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词类的划分
北语11秋《现代汉语(二)》导学资料一(第五章第一节—

北语11秋《现代汉语(二)》导学资料一(第五章第一节—第五章第四节)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本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包括语法概说、词法(含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以及短语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现代汉语语法最基本的知识,需要同学们认真掌握。
下面列出本部分的知识框架供大家参考。
第一节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体系二、语法的性质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第二节词类(实词)一、词类的划分二、实词三、实词的误用第三节词类(虚词)一、虚词二、虚词的误用三、词类小结第四节短语一、短语及其分类二、短语的结构类型三、短语的功能类四、多义短语五、短语分析小结二、重难点讲解1.语法含义(1)指语法结构规律,即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2)指对语法结构规律的研究和描写,即语法学。
2.语法学(1)词法,研究词的结构、词形变化和词的分类。
(2)句法,研究短语的结构、类型、句法成分和句子的类型。
3.语法的性质(1)抽象性(2)稳固性(3)民族性:a缺乏形态变化,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b量词丰富c分句间、句子间意合情况多。
d词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e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4.语法单位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A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构词的备用单位。
B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构成短语、句子的备用单位。
C短语:语义上和句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造句的备用单位。
D句子: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5.句类和句型句类: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
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型:根据句子结构分出来的类型。
包括:单句和复句。
单句:由带上句调的短语和词构成。
(1)主谓句 a名词性谓语句,如“今天周六吗?” b动词性谓语句,如“咱们快走吧。
”C形容词性谓语句,如“天好热啊!” D主谓谓语句,如“他身体好得很。
”(2)非主谓句 a名词性非主谓句,如“谁?”b动词性,如“走!”c形容词性,如“好人的天啊!”d叹词性,如“哎呀!”e拟声词句,如“哗哗!”复句:有两个以上分句组成。
词类的划分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2
特殊单句类型
• 把字句: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 被字句: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 连动句:他低头走路. • 兼语句:首长命令小战士把枪拿给他. • 双宾语句:朋友送我一本书.
最新版整理ppt
8
句子概念: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
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2.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3.宾语:在动词后面,指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4.定语:位于名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5.状语:位于动词形容词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等
•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形状的方向起止, 时间,处所,目的,原因,对象比较等(在,顺着,对于,按照, 为了,比)
• 助词:指附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具 有辅助作用的词(了,着,等等,吗,呢)
• 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句子(和,跟,不但,并且)
• 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的声音(哈哈,嘿)
最新版整理ppt
10
句子分类
• 根据用途和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 今天星期一. 你有什么愿望? • 快点下课吧. 多么嘹亮的歌声! • 根据结构:单句,复句 • 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 只要好好学习,就会天天向上.
最新版整理ppt
11
单句由短语或单个词构成
(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例如:老张天亮出发.
最新版整理ppt
4
短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词)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汉语词类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汉语
中不同词类的特点和功能。
词类是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来划分的,常见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每
个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不同词类之间有相互作用和限制。
汉语的名词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和抽象概念等,具有一定的数量和
性质的限定能力。
动词是汉语中最主要的词类,表示动作、状态和变化等,可以单独构成谓语,也可以表示主谓关系。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描述事
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整个句子,表示时间、地点、程度等。
代词代替名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
和反身代词等。
数词表示数量,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集合词和倍数
词等。
量词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介词用来表示名词与名词之间、名词与
动词之间等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和句子等,表
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助词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起到辅助的作用。
汉语词类研究不仅关注各个词类的特点和功能,还研究它们的变化和
扩展。
通过对汉语词类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
特点,揭示汉语词汇系统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对语言教学和汉语语法
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汉语语法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识别、纠正、语法错误,能正确分析语法现象,用词造句合乎规范。
教学重点:词类;短语;句法成分;句型。
第一节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体系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上面说过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2.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
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3.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它是语法学者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跟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一)抽象性1.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
语法是抽象出来的公式。
2.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
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稳固性1.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
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体系。
2.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
(三)民族性1.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样也表现在语法上。
2.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3.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此外,语法还有生成性、系统性、递归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一)语法单位四级: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
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
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4.句子:是具有一个语调、能够表达—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现代汉语·语法·1(词类)PPT课件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 词、副词的词,如“我”、“你 ”、“他”、“这”、“那”。
具有指代功能,可以避免重复或 使表达更简洁。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 词、疑问代词等。其中,人称代 词又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
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03 虚词分类与特点
副词
定义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 时间等的词。
非主谓句
由词或短语构成,不表达完整 意思,如感叹句、祈使句等。
影响句子意思表达
词义选择
不同词类具有不同词义,选择 不同词类会影响句子意思。
搭配关系
不同词类之间有不同的搭配关 系,搭配不当会影响句子意思 。
情感色彩
不同词类带有不同情感色彩, 选用不同词类可表达不同情感 态度。
语境因素
语境对词类选择有制约作用, 不同语境下应选用不同词类。
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 很”、“非常”等。
具有修饰功能,可以作定语、谓语等 句子成分。
数词和量词
数词表示数目或顺序,如“一” 、“二”、“第一”、“第二”
。
量词表示计量单位,如“个”、 “只”、“条”、“次”。
数词和量词常常组合在一起使用 ,构成数量短语,如“一个苹果
”、“两次机会”。
代词
要分清兼类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具 体含义,避免混淆。
辨析词性
要根据兼类词的语法功能,判断其 所属的词性。
注意语境
兼类词的词性和词义往往随着语境 的变化而变化,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进行辨析。
常见兼类词辨析示例
“热爱”与“热情”
前者是动词,表示热烈地爱或喜爱;后者是形容词,表示感情热 烈或情绪高涨。
“困难”与“难”
词的分类)词性PPT课件

❖ 度量衡量词:尺、元、角
❖ 个体量词:个、位、枝、艘、辆、幅、座、 句
❖ 集体量词:对、双
❖ 不定量词:些、点
❖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 次、回、趟、顿、阵最新课、件 迈、下、
17
❖ 2.量词的语法特征 ❖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
起组成数量短语。
❖ (2)单音量词大都可重叠。 ❖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词的分类)词性
最新课件
1
关于词
❖ 词,是语言里能独立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有读音、有意义)
❖ 例如:山、水、中国、人民、坦克、奥林匹 克、猪、狗…
最新课件
2
词性种类
❖ 词简单的来说可以分为12类。其中有两大类: 实词和虚词。
❖ 实词指意义比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能独立成句的。其中包 括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 数词、量词、区别词8类。
❖ 和、或、或者、还是、以及、并、并且、而、尽管、即使、 哪怕、只要、只有、不论、不管、然而、可是、否则、况 且、何况、如果、因此、由于、即使
❖ 有的表示并列关系,如:和、跟、同、与、以及……;
❖ 有的表示选择关系,如:或、或者、还是、与其、宁 可……;
❖ 有的表示递进关系,如:不但、不仅、并且、而且……。
❖ 虚词指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没有实际意 义,一般不能独立成句的词,包括介词、连 词、助词、语气词4类。
最新课件
3
实词
❖ 一、名词
❖ 1.意义及种类 ❖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还有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 ❖ 名词有以下几种: ❖ (1)表示人和事物 ❖ 普通名词:朋友、同志、作家、学牛、牛、羊、飞机 ❖ 专有名词:张衡、黄河、泰山、新疆 ❖ 集合名词:人民、群众、物品、马匹 ❖ 抽象名词: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 ❖ 物质名词:水、油、肉、声音、风、阳光 ❖ (2)表示时间(时间名词):秋天、早晨、明年、现在 ❖ (3)表示处所(处所名词):北京、中国、亚洲、里 ❖ (4)表示方位方位词:前、后、左、右、之上、以下、东边
第一节 划分词类的标准

(二)词的形态 词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构形形态,指能引 起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的形态,如重叠,“研究”可 重叠为“研究研究”,但语法功能发生变化,“研究” 可以接宾语,“研究研究”则不能;二是指构词形态, 指能表明词的概念范畴或引起词的概念意义发生变化的 形态,如凡以 “子”为词缀构成的词,通常是名词, “罩子、凿子”等均属此列,这里的词缀“子”就成为 一个名词的标记。同时,“罩子、凿子”与词根“罩、 凿”在概念意义上也存在区别,即词缀“子”也引起了 概念意义的变化。汉语里的名词性词缀多属此类。
(2)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即哪些实词可以和哪些 实词组合,怎样组合,组合起来表示什么关系,哪些词 不能同哪些词组合,这里区分的是实词的不同类别。如 “太阳”与“高兴”,后者可以与“不”组合,前者则 不能,由此可见“太阳”和“高兴”属于不同的实词类 别。 (3)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即虚词能与哪些实 词和短语组合,表示什么关系,这样可以区分的出虚词、 的不同类别。如“着”,虽然能与动词组合,但只能依 附于动词之后。而“ 附于动词之后。而“和”则可以出现在两个词或短语中 间。
第二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划分的标准 一、划分词类的一般标准 (略)
二、划分现代汉语词类的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 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现代汉语词类分类的依据 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 (一)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表现在: (一)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表现在: (1)词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能否充当句 法成分以及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实词都能充当句法成 分,只是不同类的词会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如“太阳、 打击、高兴,一(个)”,等等。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语法练习题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1判断题:(1)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3填空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尚书·无逸》..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诗经·小雅·彤弓》.(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殆”的词性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
《孟子·梁惠王上》..4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5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1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相”的用法是()(A)名词用作意动(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2)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一、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在语法上对词所划分的类别。
一般来说,划分现代汉语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即词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同其他词组合的能力。
根据这个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虚词主要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叹词等八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如:理发师、学生、水、牛、文化、夏天、下午、南京、里屋。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定语,方位名词(如“前面”、“旁边”)和时间名词(如“春天”、“星期一”、“今年”)常作状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如:去、看、保护、恨、想、讨厌、在、发生、消失、能、能够、应该、肯、进、出、上、下。
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
能带受事宾语(即宾语是动作支配的对象)的动词叫“及物动词”,如:吃饭、看书、写信;不能带宾语或只能带施事宾语(即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动词叫“不及物动词”,如:休息,出发,来了一个人,走了一个学生。
现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动词是“是”,如: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伟大、渺小、聪明、愚蠢、长、短、胖、瘦、红、黄。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有的也可作状语、补语(如:你快说,他跑得慢)。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如:一、二、三、百、千、万、第四、第八。
数词经常同量词组合成数量词组,如:“三个”、“五次”等,然后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如:“五个学生”、“三次攻打”、“走了四趟”,等等,而不直接同名词或动词组合。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其中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叫“物量词”,如:寸、尺、丈、亩、顷、个、位、件、支、匹、扇、双、副、批、群、打、伙、些、点,等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叫“动量词”,如:次、回、趟、下、遍、顿、遭、番,等等。
现代汉语的量词特别丰富。
量词一般要同数词组成数量词组或同指示代词组成指量词组(如“这条”、“这批”、“那辆”、“那趟”)后,共同作定语、状语、补语,有的还能作主语、宾语(如“这件比那件漂亮”),等等。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情态、语气等的词。
如:很、最、非常、更加、尤其;都、共、只、仅仅、一律、就;已、刚、正在、将要、马上、经常、又、还、从来、重新;必须、不、没、别;大肆、特地、突然、连忙、悄悄;难道、却、也、偏偏、索性、竟然、其实、不妨,等等。
副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状语,有的也能作补语(如“好得很”)。
有的副词还能起关联作用,如:……又……,既……又……, 越……越…… ;或同连词配合使用,如:不但……还……,只有……才……,虽然……却……,既然……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等等。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可以代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实词或词组。
其中,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大家,大伙儿,自己);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几,多少,怎样,怎么样,多);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如:这,那,这儿,那儿,这么,那么,这样,那样。
此外,“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
代词同它所代替或指示的实词或词组的语法功能相当,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哎呀、喂、嗯、唉、哈哈、哦,等等。
叹词的最大特点,是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组合,单独构成感叹语,如:“啊呀!不得了啦!”“呸!”介词大部分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原因、目的等等。
如:从,自从,在,当,当着,趁,于;朝,向,由,沿着;按,按照,经过,根据,凭,用,靠;为,为了,为着;对,对于,关于,替,和,同,跟,把,被;比,除了,等等。
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而要以介词词组的形式整体地作句子成分。
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介词词组后面加“的”可作定语,如“关于这件事的结论”、“跟群众的联系”等。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的虚词,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不论,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而,尽管,只要,等等。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上边,表示结构关系、动态关系、比况关系等语法意义的虚词,如:的,地,得;着,了,过;似的,一样,等等。
语气词是能放在句尾或句中,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的虚词,如:的,了,吧,呢,嘛,呗,罢了,也罢,啦,嘞,喽,啊,吗。
其中最重要的是“的、了、吗、呢、吧、啊”这六个词。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大同小异。
“小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划分词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同现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古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古代学者根据词的词汇意义的“实”(实在、具体)和“虚”(抽象、不具体、不实在),将汉语的词划分为“实字”和“虚字”。
宋代楼昉《过庭录》云:“文字之妙,只在几个助辞虚字上。
……助辞虚字,是过接斡旋千转万化处。
”清人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
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为了照顾传统说法,现代学者在划分古汉语词类时,也就不仅考察词的语法功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和同其他词组合的能力),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实词和虚词的范围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副、代、叹八类词,虚词包括介、连、助、语四类词,共十二类。
古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各包括哪些词类,古汉语共分几个词类,学者们的看法至今仍未一致。
一般来说,把名、动、形、数词归入实词,人们并无分歧;量词,由于上古时期极少,汉代之后才逐渐多起来,因此不少教材根本不涉及量词;代词是一种半实半虚词,因为绝大多数代词跟名、动、形、数词一样,可以做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所以有人把它归入实词,又因为有些代词(如“之”、“其”)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所以有的人根据传统的说法,把它归入虚词;副词,由于词义比较“虚”,人们一般把它归入虚词;叹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归入虚词;助词,有的教材把它们分别归入代词、连词,等等。
总之,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语法著作里,往往有不同的词类归属。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古汉语学习中,不必过分追究某些词(如“之、所、者、是”)一定属于哪一类,而要把精力用在掌握这些词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和用法特点上。
至于它们归属哪一类,可以在诸家学说中任取一种。
为了便于解说,我们将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古汉语中虽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时不能独立回答问题、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以及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虚词包括: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上述各类实词的语法功能,同现代汉语中同类实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不一致的地方,正是本章下文所要讨论的。
三、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
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綦母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在上述四个例句中,“肘”本是名词,指人的上臂与下臂交接处可以弯曲的部分,《说文》:“肘,臂节也。
”但在“皆肘之”中,“肘”字前面有副词“皆”作状语,后面有代词“之”作宾语,“肘”临时取得了动词的语法功能,表示“用肘关节捣”的意思。
“水”本是名词,表示“江河”或“流淌于江河中的液体”的意思,但在“非能水也”中,它的前面出现了能愿动词“能”,取得了动词的语法功能,表示“游水”的意思。
“贱”本是形容词,表示“价格低”之义,引申表示“卑贱”。
但在“贱之”中,“贱”的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用作动词,表示“以之为贱”即“认为他卑贱”的意思。
“兄”本是名词,义为“兄长”、“哥哥”,但在“吾得兄事之”中,“兄”用在动词“事”前面作状语,临时取得了副词的语法功能,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地”之义。
上述种种用法,都是名词、形容词临时改变功能,而不是它们的常规用法,都属于实词活用。
词的兼类则是另一种情况。
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同时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
例如:言——在古汉语中经常兼属三类词:① 动词。
意为说、议论、告诉、陈述等,如《尚书·无逸》:“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杨倞注:“言,讲说也。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
”② 名词。
话、言论,《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引申指一句话,如《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③ 代词。
我,《尔雅》:“言,我也。
”《诗经·小雅·彤弓》:“彤弓弨(chāo,弓弛貌)兮,受言藏之。
”毛亨传:“言,我也。
”饭——经常兼属两类词:① 动词。
吃饭,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
”② 名词。
本指煮熟的谷类食品,多指米饭,《广韵》:“《周书》云:‘黄帝始炊谷为饭。
’”引申指每天定时吃的食物(如早饭、中饭、晚饭)。
益——经常兼属三类词:① 动词。
意为河水溢涨,如《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标志)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高诱注:“益,长(涨)。
”又为“增加”义,如《史记·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夜衔枚击项梁。
”② 名词。
利益,好处,如《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③ 副词。
更加,如《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