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共84张PPT】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共84张PPT】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过程中,借鉴科技文献、相同项目数据、典型事故案例等资料,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来源及其因果关系,即可科学推断、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实现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识别的转化。
二、类推原理
类推也称类比,是人们经常应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来类推另一个对象具有同类属性的过程。 分为定量类推和定性类推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1 原辅材料: 种类与数量; 形态:气体、液体、固体、气溶胶; 理化特性:挥发性、熔点沸点; 储运、装卸;加料、投料 杂质(金属矿料、石油气等:铅、砷、磷、硫、氨); 产地(煤炭、原油); 毒性资料与质检报告资料。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2 生产过程 生产原理:条件 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 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 物理化学过程: 生产方式: 设备选型: 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
*
•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类 比 法
优点:直观、可以定量(通过对类比现场的调查、 监测); 缺点:相似可比性的差异带来偏差。 工程特征的相似性(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料、产品结构);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差异性;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检 查 表 法
概念: 对设计的工厂、车间、工段、装置、设备、生产环节、劳动过程的相关要素以检查标的方式进行逐项检查,辨识分析各环节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较广。可单独应用于一些工艺简单的项目,也可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对一些工艺繁杂的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防治 PPT课件

职业病防治 PPT课件
(5)气溶胶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 固体微粒,直径在0.1~10μm。
二、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2、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职业中毒的表现形式 ①急性中毒 ②慢性中毒 ③亚急性中毒 现行《职业病名单》中,职业中毒有56
种。
二、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2)带毒状态 接触工业毒物,但无中毒症状和体征,尿中或
二、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2)蒸汽。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的蒸 汽。如水银蒸汽、苯蒸汽等。
(3)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漆 时所形成的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 铬酸雾、硫酸雾等。
二、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4)烟。直径小于0.1μ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 固体颗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铜烟尘、熔铬 产生的氧化铬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尘等。
(1)从根本上杜绝职业病危害对人的作 用。
①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 目的:减少劳动者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一、职业危害防治概述
(2)作业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 ②有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
营养条件、遗传因素、卫生习惯等。
一、职业危害防治概述
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1)作业场所的作业条件监测是了解工作环境
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重要依据; 2)是判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分布、产
生的原因和程度; 3)鉴定防护设备的防护效果。
一、职业危害防治概述
4、职业健康监护 1)作用: (1)保护员工的健康; (2)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3)便于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早期治疗。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经消化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有害因素)PPT课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有害因素)PPT课件

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选择
根据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眼镜等。
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在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前,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其正确使用方法和 注意事项,避免因使用不当而产生不良影响。
个人防护用品维护与更换
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清洗、更换,确保其有效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有害因素 )ppt课件
目录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 化学有害因素介绍 • 化学有害因素检测方法 • 化学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 职业病防护措施 • 案例分析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 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 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 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 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使用检测管采集现场气 体,通过比色法或比浊
法测定气体浓度。
气相色谱法
利用色谱柱分离气体中 的不同组分,通过检测 器测定各组分的浓度。
红外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利用红外光与气体分子 相互作用,测定气体中
特定组分的浓度。
通过测量气体中特定元 素对特定光的吸收,确 定气体中该元素的浓度。
粉尘检测方法
01
02
应对措施
加强通风、维修除尘设施、提供防尘 口罩等防护用品,并对员工进行健康 检查和医学观察。
某实验室的化学药品泄漏事故
事故概述 检测结果 事故原因 应对措施
某实验室发生化学药品泄漏事故,导致多名员工出现皮肤刺激 和眼部损伤。
检测结果显示泄漏的化学药品为硫酸,浓度较高,对接触人员 产生强烈刺激。
操作失误、化学品储存不当、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等 多个环节失控共同导致事故发生。

职业卫生学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ppt课件

职业卫生学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ppt课件
三、生物监测策略
生物材料的收集时间 应当根据毒物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的结果来确定
半减期(h)
合适的采样时间
<2
半减期太短,不适用生物监测
2~10
班末或次日班前
10~100
班末或周末
>100
采样时间不严格
四、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
我国已颁布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BEL)。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第三节 生物监测
一、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 二、生物监测的特点 三、生物监测的策略 四、生物接触限值
一、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
生物监测:是指“定期、系统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①含量或由其所致的②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物标记物(biomarker)
一、职业卫生调查形式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职业卫生专题调查 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目的 了解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 建立企业职业卫生档案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2.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 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 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 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等情况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 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 劳动组织及班次 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情况 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职业卫生工作会议、活动情况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PPT课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PPT课件
当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检测覆盖面不全、 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 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对策建议
1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制度,明确 相关责任和义务,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
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高检测与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质量的控制
人员培训
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 高其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仪器设备校准
定期对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 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来自和可 靠性。过程质量控制
对检测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 保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有效控 制。
结果审核与报告编制
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按照规范
编制检测报告。
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现场调查与采样
了解现场情况
对被检测单位的工艺流程、生产环境、设备 布局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产生、分布和扩散情况。
制定采样计划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 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方法和采样量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目录
•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方法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 中产生的,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 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 、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如粉 尘、噪声、辐射、高温、湿度等 。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PPT课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PPT课件
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 硝基甲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 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四十二)三硝基甲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三硝基甲苯中毒 (四十三)甲醇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甲醇中毒 (四十四)酚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酚中毒 (四十五)五氯酚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五氯酚中毒 (四十六)甲醛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甲醛中毒
病: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三十五)二氯乙烷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氯乙烷中毒 (三十六)四氯化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四氯化碳中毒 (三十七)氯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乙烯中毒 (三十八)三氯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三氯乙烯中毒 (三十九)氯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丙烯中毒 (四十)氯丁二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丁二烯中毒 (四十一)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 N,N-二甲基苯胺、
(四十七)硫酸二甲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硫酸二甲酯中毒 (四十八)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丙烯酰胺中毒 (四十九)二甲基甲酰胺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甲基甲酰胺
中毒 (五十)有机磷农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有机磷农药中毒 (五十一)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氨基甲酸
酯类农药中毒 (五十二)杀虫脒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杀虫脒中毒 (五十三)溴甲烷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溴甲烷中毒 (五十四)拟除虫菊酯类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拟除虫菊酯类

(五)铍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铍病

(六)铊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七)钡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八)钒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钒及其化合、磷化锌、磷化铝)可能导致的职业病:
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及其化合物中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安监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安全评价课程ppt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安监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安全评价课程ppt
(12)催化剂及各种化学助剂制造业:两 步共胶 (13)橡胶制品业:胶辊辊芯处理 (14)砖瓦、石灰和轻质建材制造业:砂 石装卸、筛选、转运、堆垛、投料、拌和、
• 浇注、辅助、石材切割、雕凿、研磨、整 修、辅助、荒料锯切、板材研磨、板材切 割 (15)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玻璃备料、光 学玻璃配料、玻璃喷砂、玻壳备料(灯具、 荧屏)、玻璃纤维配料 (16)陶瓷制品业:釉料选择、粉碎、陶 瓷烘筛、灌砂 (17)耐火材料制品业:耐材破碎、筛分、 配料、混合、成型、耐火砖干燥、耐材烧 成、物料输送、耐火材料磨制
• 1、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铸工尘肺 2、行业举例: 机械工业:铸造型砂、模型、熔炼、造型、 浇铸、落砂、铸件清理、压铸铸造、熔模 铸造、铝合金、铜材零部件(制品)等的 铸造
(十三)其他粉尘
•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其他尘肺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 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十一)电焊烟尘
• 1、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 2、行业举例: (1)体育用品制造业:铜管打孔 (2)机械工业: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 氩弧焊、碳弧气刨、气焊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车部件组装、 平台组装、船舶电气安装、船舶锚链 (4)加工、制动梁加工、汽车总装、摩托 车装配
(十二)铸造粉尘
(五)石棉尘
• 1、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肺 2、行业举例: (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矿打孔、炮 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 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重选、磁选、 电选、选矿辅助 (2)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非 金属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 回填、支护、 • (3)木材加工业:装饰板配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介绍.ppt成都交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介绍.ppt成都交稿
原子光谱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该法 能测定各种元素,灵敏度和精密度都能 满足工作场所空气检测的需要,仪器和 测定费用较低。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
<1>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 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 <2> 分析精度好。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 相对标准差可<1%,其准确度已接近于经典化学方法。石墨炉 原子吸收法的分析精度一般约为3-5%。 <3> 分析速度快。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能连续测定 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 <4>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不仅可以测定金 属元素,也可以用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 物。 <5> 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 <6>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 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检测方法
现场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现场检测方法
用于需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出 迅速的判断评价,例如,事故检测、高毒物 质工作场所的日常检测等。
现场检测方法
要求
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结果; 操作比较容易。
常用方法
检气管(气体检测管)法 气体测定仪法
现场检测方法
检气管法
过期检气管; 3. 抽气体积要准确,最好用配套装置; 4. 注意温度对某些检气管显色的影响;
规定的时间内读数。
现场检测方法
气体测定仪法
种类
根据检测原理
红 外线
半 导体
电 化学


气相色谱
氢离子化检测器
光离子化检测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目的分类
• 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类型分类
• 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
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评价检测
• 预评价 • 控制效果评价 • 现状评价
• 时间加权允许浓度:连续采 样3个工作日,包括有害物质 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 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或最高 允许浓度:一个工作日有害 浓度最高时段采样,连续3个 工作日;
1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
利用红外线、半导体、电化学等方法制成的便携式 直读仪器的工作现场快速检测。
CO/CO2 (国标)采用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
物理因素除振动外,多以场的形式存在,如声场、电 磁场、热辐射场等,除高温外物理因素的产生和消失和生产 设备的启动和关闭是同步的。故物理因素的检测采样便携式 现场直读仪器检测。
员签字确认
记录单应保存完整,作为检测报告的溯源依据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实验室检测
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采集样品的交接 采样记录单交接 样品编号和保存 实验室样品的流转和分析测定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和原始图谱的计算整理; 质控数据计算; 采样时间和采样体积的计算; 标准采样体积的计算; 数据处理结果的单位换算、数字修约等。
委托单位包括:企业客户、评价机构、行政机关等
16
工作程序
现场调查
了解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变化规律和劳动者接触状况, 正确选择检测点、检测对象、检测方法和检测时机, 检测前对现场做卫生学调查,必要时可进行预检测。
17
工作程序
现场调查内容
被检测单位概况:单位名称、地址、劳动定员、岗位 划分、工作班制等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所有物质的种类、数量、纯 度、杂质及理化性质等
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设 备种类、数量及布局
18
工作程序
现场调查内容
劳动者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量、工作地点停留时 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因素的程度、频率及持续时 间
有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算浓度, 必要时可做预检测
8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事故性检测:
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检测 • 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或最高允许浓度;
9
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类型分类
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类型分类
现场检测 • 检气管法 • 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 • 物理因素的现场
10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检气管法 将浸渍过化学试剂的固体吸附剂制成指示剂, 装在玻璃管里,抽气后通过有害物质与化学试剂反应 引起固体吸附剂变色,根据颜色和色柱长度和标准比 对做定性或定量检测。 可以检测100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非标准方法)
检测方案的制定应与被检测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做好 沟通。
20
工作程序
检测前准备
确定检测人员,各自分工 检查检测设备是否正常、电力充足、计量证书是否过
期、有无防爆认证 需要校正的设备是否校正(泵的流量和噪声现场校正) 采样介质(滤膜夹、吸收瓶、采样管等)是否质量完
好,数量充足(注意添加空白样和校准专用样) 现场检测记录单是否充足 必要的个体防护是否齐全,样品及仪器运输过程的安
第一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检测概念 工作程序 相关法规与标准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念 定义 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 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 危害因素的统称,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
种类
10大类115种
全防护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现场检测
出于安全考虑,现场每个检测小组至少三人,其中必须 包含一名被检测单位的安全陪同员
正常生产状态下检测 检测前再次观察工作现场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 确保现场检测和采样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记录现场检测和采样的详细信息和数据 记录单要由至少两名检测人员和一名检测单位的陪同人
6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日常检测:
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进行日常、定期的检测。 • 时间加权允许浓度: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 日检测一个工作班; • 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或最高允许浓度:一个工作 班内有害浓度最高时段采样;
7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监督检测: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测。 • 时间加权允许浓度: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 行检测; • 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或最高允许浓度:代表性的 采样点,一个工作班内有害浓度最高时段采样;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义:
利用采样设备和检测仪器识别、检测、鉴定危害因 素,掌握其性质、强度及时空分布情况,评价是否符合 职业卫生标准,为危害因素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
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按照危害因素分类
•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振动、射频辐射、紫外线、 激光等
• 化学因素:粉尘、毒物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报告编制
检测工作的最终产物,既整个检测工作的总结,也 是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的总结,一旦签 发盖章生效后将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保证报告中相关信息和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 检测报告内容应清晰整洁,便于查看。
工作地点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使用 状况,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情况
19
工作程序
检测方案制定
物理因素现场检测(GBZ 2.2、GBZ/T189) 化学因素样品采集(CO/CO2为现场检测)
根据GBZ1、GBZ 2.1、GBZ/T 160和GBZ 159标准 确定检测点、检测对象和数量,制定现场采样时间/频 次和检测方案。
1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实验室检测
现场采样
实验室
分析仪器
化学因素检测
称重法、光谱法、色谱法等
14
工作程序
项目委托
现场调查
检测方案制定 检测前期准备
化学因素现场采样
物理因素现场检测
样品实验室检测
数据处理
报告编制
报告审核签发
15
工作程序
项目委托
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 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 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