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PT - 职业有害因素与生殖健康

合集下载

《职业因素与健康》PPT课件

《职业因素与健康》PPT课件

医学PPT
30
第二节 职业病防制
一、职业病的分类、特点与诊断
1.职业病的分类 2.职业病的特点 3.职业病的诊断
三、职业病预防策略
1. 职业病政策法规 2.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 3.基本职业卫生服务 4.职业卫生工作及预防措施效果评价
医学PPT
31
一、职业病的分类、特点与诊断
1.职业病的分类 :2002年4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 病防治法》中的职业病有l0类115种:
医学PPT
24
⑴职业病
(occupational disease):
广义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
法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 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 病。
我国规定的10大类职业病(115种)
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 缺乏应有的卫生防护措施
医学PPT
21
社会经济因素 ⑴分配制度、受教育程度、劳动立法、医 疗卫生体系等。 ⑵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设备简陋。
医学PPT
22
二、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损害(occupational adverse effect):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1.职业性有害因素产生作用的条件 ①接触机会; ②接触方式; ③接触时间; ④接触强度(或浓度)。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8万种化学物质,1.5万种广泛使用,每 年新增1千种)
新兴产业
职业病危害转移(城市向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 较慢的地区,国外向国内);
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各类缺乏职业卫生保障的企业,带来 的各种职业病危害明显增加。

职业性有害因素ppt

职业性有害因素ppt

05
生物有害因素
定义与来源
定义
生物有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致 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来源
生物有害因素主要来源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以及各 种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等。
对健康的影响
感染疾病
过敏反应
生物有害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人群患上各种 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肝炎、 艾滋病等。
物理有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设备、工作环境和劳动过程本身。例如,机械 工业中的机床、冲床、锻压设备等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电子行业中的电 离辐射、电磁辐射等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
对健康的影响
01
02
03
噪声
长期接触噪声会对人体健 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听力 损伤、头痛、失眠、高血 压等。
振动
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中会 导致手部末梢血管损伤、 肌肉疲劳和神经损伤等。
辐射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 电磁辐射可导致头痛、失 眠、心血管疾病等。
防护措施
采取有效的隔音和减振措施,如安装消声器、减振器,使用隔声罩、防 振垫等。
接触噪声和振动的工人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防振手套等。
对存在电离辐射的工作环境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器材、 合理布局生产线等;对于电磁辐射,应使用低辐射电子产品,保持室内 良好的通风和合适的湿度。
分类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情况
制造业
化学品、尘毒、噪声、振动等。
采矿业
煤尘、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等 。
农业
农药、化肥、植物保护剂等。
医疗卫生行业
消毒剂、放射线、细菌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PPT课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PPT课件
等; • 周围神经:正己烷、铅、砷、CO2 • 造血:苯; • 肾脏:镉、铅、汞、氯代烃等; • 肺:二氧化硅、石棉、煤尘等;
第20页/共199页
毒物急性毒性表现
毒物作用于机体因毒物的毒理不同,机体出现中毒 的不同症状,可推测其某物质的中毒,为确定检验毒物 项目提示方向。 实例: • 瞳孔缩小、肌纤维颤动、多汗和口吐白色泡沫等--------有机磷农药中毒较特殊的表现 • 呕吐物和呼吸气中有电石气臭味及口渴-------磷化锌中 毒的常见的症状 • 口服后瞬间至几分钟有呕吐、尖叫一声、强直性或阵发 性抽搐、类似癫痫发作第、21页昏/共迷199者页 --------毒鼠强(没命
不可治愈,有的职业病危害还可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职业病 不但影响健康,丧失劳动能力,还可导致死亡。由于职业危害 具有群体性,致死、致残率高,以及难以治愈等特点。
(二)职业病具有群发性 据卫生部组织的职业病危害调查结果显示,83%的乡镇工业企
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34%的乡镇企业劳动者接触尘、毒 等有害作业,职业病患病率4.37%,可疑职业病患病率达11.41%。 全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农村人口总人数就超过2亿。其中,农 村进城务工人员约1亿,还有留在乡镇企业从事工业劳动的1亿多 农村劳动力。
3、人体的健康状况:在同一作业条件下,不同个体发生 职业病损的机会和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和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健康状况、文化水平;
第3页/共199页
四、职业病危害因 素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 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
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 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 因素。

《职业危害与健康》课件

《职业危害与健康》课件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缓解 工作压力。
02
01
心理调适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 过度焦虑和抑郁。
04
03
健康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建筑工人在工作中长期接触粉尘和 噪音,通过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和定期 进行身体检查,成功预防了尘肺病和 听力损失。
案例二
某化工企业员工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 而出现皮肤过敏和呼吸系统问题,经 过调整工作岗位和加强健康管理措施 ,员工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 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 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改善工作环境,加强设备维 护和更新,减少职业危害的 来源。
推广使用低毒、低害的环保 材料和技术,从源头上减少 职业危害的产生。
工作环境改善案例
某电子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优化生产线布局,改善了车间通 风和照明条件,降低了噪音和空气污染物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谢谢聆听
未来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
个性化健康管理
根据劳动者个体差异,提 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 预措施,实现精准化管理 。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多学科的合作,综合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解决 职业健康问题。
全生命周期管理
将职业健康管理贯穿劳动 者职业生涯全过程,关注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 体的特殊需求。
02
一名程序员长时间看电脑屏幕工 作,导致眼部疲劳和干涩。通过 定期休息、做眼保健操和使用人 工泪液等方法,症状得到缓解。
03 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工作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01
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物理因素(如 噪音、振动、辐射)、化学因素(如空气污染物、有毒 物质)、生物因素(如病菌、病毒)以及心理社会因素 (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职业环境与健康PP课件

职业环境与健康PP课件
职业危害相当突出,每年新发生尘肺病患者大体1万例 以上,每年因此死亡5000人左右。
职业病报告情况
200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
2006年,根据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报告(缺陕西,不含西藏),共诊断各类职业
病11519例,其中尘肺病8783例,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
数的76.25%,急、慢性职业中毒分别为467例和1083
外出打工身患绝症 无良老板病置入若膏罔肓闻的河南
打工妹吕继香
打工前的吕继香
痛失爱女的母亲。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 职业病的发病过程,还决定于下列两个条件:
(一)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1、接触机会,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经常接触 某些有毒有害因素;
2、接触方式,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途径可进 入人体或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伤;
概述
显微镜下观测到的炭疽热杆菌
( 3 )生物因素——职业性传染病
①炭疽杆菌——炭疽 ②布氏杆菌——布氏杆菌病 如屠宰、皮毛加工等作业、可接触到① ② ③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
森林作业可能受到带森林脑炎病毒的 蜱的叮咬而感染森林脑炎。
触苯就女 直这工 接样的 接与手
外出打工身患绝症 无良老板置若罔闻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劳动者
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外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
作用条件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职业病 Occupational disease


法定职业病 Reportable occupational disease
广义职业病 Occupational disease

拒不提供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导致 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增加。

《职业性有害因素》课件

《职业性有害因素》课件
院救治。
原因分析
事故是由于设备老化、维护不当以 及操作失误所导致,未能及时发现 和修复泄漏点。
预防措施
加强设备定期检查与维护,提高员 工安全意识,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泄漏事故。
某电子厂的高频电磁场辐射问题
事件描述
某电子厂员工长期暴露于高频电磁场辐射环境中,出现头痛、失 眠等症状,健康状况受到影响。
01
制定严格的职业卫生标准,包括 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辐 射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工作环境 的健康和安全。
02
定期评估和更新职业卫生标准, 以适应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确保标准始终能反映当前的最 佳实践。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
提供定期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活动 ,提高员工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认识 和预防意识。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01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有害 物质:如化工原料、燃 料、烟尘等。
02
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和化 肥:长期接触可能对劳 动者健康造成影响。
03
建筑行业的粉尘和噪声 :高强度的劳动环境和 噪声对劳动者健康产生 影响。
04
医疗行业的生物污染和 化学污染:如细菌、病 毒、放射性物质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
定期检查和改善工作场所的环境和条 件,确保符合职业卫生标准,降低职 业性有害因素的风险。
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措施,如防尘 口罩、耳塞、防护眼镜等,以减少员 工直接暴露于有害因素的可能性。
04
案例分析
某化工厂的有毒气体泄漏事件
事件描述
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有毒 气体泄漏,导致多名员工出现中 毒症状,部分员工被紧急送往医
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确保员 工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幻灯片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幻灯片
振动病等5种。 • e.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 包括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
3种。
一、 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f.职业性皮肤病

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
化学性皮肤灼伤。

g.职业性眼病

包括: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3种。

h.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硅”、“矽”两字都用得很普遍;有时在不同场合则分别用不同的字, 例如“硅酸盐”、“矽钢片”、“矽肺病”。如果把“ 矽肺病”叫做“硅肺病” ,我听起来倒像是什么“贵妃病”)
一、 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 生产环境主要指作业环境,包括生
产场地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情 况、通风条件以及采光、照明等,这 些环境因素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
一、 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 (1)生产场所设计或安装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厂房矮小、狭窄。 • (2)车间布局不合理。噪音较大工作 、有毒、 • 粉尘工序安排在低洼处 • (3)通风。缺乏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 • (4)照明。采光不符合卫生要求 • (5)防尘、防毒、防暑降温。 • (6)安全防护
一、 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 职业有害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有害
影响。当有害作用不大时,人体的反 应仍处于生理变化范围以内。若职业 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超过一定的 限度,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则可能产 生由轻到重的后果。
一、 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 三、职业病的种类

•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劳动过程是指从业人员在物质资料生产
中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涉及劳动 力、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三个要素,主要 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工 具、生产制度、作业人员和方式以及智能 化程度有关。

下载PPT - 职业有害因素与生殖健康

下载PPT - 职业有害因素与生殖健康

丁辉现代科学认为人口素质和人类疾病,除偶然事故外,都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者作用的结果。

1972年Wilson分析了人类出生缺陷的原因,遗传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基因遗传病)占25%。

环境因素(包括放射、感染、母体代谢失调、药物及环境化学物质等)占10%。

两种原因相互作用及原因不明占65%。

本世纪40年代广岛长崎上空爆炸原子弹诱发胎儿畸形,50年代甲基汞污染水体引起先天性水俣病,以及60年代反应停在短期内诱发近万例海豹畸形以来,环境因素引起先天性发育缺陷受到了医学界的深刻重视。

人口、能源、环境污染成为世界性三大问题。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胚胎发生及胎儿发育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亲代的生殖及子代的发育过程造成不利影响的作用称为生殖、发育毒性,或统称之为生殖毒性或发育毒性。

生殖毒性—环境因素对生殖系统的不利影响,表现为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性周期及性行为的变化、生育力、妊娠结局、分娩、哺乳及生殖早衰。

发育病毒—发育中的生物体自受精卵、胚胎期、胎儿期乃至出生后直至性成熟止,由于暴露于有害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毒性效应。

发育毒性主要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结构异常生长改变功能缺陷致畸与致突变—致畸是指有害因素通过妊娠中的母体,干扰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导致胚胎形态结构发育异常,出现先天畸形能引起畸形发生的环境因素称致畸原,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因素。

突变—机体的遗传物质,即细胞核内构成染色体的核糖核酸,在有害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异。

具有诱变作用的环境因素称为致突变原。

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及生物学因素都可能成为致突变原。

其中化学因素占重要地位。

工业毒物如苯、氯乙烯单体、氯丁二烯等均为具有致突变作用的物质。

人与生态现状跨入21世纪,在庆幸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空间时代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到这个世界的不稳定、不安宁:气候不正常、空气不干净,食物不安全,饮水不放心。

口蹄疫、疯牛病、SARS、类雌激素、出生缺陷、癌突变、艾滋病、炭疽病等怪病恶魔此起彼伏,肥胖症、心血管病、空调病、汽车病、室内装修病等与日俱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辉现代科学认为人口素质和人类疾病,除偶然事故外,都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者作用的结果。

1972年Wilson分析了人类出生缺陷的原因,遗传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基因遗传病)占25%。

环境因素(包括放射、感染、母体代谢失调、药物及环境化学物质等)占10%。

两种原因相互作用及原因不明占65%。

本世纪40年代广岛长崎上空爆炸原子弹诱发胎儿畸形,50年代甲基汞污染水体引起先天性水俣病,以及60年代反应停在短期内诱发近万例海豹畸形以来,环境因素引起先天性发育缺陷受到了医学界的深刻重视。

人口、能源、环境污染成为世界性三大问题。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胚胎发生及胎儿发育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亲代的生殖及子代的发育过程造成不利影响的作用称为生殖、发育毒性,或统称之为生殖毒性或发育毒性。

生殖毒性—环境因素对生殖系统的不利影响,表现为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性周期及性行为的变化、生育力、妊娠结局、分娩、哺乳及生殖早衰。

发育病毒—发育中的生物体自受精卵、胚胎期、胎儿期乃至出生后直至性成熟止,由于暴露于有害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毒性效应。

发育毒性主要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结构异常生长改变功能缺陷致畸与致突变—致畸是指有害因素通过妊娠中的母体,干扰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导致胚胎形态结构发育异常,出现先天畸形能引起畸形发生的环境因素称致畸原,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因素。

突变—机体的遗传物质,即细胞核内构成染色体的核糖核酸,在有害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异。

具有诱变作用的环境因素称为致突变原。

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及生物学因素都可能成为致突变原。

其中化学因素占重要地位。

工业毒物如苯、氯乙烯单体、氯丁二烯等均为具有致突变作用的物质。

人与生态现状跨入21世纪,在庆幸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空间时代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到这个世界的不稳定、不安宁:气候不正常、空气不干净,食物不安全,饮水不放心。

口蹄疫、疯牛病、SARS、类雌激素、出生缺陷、癌突变、艾滋病、炭疽病等怪病恶魔此起彼伏,肥胖症、心血管病、空调病、汽车病、室内装修病等与日俱增。

人们在欢庆征服大自然的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技术发达、经济腾飞的时代,也是一个生态退化、文明滞后的时代。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全球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频繁、淡水资源的枯竭,以及沙漠化、盐渍化的加剧,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

联合国环境署2001年的全球展望报告列出了当今世界32种环境威胁:☂臭氧层耗损;☂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降雨分布的影响;☂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核废物储存的泄漏;☂核潜艇事故中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核试验;☂核电厂事故,老核电厂低幅射性事故;☂战争的环境影响,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使用;☂战争期间的环境变化;☂旧武器弹药存放的泄漏;☂石油泄漏和污染;☂矿山土地的利用,地震、洪水、风暴、火山、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食物安全;☂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包括地下水污染);☂国际河流利用的冲突;☂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砍伐;☂荒漠化;☂居民向危险环境(河谷、沿海冲积平原、地震活动带)及生态敏感地区(某些类型的森林、荒漠、湿地和海洋环境)的迁移;☂环境胁廹下的难民迁移;☂人口增长;☂生物多样性丧失;☂工业发展及其对大气和海洋的污染;☂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森林火灾(如印尼、澳州、亚马逊流域和地中海国家);☂外来种入侵(向新生态系统引种的灾难);☂新型疾病的产生、已绝迹疾病的死灰复燃以及抗药性疾病的复发;☂危险性和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贫困及贫富差距的扩大;☂急剧增长的化肥、农药和洗涤剂的使用;☂珊瑚礁的破坏;☂人为的遗传工程风险(人工转基因、克隆生物)。

职业有害因素研究动态取决于职业有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以及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和程度,即接触时间的长短。

妇女在月经、妊娠、更年期,生理机能状况发生变化,往往可提高对某些职业有害因素的敏感性,特别是有些有害因素对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有不良影响,有些工业毒物还可自乳汗排泄而影响乳儿健康。

父母亲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对胎儿质量的影响,铅作业女工及铅作业男工妻子的自然流产及死产的发生率高。

洗衣妇等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妇女,出生畸形儿的频率高于一般家庭妇女。

伴有唇腭裂的婴儿,其母亲职业为护士者居多,而伴有脐疝及腹裂畸形的婴儿中,母亲职业为印刷工人者较多。

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骨骼畸形以母亲职业为工业及建筑业工作人员者较从见,唇腭裂以母亲职业为交通运输业工作人员的婴儿较多见。

母亲孕期接触汞、激素及苯等有机溶剂的婴儿中,先天缺陷发生率可达27.36%--33.61%橡胶生产女工子女中,先天缺陷患病率为30.62‰父亲接触有害因素对胎儿质量的影响往往易被忽略,实则应同样予以重视。

因为如果职业有害因素具有性腺毒性,则可对生殖细胞造成损伤,对男性可影响精子的生成,使精子数目减少,甚至无精子。

接触二硫化碳的男工子女的先天缺陷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先天缺陷率增高与父亲接触二硫化碳,生殖细胞受到损伤有关。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母亲孕期职业接触油漆、石油产品、苯、汽油、农药有关联。

职业健康与保健对策女性职业保健的关键问题在于防止职业有害因素对胚胎发生及胎儿发育的不利影响。

这种影响取决于有害职业因素的质和量,因此就需要控制职业有害因素,使其强度或浓度降低到对人体无害的水平。

为此,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改善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改善劳动条件,使作业环境中有害职业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降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这是最根本的劳动保护对策,也是职业优生的对策之一。

为此,在制订或修订有害职业因素的卫生标准时,必须对其生殖发育毒性进行评价,卫生标准须能保证人类的生殖健康及胎婴儿的正常发育成长。

•加强职业妇女的围产保健除常规的婚姻保健,孕期及产前产后保健外,应加强孕前及孕期的劳动保健。

♧孕前劳动保健☞已婚等孕女职工应暂时停止参加作业场所铅、汞、苯、镉浓度超标,及在《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属于Ⅲ、Ⅳ级的作业。

☞患有射线病、慢性职业中毒、近期内有过急性中毒史的妇女,暂时不宜妊娠。

☞有过两次自然流产史现又无子女的女职工,应暂时脱离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流产的作业岗位。

☞孕前应禁忌参加以下劳动:作业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苯、镉、铍、砷、氰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氯、已内酰胺、氯丁二烯、氯乙烯、环氧乙烷、苯胺、甲醛等有害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制药行业中从事抗癌药物及已烯雌酚生产的作业。

作业场所放射性物质超过《放射性防护规定》中规定剂量的作业,即从事放射工作的孕妇、乳母不应在甲种工作条件,即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15mSv(15rem).的工作条件下工作。

人力进行的土方和石方作业。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即重体力劳动,如森林业中的伐木工,炼铁厂的配料工,煤厂的推煤车工等。

伴有全身强烈振动的作业,如使用风动工具如风钻、风铲、捣固机以及锻压等作业和拖拉机司机。

工作中需要频繁弯腰、下蹲、攀高的作业,如电焊工的作业。

《高处作业分级》标准所规定的高处作业,即有可能坠落的工作面在2m 以上的高处作业。

♧孕期劳动保健☞严格遵守《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第七条的各项规定,不得安排孕妇从事孕期禁忌参加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孕妇,可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的女职工不从事夜班劳动;劳动时间内应安排一定的工间休息。

保证产前检查时间,可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

•加强乳母的劳动保健除保证女职工的哺乳时间外,乳母应暂时停止从事孕妇禁忌参加的、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浓度的铅等17种有毒化学物质的作业;以及作业场所空气中锰、氟、溴、甲醇、有机磷及有机氯化物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大气污染较严重地区的新生儿、婴儿死亡率高,国内外均有报道。

美国田纳西州的调查表明,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程度与乳儿、胎儿死亡呈相关关系,死亡率随空气污染的严重度而增加。

工业中排出的某些污染物也可影响胎、婴儿的发育。

美国曾报道,在俄亥俄州3个氯乙烯聚合工厂附近地区居民中,某年活产婴儿中的先天缺陷率为18.2‰,显著高于该州的平均水平(10.1‰)。

工业性铅污染大气可影响周围居民儿童健康,调查表明,污染区儿童尿铅较清洁对照区为高。

大气大气污染持续值得关注的环境问题水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

工业废水排出的污染物质种类很多,包括铅、汞、镉、铬、砷、氰化物、酚、醛等,农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等。

50年代日本九州水俣湾被含汞的工业废水污染而流行水俣病已从所周知,水俣病发生两年后,出现先天性水俣病45例.日本学者原田(1975)研究了水俣病临床表现与甲基汞摄入量的关系并认为,如果摄入甲基汞量很大,以至引起急性水俣病时,可造成不孕;摄入量少些,可能妊娠,但可能引起流产或死胎;摄入量再少些,则生下有重症神经症状的先天性水俣儿,母体症状较轻或无;摄入量更少,则生下无明显体征的精神迟纯儿,母体可能无任何症状。

防止废水污染的措施是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并对要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与综合利用。

环境缺碘及高氟危害缺碘的危害和预防成人每日需要碘约150—200微克,主要来源于水和食物。

在一些内陆和山区,由于地质的原因,土壤和水中碘含量很低,因而植被和食物中碘含量也低,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缺碘地区普遍有碘缺乏病的流行,母亲在孕期缺碘则使胎儿及新生儿缺碘,甲状腺不能合成甲状腺素,甲状腺功能低下,影响了大脑发育,因而出现地方性克汀病和亚克汀,单纯性聋哑、地甲肿等,我国缺碘地区遍布除上海市以外的29个省市县,居住人口超过4亿。

预防措施:食盐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碘量为1/2万,即每2万公斤盐加入1公斤碘酸钾,加碘要求均匀。

食盐中的碘易损失,应严密包装,注意防晒、防潮。

在碘缺乏重病区,对育龄妇女及患有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孕妇,应及早予以口服碘油,以防胎儿甲状腺发育不全。

居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很多,如人的呼吸、谈话、咳嗽等,可使室内二氧化碳及微生物含量增多。

使用煤炉、煤气汢、液化石油气灶及生物燃料时,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以及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均可对室内造成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室内甲醛的污染,其来源除吸烟外,主要来自室内含甲醛物品的释放和燃料的燃烧,如脲甲醛泡沫保暖建筑材料、胶合板家具、化纤地毯、塑料壁纸、地板、砖、粘合剂、消毒剂、防腐剂等。

工业中接触甲醛的女工月经障碍较多见。

前苏联学者检查了446名接触甲醛浓度为0.05—4.5mg/m3的纺织女工(自生产防皱布时使用的树脂中放散出甲醛)及2001中不接触甲醛的女工,发现接触组女工月经不调的患病率高达47.5%,对照组为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