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小故事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17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17篇)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子有一个儿子。
孔子出生时,恰巧鲁昭公送给孔子一条大鲤鱼。
孔子觉得很荣幸,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于波,以作纪念。
于波是孔子的独子,但孔子没有宠坏他。
他从小就教育他,督促他好好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
”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
”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 ”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
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
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
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孔子的小故事篇2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
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
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说:“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一听这孩子讲得很有道理,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孩子答:“我叫项橐。
”孔子的小故事篇3有一天,孔子游手好闲,在室内弹琴自娱。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_孔子的真实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_孔子的真实故事在古代如果说一个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那么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令人敬佩的。
而我们的孔圣人就是这样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供大家参考。
孔子的故事1圣者情怀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
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
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
”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
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
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
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
但说无妨”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
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
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
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
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
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孔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丘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丘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丘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丘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丘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孔子的小故事篇2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孔子的故事精选40则

孔子的故事精选40则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我们都应该熟记,下面是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和他的弟子,和他的家人,友人,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佳话向来不断被传扬,这些故事既能增长知识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孔子小故事 简洁

孔子小故事简洁
1. 孔子与门徒在树下读书,大树被砍,孔子弟子害怕。
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2. 孔子带领门徒出海游学,遇到风暴,躲进老渔翁的山洞。
老渔翁指出孔子的诗句不切实际,孔子虚心接受并与老渔翁唱起了渔歌。
3. 孔子在乡间表现得和善,但在朝廷上善于辩论,敢于说实话。
4. 孔子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因为看到官场的腐败而辞职,回到故乡开办学堂,致力于传道授业。
5.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告诉他:“君子居之,游者不可涉也。
”孔子感叹不已,决心一生致力于追求道德修养。
6.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夫子何为而至此?”孔子回答:“吾欲言之,而口不能言,欲行之,而手不能行。
”
7. 孔子曾经向子路请教学问,子路问:“君子何如而不失道?”孔子回答:“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
8. 孔子曾经问子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回答:“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1)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有间,又顾谓子路。
子路又对如初。
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2)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__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
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
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补充:材料是孔子有一个学生看见一个小孩掉到了水里就跳下救了小孩,小孩的父亲很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牛。
当时牛很贵。
人们说他贪心,孔子称赞他说:“你这样做能让更多的人去救人,救人得到的东西式理所应当的。
”当时鲁国有一则法律,看到有在别国当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帮他赎身,回国后可到官府报账。
孔子有一个学生,赎回了一个奴隶,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称赞他,但是孔子却指责他说:“你这样做人们就不会去赎回奴隶了。
不到官府报账,人们会蒙受损失;到官府报账,又会让别人觉得品德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就装作没看见了。
求根据这个材料的作文立意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
收下谢礼的学生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
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
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
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
这是不理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
这能说明他没有道德情操吗?不。
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也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
比之于袁隆平的贡献,这500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奖励。
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想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我国工作。
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突破,奥运会后国家重奖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
这件事引发很多议论,责难之声不时充盈于耳。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
我们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是丧失了道德。
女排姑娘们不是就集体把奖金捐给了慈善机构了吗?当然,我们也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
我们不应偏颇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问题,更不应惟利是图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提示:1.概括段意。
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
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利与义可以得兼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
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
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
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
”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
利是义存在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
“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
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
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
(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
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
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
”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
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审题要“准”“深”“新”。
首先要“准”。
具体所来要做到四点:1.整体把握文意,找最主要的命意。
(先概括每段大意,然后明确核心话题)2.紧扣关键词,看命题者的倾向。
3.深准要求 4.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挖掘主旨。
孔子的褒贬对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示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路遇见一小孩子溺水,于是就奋不顾身跳下水去,将孩子救了上来,孩子家人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听说后表扬了子路:“鲁人必拯溺者矣”;而孔子另一学生子贡到外国,并用自己和钱赎回了一个被卖为奴的鲁国人,按规定回到鲁国后,应该到国库报销,而子贡没有去,而孔子闻后却严厉批评了子贡:“赐失这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然而,社会上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认为子路“贪”,子贡品德高。
而作为今天的我们,又如何从这两件事受到一些启发呢。
见义勇为的行为就应该得到奖赏。
子路是在看见一个孩子掉进水的情况下,没有思考,没来得及多问,就一下子跃进水里救上了孩子,他当时没有想到会有一头牛的奖赏,但对于奖赏的结果他高兴地接受了。
这种行为不仅要在思想上进行鼓励,同样也应该得到奖赏,只有这样,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尊重,其行为价值也在这种奖赏中通过这一形式得到体现。
孔子所以表扬他,前提是子路救人不是为了牛,而是救人在先,受牛在后,认为他应该得到这种品德和物质方面的双重表彰,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并可以引导人们见义勇为,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而诸如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前来的打捞队却开价5000元,另一个却开价1000元,这些人是眼前只有钱,先是讨价还价,置人性命于不顾,唯钱是命,这种为利而完全丧失了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而子路则不予考虑,首先奋不顾身地救人,那与子路“受牛”则不可同年而语也。
而子贡虽然也是做了好事,但却没有按政策办,即:到国库去报销赎奴的钱,“不取其金于库”,人们虽然夸他做好事不留名,但客观上将这种美德没有发扬光大,不能让人看到这种好的行为并有一个好的结果。
再说,如果不按政策去领取赎金,下次别人怎么想:救人后,如果回来报赎金,别人说你品德有问题;不报,自己要吃亏。
那么,带来的后果只会是:人们再看到自己的同胞沦为奴隶,再也不会去救赎,人们即使看见同胞为奴,也“不复赎人矣”,实际上破坏了一种良好氛围,打破了一种良好救助机制,钱是小事,而机制则是必须坚持的。
我们做好事,如果动机纯正,完全可以领取奖赏,但也可以不领取奖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当然,也根本不值得人们去指责什么,因为一些人做好事的前提不是为了奖励,但从社会角度考虑、从倡导一种向善精神角度考虑,社会或政府对那些只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或事,就必须有价值的认可:精神的或物质的。
子贡自己出钱去赎回自己的同胞,没有主动到国库报销,一者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经济条件较好,完全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
然而,人们却拿他与子路的爱牛相提并论,认为子贡品德好,而子路“贪”,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孔子所以严肃地批评了子贡,认为因为鲁国有政策,只有主动去报销,实际上替政府宣扬了一种政策,营造了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给人们树立一种良好的道德标准。
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仅有好心不一定办成好事,你子贡能承受的,别人不一定能承受。
如果说人们都把做好事应该得到奖赏说成是一种贪,那只会堵塞了向善之路,那谁还会来做自己不能承受的好事呢,况且,政府明文规定可以报销,不仅表明了政府一种积极向善的态度,也从物质方面鼓励了大家向善的积极性。
在德国小镇,一名杨姓中国青年因拾到一个装有信用卡和钱的皮夹交了市政厅,他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没有留名,可该镇镇长竟然发动近百名警力寻找小杨,交将一名奖章和资金交给小杨,用该镇镇长的话说:“就是为了对每个善举的尊重,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为我施援向善,我们不以因你的无私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说得多好,把对善举的尊重,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由此看来,“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得兼。
所以,子贡从善也是公民的一种义务,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地怕人议论,不去领取该得的奖励,就应该向子路一样坦然“受牛”,但,前提是主动为善。
正如孔子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利和礼我们都可以受之。
总之,我们如果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既要做到利他,也要做利己,只要对社会有利,只要对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有着积极的意义,孔子对二位学生的评价不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