罕见。
楼下倒品字形摆放有三尊炮,有岸炮和舰炮。
楼上是船厂的陈列馆
伴随历史的发展,受航道和地域的影响和限制,造不出大船,也没有诞生出泰斗式的人物,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东西了。
法式钟楼,建于1926年,辛亥革命后船政改称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的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为号令全厂的作息而建立的,是按造法国的图式设计的所以叫“法式钟楼”。
高 18.2米,呈方形五层结构,层层收分,为宝塔式。
五层四方各镶一时钟面,时钟由造船所仪表车间精制,径1米;内安装钟表转动装置,按时敲点。
上为八角楼顶,顶上安装南北指向标杆和风向标,高2米。
当时造船厂用钟声通知工人上下班。
已被炸毁。
楼内还装有汽笛,鸣笛声远达长乐营前。
底部上刻有“总务处”三个字,底层边长3.94米,楼高3.40米,原来是作为办公场所用。
沈公榕,当年造船厂填滩为地,有一年洪水泛滥,冲陷厂房一角,沈葆桢号召人人植榕树。
为纪念倡导植树者,所以称“沈公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