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精美ppt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精美ppt课件)
郡 — 县 ( 道 ) (前期)中央: 王国——支郡—县 侯国(邑)
郡—县(道、邑、侯国) (后期)中央: 王国——县
汉初中央直辖 15 郡,武帝时增至 110 郡国。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 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 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 外加两个《周礼 •职方》州名,另外 两个不在《禹贡》范围内,合在一 起共 13 个刺史部:冀、兖、青、徐、 扬、荆、豫、凉、益、幽、并、朔 方、交趾。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 尉部。共14个监察区。
第三讲 千古足音
——中国古代交通道路 与军事地理
第一节


川陕交通
“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 略进程
函谷关 潼关 蒲津关 武关 嶢关 萧关 散关 金锁关 雍(戎、狄)-→ 栎阳(魏河西之地) -→ 咸阳(天下) 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
九原郡
雁 门 郡
直 道 咸 阳
蜀中郡
太 原 郡

第一节 分封制 ——分土而治
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 《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 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封建制的 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 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 子继位,众子为士。 士 →大夫 →诸侯 →天子 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 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 西晋时期、明初。
常 山 郡
薛郡
蜀 郡
直 道
蒲关道
函谷道
渭北道
武关道


蜀道难——川陕交通
(一)秦岭通道: 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 →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灙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 城固→汉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 县→汉中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绪论历史地理学简介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顾名思义,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的科学。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属性)。

最近,这方面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

归来起来,主要的观点有四种:第一,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属于地理学。

第二,历史地理等于历史加地理,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学科),其又与历史、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属于历史学。

第四,认为历史地理学既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也不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学位授予点的划分增加了历史地理属性讨论的复杂性。

根据修订后的学科分类,历史地理学在历史一级学科下被视为二级学科,但在地理一级学科下,没有历史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只有人文地理学被视为二级学科。

就全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而言,历史地理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多是历史(例如,历史地理学已经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接受过培训)1在理科博士学位中,只有北京大学授予理科博士学位。

)基于此,有人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历史,或者只能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成为地理学的第三学科。

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多数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如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和《历史地理学刍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等文章中,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向后伸延的部分。

随后,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谭其骧、史念海等先生也都从各自的研究实践中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属性,于是此观点基本上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共同认识,甚至在1991年于上海召开的历史地理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它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

浅谈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论文

浅谈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论文

浅谈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论文一、总体进程传统的舆地学孕育了历史地理学。

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媼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变异,长期以來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仅被视为为历史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传入,逐渐冲破了舆地学的藩篱,学者们口觉不口觉地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來研究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地理现象,并探索这些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就应运而生了。

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骤创办的禹贡学会就是有志丁-开创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口费筹办的《禹贡》半月刊既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更培养了一批历史地理学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华而停办。

历史地理学得到充分发展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则是解放后的事。

当然,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

在""以前,历史口然地理因其阶级属性不强而有所发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经济地理含历史经济地理因受苏联影响而呈一枝独秀式地畸形发展,某些分支只能依附丁•经济地理而苟延残喘;但人文地理长期被视作伪科学,作为历史地理学重要内容的历史人文地理口然也遭了殃。

所以,真正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新领域开拓、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结合四化建设的专题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即20世纪最后二十几年里所取得的。

关于学科的性质,五十年代以來即展开了学术讨论,并在主要方面达成了共识。

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

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II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谭其骤、史念海对此均表示赞同。

谭其骥认为它的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完全一致,仅仅是时间上的不同而已;但同时乂多次强调运用历史学方法和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不仅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时乂能从历史文献中汲取丰富的、无法替代的泉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刍议》①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②、《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③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④,《复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⑤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⑥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本分支的问题,提出了商榷。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①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新建设》1950 年7 期。

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 年 1 期。

②《地理集刊》1964 年7 期。

③《湘潭大学学报》1982 年 2 期。

④《史学月刊》1983 年 1 期。

⑤《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⑥《地理学报》38 卷 2 期。

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多局限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旧传统,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上限提前到史前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

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陷湖,必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考察。

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就是在中更新世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泄湖变为闭塞湖的①。

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幅缤纷多彩的画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和王朝的兴衰以及地域的变迁,都对中国的历史地理造成了重要影响。例如,在战国时期,中国的疆域范围比较狭窄,只包括中原地区和一些周边地区。而在秦朝和汉朝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统一和扩张,将辽阔的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都纳入了疆域之内。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也给中国的历史地理带来了重要影响。例如,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河流演变,造就了中国河流文明;而地震和洪水也在某些时期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变和变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地理文化。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南北纵深横跨着广袤的土地,东部与太平洋相连,西部与中亚接壤,北部与蒙古和俄罗斯毗邻,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交界。
中国的历史地理状况多种多样,其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复杂的地貌构成为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拥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址,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长城、故宫、天坛、兵马俑、颐和园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在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上。例如,中国南方的水乡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西部的丝绸之路文化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中国的山水风景和地理环境也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黄山的奇特地貌、西湖的秀丽景致等,都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导论)PPT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导论)PPT课件
《尚书·禹贡》、《山海经》、《周礼·职方》、 《吕氏春秋·有始览》、《尔雅·释地》。
13
●《尚书·禹贡》。
全文1193字。被称为“古今地理志之祖”。以天然山脉、河流、海 岸作为划分州境的地理依据。详细记载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 山川的方位和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等。
关于《禹贡》的考证专著有23种。所以1934年3月1日创刊了《禹贡》 半月刊,1936年5月成立了“禹贡学会”,从其英文译名来看,就是中 国历史地理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网站名为“禹贡网“。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


主要讲三个问题:
☆历史地理学的含义及其与其相关学科的关 系。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目的。
2
一、历史地理学的含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一切地理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 律的科学。概括地说,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内容为:
不过,本书不论是内容或语言,都显得荒诞奇伟,作为历史资料来 运用,必须经过分析研究,即便是山脉、水道,也要祥加考证。
15
☆正史中的《地理志》类及后人辑佚研究资料 。二十四史中
有《地理志》的共16部,无《地理志》的8部。加上《清史稿》、《新 元史》共18部。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 交叉、也必然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融合。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和考古学成果的利用 。
☆地理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
10
☆历史文献研究法
历史地理学主要借助文献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上地理现 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很多地理现象是人 类生产活动形成的。如运河的开凿、都城的建置、疆域的形 成、政区的划分。

历史地理概论讲义

历史地理概论讲义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三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第二节秦、汉、晋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一、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一)、郡县制的产生(二)、秦代的郡县制(三)、两汉的郡国并行制二、“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三、辽、金、西夏及周边政权第四节元、明、清省制的形成与演变一、元朝的行省制二、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三、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第五节辛亥革命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一、中华民国时期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前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气候与植被主旨: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

了解5000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 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since1400),利用地方志一.气候变化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地层沉积相,孢粉分析,人类文化考古。

华北京津地区北京西郊,燕山南麓,三河,渤海湾北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温泉至北安河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多处在丘,岗,台地上。

如:平谷上宅。

东北地区辽南地区以栎、桤木为主的阔叶林,其温度较今高出3~5度,近似山东半岛。

三江平原宝清县雁窝岛,孢粉分析证明7000~2500年前为阔叶林为主的林地草原景观,此温暖气候带向北延伸到黑龙江省呼玛县一带。

“红山文化”,东北地区这时期最具代表的人类遗址。

是一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5年发现,1954年命名,其分布范围大体在长城以北,北起昭乌达盟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东至哲里木盟、锦州地区。

“富河文化”,时代稍晚于红山文化。

分布在内蒙昭乌达,哲里木盟乌尔吉木伦河,西喇木伦河以北地区。

富河沟遗址反映以当时的自然环境,不同于今天的沙漠草原景观,而是山地森林地区。

人类定居社会,有一定的农业。

“新乐文化”,沈阳市北郊发现时代略早于富河文化,但石器制作技术较后者更发达的渔猎文化。

分布在辽河流域、沈阳地区。

“新开流文化”,时代比新乐文化再晚一点,分布在黑龙江密山、松花江下游桦川县一带。

黄河中游地区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上海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以青冈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2—3摄氏度,相当于浙江南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4度,推测其气候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

西北地区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分布线比今天为高,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今天暖和。

青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为多,西藏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在这一时期,甚至在今天藏北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

黄河上游河谷地带产生了分布广泛的以彩陶文化为特征的马家窑文化,在青海民和、乐都、湟中、化隆、循化、大通、西宁等地均有发现。

青海湖湖相阶地,经贝壳的C14测定和孢粉组合分析:距今11000年,最高一级湖相阶地(100米),为疏林草原景观。

距今10000--8000年前,湖相阶地为森林草原景观。

距今8000--3500年前,湖相阶地是以乔木为主的湖滨森林环境。

近2000年来湖滨为草原景观。

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元谋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有现今活动于西双版纳的喜暖动物遗骇。

总体来讲,上述资料说明5000年前的暖湿期的亚热带北界从当代的淮河流域霍丘、定远、天长一线向北推移到京、津一带,几乎控制了整个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年均温度15C、最冷月均温0摄氏度的北界向北推进了大约5—6个纬度。

两个纬度间距为110公里。

也就是说,亚热带北界大部分时间徘徊于山东丘陵一带,比今天这里的年均气温偏高2—3度。

这种暖湿气候期大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时代。

[参考文献]龚高法:历史时期气候带变迁与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历史地理》第5期,1987年。

但是,这种全球性的暖湿期内也有过气候的波动,主要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数百年间,欧洲阿尔卑斯冰川扩张,一些喜温植物突然衰减。

主要是“榆树”、常春藤、菩提树等,欧洲人称:榆下降(Ulmus decline)。

在中国则出现了松、云杉、冷杉、桦树明显增多,反映一种寒冷偏湿的气候环境。

这次低温事件对早已活动于中国各个地区的先民有哪些影响?与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大禹王时“洪水横流,泛滥成灾”,禹王治水传说的分布和传播有什么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1.西周气候寒冷期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100—200年间,全球气候下降,这是全新世暖湿气候结束后的第一个寒冷时段。

主要特点:动物群落南迁。

例如: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发现的动物遗骸:地层层位时代动物群一西周狗、獾、豹、野猪、家猪、斑鹿、黄牛二、三商龟科、狗獾、野猪、麂、水鹿、苏门羚、鲶科四龙山龟科、狗、黑熊、虎、家猪、斑鹿、水鹿、麂文献印证:甲骨卜辞《吕氏春秋·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但是自此以后,无论先秦文献还是考古发现,都无法证明犀象再度活跃于黄淮海平原。

用“象”的形象做为青铜器的纹饰也只流行于商末和西周前期。

2.春秋气候转暖期大约至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渐渐转暖。

《春秋》记载:公元前698、590、545年,鲁国冬天都未曾结冰,“冰房无冰可收”。

《荀子》、《孟子》等书记载山东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河南淇水流域、陕西渭水流域部有大片竹林和梅树存在。

《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一般说来,梅树成活的下限温度为摄氏零下-14℃。

《左传》隐公三年(前720)四月郑国军队“取温之麦”。

(“四月”用夏历)哀公十七年(前478)六月楚国军队“取陈麦”。

(用周历,六月即夏历四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即四月)农乃升麦。

……是月也,靡草死,麦秋至。

”3.秦汉气候降温期从战国时代开始至西汉中叶,寒冷气候开始侵袭中华大地。

《史记·封禅书》记载淮河冬季封冻塞祷祠;当时温度低于现代。

《吕氏春秋·土地篇》记载的土地解冻,农田耕作期此现代推迟了10天左右。

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是在秦汉之际最后确定的,始见于《淮南子》。

其霜降平均日期,在黄淮海地区相当于公历10月24日左右,比今天郑州、西安(10月30日霜降)提前了一周。

长城是农牧业生产方式变更线的标志,该时期地球上相应的人类活动:匈奴人南侵与西迁,亚欧民族大迁移。

4.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温暖气候西汉中叶,全球气温有一个突发性的回暖,导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1)华北平原北部的渤海湾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其范围波及4米等高线以下地区,其现象反映在历史书籍记载上即“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

其后果是沿海地区的当地文化遗存发生中断。

从地貌上看,海侵以后在中国滨海地区出现许多泻湖环境。

三国历史上曹操南征孙吴、北讨袁绍,疏六渠以通漕运之曹魏运河的开凿即利用了众多泻湖。

[参考文献]韩嘉谷:西汉后期渤海湾西岸的海侵,《考古》,1982年第3期。

(2)西汉中叶开始,黄河中下游多次出现决溢、泛滥。

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曾发生两次黄河大改道。

《氾胜之书》记载黄河下游春耕时期约在二月雨水之后,比西汉初期提前。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洛阳柳树飞絮的时间比以前提前,说明西汉的年均气温比现代气候略高。

5.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东汉末年,中华大地气候又表现出向寒冷转变的迹象。

东海、东莱、琅琊等郡出现水井冻冰厚尺余的现象,渤海湾也有冰封记载。

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率军南伐孙吴,战船循中渎水行至广陵(今扬州附近)遇大寒,水道结冰,战船受阻,大败而返。

估计同一纬度带的年均温度较今天低2~4℃。

在这个长达500余年的寒冷期间还有过几次小波动:(1)三世纪70年代──四世纪头10年间(西晋时期)是第一个寒冷低值期,长约40年,其特点不是极寒,而是寒冷天气出现频率很高。

《晋书·五行志》记载洛阳一带大雪的年份:泰始六、七、九年(270──273),咸宁三年(277),太康二、三、六、八年(281──287),元康五、六、九年(295──299),永宁二年(302),光熙六年(306)和永熙六年(307)。

《晋书·慕容皝载记》:333~336年辽东湾海岸封冰、已能通行军马辎重。

与次寒冷气候的发生相对应的人类活动是“永嘉南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六世纪前20年(北魏时期)是第二个寒冷低值期:此第二个寒冷低值期在五世纪前期(北魏初年)已有迹象。

如:北魏前期都城平城(大同)屡降寒雪,人畜冻死;六月降雨雪,魏主以平城地寒遂迁都洛阳。

《魏书·五行志》记载了大雪的年份:北魏神端元年(414),太延元年(435)、太平真君八年(447)、和平六年(465)、太和三、五、七、十七年(479──493)。

公元500年至520年这20年的低值寒冷期也是以寒冷天气频繁出现为特征。

《魏书·灵徵志》记载今河南、山东一带发生“陨雪”共计11年次,景明元年~熙平元年(500──516),内蒙武川一带屡降“大雨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