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特大桥钻孔波速测试报告
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Ⅰ、工程概况拟建xx特大桥位于xx之间,拟建桥梁为横跨国道和河而设,大桥分左右两线,左线起止点里程桩号为ZK0+895.226~ZK1+785,桥全长916m,中心桩号为ZK0+358,主跨为310m;右线起止点里程桩号为K0+884~K1+785,桥全长916m,中心桩号为K1+358,主跨为310m;上部结构为双塔斜拉桥+装配式连续T梁,桥址区两端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便利。
我公司于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采用钻探方法对该桥址进行了施工图优化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本次勘察共布设钻孔27个(钻孔编号为YQZK1~YQZK21、ZQZK1~ZQZK17,其间的孔号排列不连续)。
并利用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钻孔1个(CQZK102)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察钻孔26个(SQZK116~SQZK152,其间的孔号排列不连续),所完成的外业工作量如下表1:表1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完成工作量汇总表Ⅱ、桥区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桥位区位于xx河两岸侵蚀阶地和两岸的侵蚀、溶蚀重丘-低山地貌,拟建桥梁呈北西-南东走向横跨xx河,桥址处河面宽约200m,该河四季通航,现航道等级为Ⅴ级,拟规划为Ⅲ级;水流方向与桥梁走向基本垂直,设计水流量为30000m3/s,设计水位212.10m,通航水位175.0m。
沿线路轴线地面高程为162.92m~293.00m,相对高差约为130.08m。
桥址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xx河两岸地形陡峭,基岩裸露,自然地面坡角为30°~45°局部达60°,桥址区属侵蚀丘陵-低山地貌单元。
二、气象与水文测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秋雨连绵、冬暖多雾、四季气温变化特征明显。
历年最大风速31.5m/s,平均风速1.4m/s,多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2.7℃,平均最高气温34.2℃,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月平均气温7.1℃,最大平均日温差17.6℃(1997年5月1日),年积温6635.3℃,年无霜期331天,年日照131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水气压为17.70kPa。
石头寨特大桥报告

附加说明1、报告未加盖本中心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检验、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未经本中心批准,不得复制检验报告(完整复制除外),复制报告需加盖检验专用章,否则无效;4、涂改、部分提供或部分复制检测报告无效;5、对本报告有疑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本检测中心提出书面申请材料;逾期不予受理,并视为认可接受。
6、对于送样试验检测,仅对送样样品的试验检测数据负责,不对送样样品所代表的批量负责。
7、本中心提供试验检测报告的检索查询服务,可通过电话、传真对检测报告的真伪、有效期等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8、本报告未经本检测中心同意,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金阳知识经济产业园10-01-02号邮编:550000电话:(0851)4756076 传真:(0851)4756078汕昆高速公路(贵州境)板坝至江底桥梁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报告一、仪器设备检测设备:采用智能声波检测仪(RSM-SY5)。
二、基本原理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由超声脉冲发射源向混凝土内发射高频弹性脉冲波,并用高精度的接收系统记录该脉冲波在混凝土内传播过程中表现的波动特性;当混凝土内存在不连续或破损界面时,缺陷面形成波阻抗界面,波到达该界面时,产生波的透射和反射,使接收到的透射波能量明显降低;当混凝土内存在松散、蜂窝、孔洞等严重缺陷时,将产生波的散射和绕射;根据波的初至到达时间和波的能量衰减特性、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等特征,可以获得测区范围内混凝土的密实度参数。
测试记录不同侧面、不同高度上的超声波动特征,经过处理分析就能判别测区内混凝土存在缺陷的性质、大小以及空间位置(和参考高度)。
在基桩施工前,根据桩直径大小预埋一定数量的声测管,作为换能器的通道。
测试时每两根声测管为一组,通过水的耦合,超声脉冲信号从一根声测管中的换能器中发射出去,在另一根声测管中的换能器接收信号,超声仪测定有关参数,采集记录储存。
波速测量实验报告

波速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波速的概念和测量原理。
2、掌握利用不同方法测量波速的实验技能。
3、研究波速与介质性质、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波速是指波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常见的波有机械波(如声波、水波)和电磁波(如光波)。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机械波中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驻波法根据波动理论,当两列频率相同、振幅相同、传播方向相反的波在同一直线上相遇时,会形成驻波。
在驻波中,波腹处的振幅最大,波节处的振幅为零。
通过测量相邻两个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半波长,从而计算出波长。
已知声波的频率,根据波速公式 v =fλ(其中 v 为波速,f 为频率,λ 为波长),即可计算出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相位比较法利用示波器观察两个同频率正弦波的相位差来测量波长。
在示波器上显示出两个同频率正弦波的图像,通过移动接收换能器,观察两个正弦波的相位变化。
当相位差变化2π 时,接收换能器移动的距离即为一个波长。
三、实验仪器1、信号发生器2、示波器3、声速测量仪(包括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4、游标卡尺5、米尺四、实验步骤1、驻波法测量波速(1)按照实验装置图连接好仪器,将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平行放置,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2)打开信号发生器,调节输出频率,使示波器上显示出稳定的正弦波图像。
(3)缓慢移动接收换能器,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当出现驻波时,记录相邻两个波节之间的距离。
(4)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多组数据。
2、相位比较法测量波速(1)连接好实验仪器,将示波器的两个通道分别接入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的输出信号。
(2)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示波器上显示出两个清晰的正弦波图像。
(3)缓慢移动接收换能器,观察两个正弦波的相位变化,当相位差变化2π 时,记录接收换能器移动的距离。
(4)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多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驻波法测量波速的数据处理频率 f1 =______Hz ,相邻波节距离 d1 =______cm ,计算波长λ1 = 2d1 =______cm ,波速 v1 =f1λ1 =______m/s 。
铁路桥梁基桩工程质量检测结果报告(模板)

浇筑日期 ****/**/**
检测日期 ****/**/**
检测方法
仪器设备及
编号
强度 等级
桩身 波速
m/s
**** ****
声波透射法/低应变法
******** 编号:***
完整性 缺陷位置及描
类别
述
****
****
2 **** **** **** ****/**/** ****/**/** **** **** ****
******项目 铁路桥梁基桩工程质量检测结果报告(模板)
编号:**********
单位工程
********大桥
墩(台)号
***墩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序 基桩 号 编号 1 ****
设计 桩长 (m)
****
********公司 ********项目经理部
********公司
设计 桩径 (m)
****
****
3 **** **** **** 以下空白
****/**/**
****/**/** **** ****
****
****
检测评判 依据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19
检测结论
依据《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19评定,所抽检的********墩*根基桩 桩身完整性类别:Ⅰ类桩*根,Ⅱ类桩*根,Ⅲ类桩*根,Ⅳ类桩*根。
检测人 复核人
检测单位
********公司
批准人
报告日期
****年**月**日
波速报告

波速测试报告
一、概况
我公司于2014年10月17日至12月16日对丽水阳光工程进行了现场波速测试,完成ZK35、ZK47、ZK55、ZK58、ZK67、ZK102号钻孔的场地土剪切波速测试工作。
单孔测试深度
20.0米,总计120.0m。
二、试验原理
本次波速测试采用检层法,即单孔法。
先由钻机成孔,然后在离孔口约1.5米的地面上铺设震源板,压上重物。
将自动弹匙贴壁式三分量波速探头下入到孔中不同试验深度(间距为1.0米),敲击震源板使之振动,接收波从震源传到试验深度处的时间,求出土层的剪切波速值。
三、试验设备
本次测试采用武汉岩海公司的 RS-1616K(P)动测仪,三分量波速探头,测绳,触发
器等。
四、成果资料
1、土层分布
根据勘察资料,自然地面下20m内各土层分布见下表:
2、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值
实测各孔的剪切波速Vs值见下表。
3、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覆盖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92.7~253.2m/s。
4、建筑场地类别
据调查,本区覆盖层厚度大于20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附剪切波软件分析附图。
波速及地脉动测试报告

波速及地脉动测试报告波速测试报告一、目的与任务 (5)二、现场测试 (5)三、资料整理及成果 (5)1.资料整理 (5)2.波速成果及动力学指标 (6)3.场地卓越周期 (6)4.砂土液化 (6)5.软土震陷 (6)6.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6)四、结论 (7)附表:建造场地土物理力学动参数成果表该建造场地位于昆明市昌宏路旁,为了更好地对场地进行地震效应分析与评价,在场地工程地质勘察阶段我们对 12 个勘察孔进行了现场地震波速测试,其目的与任务是:1 .测定勘察孔深度内不同岩性层之地震波速(Vp、Vs);2 .估算场地卓越周期(Ts);3 .判别砂土液化;4 .软土震陷分析;5 .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造场地类别。
根据现场测试条件及现场勘察施工情况,按要求选择了 ZK92、ZK88、ZK82、ZK75 、ZK63、ZK55、ZK53、ZK38、ZK28、ZK16、ZK5 和 ZK30 号钻孔进行现场测试,共完成 824 个测点。
现场工作中,执行《地基动力特征测试规范》 (GB/T50269-97),采用检层法,测点普通布置在层厚大于0.5m 的岩性分界面处,对较厚岩性层进行加密测试。
测试仪器为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制的RSM-16H 工程动测仪。
1 .资料整理测试的资料处理采用仪器研制单位的横波测试分析处理软件包进行分析整理。
2 .波速成果及动力学指标采用偏移时距法求取纵波、横波波速,用加权平均求取层速度。
3 .场地卓越周期该场地进行了现场地脉动测试 ,场地卓越周期以地脉动实测资料为 准。
4 .砂土液化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对地面下 20m 深度范 围内的饱和粉土液化可能性,按P 222 (5 ·11)式计算(云南地区粉砂粘 粒含量普遍偏重,仍按粉土的相关参数计算),据实测剪切波(横波)速 度值在设防烈度 8 度条件下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见表 1。
5 .软土震陷Vs (m/s) Vs (m/s)测 临209 213 216 236 208 201 206 233 220 203 225 230 222 202 224 216 199 197 225 210 210 205 210 190 209 247 215 211 217 242液化不液化液化不液化液化 不液化 液化13.00 17.20 11.30 16.60 11.60 16.00 11.40 13.50 10.80 12.60 11.80 9.90 19.00 12.70 18.50粉土 粉砂 粉土 粉砂 粉土 粉砂 粉土 粉砂粉土粉砂 粉土 粉砂ZK92 ZK82 ZK75 ZK63ZK55ZK53 ZK28 ZK16ZK30从实测平均剪切波速度值看,该场地揭露出的泥炭质黏土实测剪切波速 Vs<150m/s,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P223 第5 ·7 · 11 条及表5 ·5 的规定及要求的临界等效剪切波速值等综合分析,该建造场地在 8 度地震条件下需适当考虑软土震陷影响。
波速测试报告

批审审准:工程负责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限公司****年**月**日核:定:***************** 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于 /年 / 月 / 日对 ********* 场地内的 1、 7 号钻孔进行了现场波速测试工作,/年/月/ 日完成室内数据整理工作,提交波速测试成果报告。
(1)提供场地内地层的剪切波速度和纵波速度;(2) 提供土层及基岩动力学参数;(3) 划分场地土类型。
3.1 单孔法波速测试单孔法波速测试采用三分量检波器拾取信号、锤击重物压板作为激发振源。
纵波、剪切波激发位置距孔口均为 2 米,测点点距 1 米。
数据采集记录采用中国装备集团重庆地质仪器厂研制的 DZQ-24 道地震仪及相关配套设备,以测定岩土层纵、横波速度进而计算岩土体动力学参数。
采样周期:50μ s,采样长度: 200ms ,滤波:低通 240Hz 。
3.2 波速测试工作依据波速测试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有关规程、规范。
波速测试工作执行标准:(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 ( 2022 版 );(2)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T50269-97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2)。
3.3 测试仪器设备(1)DZQ-24 道高分辨地震仪;(2) 三分量测井探头;(3)DELL 笔记本电脑。
4.1 单孔法波速测试测点纵波速度,剪切波速计算读取各测点纵波、剪波的初至旅行时间,按下式进行校正:ht= th2 + l2t:实测纵、剪切波旅行时间;t:校正后时间(弹性波自孔口传播到检测点的旅行时间);h :检测点深度;l:震源中心距孔口距离。
利用校正后的各测点时间,按下式计算:h hi +1 i即得第i 测点与第i +1 测点间的速度。
然后结合岩土钻孔的钻探情况,确定出每一岩土分层的平均纵波、剪切波速。
金民路站波速报告

苏州市轨道交通2#线金民东路站波速试验报告一、前言我院于2007年3月24日对苏州市轨道交通2#线金民东路站进行了单孔波速测试,其目的是为了测定各岩土层的岩土地基动力参数,确定场地土的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
本次测试按照下列规范要求进行:①《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J/T50269—97);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③《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④《浅层地震勘察技术规范》(DZ/T0170—199)。
二、方法原理及仪器设备1.测试原理单孔波速测试是利用人工敲击木板产生的波向下传播,在地层的某深度直接接收直达压缩波的初至和第一个直达剪切波的到达时间,从而求取某一土层波的传播速度Vp和Vs。
由于各土层的物理性质各有差异,使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各不相同,分层求取Vp和Vs,即可按公式计算出各土层的各项动态模量及有关参数。
2.测试方法本次波速孔测试深度40.0m。
测试点从下往上,间隔1m采一次样。
利用重锤水平锤击大木板,地表产生的剪切波经地层传播,由孔内三分量检波器的水平检波器接收SH波和P波信号,该信号经电缆送入检测仪放大记录。
钻孔离激发点垂距1.0~3.0m。
测试方法示意图如下:3.仪器设备本次单孔波速测试采用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生产的FDP204PS 工程检测仪。
南京伟雄电器设备厂CJ-2000A吸合式三分量井下地震检波器,激振设备为剪切板及重锤。
.三、测试成果及评价(一)、成果表J2060孔单孔波速测试成果表表1J2064孔单孔波速测试成果表表2J2067孔单孔波速测试成果表表3(二)砂土液化判别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粉砂土,其实测剪切波速值Vs分别大于按下列公式计算的地层剪切波速临界值Vscr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Vscr=Kc(d s-0.0133 d s2)1/2〔1.0-0.185(d w/d s)〕(3/ρc)式中:Vscr ——饱和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m/s);k c——经验系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对于饱和粉土宜取45;砂土取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武乡站至省界)
(定测)
朱家川村跨长邯高速特大桥
(15-ZD-3819孔)
剪切波速测试
物探成果报告
铁三院物探所
二○一五年十一月
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武乡站至省界)
(定测)
朱家川村跨长邯高速特大桥
(15-ZD-3819孔)
剪切波速测试
物探成果报告
编写:
复核:
专业审核:
专业审定:
铁三院物探所
二○一五年十一月
目录
一、概况 (1)
二、测试工作技术依据 (1)
三、测试方法及仪器设备 (1)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五、结论 (2)
附:
剪切波传播垂直时间计算表
垂直时距曲线图
铁路工程场地类别及场地土类型划分表
一、概况
依据三设计经〔2015〕82号关于下达《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武乡站至省界)定测任务书》的通知和地质专业的要求,铁三院物探所承担了该项目朱家川村跨长邯高速特大桥的剪切波速测试工作。
该项工作委托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
钻孔里程DK195+596.17左4.2m ,钻孔编号15-ZD-3819,钻孔终孔深度为60.5m ,物探测试深度为57m 。
本次测试点距1.0m ,测试时间为2015年11月17日。
二、测试工作技术依据
本次剪切波测试主要技术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
三、测试方法及仪器设备
本次剪切波测试采用单孔检层法,震源采用叩板法,左右两端激发,孔中用三分量检波器接收, 震源距孔口垂直距离为1.9m ,使用RS-1616K (S )基桩动测仪及三分量检波器。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根据剪切波测试记录,通过波形对比读取各测点同一相位正反相波形的极值时间,求其算术平均值,并对其进行垂直校正,绘制出垂直时距曲线图(见附图1),然后计算出各波速地层的剪切波速度,据此进行场地类别及场地土类型的划分(见附表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等效剪切波速V se 值按下式计算:
∑
==n
i si
i se
V
h
V
H 1
/
式中:
V
se
—计算深度内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
H—计算深度(m),应取地面或一般冲刷线以下25m;
h—计算深度内第i土层的厚度(m);
i
V—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
si
n—计算深度内土层数。
场地类别按下表划分:
表4.0.1-2 场地类别
五、结论
通过计算,本场地在地表下25m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为288.1m/s,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场地类别为II类。
场地类别及场地土类型详见铁路工程场地类别及场地土类型划分表。
剪切波传播垂直时间计算表
工程名称:朱家川村跨长邯高速特大桥孔口至激发板中心距离(D):1.9m 钻孔编号:15-ZD-3819 孔口与震源的高差(H0):0m
Ti:为观测点的垂直时间;ti:为观测点的初至时;
L=SQRT(H2+D2):为激发板中心至观测点斜距;A=H/L T i=A×ti
垂直时距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