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二
教育心理学单选题(二)

教育心理学(二)一单选题第四章学习心理1.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干道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A.学习动机B.学习需要C.学习兴趣D.学习期待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是由()组成的。
A.认知内驱力B.成长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3.根据奥斯内尔的理论,学习是为了得到赞扬,属于()A.附属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认知内驱力D.直接动机4.在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运气属于()A.外部、稳定、不可控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C.外部、不稳定、可控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5.学生为保持信息,对信息进行不断重复,以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现象策略称为()A.复述策略B.调节策略C.精加工策略D.计划策略6.整合所学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是()A.复述策略B.计划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7.学习迁移是()A.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学习转移C.学习定向D.学习定势8.“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表达的是()A.记忆策略B.技能形成C.学习迁移D.知识形成9.概括化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贾德B.苛勒C.洛克D.加涅10.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用可食用的,又选择不可食用的(如棉籽),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
这运用了()A.正例与反例的配合B.变式C.比较D.直观性11.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A.变式B.反例C.正例D.比较12.记忆的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包括()、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A.形象记忆B.情境记忆C.感觉记忆D.符号记忆13.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时间是()秒。
A.10~20 B.20~40 C.60~120 D.80~14014.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A.序列性B.逻辑性C.目的性D.认知性15.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其他无关因素,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形成问题的表征是()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问题D.检验假设16.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研究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弗洛伊德C.皮亚杰D.马斯洛17.在()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学校教育心理学 (2)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包括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两个方面。
二、【简答】工作记忆的特点:1)保持时间段。
对新信息的保留时间大约是10到20秒。
也称作短时记忆。
2)容量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
3)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意识着、思考着、使用者。
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并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
然而,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使信息的进入和加工都受到限制。
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其加工效率,可以采取两条途径:组块和自动化。
三、【概念】激活的扩展:精制过程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
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新信息本身处于激活状态,以新信息为线索,通过学习者有意联想,储存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一些与新信息有关的信息相继被激活,这一过程叫激活的扩展。
四、【填空、概念】1)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
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
3)倒摄抑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4)系列位置效应: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5)舌尖效应: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效应”。
五、【论述】结合遗忘的进程及影响因素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复习?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性质。
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
2)学习材料的数量。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
3)学习进程。
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结构性知识: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
乔纳森的学习分类:乔纳森等人根据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将学习分为结构性知识、心理模型、情境性问题解决、延伸技能、自我知识、执行控制和动机形成等类别。
表现(performance):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
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心理模型:指相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延伸技能:延伸技能是能用于超越给定信息进行推理的技能,包括进行类比,作出解释,得出推论,建构论据。
突触: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小的空隙被称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结构.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自我知识:指关于自我的知识或知道我们作为学习者“是什么人”的知识.自我知识包括学习方式、学习优缺点和知识水平的自我意识。
神经元: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三部分组成.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执行控制策略:指以自我知识为基础的反省认知策略和理解监控.动机形成:指学习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学习的坚持性.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意动方面,是动机和意志的结合。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生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而对学习的一种分类.机械学习指学生不需要理解,只进行机械重复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情绪调节
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情绪表达
学生应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 情绪,以促进情感交流和沟通
。
情绪教育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 ,提供适当的情绪教育,帮助 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状态。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学生应了解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
我评价。
自我调节
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 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目录
• 学生心理概述 • 学生认知发展 • 学生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学生个体差异 • 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
01 学生心理概述
学生心理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生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 行为方式。
特点
学生心理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 差异性等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 和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表现。
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学习效果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教师 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 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健全人格
关注学生心理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心态 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 题,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
学生在某些领域可能拥有特别的才能 或技能,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在这些领 域的学习效果。
性别与文化背景差异
性别特征
男性和女性在学习方式和兴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生理和心理特征有 关。
文化背景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式和观念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他 们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一般过程:①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 ②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 ③反
省认知阶段 特点: 第一,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第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第三,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是启发式的。 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①原有的知识背景 ②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动机水平 (2)内部条件 ①训练方法 ②变式与练习 ③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技术
程的练习形式。 (4)练习时的情绪干扰 西和摩根的研究结果发现,随机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比区组练习产生更持久的影响,这
第 4 页 共 15 页
4
一发现在心理学上称为情境干扰效应。 阿尔·艾米尔和图尔在随机区组的实验中表明随机化区组综合了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的有
点,可能是安排练习的最佳形式。 3.反馈 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接到的运动产生的信息,通常叫做运动产生的反馈,简称反馈。 分类:(1)根据信息的来源来分类。有内在的反馈和外在的(或附加的)反馈两种。 内在反馈的一种形式叫做结果的知识,这是在运动之后由别人以言语方式提供给我们的关于
的过程,并不是习惯程度的增强。即动作技能是由反馈机制控制的。 ②开环理论 认为我们的动作行为受头脑中的动作程序控制,不涉及反馈信息的加工和使用,因而也没有
觉察和纠正错误的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施密特提出的图式理论是开环理论 的重要代表) (3)生态观 该理论认为,知觉和动作在机能上是密不可分的,由一些肌肉、关节和动作单元组成的动作 系统,直接受知觉状态的影响并作出相应调整,而不是受计算性的、类似 于人的中枢脑结构控制。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粗略的掌握阶段 (2)改进和提高阶段 (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一般来说,经过大量学习的任务是不一遗忘的。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动作技能不同于言 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脑的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 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1)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戴维斯射箭实验比较) (2)指导内容的影响 辛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动作技能的学习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情境的任务性质,并由此形成 一个基本判断,继而采取一定的策略。 (3)指导的方法 汤姆森的实验说明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认识阶段,教师要使学生注意观察并理解所演示的动作 技能。 (4)示范 许多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要使示范有效,示范动作必须慢速进行。 2.练习 (1)练习的分布 一般地说,连贯的动作技能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2)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一般地说,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很难马上掌握的比较 复杂的技能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学习者的能力低,采用部分 练习法较合适,反之采用整体练习法较有效。 (3)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 身体练习是指身体实际进行活动的练习。心理练习是指仅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身体动作进行过
上;d.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e.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 上的帮助。 ③组织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看,目前我国流行的与技能相对的“知识”概念,实际上是 与陈述性知识概念相吻合的。 技能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 调任务的能力。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产生式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表征程序性知识最小单位是产生式。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规 则(简作 C—A 规则) (2)产生式系统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1)智慧技能的层次 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 则、高级规则。 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 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 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这是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的核心思想。 (2)辨别技能的形成 ①刺激与反应接近。 ②反馈。 ③重复。 (3)概念学习 概念是指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概念学习是能概括同类事物 的共同本质特征。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种。 (4)规则学习 规则是由概念组成的,它反映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是以掌握相应的概念为基 础的。它是一种智慧技能,其学习的实质是使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 境中适当应用规则。 规则学习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发现学习);一种是从 规则到例子的学习(接受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笔记(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命题 命题指语词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往往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 (2)命题网络 (3)图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一类是关于客体的图式,另一类是关于事件的图式
或做事的图式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1)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符号表征学习 ②概念学习 两种方式:一种叫概念的形成,一种叫概念的同化。 ③命题学习 (2)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 ①下位学习 ②上位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 (3)同化论(奥苏伯尔)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
运动目标或达成状况的信息。 内在反馈的另一种形式叫做表现的知识,是关于学习者做出运动模式的反馈信息。 (2)按照提供信息的时间来分类。有同时发生的反馈和延缓的(定期发生的)反馈两种。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人、事、物、制度、观念等)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
①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则着眼于师生的双向 活动。
②传统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 类的思想。
③该模式能清楚的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第 1 页 共 15 页
1
①复述策略 ②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是典型利用) ③组织策略 (2)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①复述策略(划线、符号注释) ②精细加工策略(释义、摘要、创造类比、做笔记) 教师讲课时应注意:a.讲课速度不宜过快;b.重复比较复杂的材料;c.把重点写在黑板
(1)服从 为了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而表面上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但在内心却往往不认同。 (2)同化 由于喜欢某人某事物而乐于与其保持一致。 (3)内化 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协调一致,将内外价值观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第 5 页 共 15 页
5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1)条件反应法 就是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运用。 (2)提供榜样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作为社会学习的一
强调行为的时习惯论,主张用习惯来解释。习惯轮认为,一种运动成分所产 生的反应刺激,通过习惯的形成而与下一个运动成分联系起来。
第 3 页 共 15 页
3
(2)认知观 强调认知的理论中,比较突出的是闭环理论和开环理论。 ①闭环理论 由加拿大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动作技能是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并减少错误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从内部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识结构中清晰
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认知 失调的因素。 从外部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的概述 (1)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 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它是内在的。 ②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天生的。 ③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 其随着主客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④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即主体有需求,客体有价值,两者在 不断地社会实践中融合形成的。 (2)价值观的结构类型 ①理论价值型:个体以探求事物本质和发现真理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②经济价值型:个体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③政治价值型:个体以操纵他人和掌握权力为人生最高价值。 ④社会价值型:个体以与他人交际助人为乐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⑤审美价值型:个体以感受美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⑥宗教价值型:个体以信仰宗教、体验神圣为人生最高的价值。
调潜在有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4)“六部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皮连生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 “六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
结构重建与改组(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根据线索提取知识(技 能在新的情景中运用)。 “三段”:一至四部位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为第二 三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以及知识的提取和运用。 “两分支”是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前四步相同,从第五步开始出现 分支: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 习和迁移。 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相比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