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 ( 下册 ) 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细小世界1、放大镜是 ( 凸面镜 ),凸面镜拥有 (放大物体图像 )的功能,用放大镜察看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
2、 (放大镜 ) 宽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色是 (透明 )和 (中间较厚 )( 突出 )。
只需拥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 ),就拥有相同的 ( 放大 ) 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 )没相关系,和 ( 镜片的凸度 )相关。
放大镜的 (凸出发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 。
5、使用工具能够察看到很多用( 肉眼 )察看不到的 ( 细节 )。
如经过 (放大镜 )能察看到更多对于昆虫的细节:蝇的 (复眼 );蟋蟀的耳朵在 ( 足的内侧 ); 蝴蝶翅膀上充满的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 。
6、科学研究表示昆虫头上的(触角 )就是它们的 (“鼻子” ),能分辨各样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得多。
7、 (一些固体物质 )的内部有必定的结构,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必定的空间序次摆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 ,这就是 ( 晶体 ),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 (凸面镜 )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 (图像放得更大 )。
9、 (显微镜 ) 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腾,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微观世界 ) 。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 细小世界 ) 的重要察看工具。
10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 倍的 (显微镜 ),发现了 (微生物 )。
1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 )构成的。
(生物 )都是由 (细胞 ) 构成的。
12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 ) 结构。
13 、生物细胞的(形态 )是多种多样的,( 不一样生物 ) 的细胞是不一样的,生物(不一样器官 )的细胞也是不一样的。
14 、 ( 细胞 )是生物最基本的 ( 结构单位 )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功能单位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功能。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或者中央厚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11、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人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休,直到图像大而清楚。
2、放人镜有什么特点?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越大,例如玻璃球,装满水的烧杯。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物质变化与能量1. 物质的变化种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
物质的变化种类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下,仅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例如,冰变成水、水蒸气变成水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2.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有序,形态稳定,不易流动的状态。
例如,冰、铁等。
液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易于流动的状态。
例如,水、酒精等。
气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能够充满整个容器的状态。
例如,空气、氧气等。
3. 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的直接碰撞传递的过程。
例如,我们接触到热的物体时,会感受到传导的热量。
热对流是指物质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密度差异,在力的作用下形成对流流动的现象。
例如,水的加热会导致热水上升,形成对流。
4. 热辐射与吸收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所发出的热波动。
例如,太阳的辐射使得地球变暖。
热辐射的吸收取决于物体表面的颜色和光洁度。
暗色和粗糙的物体辐射的热量会更多地被周围物体吸收。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给生物命名、分类和归类的学科。
生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不同的类群,形成分类系统。
2.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
种子植物具有种子和维管束,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一天的垃圾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垃圾对环境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污染大气;(2)污染水体;(3)污染土壤;(4)破坏卫生,传播疾病。
二、垃圾的处理1、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填埋)是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主要方法。
2、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⑶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3、(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5、垃圾填埋场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衬垫:把垃圾屋与周围土层隔开;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能把从地面渗入垃圾屋并被垃圾污染了的水收集起来进行处理;气体排放管:把发酵生成的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排走。
监测井:随时监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
三、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1、(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2、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⑵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3、(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4、(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5、(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6、减少垃圾的方法有:(1)减少丢弃;(2)重新使用;(3)回收利用。
四、分类和回收利用1、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2、厨余垃圾包括:果皮、剩余饭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使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这种结构的物体,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是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镜片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更加灵敏。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生物的细胞也是不同的,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人类通过不断改进观察工具,扩大了观察范围,发现了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1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7.“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认识工程1.认识港珠澳大桥(1)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2)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方法香港的唯一航道不能被阻碍修建海底隧道桥梁和隧道没有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床的淤泥问题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2.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4.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5.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建造塔台实验:塔台竞标标书●工作用途:供足球教练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
●建塔位置:操场。
●工程要求:塔台的安全性高,同时成本低。
●塔台的设计:根据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求,塔台高约为60cm(太高容易侧翻,太低无法观察操场全貌),塔台顶部面积约为1600太小活动空间受限,太大成本过高),塔台整体为棱柱形或棱台形、侧面镂空(受到埃菲尔铁塔结构的启发)。
塔台设计侧面图附加:宽20cm的楼梯(方便登上塔台),高10cm的栏杆(防止指挥中失足跌落),底部安装4个可锁死的轮于子(方便移动),顶部铺垫被塑料包裹的木板(方便擦拭)。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个微小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的物体,小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放大镜是我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常用工具。
它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其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
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昆虫的身体构造,比如苍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这让它们能看到更广阔的范围。
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能更深入地观察微小物体。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调节旋钮等部分组成。
使用显微镜时,需要将被观察的物体制作成玻片标本。
在显微镜下,我们能看到洋葱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构成。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例如,人体的血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植物的叶肉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有的对人类有益,比如乳酸菌可以用来制作酸奶;有的则会引起疾病。
真菌中的酵母菌可以用于发酵,霉菌会使食物发霉。
病毒个体非常小,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新冠病毒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改变,而没有产生新物质。
比如把木头做成桌椅,只是形状改变了。
化学变化则会产生新物质。
铁生锈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变化,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
蜡烛燃烧时,不仅蜡烛逐渐变短,还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比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了化学变化。
在探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通过对比实验来得出准确的结论。
比如,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就需要设置不同的环境来对比观察。
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利用化学变化可以制作出许多有用的物品,如塑料、药品等;但同时,如果对化学变化控制不当,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单元宇宙宇宙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广阔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拓宽了许多。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3亿倍)。
4、怎样制作一个简易的显微镜?答: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
3、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观察物质的细微结构时,必须将其制成(玻片标本),这样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5、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细胞中间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细胞中还有(液泡)。
6、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答:(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等功能。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4、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很重要的部分。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6、细胞对生命体有什么意义?答: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3、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它们也是有(细胞)构成。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5、(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6、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除单细胞微生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其他生命体都是有多个细胞组成的。
八微小世界和我们1、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技术)。
3、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4、举例说明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答:(1)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
(2)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3)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为垃圾的世界;(4)净化土壤也需要微生物发挥作用。
九补充材料1、制作玻片标本时用到的仪器的名称及用途:2、你知道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吗?答:(1)细胞是有机体。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动植物的结构有显著的一致性。
(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既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又与其它细胞协调集合,构成生命的整体,按共同的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
(3)新的细胞由老的细胞产生。
3、举例说明细胞的作用。
答:(1)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二氧化碳;(2)神经细胞有传导和产生兴奋的作用;(3)淋巴细胞有免疫的作用;(4)表皮细胞有保护组织的作用;(5)视网膜细胞有感光的作用;(6)细胞具有遗传作用;(7)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怎样计算的?答: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4、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