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白银铅心

白银铅心金陵有个老头儿。
一天,他拿着几两银子到北门钱店去换钱。
他从衣袖里掏出银两,放在柜台上,却并没有急着叫店主人检验银子成色,只是独自摆弄着银两,嘴里嘀咕着,仿佛在夸赞银子的成色。
这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青年人,他来到老头儿跟前,恭恭敬敬地说道:“老伯伯,正巧在这儿遇见您,我最近去了一次常州,您儿子在那里做买卖,他托我带回来银两和一封信。
”青年人说罢,将银子和信交给了老头儿,又挺有礼貌地作了个揖走了。
老头儿拆开信,对钱店主人说:“咳,看我老眼昏花,不中用了,连家信都看不成了,请您念给我听听吧!”店主人接过信笺读了起来,信里都是些家常琐事,信的末尾写道:“托人带上纹银十两,作为爹爹您的生活费用。
”店主人刚念罢,老头儿便欢喜得眉飞色舞,他赶忙收起了先前放在柜台上的银子,对店主人说道:“就用我儿子这十两纹银兑换钱吧,怎么样?”店主人称了银子的份量,一共十一两零三钱,心想他儿子的信上明明说的十两银子,怎么会多出来了?对,肯定他儿子匆匆忙忙没有将银子检点清楚。
店主人眼珠子滴溜溜转了两圈,办法有了,这老人眼睛不仔细,何不来它个将错就错,多捞他一两三钱。
于是,他把秤杆儿递到老头儿跟前:“老伯,您老福气啊,您儿子的纹银正好十两,不多不少。
喏,您看——”“对,对,我知道儿子从小老实,不会说谎坑人。
不用看,不用看。
”老头儿两眼盯着秤盘里的银子,连声说道。
店主人点了九千钱交给老头儿。
老头儿拿过钱匆匆走了。
过了一会儿,早在店门口站着的一位客人笑着说道:“店主人,我认识这老头儿,他是个诈骗的恶棍!”店主人吃了一惊。
“他刚才换钱的银子,很可能是假银子啊!您得好好辨别一下才是。
”客人关心地说道。
店主人拿来一把剪子,剪开了老头儿的银子,果然是铅胎子。
他本想占一两三钱银子的便宜,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他再三向客人道谢,并问道:“那恶棍老头住在哪里?”客人说,“那老头住在北门外,离这里十多里地,你要追赶他还来得及。
我是他的邻居,绝不会错,你快去追吧。
民间故事教育

民间故事教育篇一:3个民间故事林大钦银湖对对子明代的潮州状元林大钦从小就非常聪明,父亲早丧,十六岁就到银湖村去教书以便养家糊口。
第一天到银湖时,乡里老大怕他年少才学浅,有意试一试地,便指着书斋后花园的花草说:“银湖院后虎耳草。
”要他对对。
他忽然想起早上路过金石宫前来银湖,看到到处龙眼树开花的情景,立即对了下联:“金石宫前龙眼花。
”而且“金”胜“银”,“前”胜“后”,“龙”胜“虎”,“花”胜“草”。
老大拍手叫好,就把他留下来教书。
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清朝乾隆年间,揭阳县山美村与池厝渡村,经常闹乡界纠纷,彼此对立结怨,成为历史悬案。
后来,山美村出个郑大进,官拜直隶总督。
村里人倚仗郑大进官威权势,欲置池厝渡人于死地,两村结怨日深。
某年郑大进衣锦还乡,消息传来,山美村地浮三尺。
郑氏宗族更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大进回乡后,门庭若市。
他回避一些不必要的迎来送往,深入乡众,察访民情之后,便发出请帖,邀池厝渡和周围邻村的“三老”前来赴宴。
这时,山美村有些人,满以为这是郑大进的“鸿门宴”,专等时机抓“刘邦”。
池厝渡的“三老”肩负着乡亲们的嘱托,抬着全猪,全羊,扛着大(木盛),战战兢兢,鱼贯而行,特来向郑总督大人祝贺荣归。
他们踏进山美村地界,便见郑大进亲来迎接。
大家喜出望外。
正待上前施大礼,郑大进急忙阻止道:“毗邻叔侄,何须大礼!”接着迎“三老”进村。
宴席上,郑大进殷勤地向池厝渡“三老”敬酒。
酒过三巡,郑大进站起身来,和颜悦色地说:“诸位父老乡亲,郑某有片言相告,俗云,人心齐,泰山移,和睦友爱至高无上。
但愿山美村和池厝渡的诸姑伯叔,同胞手足,妯娌姐妹,从此以后,同心同德,—消积怨。
谁怀异心,与此同例。
”郑大进拿起筷子,折为二截。
在场人等,个个正襟危坐,瞪日相睹,恭聆训言。
有顷,郑大进又语重心长地说:“山美村和池厝渡厝角头相望,田边田,厝边厝,邻地乡亲,都是炎黄子孙,有什么冤仇不能解?有什么结怨不能消?山美村的父老乡亲,你们不要以为是有郑大进,凡事便可强人三分,须知道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
研究性学习报告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陈渡草堂修硕儒 漫步以陈渡草堂为核心,面积达百八十亩的荆川公园,俯首即拾散布于园内 各处的历史遗迹,人文的光华与园林的精巧缀连而起,闪烁出耀眼之光彩。由园东 首而入,望见常州现存最早的牌坊,即由唐荆川的外孙,明朝著名政治家、礼部尚 书孙慎行书坊额“先贤唐荆川先生读书处”坊。牌坊之后,掩映了一座颇具江南古 典园林风韵的建筑群,这便是鼎鼎大名的“陈渡草堂”。 “陈渡草堂”一名的由来,还须追溯到唐荆川幼年的一段趣事。在常州的民 间故事里有唐荆川与陈渡先生的传说。陈渡先生最终没做荆川的老师,却为唐家指 引了迷津,他为唐家推荐了奔牛的叶霖先生,是唐荆川人生中重要的引路人。熟识 时处勃兴的商业、手工业社会的布衣叶霖,不仅为唐荆川解惑传艺,还向其灌输了 正直为人、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日后,唐荆川果然成了文武双全之才,为答谢叶 先生教育之恩,在家乡的南运河上造了一座石桥,准备取名叫“叶霖桥”,叶先生 却建议唐荆川以推荐人陈渡先生来命名此桥,自此,陈渡桥便一直是常州家喻户晓 的地名。陈渡桥之畔的读书处,自然而然就叫做“陈渡草堂”了。 唐荆川一生中两次被罢归乡,都是在陈渡草堂中完成人生的再修炼与再提升, 为此后的厚积薄发提供了重要的养分。第一次是公元1533年,前文提到,当时的 唐荆川任翰林院编修,参校累朝《实录》,因不肯依附当朝首辅张璁被罢职。辞官 退隐后,唐荆川隐居陈渡草堂,潜心唐宋散文。他与王慎中一道,倡导了古文运动, 因而与归有光一起被誉为“嘉靖三大家”。在陈渡草堂闭门修学的过程中,他提出 了“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的观点,可谓独出机杼;他选编的《文编》,收进 了大量唐宋诸家散文。第二次则是在公元1542年,因上疏“请朝太子”,唐荆川 再次罢职,往来于阳羡与常州南郊陈渡草堂间隐居,习文练武10多年,凡天文、 地理、乐律、兵法等无不涉猎,著《左》、《右》、《文》、《武》、《儒》、 《裨》六编传世。后人把王、唐、归三人与宋谦、王守仁、方孝孺共称为“明六大 家”。
常州梳篦概说

常州梳篦概说吴琼【摘要】实地考察常州梳篦行业,检索有关梳篦的文献资料,去伪求真,拾遗补缺,全面介绍常州梳篦的历史、传说、民俗、工艺特色、行业规范和当代延续状态,展示较为系统的常州梳篦文化内容.【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9)002【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常州梳篦;民俗文化;工艺特色【作者】吴琼【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梳篦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中的“栉”。
《说文解字》云:“栉为梳篦之总名。
从木节声。
”梳,民间俗称木梳、梳子,包括各类以木材(竹)、玉石、动物骨(牙)、金属和化工原料制成的梳子。
梳子齿疏,一般用以梳理须发,还有出口欧美及中亚地区专门用来按摩肌肤和梳理宠物毛发的木梳。
篦,民间俗称篦箕、竹篦(古称芘臣、比臣、编臣),实际是一种用竹丝编成的梳子,齿密而富有弹性,主要用于去除发垢,驱灭蚤、虱等寄生虫。
常州篦箕产量从明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使常州成为我国梳篦交易的中心。
丰富的经济、民俗、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是常州梳篦工艺绵延一千五百多年取之不尽的营养。
一、常州梳篦的历史在《诗经》、《庄子》、汉代刘熙《释名》和明代高承《事物纪原》中都沿袭“赫胥氏(上古帝王或炎帝)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梳同之意”的说法。
常州梳篦业传说故事中称赫廉和皇甫(或三皇五帝或周朝时人)为木梳始祖;称陈七子(春秋吴国的官员)为篦箕始祖①。
在常州当地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歌谣中以及梳篦民俗活动中,“梳篦”与“延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唱春艺人唱词中有“梳篦世家延陵地”的说法。
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木梳上即刻有“延陵东门”字样。
1973年,常州东郊古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里有一把“高背半圆形漆雕菊花图案木梳”(图1),经考证是东晋末期(420年)的产物,与湖北江陵柏马山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木梳相似。
【精品作文】有趣民间故事

3.简要概述,抓住要点。随着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简要概述故事大意成为讲故事的形式之一。概括复述有多种方法,教师要关注方法的传达。
6、田螺姑娘和(常州 )的叫(吴堪)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7、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大渠 ),把漳河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
8、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9、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变成了( 巨大的五彩蝴蝶) 。
10、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筑长城,孟姜女哭倒长城,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在山海关修了座(“孟姜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学习,懂得民间故事表达的客家精神。
3.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懂得民间故事表达的客家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三个民间传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意图:
民间传说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透过这些
传说,我们能够看到那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形成的自然溪流。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民间百姓们心中的“路”,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向往。只有沿着这条路走进传说的情节,从百姓的角度读懂每一个人物,才能帮助学生读懂一系列的民间传说,读懂民间群体的心声,看到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渴求。所以,我们更期待能借它把学生引向民间文学自主阅读的道路之上,实现民族精神的星火相传。
3.沉香劈开高大的泰山,救出了母亲。???????????()
关于公布常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

关于公布武进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各镇〔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挖掘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区开展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
经全区各镇〔街道〕、各有关单位认真推选,并经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审核通过,现将确定的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现予公布〔详见附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和代代相传的纽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
各级传承人要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努力培养后继人才,要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附件:《武进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常州市武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一一年八月四日
武进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注:“★”表示所列传承人已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表示所列传承人已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热门]我的家乡常州作文
![[热门]我的家乡常州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f10e1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5.png)
[热门]我的家乡常州作文我的家乡常州作文1古代的常州,应该是个人文气息颇浓的城市。
常州有个别称叫”龙城”,一提起这个名字,就让人想起无穷无尽的传说。
虽说现在这些传说都已随着时间灰飞烟灭,但从常州尚存的地名仍可依稀窥其诡异神奇。
常州有许多用古地名做名字的街道,比如延陵路,晋陵路,吊桥路等等。
这些街道名比起用全国其他地方的地名命名的道路,更添了几分娴雅的书卷气。
旧时常州的城区并不大。
据传建国初常州的西门就在怀德桥一带,以此判断,那时的常州的城区和现今的市中心其实相差不多。
这样一个繁华而精致的城区,对于今天在凡尘中奔忙的我们,就好比昔日的桃花源,让人充满了憧憬。
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赋予常州的独特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常州这个城市品牌最主要的特征。
一个城市,同时具备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原始风光以及蓬勃的经济发展势头,这是非常难求的。
目前常州的悠久历史有25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也在教育产业发展中得到体现。
备受关注的常州大学城建成了,它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向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城,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九月阳光里,被大学城内几所院校录取的学生,他们的大学生活舞台已经拉开,他们掀起人生旅途中崭新的一页,演绎人生灿烂的青春故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世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形成了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局面。
应该说常州大学城的建立,标志着常州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前列。
常州大学城内优美的学习环境,便利的交通往来,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数万名学生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确幸福,他们享受着最优化的教学设施,最舒适的教育环境,最一流的教学资源。
常州被美誉为“千载读书胜地”,常州大学城的建立更能证明这一点,相信常州大学城会有深的发展,新的.创造,会奏响江苏乃至全国高职教育最绚丽的篇章。
常州小故事

1.常州唱春常州唱春,是常州地区历史较长、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民俗事象和民间曲艺演唱活动。
它是从山歌(吴歌)和小调的艺术升华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曲艺,曾经风行于最下层的人民群众之中,具有唱句押韵,通俗易懂,声调清朗,朗朗上口,便于流传等共同的特点,却又独具特色、自成一家。
当年的常州唱春艺术不仅流传在现在的常州市各辖市、区范围内,而且在旧时的常州府辖区如无锡、宜兴、江阴等地都有流行。
192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明确指出:“唱春调,我们知道是江苏常州的出产。
”常州唱春被誉为“常州第一唱”。
在常州民间,关于唱春的起源,有这样一种传说:明代中叶正德年间,一次明武宗(正德皇帝)带领几名亲随乔装改扮,外出暗察民情,谁知在一荒郊山区,不幸遇上盗贼,银钱被劫,失去盘缠,被困路上,回不得京城。
这时,随行大臣中有一位冯阁老,自告奋勇,手提小锣,沿途卖唱,来解决皇上一行人回京的生活经费。
这便是民间传下来的冯阁老唱官春的故事。
常州唱春中历来有这样的唱词:“冯陈褚卫第三姓,冯阁老纳帖送官春,常州唱到紫禁城,一直唱到午朝门”。
这位冯阁老,因为是为解决皇帝急难,卖唱讨钱,因此是有别于一般的乞丐讨钱,特别有讲究,他受人舍钱时从不用手去接,而是用小锣反过来当盘子去接。
后来,正德皇帝回宫后便封唱春为“官春”。
所以清代常州籍著名学者金武祥在光绪年间出版的木刻板《陶庐杂忆续咏》中写《唱春》一诗的跋文称:“俗传沿明时正德御赐云。
”唱春,顾名思义,即在新春时节进行的演唱,旧时一般在春节农闲时出现。
后来,民间逢庙会节场、婚姻嫁娶、造屋上梁、生日祝寿、营业庆典等喜庆场合都有唱春活动。
常州唱春演唱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也称“常州调”,作为吴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四季调”为基础,融进欢快的节奏和气氛,在春节或喜庆时上门演唱祝福,既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又通俗易懂、轻装简易,深受群众的喜爱。
常州唱春表演形式有单档(一个人)和双档(两个人)演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常州天宁寺有一口烧“腊八粥”的大锅。
这口锅有多大?据说一次好烧谷米八斗、花豆八斗、蔬菜八十斤、干果八十??斤,锅口象鱼池般大,锅深象口井。
煮了一锅粥,够八百多人吃得饱饱的。
这样大的锅是怎样造出来的呢?有一年闹灾荒,天宁寺周围的老百姓家里家家都揭不开锅,??到十二月初八这天早上,竞没有一家的烟囱里冒出烟来。
这时??候寒冷,老老少少都睡在床上起不来了,又冻又饿。
一会儿,天??宁寺里却敲云板,召集全寺和尚吃八宝、七香、六品、五味的鲜??粥,粥的香味向寺院外散发出来,穷人们更觉饥饿难忍。
这时,有个白胡须老人来到天宁寺找当家和尚,当家和尚刚??吃完粥正在打饱嗝哩!白胡须老人见了当家和尚就问:“出家人??以什么为本?”当家和尚答道:“慈悲为本。
”白胡须老人说:??“你们吃着又香又热的粥,而寺院附近的老百姓连野菜汤都难喝上,你们难道看得过去吗?”当家老和尚无言以对,怔了-阵,??才搪塞说:“我们寺院里没有这样大的锅呀!”白胡须老人说:??“我来帮你造。
…’老和尚听后笑道:“这是一时三刻能办到的事么?”??白胡须老人说:“如果我一时三刻能造出大锅来,往后寺里每年??都得烧腊八粥送给穷人吃;如果造不出,我给你们寺院的大殿上??捐献一个紫铜大香炉。
”说罢,他把手一招,就有两个后生抬着??一块紫铜进来了。
当家和尚看到这块闪闪发光的紫铜,也就答应??了。
白胡须老人从衣袖中拿出一个大榔头,动手敲打那块紫铜??不一会儿,紫铜就形成了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滚圆的铜皮,他又把??长方形的那块卷了起来,成了锅边;把那块圆形的铜安装在锅??底,老和尚见白胡须老人快要做成大锅了,就又提了个条件,只准用铜皮,??不准用第二种材料。
因为当家和尚认为二块铜皮不可能??焊接上,锅子也就做不成了。
谁知白胡须老人把二块铜皮接头??处的边敲出了卷口,再把两边卷口扣在一起敲紧弥缝,竟然连接??导滴水不漏,不多一息息工夫,一日大锅就造成了。
从此以后,天宁寺就用这口大锅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烧”腊八粥”,送给穷人吃了。
??常州西面不远的武进县境内,有个奔牛镇。
为啥叫这个名??字?有一个传说。
??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个小村子,村西头河当中,有一个土??墩墩。
不管下雨还是晴天,不论河水涨落,土墩总归是仅露出一??个顶在水面上,不管你远眺近看,都象是一条牛在河中洗澡,露??出一点牛背的样子。
历代流传下来,老年人都说这个土墩上有宝?? .可是从未有人得到过。
凡是撑了船想去盗宝的人,船到河中,??还勿曾靠近墩墩,总归翻船落水,好多人为此送了命。
俗话道:??想发财,必倒霉!”?? 有一回,来了一个江西人,他说他的一条牛逃到河中土墩上??去了,要借一只船去捉牛。
当地人一轧苗头,晓得他想去盗宝,??呒没一个人肯借船给他。
最后,他用了可以买一条船的钱,才??在叶家码头向叶老大租了一条破船。
老大不帮他撑船,他就自己??一个人把船撑到河当中,船头对着土墩,从身边拿出一棵“磨盘??草”,向土墩上下挥动,口中念念有词,约莫半个多时辰,终于??把一条金黄色的大水牛引到了破船上,划回岸来。
?? 叶老大看到江西人真的载了一条牛回来了,感到很惊奇:?? 一看,牛还在船上屙了-大滩屎哩!便扳着脸说:“喂喂!替我?? 把屙在船上的牛屎弄干净了再走!”?? 江西人笑眯咪地说:“我租了你的船,送你一堆屎也错??呀!”?? 叶老大说:“不弄干净休想走!”?? 心工西人叹了口气,蹲下身子,用双手捧了牛屎甩进河里,??说:“你将来不要懊悔啊!”?? ’叶老大看着江西人骑上牛背,拍打着牛屁股一直往东去了??才回到船上,细细一看,嵌在船板缝缝中的牛屎没有
弄干净,??舱里还有一小块,哪里是牛屎?分明是金光闪闪的黄金!连忙??上岸去,江西佬已无影无踪,早骑上金牛奔走了。
这事一传??开去,大家都把河中的土墩叫作金牛墩。
?? 金牛虽然奔走了,但屙下的一堆金屎和嵌在船板缝缝里自金子,??却被这里的百姓用来建造了一座集镇,这就是现在的奔牛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