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风热寒湿燥气

合集下载

中医把感冒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医把感冒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医把感冒分为哪几种类型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对待感冒时通常会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是基于中医的理论和经验,旨在指导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感冒分为的几种类型: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感冒的一种常见类型。

它通常发生在寒冷的季节,受寒风的吹袭。

患者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鼻涕、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风寒感冒是由寒邪入侵体内引起的,治疗时需要通过逐寒祛邪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2. 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相对应的是风热感冒。

这种类型的感冒通常发生在季节转变或气温升高的时候。

患者会出现发热、身热、头痛、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风热感冒是由风热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祛风解表。

3. 湿寒感冒:湿寒感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感冒类型。

湿寒通常是由潮湿的天气或环境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鼻塞、流黏鼻涕、身重倦怠、脾气烦躁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寒感冒是由湿邪和寒邪侵犯人体引起的,治疗时可以采用祛湿、散寒的方法。

4. 热毒感冒:热毒感冒通常是由外邪侵犯体内,导致炎症反应明显的感冒类型。

患者会出现高热、咽喉疼痛、口渴、便秘等症状。

中医认为,热毒感冒主要是由热邪蕴结于体内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凉血解毒。

5. 表里不和感冒:表里不和感冒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

该类型的感冒症状比较复杂,既有表证(外感症状),又有里证(内在症状)。

患者会出现恶寒、发热、腹痛、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表里不和感冒是因为外感邪气与内在体质不和而引起的,治疗时需要同时调整表里,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中医看来,不同类型的感冒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了解感冒的类型对于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非常重要。

虽然中医把感冒分为了不同的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类型的感冒不会转化为另一种类型。

中医师在实际治疗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并综合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寒感冒、热毒感冒和表里不和感冒等几种类型,这些分型有助于中医师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感冒。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六种外界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概念,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条件。

1. 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状态,也是一种气象现象。

在中医看来,风具有容易传播、变幻无常的特性。

风可以引起感冒、风湿等疾病,常表现为头痛、鼻塞、嗓子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2. 寒:寒是寒冷的环境条件。

寒气可以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阳气不足,使人体出现寒性疾病,如寒邪侵袭导致的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

寒性症状常常包括寒战、手脚冰凉、喜欢喝热水等。

3. 暑:暑是高温炎热的环境条件。

暑气容易引起人体阳气上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中暑、高温痉挛、中暑等疾病。

暑性症状包括口渴、出汗、头晕、嗜睡等。

4. 湿:湿是指高湿度的环境条件,湿的特点是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使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

湿气容易导致中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湿邪疾病,如湿疹、风湿病等。

湿性症状包括浮肿、不想动、皮肤湿滑等。

5. 燥:燥是指干燥的环境条件,燥气容易导致人体液体流失,引起干燥症状,如干咳、干嘴、皮肤干燥等。

燥湿邪犯人体还可导致燥湿病症,如沙眼、热痱、湿疹等。

6. 火:火是指高温、高能量的环境因素,火邪可以导致体内阳
气过盛,气血燥热,出现火热病症,如高热、便秘、口舌生疮等。

火症状常常包括面红、口渴、口唇发红、舌苔黄等。

总之,六淫是中医学中用于描述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六种气候条件,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和不适症状。

了解六淫,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中医中的六气解释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外界自然界的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六种气候条件分别是风、寒、暑、湿、燥和火,也称为“六淫”。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风风是六气中的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存在的风气。

风具有活跃、温润的特点,但长时间暴露在风中会使人体耗气伤阳,受凉感冒,引起风痹等疾病。

中医认为,阳是人体的正气,风能够扰乱人体阳气的运行,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保护自己,避免暴露在强风环境中。

第二步:寒寒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低温条件。

寒是能够凝滞万物的力量,容易使人体体温降低,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出现感冒、风寒、关节疼痛等疾病。

对此,中医认为,人的体内阳气足够,就能够承受外部的寒气,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在寒冷季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外部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第三步:暑暑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高温炎热条件。

暑能够消耗人体的正气,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中暑、夏季感冒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主要来自阳气,而暑气可以消耗人体阳气,因此应该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第四步:湿湿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所形成的潮湿环境。

湿气能够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诱发湿疹、脚气等疾病。

中医认为,身体的正气主要来自脾胃,湿气能够扰乱人体脾胃的功能,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步:燥燥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干燥条件。

燥气能够伤人体液津,引起干咳、口干舌燥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液津来自于肾,应该注意多喝水,保持身体内液体的平衡。

第六步:火火是六气中的最后一种,指的是高温或燃烧所产生的热气。

火能够耗人体阳气,引起上火、口舌生疮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主要来自脾胃和肾,因此应该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引起上火。

总结:六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和火等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六气致病不同特点之寒、暑、湿气的特点

六气致病不同特点之寒、暑、湿气的特点

六气致病不同特点之寒、暑、湿气的特点昨天谈了六气致病的不同特点之风气的特点,今天谈寒气、暑气、湿气致病的不同特点。

一、寒气。

寒气的性质是清冷、凝滞、收敛的。

寒气是阴邪。

受寒气入侵的症状特点主要有下面三种。

1、寒气伤阳。

寒气入侵之后会伤阳气,导致身体阴寒清冷,水液不化的证候,比如手脚冷、蜷卧,畏寒战栗,呕吐泄泻,小便清长,痰清稀,肢体浮肿,精神萎靡等。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谈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2、寒气容易导致腠理关闭。

腠理关闭,遏阻阳气,导致发热性的病变。

3、寒气容易导致气血凝滞,收缩筋脉,导致疼痛、胀满等病症。

二、暑气。

暑气的性质是炎热的、升散的,开泄的,属于阳邪。

暑气容易夹带湿气一起。

所以夏天暑热之气伤身同时容易湿气入侵。

暑气入侵的病症特点主要有4种。

1、发病就有发热的情况。

暑气入侵发病开始就会出现炎热烤灼的表象,比如面红,高热,喘息气粗,汗多烦闷,口渴舌燥,舌苔黄。

2、暑气容易耗气伤津,导致津、气亏虚的症状,比如头昏、自汗、乏力、精神疲惫、口干、没胃口吃得少、尿少而黄等。

3、暑气容易伤心神、动肝风。

从而出现神志、筋膜方面的病症。

比如黄帝内经中谈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煎厥就是说的受暑气入侵导致中暑的症状。

4、容易携带湿气,导致暑湿同时存在的病症,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受暑湿入侵之后,常见四肢困倦,精神不好,懒得动,胸闷气短促,四肢关节沉重、疼痛,另外也有身体热而烦闷,心下面的位置胀满,尿频而黄,大便稀溏频繁,有的会口渴有的不会,自汗重,也有的汗少。

三、湿气。

湿气的特性是粘滞的、是重浊的、向下的,属于阴邪。

受湿气入侵常见有这些病症特点。

1、容易阻塞气机,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脏腑气机停滞、津液内停的症状,比如心痛、耳聋、咽喉肿痛、小腹肿胀、水肿等。

2、容易导致肢体沉重、僵硬疼痛的情况。

3、容易导致分泌物增多,污秽增多。

比如出现呕吐,大便稀溏不爽,小便浑浊,带下腥臭,皮肤湿疹神志化脓,舌苔厚腻等。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在中医理论中,六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六种气候条件,即风、寒、暑、湿、燥和火。

这些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包括六气的特点、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调养方法等。

一、六气的特点1. 风:风气多见于春季,其特点是具有活动性、瞬间性和变化性。

风邪容易传播和入侵人体,引起感冒、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风,穿戴适宜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按摩头部和颈部,增强抵抗力。

2. 寒:寒气多见于冬季,其特点是寒冷、收敛和凝滞。

寒邪容易侵袭人体,引起寒痹、胃痛、腹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暖,避免受寒,穿戴保暖衣物,多运动,饮食宜温热,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3. 暑:暑气多见于夏季,其特点是炎热、燥热和上升。

暑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中暑、烦渴、口干舌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暑,适当休息,避免暴晒,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室内通风。

4. 湿:湿气多见于夏季和雨季,其特点是湿重、沉滞和浊浊。

湿邪容易滞碍运行,引起湿痹、泄泻、浮肿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持清洁,保持室内干燥,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多吃利湿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燥:燥气多见于秋季,其特点是干燥、收敛和阻滞。

燥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湿,多饮水,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少食辛辣食物,增加水分摄入。

6. 火:火气多见于夏季和炎热的环境,其特点是炎热、上升和烈性。

火邪容易伤阴伤津,引起口舌生疮、烦躁易怒等症状。

调养方法:降火,避免暴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二、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六气对五脏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种气候条件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脏腑。

下面将介绍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 风与肝:风是肝脏对应的气候,受到风邪的侵袭会导致肝气郁结、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寒与肾:寒是肾脏对应的气候,受到寒邪的侵袭会导致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学常说的风、寒、湿、燥你都知道吗

中医学常说的风、寒、湿、燥你都知道吗

中医学常说的风、寒、湿、燥你都知道吗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即风、寒、暑、湿、燥、火。

寒、暑、燥、湿、风本为一年四季的常气,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五气。

又因暑即是热,热极能化火,其余风、湿、燥、寒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化火,因而又将“火”加入,一般称作“六气”。

六气本为正常气候,亦称“正气”,如果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是反常气候,就叫“邪气”,如风邪、暑邪、湿邪之类,又因这种现象都是越出常轨,故又叫“六淫”。

六淫是外感的主要因素,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淫后即能发病。

其中除暑和燥二气在夏秋季节外,风、寒、湿、火四季均能发现,故外感病因又以这四气为最多。

1.风风性多动善变,流行最广,常因季节不同,跟着气候转化,而有风温、风热、风寒之异。

又常与其它邪气结合为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等,故前人称风为百病之长。

感染风邪发病,轻者在上焦气分为伤风,出现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声重。

重者在经络脏腑为“中风”,出现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猝然倒仆,轻微的移时即能苏醒,严重的不省人事。

但这种“中风”(中医称之为“真中风”)与由于内因引起者不同,必有“发热或不发热、有汗或无汗”等表症可辨。

风从内生的,多由阴血亏损或痰火热甚所造成,使人昏厥、惊搐、晕眩、麻木、角弓反张等,虽似风的症状,但与外风截然不同,称做“内风”。

2.寒寒为阴邪,性主收引。

伤于体表者为伤寒,呈现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脉象浮紧、舌苔白腻等症状。

直接伤于里者为“中寒”,呈现呕吐清水、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并有严重的肢冷、脉伏。

祛散寒邪,只有辛温一法,但伤寒以解表为主,中寒则宜温中回阳。

伤寒传变可以化热,不能固执温散,中寒很少化热,且常使阳气日渐衰退。

寒邪最易伤阳,而阳气衰弱的亦能产生寒象,如呕吐、腹痛、泄泻、肢冷等症,这是寒从内生,故称做“内寒”。

由于这种寒根本上由于阳虚引起,故治以扶阳为主,与中寒的温法有所区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六气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故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1 寒邪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种风热寒湿燥气
一、痰
1、风痰:体胖,眩晕,恶心欲吐,四肢麻木,吐痰多,有泡沫,
喉中有痰声,甚则可以导致癫痫、抽搦、及中风瘫痪等证。

2、热痰:痰黄而稠有块,面赤,口干唇燥,烦热,舌苔黄,脉洪
滑,若痰火内扰,可以导致神昏谵语。

3、寒痰:痰白而稀如水,畏寒背冷,舌苔白润,脉沉迟。

4、湿痰:痰多易咯,色白稀而粘,饮食不振,身倦嗜卧,胸脘痞
闷,胸脘痞闷,舌苔厚腻,脉缓滑。

5、燥痰:咳嗽喘息,痰粘难咯,间带血丝,咽干而痒,小便短赤,
舌苔干燥,脉细而涩。

6、气痰(也叫梅核气):痰核留聚于咽喉,如同脔肉,咯吐不出,
咽之不下,胸膈痞闷。

二、饮
1、饮聚胃肠(痰饮):证见胸腹胀满,呕吐清水,或虽口舌干燥,但不欲饮,胃肠中有漉漉之水声,或胸部坚满,大便溏泻,泻后虽快,但坚满续作,形体消瘦,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心悸,脉沉弦滑。

2、饮聚胁部(悬饮):证见胁痛,咳唾则痛更甚,转侧呼吸均牵引而痛,肋间胀满,气短息促,有时只能偏卧于一侧,舌苔白滑,脉沉弦。

3、饮聚四肢(溢饮):证见身体疼痛而重,甚则四肢浮肿,无汗恶寒,口不渴,或兼有喘咳,痰多白沫,干呕,苔白滑,脉弦紧。

4、饮聚膈上(支饮):证见咳逆喘息,不得平卧,面浮肿,眩晕,痰多色白,往往历年不愈,遇寒即发,脉多弦紧,苔多白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