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自从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首次建立汉语语法体系,首次提出词类划分标准以来,到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的问世,其间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时期对词类划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中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大致有四种:

一、意义标准:即依据意义或概念标准划分词类

意义标准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文通》的词类划分标准是以意义为依据,而且是词汇意义。如:跑,跳。走,这些表示动作行为的,我们可以把此类词称为动词。但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

所以词类的划分不能单纯依据意义。因为意义没有课观察的语法形式特征,无可操作性,判断词性不可靠,词的概念或词汇意义是不可观察的,它只能意会,而不能明确把握,并且它不能反映词的内在表述功能,因此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二、形态标准::即依据狭义的形态标准来划分词类。也就是依据词头、词尾或重叠形式来划分词类。

所谓形态就是词形和词形变化。传统汉语语法学一般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照搬印欧语的词类划分方法,简单地将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对应起来,认为汉语中作主语、宾语的是名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作谓语的是动词,作状语的是副词。

其实不然,汉语的词充当不同成分时不会发生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无论作谓语、述语,还是作主语、宾语或补语,都采用相同的语音形式,未发生任何形态上的变化。因此,根据形态标准只能给汉语中一小部分词归类,而无法确定不带形态成分的词的类属。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出的这一特点,同样只能作为词类划分的参考。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不能单纯依靠形态特征划分词类。

三、功能标准即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汉语的词类。

词的语法功能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这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词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组合能力:主要包括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组合能力。不同词类之间是否能够组合、以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例如形容词大多可以和副词组合,接受“很”、“太”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动词可以和名词组合,可以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等。

另外一方面是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例如名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形容词的显著特点是可以作谓语、定语等。

4.综合标准,就是在划分词类时,把几种标准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应用多个标准。

王力先生在《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一文中提到:“汉语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第一,词义在汉语划分中是能起一定作用的,应该注意词的基本意义跟形态、句法统一起来;第二,应该尽先应用形态(如果有形态的话),这形态是包括构形性质的和构词性质的;第三,句法标准(包括词的综合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在不能用形态变化的地方,句法标准起决定作用的。这三个标准是有机联系着的:不是根据三个标准来分类,而是要求同时适合这三个标准。”

这种多标准,带有一点折衷的意味,而且严格地说,比起单一的标准科学性要弱。陈望道在《文法简论》中说到:“

多标准意味着无标准,多标准是不可能合理的区分词类的。”总之,语法功能反映了词的表述功能,也可以观察,又具有全面性,可以作为划类的标准。

综上所述,基本上认为,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三者要结合起来用。形态与功能作为标准,意义作为参考标准,主要依靠功能标准,因为形态的覆盖面小。因此判定汉语词类时,要尽量使用多项标准,使这些交叉的标准能够互补。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汉语词类语法表 词类表 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 名称的词。 词前可加数量词,不能加 “不”、“很”副词。 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 “了”。 具体名词 人牛山 水 抽象名词 友谊立场 观点思想 表示方向位置 的词。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后。 方位词 东西南 北 代词替代或指示作 用的词。 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 词,且不带修饰成分。 人称代词 我你他 我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 疑问代词谁哪什么 动词表示行为动作 或发展变化的 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 “了”、“过”时态助 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完 成或过去。 不及物动词 (自动词) 醒病觉悟 及物动词 (他动词) 看写打 调查讨论 认为 表示可能、必 要或愿望的 词。(能愿动词 或助动词) 词后不能加“着”、 “了”、“过”时态助 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表示可能 能能够可 以 表示必要该当应当 表示愿意敢肯愿意表示动作趋向 的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趋向动词 来去上 下 进来出去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 的性质或状态 的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 “了”、“过”时态助 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 去。 性质形容词大小英明 状态形容词 雪白 红通通 数词表示数目的 词。 与量词结合,称数量词。 基数词 百千万 亿 序数词 第一第二 第三 分数词百分之二十 倍数词 一倍十倍 百倍 概数词几(个) 一百

上下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 作单位的词。 与数词或指示代词 “这”、“那”结合。 名量词 (物量词) 一把(镰刀) 一屋子(人) 动量词 去一次说一 遍 副词修饰、限制动 词、形容词或 其他副词的 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 副词前作状语。 不能和名词组合。 表示程度 很太最 非常 表示范围 都全只 统统 表示时间 正刚又 曾经 表示否定 未没有(看 见) 表示语气 偏偏也许 简直 介词起转介作用的 词。用在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前,组成 介词结构,表 示处所、时间、 状态、方式、 原因、目的、 比较对象等。 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 “着”、“了”、“过”。 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 语,用在名词、代词或名 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 构。 表示处所、 方向 在向从 往 表示时间从自从当 表示状态方 式 用以按照 表示原因 由于因因 为 表示目的 为为了为 着 表示比较比跟同 表示排除除了 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 连词连接词、词组 或句子,表示 它们之间关系 的词。 起连接作用,不起修饰和 补充作用。 表示联合关 系 和跟与 同 表示偏正关 系 如果只要 因为 虽然即使 不但 助词在词、词组、 句子后,起辅 助作用的词。 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 在。每个词的个性很强。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吗呢吧 叹词表示感慨、应 答的词。 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 不同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发生特定的关系,不充当 句子成分,可独立成句。 表示喜悦哈哈 表示悲痛唉哎哟 表示愤怒哼呸 表示惊讶唉呀咦 表示呼唤喂 表示答应嗯唉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20180717)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20180701) 一、词类定义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词性。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一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语法学体系是有分歧的。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句子的规则和格式。备注:一是结构规律本身的特点;二是结构规律总结整体的科学。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体系也有两种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另一个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的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体系与系统的区别: 汉语词典释义: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系统: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例:组织系统,灌溉系统。 二、词类划分依据 古代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语法功能:主要是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①句子成分; 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林和树的关系。 ①句子成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地划分标准 词类是词地语法性质分类,是现代汉语语法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划分词类地目地在于说明语句结构和各类词地用法.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向来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地议题.因为现 代汉语和其他地语言有所不同,使其分类标准无法确定.下面,我将通 过对不同地现代汉语教材地比较,分析现代汉语词类地划分标 准.b5E2RGbCAP 一、《马氏文通》中词类划分地标准 对于《马氏文通》地词类划分标准,普遍地看法是:以词汇意作为 它地划分标准.可是,《马氏文通》讲字类除了理论上明确提到意义标准外,还隐含着一个句法功能标准.于是,按意义标准分类,则字有定类, 依句子成分标准归类,则字无定类.为了强调这两方面地矛盾,马氏便 提出了“字类假借”说.实际上《马氏文通》所说地假借现象除了少量临时活用之外,主要是一类多功能、多类功能交叉地现象.汉语地词 类是多功能地,它可以出现于多种位置,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因此,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词无定类,如“头发花白”、“衣

服太花”、 “花钱”、“花朵” .马氏试图用“字类假借”来处理这个问题,以至 于至今人们对马氏划分实词地标准说法不一.而事实上,“字类假借” 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地词类划分标 准.p1EanqFDPw 二、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言文学自学丛书《现代汉语》中关于词类划分地标准

该书认为划分现代汉语词类地标准大体从三个方面: 词和词地结合关系 .一类词能不能经常跟另一类词相结合 ,这是 有规律地 .这种结合不一定要进入句子 .如名词前面不能加副词 “不”等 ,可加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前面可加副词“不”等 , 而不能加数量词 .这是一种对立 .动词除表心理活动以外一般不 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形容词则绝大多数可受程度副词地 修饰.这也是一种对立 .形容词可直接修饰名词 ,副词则不能 ,这又 是一种对立 .如此等等 ,就是词和词地结合关 系 .DXDiTa9E3d 词在句子中地职能 .哪一类词经常充当哪一类成分 ,也是有规律 地 .如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 分 .这是一种对立 .又如名词一般不直接充当谓语 <表籍贯、时间 地除外) ,动词和形容词则可以 .副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而形容 词可以.这些对立关系都说明各类词之间是有明显区别 地.RTCrpUDGiT 词地形式和词地形式变化 .所谓词地形式 ,就是一个词本身所具 有地词头、词尾等形态标志 .如名词后缀有“子、儿、头、 者、家、性、法”等 ,动词后缀有“化” .所谓词地形式变 1、 2、 3、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地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地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地.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地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地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地“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地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地“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地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地现象叫做词类地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地现象,如“铁了心”地“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年月日版)中地“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地现象中,最值得注意地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地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地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地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地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地“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地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地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地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地谓语动词有地本来就是动词,有地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地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地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地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地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地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地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地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这个“来”是“使远人来”地意思.再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地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地意思.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评述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研究评述 赵中兴 摘要:词类的划分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的老大难问题。本文评述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几种较有影响的划分标准,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所裨益。 关键词:词类;划分标准;词汇·语法范畴;语类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最初是受西方语言学中词类划分的影响。西方印欧语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形态变化以此来表达语法意义,但汉语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形态划分的标准并不适合汉语词类的划分,因而需要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进行词类划分。马建忠先生《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体系的初步建立。自此以后,人们对汉语语法一项重要内容的词类问题,尤其是词类划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就从未停止过。我们希望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评,能发现一些有用的价值,推动汉语词类的研究,为汉语词类划分尽绵薄之力。 二、各词类划分标准评叙 由于每位研究者观察和研究词类划分标准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不尽不同,关于划分的标准莫衷一是,难以达成共识。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再到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此期间内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几种有重要影响的划分标准,主要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功能标准、功能标准、分布标准、词汇·语法范畴标准、综合标准。下面就各标准作简要介绍及诠释,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们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所帮助。 (一)意义标准 即依据意义(概念)标准划分词类,是传统语法理论指导下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我国语法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中国现代语法》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语文学习》。 意义标准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其义焉耳。”① 例如,他认为“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② 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说:“至于中国的词呢,它们完全没有词类的标记,正好咱们纯然从概念的范畴分类,不受形式的约束。”③ 吕叔湘的《语文学习》则说:“中国话里的词没有词形变化,划分词类主要凭词的意义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④ 意义标准的优点是:比较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吕叔湘曾说:假如有人说出一些词来问咱们,哪些是名词,哪些是动词,咱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是想到它能不能用在这个格式的这个位置上,那个格式的那个位置上,前头能加哪些字,后头能加哪些字,等 ①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页。 ②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页。 ③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上册,第33页。 ④吕叔湘:《语法学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第4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简录

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简录 (2010-06-03 12:22:40) 转载▼ 标签: 分类:语文基础 杂谈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简录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聊斋志异·狼》);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 2,表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 3,表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翻译为“用(以)……(相应动词)”的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 4,表处所。如: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为“在(当)+名词”的形式。 5,表频率。如: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庄子·庖丁解牛》);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翻译为“每+时间名词”的形式。 6,表层递。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日削月割(苏洵《六国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翻译为“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或“一天天(月月、年年)地……”的形式。 7,表趋向。如:孔雀东南飞;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翻译为“向+方位名词”的形式。

二、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名(代)。如:冠切云之崔嵬(屈原《离骚》);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 2,能愿动词+名词。如: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能官能民。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 3,所+名。因为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的)”的意思。 4,副+名。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翻译为恰当、准确的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 5名+补。如:沛公军(于)霸上(《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为相应的、能够恰当搭配的动词,“军”译为“军队驻扎”。 三、名词用作使动 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特点如下: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病”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 四、名词用作意动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特点如下: 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宾客”译为“把他父亲当成宾客(款待)”,“粪土”译为“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 五、动词用作名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惧有伏焉;赵王之子孙侯者,其譬有在者乎(《战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

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导读:一、划分词类的标准给事物分类,可以用不同的标准。选择什么标准,决定于分类的目的。 语法上给词分类,目的在于说明词在语句结构中的特点,即词的组合能力。哪些词能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另一些词这样和,组合起来能表示什么关系,不能表示什么关系,这就是词的组合能力,或称之为功能。 划分词的标准是功能。功能与词义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意义不是划分词类的标准,而是词类的基础。 通常说表示人或事物的词叫名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叫动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指明的是词类的意义基础,而不是划分词类的科学标准。 例如“打仗”和“战争”有相同的意义基础,可是功能并不相同。我们可以说“在前方打仗”,不能说“在前方战争”;可以说“一场战争”,不能说“一场打仗”。我们把“打仗”归入动词,把“战争”归入名词,认为它们属不同词类。又如“害怕”和“恐惧”有相同的意义基础,“害怕”可以带宾语,说成“害怕出事”,“恐惧”不能这么用。前者属动词,后者属形容词。 二、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根据功能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先划分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后再划分出小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实词

的特点是能充当句法成分,也就是能和别的语言单位(词或短语)构成主谓、述宾、定中、状中、联合等关系。 名词有一个特殊小类:方位词。 动词中有三个特殊小类:趋向动词、助动词、判断动词。 形容词中有一个特殊小类:非谓形容词。 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特点是不充当句法成分,在结构中起连接或附着作用。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或分句。 介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 助词:时态助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时态。结构助词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偏正关系。结构助词“的”还可以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构成“的字短语”。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现代汉语(二)词类..

三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 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人都来全了。 文章不是这样写出来的。 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天书。 大会现正在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 ②名词一般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桶)水(一道)闪电(两件)衣服(两个)孩子(三瓶)啤酒 ③名词前一般不能加副词,但少数几个副词可以加在名词前面。例如: 商店里光人。 书店里净新书。 ④名词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例如: [用毛笔]写字 [向朋友]致意 [从那天]开始 [给老人]看病 [在国内]征集 2. 名词的类型 ①一般名词 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般名词不受“不”、“没”等副词的修饰,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根据名词前面出现的量词,可以将一般名词分为个体名词与集合名词。 个体名词可以计个体量,前面可以受个体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棵)树(两盘)磁带(三头)牛(八辆)卡车(九朵)玫瑰 集合名词不能计个体量,只能用集合量词修饰。例如: (一批)衣物(一些)马匹(一些)青年(一部分)群众(一部分)船只 ②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名词。例如: 作风道德境界气氛风尚思想心灵灵感 党性友谊观念想法原因内容形式政治 文化社会革命欲望力量交际裨益师资 修饰抽象名词的量词限于“种”、“点”、“类”等,例如: (一种)观点(一种)境界(一点)灵感(一点)裨益

个别抽象名词可以受动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场)革命(一次)苦头(一阵)痛苦(一番)斗争 ③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一般不用量词修饰。例如: 中国北京香港渤海泰山长城 太阳火星地壳国务院葡萄糖酸钙 李白鲁迅钱学森诺贝尔爱因斯坦 中文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 ④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例如: 春天秋天春节元旦清明中秋早晨晚上 今年明天周末来年来日刚才今天昨天 课外目前开端开始现在星期天 时间名词是名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时间名词与量词短语的组合能力较差,少数成员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时间名词除了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外,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 医生建议他[目前]先进行外科治疗,消除炎症。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他[晚上]不到十点钟就睡觉 表示时间的词都是时间名词吗? ⑤处所名词 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处所名词常用在“在”、“到”、“往”等词的后面,并且能用疑问代词“哪儿”提问,用指示代词“这儿”、“那儿”指代。例如: 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附近 学校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馆故宫南京济南 ⑥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 根据构成成分的不同,方位名词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 单纯方位词: 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里外中内间旁上下合成方位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前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前面加上“之”“以”所组成。 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里之外之内之中之间 之东之南以上以前以外以内以东以西以北 B、后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后面加上“边”“面”“头”所组成。 上边左边东边南边前边外边里边旁边东面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例: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左传》)“日”表回溯 4)表及时,按时,当时。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海。(《庄子.秋水》)时:及时 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意思为“用橐载”。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法律”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例: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量词 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doc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汉语词类语法表词类表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词前可加数量词,不能加“不”、“很”副词。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了”。具体名词人牛山水抽象名词友谊立场观点思想表示方向位置的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方位词东西南北代词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且不带修饰成分。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疑问代词谁哪什么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词前可加副词。词后可加“着”、“了”、“过”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或过去。不及物动词(自动词)醒病觉悟及物动词(他动词)看写打调查讨论认为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望的词。(能愿动词或助动词)词后不能加“着”、“了”、“过”时态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可能能能够可以表示必要该当应当表示愿意敢肯愿意表示动作趋向的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来出去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词前可加副词。词后可加“着”、“了”、“过”时态助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去。性质形容词大小英明状态形容词雪白红通通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与量词结合,称数量词。基数词百千万亿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分数词百分之二十倍数词一倍十倍百倍概数词几(个) 一百上下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与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结合。名量词(物量词)一把(镰刀)一屋子(人)动量词去一次说一遍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用在

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前作状语。不能和名词组合。表示程度很太最非常表示范围都全只统统表示时间正刚又曾经表示否定未 没有(看见)表示语气偏偏也许简直介词起转介作用的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语,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方向在向从往表示时间从自从当表示状态方式用以按照表示原因由于因因为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表示比 较比跟同表示排除除了词类表(续)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起连接作用,不起修饰和补充作用。表示联合关系和跟与同表示偏正关系如果只要因为虽然即使不但助词在词、词组、句子后,起辅助作用的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每个词的个性很强。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吗呢吧叹词表示感慨、应答的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不同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发生特定的关系,不充当句子成分,可独立成句。表示喜悦哈哈表示悲痛唉哎哟表示愤怒哼呸表示惊讶唉呀咦表示呼唤喂表示答应嗯唉象声词摹拟事物声音的词。充任修饰语。可单说。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水声词组表名称定义举例并列词组(联合词组)由两个以上的词并列组成的词组。有时用连词“和”、“或”、“并且”连接。赞成或反对讨论并且通过了偏正词组由中心词(正)和对中心词起修饰作用的词(偏)组成的词组。“偏”在前,“正”在后,两者间有时用助词“的”、“地”连接。精妙的对联好孩子不断地提高认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现代汉语词类表法表

现代汉语词类表法表

————————————————————————————————作者:————————————————————————————————日期: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词类表 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 称的词。 词前可加数量词,不能加 “不”、“很”副词。 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了”。 具体名词人牛山水 抽象名词 友谊立场 观点思想 表示方向位置的 词。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方位词东西南北 代词替代或指示作用 的词。 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 且不带修饰成分。 人称代词 我你他我 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 疑问代词谁哪什么 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或 发展变化的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了”、 “过”时态助词,表示动作 的持续、完成或过去。 不及物动词 (自动词) 醒病觉悟 及物动词 (他动词) 看写打 调查讨论认 为 表示可能、必要或 愿望的词。(能愿 动词或助动词) 词后不能加“着”、“了”、 “过”时态助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表示可能能能够可以 表示必要该当应当 表示愿意敢肯愿意 表示动作趋向的 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趋向动词 来去上下 进来出去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 性质或状态的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了”、 “过”时态助词,表示持续、 完成或过去。 性质形容词大小英明 状态形容词 雪白 红通通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与量词结合,称数量词。基数词百千万亿序数词 第一第二第 三 分数词百分之二十 倍数词 一倍十倍百 倍 概数词几(个) 一百上下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 单位的词。 与数词或指示代词“这”、 “那”结合。 名量词 (物量词) 一把(镰刀) 一屋子(人) 动量词去一次说一遍 副词修饰、限制动词、 形容词或其他副 词的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 词前作状语。 不能和名词组合。 表示程度 很太最非 常 表示范围 都全只统 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