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内容概括

与古典数学相比,现代数学的发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本章内容通过数学的统一性、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数学机械化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意义、计算机促进计算数学的发展、计算机促进数学中新学科的发展这些方面来认识和理解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数学的统一性

●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 计算机与数学发展

1.数学的统一性

所谓统一性,就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客观世界具有统一性,数学作为描述客观世界的语言必然也具有统一性。

数学的统一性是客观世界统一性的反映,是数学中各个分支固有的内在联系的体现。它表现为数学的各个分支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的趋势。

● 数学的统一性发展的三个阶段

(1)数学从经验积累到严格的演绎体系建立,其特征逐步明显,在中世纪时,从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初等数学有了一定的统一性。特别是17世纪解析几何的诞生,使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统一起来,说明统一性是数学的特征。生了变革,结果是数学分支愈来愈多,数学表现的更加多样化。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数学的统一性。为此,数学家们作了很多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提出,利用数学内在联系和公理化方法从数学各个分支中提炼出各种数学结构。他们认为数学的发展无非是各种结构的建立和发展,“数学好比一座大城市。城市中心有些巨大的建筑物,就好比是一个个已经建成的数学理论体系。城市的郊区正在不断地并且多少有点杂乱无章地向外伸展,他们就好像是一些尚未发育成型的正在成长着的数学新分支。与此同时,市中心又在时时重建,每次都是根据构思更加清晰的计划和更加合理的布局,在拆毁掉旧的迷宫似的断街小巷的同时,将修筑起新的更直、更宽、更加方便的林荫大道通向四方,……。”

(2)布尔巴基学派在集合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个基本结构(即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然后根据不同的条件,由这三个基本结构交叉产生新的结构,如分析结构、布尔代数结构等等。他们认为整个数学或大部分数学都可以按照结构的不同而加以分类,用数学结构能统一整个数学,各个数学分支只是数学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向特殊发展的产物。数学的不同分支是由这些不同的结构组成的,而这些结构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又把所有的分支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可以说,布尔巴基学派用数学结构显示了数学的统一性。

(3)20世纪下半叶,数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数学分工愈来愈细,分支愈来愈多,分支之间的联系愈来愈不明显,但是,数学学科的统一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数学的不同分支领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相互融合,导致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以及数学内部新的综合交叉学科的不断兴起:例如微分拓扑学的建立、发展;整体微分几何研究的突破;代数几何领域的进展;多复变函数理论以及其他数学分支的突破和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

2.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随着科学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其中数学的渗透又特别明显。这种渗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技术,而是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建立的动力。数学已成为其他学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数学应用日益广泛的体现。这种体现具体讲就是数学化。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普遍地处于数学化的过程之中,它们都在朝着愈来愈精确的方向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为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加速了各门科学数学化的趋势。

我们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分析:

● 自然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理论深刻地反映和刻画了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愈来愈需要对自然现象和客观物质作定量研究。“数”与“形”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的几何形态都具有空间形式,其运动的路线是曲线,而曲线是由一些数量的某种关系来刻画。这就决定了数学及其方法可以运用于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1)以物理学为例:

物理学应用数学的历史较长,18世纪是数学与经典力学相结合的黄金时期。

19世纪数学应用的重点转移到电学与电磁学,并且由于剑桥学派的努力而形成了数学物理分支。

20世纪以后,随着物理科学的发展,数学相继在应用于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基本粒子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数学物理的内容,同时,也反过来刺激了数学自身的进步。

例1 在20世纪初,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过程中,数学都起到了作用。

1907年,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H. Minkowski,1864-1909)提出了”闵可夫斯基空间”(三维空间+时间的四维时空),闵可夫斯基几何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合适的数学模型。

有了闵可夫斯基时空模型后,爱因斯坦又进一步研究引力场理论以建立广义相对论。1912年夏,他已经概括出新的引力理论的基本物理原理,但为了实现广义相对论的目标,还必须有理论的数学结构,爱因斯坦为此花费了三年时间,最后在数学家格罗斯曼(M.Grossmann)帮助下掌握了发展相对论引力学说所必须的数学工具----以黎曼几何为基础的绝对微分学,即爱因斯坦后来所称的张量分析。在1915年11月2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中,

爱因斯坦导出了广义协变的引力场方程:

就是黎曼度规张量。爱因斯坦指出:“由于这组方程,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大功告成!”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时空整体是不均匀的,只是在微小的区域内可以近似地看作均匀。在数学上,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可以解释为一种黎曼空间,非均匀时空连续区域可借助于现成的黎曼度量:

来描述。这样,广义相对论的数学表述第一次揭示了非欧几何的现实意义,成为历史上数学应用最伟大的例子之一。

自然科学研究存在着两种方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揭示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特征,定量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具有某种特征的数量状态。精确的定量研究使人们能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现象上升到本质,从而可能有精确的科学预见功能。数学是实现定量研究的必要条件。所以,一门科学只有当它与数学充分地融合,才可能精确地揭示客观事物的状态和变化规律,才会显示其真正的价值。

因此,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要经过定量研究过程,所以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定性研究出发,然后再研究其量的规律性,进行定量研究,并进一步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科学的数学化是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是从低级运动形态发展到高级运动形态,以简单运动形态到复杂运动形态。与此相应的,是从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开始,发展到化学、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科学。

(2)以生物学为例

与物理和天文等学科相比,生物学中应用相当迟缓. 将数学方法引进生物学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初.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K.Pearson,1857-1936)首先将统计学应用于遗传学和进化论,并于1902年创办了《生物统计学》(Biometrika)杂志,统计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变的日益广泛。

意大利生物学家达松纳(D?Ancona)在研究地中海各种鱼群的变化及其彼此影响时,发现鲨鱼及其他凶猛大鱼的捕获量在全部渔获量中的比例成倍增长。他感到困惑的是作为鱼饵的小鱼也应该多起来,并且鲨鱼在鱼群中的总体比例应该不变的。什么原因使得鲨鱼的增长要比小鱼的增长更快呢?

达松纳尽一切生物学上的解释都无法解开这个谜,于是他请教意大利数学家伏尔泰拉

(V. V olterra)。1926年,伏尔泰拉提出著名的伏尔泰拉方程:

方程中x表示食饵,即被食小鱼,y表示捕食者,即食肉大鱼(鲨鱼)。

用微分方程知识解释道:当捕鱼量减小时,捕食者(鲨鱼)增加,被食者(被食小鱼)减少;当捕鱼量增加时,捕食者减少,被食者增加。这给生物学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一现象现在称为伏尔泰拉原理,已在许多生物学领域中应用。如使用农药杀虫剂,若把害虫及其天敌一起毒杀,则由于杀死害虫数量猛增,根据伏尔泰拉原理,却会使捕食害虫的天敌下降更快,引起不利后果。

用微分方程建立生物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曾获得轰动性成果,这就是描述神经脉冲传导过程的霍奇金-哈斯利(Hodgkin-Huxley)方程(1952年)和描述视觉系统侧抑制作用的哈特莱因-拉特里夫(Hartline-Ratliff)方程(1958年),它们都是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引起了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这两项工作分别获得1963年和1967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3)以医学为例

20世纪60年代,数学方法在医学诊断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这方面的又一重要实例。就是CT扫描仪的发明。1963-1964年间,美籍南非理论物理学家科马克(A.M.Cormack)发表了计算人体不同组织对X射线吸收量的数学公式,解决了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理论问题。科马克的工作促使英国工程师亨斯菲尔德(G.N.Hounsfield)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仪即CT扫描仪。科马克和亨斯菲尔德共同荣获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数学家冯? 诺依曼说过:“在现代实验科学中,能否接受数学方法或与数学相近的物理学方法,已越来越成为该科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已经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现象,比如,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数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之一,是各门科学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 社会科学的数学化

20世纪数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之中,即社会科学数学化的趋势增长。

所谓社会科学数学化,就是指数学向社会科学的渗透,也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揭示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

由于社会现象的随机因素较多,情况较复杂,因此在数学化过程中所需的变量参数也较多,因此造成社会科学数学化的难度比较大,社会科学数学化的进程也就较晚。但是,随着各门科学和数学本身的进步,影响各种社会现象的因素将逐渐被数学所阐明,因此运用数学的可能性就愈来愈大。从整个科学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科学的数学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有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管理需要精确化的定量依据,这是促使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二,社会科学的各分支逐步走向成熟,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也需要精确化。

第三,随着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它出现了一些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分支。如概率论、离散数学、模糊数学、数理逻辑、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都为社会科学数学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这些新的数学分支使社会科学数学化成为可能。

第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使非常复杂社会现象经过量化后可以进行数值处理。

例1 社会科学的数学化,最早是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开始引用数学方法,如果从古尔诺(Cournot)在1883年发表《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之研究》一书算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现代数学揭示了经济学中新的经济规律,促进了经济知识的完善化。例如,在经济学中应用运筹学中的博弈论、决策论、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来研究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投资理论、收入理论等。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数学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数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致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了与数理经济学有关的工作。前苏联数学家康托洛维奇(А.В.Канторович,1912-1986)和美籍荷兰经济学家库普曼斯(T.C.Koopmans)同获197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康托洛维奇和美国数学家丹齐格(G.B.Dantzig)各自独立创建的线性规划论,在20世纪50年代被库普曼斯应用于经济学而获得成功。

20世纪50年代以来,数量经济学由于公理化方法的引入而取得了重大进展。1959年美籍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德布洛(G.Debreu)发表了<价格理论>,对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给出了严格的公理化表述。从此,公里化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般经济均衡价格的存在问题是经济界长期关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粗略地讲,这问题是问:是否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相等。这样的价格体系就叫均衡价格体系。早在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L.Walras)就已经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由供给等于需求所决定的方程组的求解。这样导出的一般是一组复杂的非线性方程,虽经过许多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努力,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直到1954年,德布洛和美国经济学家阿罗(K.Arrow)第一次利用凸集理论,不动点定理等给出了一般经济均衡的严格表述和存在性证明。德布洛的<价格理论>又使这一理论体系公理化。阿罗和德布洛先后于1974年和198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例2 数学与语言相互渗透,产生了数理语言学这门新的交叉学科。它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语

言结构和语法形式属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使人脑与电脑通力协作,使数学与语言融为一体,产生计算机语言。

例3 数学向文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使人们发现数学与文学之间存在联系,像英国数学家西尔维斯特(Sylvester)撰写的《诗的格律》一文,就应用了数学方法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了分析。1980年,美藉华人陈炳藻先生运用了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手段发表了《从词汇上统计,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还有复旦大学教授李贤平先生对此亦作出了贡献。

例4 数学向社会学领域的渗透,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定量社会学,它应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使社会学开始走上定量化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用定量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从而产生了计量历史学。

运用计量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使微观和宏观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微观研究更好地成为宏观研究的基础。

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社会科学的数学化是数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进程。一方面,它把数学运用于各门社会科学,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使社会科学更加完善和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它使社会科学与数学相结合产生新的交叉学科,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的发展。

3.计算机与数学发展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这个最初为了代替人类计算的机器使得人类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数学方面,计算机至少有三种新的用途,第一,用来证明一些数学命题,而通常证明这类命题,需要进行异常巨大的计算与演绎工作。第二,用来预测某些数学问题的可能结果。第三,用来作为一种验证某些数学问题结果的正确性的方法。

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数学的变革与发展,而数学的突破提升了计算机的层次,有人说“计算机是数学的创造物,又是数学的创造者。”总之,计算机给数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验工具。计算机的发展为数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于数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计算机与数学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数学机械化

(1)数学机械化的产生与发展

数学的脑力劳动有两种主要形式:定理证明和数值计算。人们一直希望能为脑力劳动找到一种替代方法,即脑力劳动怎么机械化的问题。

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以后由此产生一门新的学门,叫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考虑诸如,机器翻译,机器推理,机器下棋,机器看病等等,它的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来代替或减轻某种形式的脑力劳动。

“不论是机器代替体力劳动,或是计算机代替某种脑力劳动,其所以成为可能,关键在于所需代替的劳动已经…机械化?,也就是说已实现了刻板化或规格化。”数学问题的机械化就是要求在运算或证明过程中,每前进一步之后,都有确定的、必然选择的下一步,这样沿着一条有规律的、刻板的道路,一直达到结论。

“贯穿在整个数学发展历史过程中有两个中心思想,一是公理化思想,另一是机械化思想。”因此脑力劳动机械化的尝试,可以追述到几千年以前。比如,中国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了对开平方和开立方机械化过程的详细说明。但是从19世纪开始发生的一些事件对当代数学机械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1854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把逻辑简化成的一种代数,用一些符号把逻辑推理形式化,发表了《逻辑的数学分析》和《思维规律的研究》,从而创立了布尔代数。这种代数把逻辑推理简化成极其容易操作,因而可以减轻脑力劳动。这可以看作数学

机械化的起步。

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创立并且发展数理逻辑以来,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设想才有了明确的数学形式。

众所周知,在初等几何中,不同的定理,常常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因此用计算机来证明几何定理首先需要解决“一理一证”的问题。

1950年,波兰数学家塔斯基(Tarski)证明了在初等几何和初等代数这一范围内的定理证明可以机械化,并且提出了一个算法。这在理论上非常成功,它把一类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的定理证明,完全交给机器去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脑力劳动机械化。但是这个算法非常繁琐,并且有许多定理的证明都不成功。

1959年,美籍华人王浩教授设计了一个机械化方法,只需9分钟计算时间,用计算机证明了两位英国数学哲学家罗素和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于1913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中的几百条定理。

1976年,美国伊利诺斯(Illinois)大学的阿佩尔(K. Appel)和哈肯(W. Kaken)用计算机运行了1200小时证明了数学家们100多年来所没有解决的四色猜想——任何一幅地图着色,只要四种颜色就可以使所有相邻地区的颜色不相同。

要实现几何定理证明机械化的必然条件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证明一类定理。从“一理一证”到“一类一证”,是数学的认识和实践的飞跃。

1977年,数学家吴文俊在定理证明机械化研究上取得初步成果。他独立证明了初等几何(泛指不具有微分运算的几何,如欧氏几何、非欧几何、仿射几何、投影几何、代数几何等等)主要一类定理的证明可以机械化,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机械化方法,国际上称“吴方法”。吴先生提出的机械证明方法与塔斯基的工作互相交而不包含,效率高,可以在普通计算机上实现,现在已经证出欧几里得几何中已知的全部定理。同时“吴方法”还可用于几何定理的自动发现和未知关系的自动推导。吴文俊先生的开创性成果,打破了国际自动推理界在几何定理自动证明研究中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吴先生还把他的方法拓展到微分情形,建立了微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和微分代数方程组求解的机械化理论和方法。

(2)数学机械化的意义

(I)数学机械化与公理化一样,对于数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数学机械化使得一些数学分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甚至成为数学的主流。这是因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往往难于掌握和运用。当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可算的过程,将易于接受和适宜应用。运用机械化思想考察数学,将引导数学家重新认识数学对象,建立新的模式,从而发现新的结论。

吴文俊先生强调:数学机械化方法的应用,是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生命线。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数学机械化方法已在一些交叉研究领域获得初步应用,如理论物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自动推理、工程几何、机械机构学等等。数学机械化研究不断开拓更多的应用方面。

如今,计算机科学被认为是算法的科学。以算法为核心的机械化思想,既传统又前瞻,数学机械化的思想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渗透到数学的各个角落。

(II)数学机械化对于数学发展历程的认识具有深渊的历史意义。

吴文俊认为“公理化的思想导源于古希腊,机械化的思想则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数学。”他分析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光辉成就在数学科学进步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数学机械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它与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思想,对于数学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 计算数学的发展

计算数学,也叫做数值计算方法或数值分析,是一门研究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有关数

学理论问题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有关的数学和逻辑问题怎样由计算机加以有效解决,具体有代数方程、线性代数方程组、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函数的数值逼近问题,矩阵特征值的求法,最优化计算问题,概率统计计算问题等等,还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收敛性和误差分析等理论问题。

计算是与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环。在数学发展史中,计算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代数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数学的历史至少可追述到我国魏晋时代的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

随着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以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为标志的近代数学发展,计算数学也有相应的发展。牛顿、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等发展了一般插值方法与差分方法,德国数学家高斯和俄国数学家切比雪夫(Chebyshev)发展了最优逼近的方法与理论。在高次代数方程方面发展了牛顿迭代解法。在线性代数方面发展了高斯消元法以及各种迭代法。微积分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微分方程的离散化与数值解法。

但是这些发展都受到具体计算速度的限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面临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更大。计算机的出现为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创造了条件,人们也开始真正认识到计算数学的重要性。集中而系统地研究适用于计算机的计算数学立刻变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计算数学的方法正是在大量的数值计算实践和理论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真正发展起来,它不仅仅是一些数值方法的简单积累,而且揭示包含在多种多样的数值方法之间的相同的结构和统一的原理。

计算机和计算数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计算数学的发展启发了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出对计算数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自计算机诞生以来经典的计算数学已经历了一个重新评价、筛选、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与此同时,涌现了许多新概念、新课题和许多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潜力、有更大解题能力的新方法。这就构成了现代意义下的计算数学。

如果没有计算机的问世,那么今天也许就不会有作为数学中独立分支的计算数学。因此现代意义下的计算数学是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目标是为科学与工程计算提供高效的数值方法及其应用软件,内容更突出了数学的计算(即重点研究适宜于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求解各种数学模型的数值方法及其应用软件)和计算的数学(即重点研究分析舍入误差影响所必需的数值分析理论)。它的内容从数值代数和数值逼近开始,逐步扩展为包括最优化计算、计算概率统计、计算几何和数学物理方程数值解法等内容的学科,并且将进一步扩展。

● 新学科的发展

数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这里我们仅仅介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分形几何。

分形的思想最早出现在1875至1925年数学家的著作。分形是这样一种对象,将其细微部分放大后,其结构与原先的一样。比如雪花曲线——一条周长无限而面积有限的封闭曲线(图4-3-1),而圆周没有这种现象,它经过放大后便变得比较平直。

分形是法国数学家曼德勃罗特(B.B. Mandelbrot)于1975年创造的,他在1975、1977和1982年先后出版了三本书,特别是《分形——形、机遇和维数》以及《自然界中的分形几何学》,开创了分形几何学这一新的数学分支。其基本思想是: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成为自相似性。例如,一块磁铁中的每一部分都像整体一样具有南北两极,不断分割下去,每一部分都具有和整体磁铁相同的磁场。这种自相似的层次结构,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整个结构不变。

分形几何学的研究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绘图能够产生分形,把

它们显示出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才使得人们有能力研究分形。

分形几何学不仅描绘了大自然中诸如地震、树、海岸线等自然现象,而且在天文、气象和工业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科学的数学化、数学机械化的发展。

难点:要理解计算机为什么会促进数学中新学科的发展,关键是要认识现代计算机所具有的5个基本特点,即:

1.运算能力

计算机内部有个承担运算的部件,叫做运算器,它是由一些数学逻辑电路构成的。由于电子速度非常快,因此计算机每秒钟能进行几十亿次乃至数万亿次加减运算。

2.计算精度

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用离散的数字信号形式模拟自然界的连续物理量,这无疑存在一个精度问题。现在一般的计算机都能达到15位有效数字,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实现任何精度要求。

3.记忆能力

在计算机中有一个承担记忆智能的部件,称为存储器。计算机存储器的容量可以做得很大,能存储大量数据,除了能记住能各种数据信息外,存储器还能记住加入这些数据的程序。

4.逻辑判断能力

逻辑判断能力就是因果关系分析能力,分析命题是否成立以便作出相应对策。计算机的逻辑判断能力是通过程序实现的,可以让它做各种复杂的推理。

5.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计算机是个自动化电子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不需人工干预,能自动执行存放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程序是人经过仔细规划事先安排好了的,一旦设计好并将程序输入计算机后,向计算机发出命令,随后,它便成为人的替身,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计算机的这些特点为数学的运用和发展开拓了新的场所。如分形几何、突变数学等现代数学分支的发展和应用均离不开计算机。

三、学习方法辅导和习题解答

1.什么是统一性和数学的统一性?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是如何来实现数学的统一?

提示: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利用数学结构实现了数学的统一。

2.简单说明社会科学数学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

第一,社会管理需要精确化的定量依据;

第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精确化;

第三,出现了一些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分支;

第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3.数学机械化的含义是什么?简单叙说数学机械化的意义。

提示:数学机械化的意义在于:

(1)对于数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现实意义;

(2)对于数学发展历程的认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明显区别。现代城市在性质、功能、基础设施、用地结构、市域结构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1.城市功能专业化与服务业化 近代城市的主要启动力量是工业化。“工业革命结束了牧歌和田园诗的时代,那种中世纪城市以其恬静、幽深、典雅著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由喧器、繁忙、紧张和污染所代替”(陈敏之。1985)。一大批工业和商业发达的专业化城市兴起。汽车城、钢铁城、纺织城相继形成。伦敦、纽约等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进入现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在功能上的特点是服务业发达。从1960年年到1981年服务业在东京经济中的比重由。54.8%上升到72%。纽约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80%。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①加工工业趋向自动化、高科技化、高附加产值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工量减少,对金融、信息、技术、流通的依赖度增加;②闲暇时间增加,对生活服务的要求增加,旅游业、疗养保健业、饮食业等行业繁荣。 2.基础设施现代化与环境优美化 现代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很广。对现代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通”字,包括人流畅通,物流畅通,信息交流畅通,金融流动畅通。香港是新兴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香港启德机场进出旅客1300万人次,接近当年大陆全部民用航空业的旅客1400万人次。香港有电话270万户,相当大陆电话户数四分之三。1992年香港海运集装箱吞吐量达800万只,居世界首位。香港银行资产总额达4000亿美元,资金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没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城市。 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环境质量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差距,环境质量是非常瞩目的。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成荫,鸟语花香,像座公园。伦敦和华盛顿平均每人有绿地25平方米和46平方米。波恩

数学与应用数学毕业论文(剁树枝问题,组合数学、初等数论方向)

摘要 有一根正整数单位长树枝,要剁成一定长的短树枝,在剁的过程中可以重叠,问如何剁次数最少?这样的问题被称为剁树枝问题。剁树枝问题是许多实际问题的一个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的任务是提供一般的方法使剁的次数最少。采用例举、分析、归纳、证明的流程,给出了剁树枝问题最少次数的递推关系和具体表达式,并对其进行了证明。 关键词初等数论;组合数学;递归;数学归纳法 Abstract Suppose there is a positive integer units long branches, to chop them into a certain length of short branches. During the cutting process overlap is allowed, then how many times is needed at least? This problem is known as cutting the tree problem. The cutting branches-problem is a model for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idea of dynamic programming, the recursion formula of the least number of movements necessary for this problem is presented. The direct formula of the least number of movements necessary for this problem is given and proved by tripl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pure combinatorics. Key words number theory;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recursive; mathematical

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 概述 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的构件称为组合构件,组合结构是由组合构件组成。例如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1]: 1)建筑物自重轻; 2)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的楼板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大开间楼板; 3)体系节能、隔声性能好,更适宜居住; 4)体系采用了新型的墙体材料,大大减小了墙体的厚度,因而可比砖混结构增加10%的使用面积; 5)该体系的主要构配件均可在工厂内生产,标准化程度高, 质量容易得到保证。 50多年来,组合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新的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四大结构,即钢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列,已扩展成为五大结构。 2 组合结构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在组合结构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原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最早开始进行组合结构的研究,继而有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系统地研究了各种配钢方式的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等各种构件的基本性能。进而于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模拟地震动态试验、拟动力试验,应用结构的静动力特性与分析方法,在我国自己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理论。1989年曾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建议》,1997年原冶金工业部主要参考日本规程,编制并颁发了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设计规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与研究组合楼盖这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既省去全部模板工程,又可以立体作业,不但省去了大量木材与人力,而且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很快受到了许多建设者的欢迎。较早采用这种结构作为楼板的典型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静安饭店、深圳发展中心、北京香格里拉饭店等,高层建筑采用组合楼盖的工业厂房有沈阳海热电厂等。组合结构可以发挥钢与混凝土各自的特长,因而具有刚度大、抗震性能好、节省钢材、降低造价、施工方便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为组合板、组合梁、钢管混凝土柱以及 钢—混凝土结构体系。 2.1 组合楼板的优点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探讨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07T10:49:45.8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何明 [导读] 是运用建筑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基于此,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完善,从传统的设计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何明 320401198xxxx13716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和建筑施工之间的重要工作,是运用建筑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基于此,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完善,从传统的设计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趋势;节能 引言: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前期的建设规划,构思方案,或设计方案和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渗透着合理性的理念。在对现代建筑进行设计时,理应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建筑设计方式实现对空间的合理分配、建筑功能的合理构建,为广大群众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 1、现代建筑设计内涵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日常,也是在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建筑是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最基础的生存环境,逐渐完善建筑空间的内容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另外,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活动空间都是在建筑设施中完成的。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上要结合实际考虑人们在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提升生活的乐趣。随着建筑设计工作量的逐年增加,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存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设计质量的问题,建筑设计方案缺乏创新和可行性。建筑设计包括许多技术,如:建筑物理、材料、构造、结构、设备以及施工技术等,是建造房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选择建材,进行设计时不要随心所欲,而是要根据有关规范以及标准进行,而且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全面,如:物理要求、施工技术以及建筑设备,确保精确到位。建筑设计工作中做到结合实际是基本的要求,坚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是设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因此,应该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完整、全面、系统地坚持合理性原则。通过对当前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及探究,可以看出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格外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重视建筑物的形象以及艺术感,进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质量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应当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第二、技术措施要合理;第三、经济效果要理想;第四、应当满足建筑美观要求;作为建筑作品的开发或是设计者,应当加强注重对建筑实体功能造型的处理,继而保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2.1重视建筑艺术功能 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要求也是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对建筑内部与外部以及各层次、各环节中的设计,使建筑在施工后可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另外,建筑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外部设计对突出建筑物的特点以及对居住者心理的影响。在进行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平面功能设计方式,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合理的利用平面功能分析法能够有效的将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筑物设计还需要重视建筑的外部形象以及艺术感,建筑物的艺术感往往能够有效的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充分发挥符号对建筑物的装饰和象征作用,让建筑物成为一个独一无二和具有特殊文化特色的标志,是符号的意义。 2.2资源合理分配 建筑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环境危机和资源困境,要结合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开发的实际,将合理性原则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资源整合中,通过建筑设计平衡各方面利益,做到对发展的有效保障。结构和空间在建筑物内部往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要想真正的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确保建筑设计符合一定的要求等,就需要合理的控制好建筑物内部的结构以及空间的关系,合理的分配建筑结构,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而实现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分配。实现建筑方案设计和城市土地,空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互相协调,相互组织,积极配合城市车辆以及人流,从一定程度上说,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2.3设计方法与技术的结合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的深入,各行各业都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借助自然因素来装饰和点缀建筑外部形象,进而有效的体现出建筑物的自然美,将建筑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协调。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是住宅建筑的基本特点,这类特点的实现需保证设计环节遵循因地制宜思想、整体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其中整体设计思想指的是综合结合气候、当地文化、经济等因素开展设计。同时,注重建筑与艺术的结合,结合制定的主题,进行艺术的创造,做到建筑、艺术、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应极力避免只注重某一个片面因素而忽略统筹整体所产生的设计缺陷。建筑设计应当立足于施工环节,应当重视起可实施性以及可操作性,在保证施工的要求之下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优化。总之,在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得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利用,平面技术发挥对建筑功能的分配和调整,空间结构技术发挥对空间以及结构的有效调度,保证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效性。 3、现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3.2建筑节能化设计 现代建筑中出现了更多的新型建筑设备以及更具备现今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新技术,在提高建筑效果的同时增加了节能环保的难度。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要将节能意识融入到原有的基础设计中。在具体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围绕防晒墙与架空屋顶、遮阳板、窗户玻璃、自然通风开展的设计均可较好满足住宅建筑的节能诉求,而这些设计往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的美观性。例如,在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建筑设计中,遮阳板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夏季建筑内部所受辐射,结合计算机实现遮阳板的智能控制,即可较大程度降低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资料讲解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广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使我国的教育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走在前列,教育部领导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远古教育技术的萌芽 关于教育技术的由来,学术界有的认为教育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语言前,远古猿人“用啁晰噪叫、呐喊、呼号、杂嚷单音字,有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见“。这是原始教育技术的雏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后来产生了口头语言,但尚未出现课本,这时口耳相传、口授手示之术是教育的主要技术。在公元前 469-399年,西方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公元前551—479年,东方的孔子的“启发法”,则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技术遗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原理是:他常常先装作别人比自己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引导对方承认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接着他凭借反复桔难和归纳,引伸出明确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数学规划-中国运筹学会

中国数学规划新近进展及展望 摘要数学规划又称数学优化,它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如何求一个实数或者整数变量的实函数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它是运筹学和管理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建模工具和求解问题的方法,在工程、经济和金融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本章中,首先我们简单地介绍数学规划的历史、应用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然后我们概述数学规划的发展现状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最后我们将按照数学规划的以下七个主要方向:(1)线性和非线性规划,(2)锥和鲁棒优化,(3)变分不等式和互补问题,(4)多目标优化与向量优化,(5)整数规划,(6)组合优化,(7)张量与多项式优化,分别介绍其背景和应用领域,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问题。 Recent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rospect of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in Chin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or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operations research that studies the problem of minimizing or maximizing a real function of real or integer variables, subject to constraints on the variables. It is one of widely used modeling tools and methodologie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and has numerous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conomics and finance. In this chapter, we first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problems, applications, history and main research areas. We then review the state-of-the-art of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tudy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in China.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is also presented. The main parts of the chapter devote to the following seven research areas of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 Linear and nonlinear programming; (2) Conic and robust optimization; (3) Variational inequa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4)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nd vector optimization; (5) Integer programming; (6)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7) Tensor and polynomial optimization. In each of the above research areas, we introduce background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problems, the state-of-the-art of the methodolog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and the key research problems. 一、数学规划学科概述 (一)背景和意义 数学规划问题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或最小化某一目标函数的问题,其变量可能是连续或离散的;研究这类问题的数学性质、求解算法和具体实现以及应用这些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统称为数学规划。数学规划的一个“近似”或通俗的名字是“最优化”。 数学规划问题求解“最优”的特征决定了其应用的广泛性。早在18世纪,著名数学家欧拉就曾说:宇宙万物无不与最小化或最大化的原理有关系。经济社会中,在有限的资源下求解最优的计划、方案、路线、组合和策略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数学规划问题;数学规划的应用遍及工程、经济、金融、管理、医药和军事等领域。可以说,数学规划的原理渗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有各种各样的最优化问题。 在学科分类上,一般把数学规划看成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的基础学科。在管理科学中,数学规划是最常用的建模方法和工具,与统计和模拟仿真一起组成三大基本方法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建筑设计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和功能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将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力发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得到不断的创新,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与环保主题仍然是不可动摇的话题,而复古、浪漫、简明的情怀与高科技的应用成为了新时期创作的热点,这些都主导了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因此,经过对各地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总结出高科技智能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实用主义建筑在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设计的技巧 1.1不因时尚影响个性化设计 建筑设计即要有时代感,又要兼有民族性,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创意性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崭新的风格。在设计意识上应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一种民族的使命感。建筑设计整体的多元化和部分个性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更新的题材和形式出现;建筑设计中反映出的轻松、简洁、独特、浪漫、新奇的趣味性和深沉、朴实得体及创世纪性的超前意识,体现出别具一格,风华正茂的态势,是一种时尚和个性化在建筑设计发展变化中的体现。 1.2用设计的特殊语言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同一部优秀音乐作品一样,好的建筑设计必须有其明确的主题。建筑设计的艺术特色是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的,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意之中体会到的,而那些过分强调文化内涵,欲把中外文明史全都汇集于一室的设计,会有堆砌繁复,令人窒息之感;而没有文化内容的设计又显得空间呆板,缺乏品位。 1.3掌握和运用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

教育现代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付新彦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 (1) (一) 各省市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 (1) (二) 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 (2) (三) 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内容存在差异性 (2) (四) 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多样化 (2)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3) (一) 学前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 (二) 中考的选拔性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淡化 (3) (三) 教育现代化建设经费逐渐向中西部倾斜 (3) (四) 教育现代化的“软件”更能体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3) 三、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 (4) (一) 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比较健全 (4) (二) 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工程” (4) (三) 实施“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工程” (5) 四、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5) (一) 加强苏北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建设 (5) (二) 注重苏南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软件”建设 (5) 附录1:2007-2009年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的县(市、区)(共62个) (1) 附录2:2001年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工程名单(137所) (1)

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付新彦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我国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即使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最早提出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上海、江苏、广东和浙江等省市都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为当地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经过教育界领导、专家和学者的长期调研起草、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教育现代化的涵义来看,教育现代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等。所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刚颁布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目标难以实现。为此,曾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的调研和起草等工作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解读是:“具体来说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达到90%,大学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胡瑞文院长主要从教育层次结构来说明“教育现代化”的某些标准。然而,全国各省市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仅重视教育综合入学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而且也非常关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学装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的公平性,等等。 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各省市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颁布后,各省市结合本省、本市的实际情况展开调研、起草了各自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其中全面实现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省市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如:北京市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力资源为优势

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趋势 ()

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趋势 提要:介绍了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概念,对其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阐明了该结构必将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体系;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钢材产量的逐年增加和高强度、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的大量生产,我国已进入了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新时期。目前,普通钢结构建筑的受力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已比较成熟,轻型钢结构和普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也处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阶段,而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还比较少[1,2,3]。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由冷弯薄壁型钢和薄壁钢管与混凝土组合而成的新型结构体系。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轻钢结构的优点,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而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并增强了结构的防火性能。 二、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一)竖向承重结构 结构竖向承重主要以薄壁钢管混凝土柱为主。由于冷成型薄壁钢管的管壁较薄,管内部混凝土可防止钢管发生局部屈曲,还可根据其稳定性要求在管内纵向设肋[4],从而提高钢管的局部稳定承载力。同时钢管对混凝土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轴向抗压强度,因此,薄壁钢管混凝土柱

的承载力高于钢管和混凝土的承载力之和。由于在钢管内浇筑了热容量较大的混凝土,发生火灾时能够吸收热量,从而延长了钢管的耐火极限[5,6]。圆钢管轴向受力性能较好,其受弯性能及与其它构件的连接不如方钢管,但方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能力较差[7]。因此可考虑采用六边形及八边形钢管[8,4],以便为梁﹑柱连接提供方便和保证(如图1所)。 (二)楼面结构 轻钢-混凝土组合建筑可选用多种楼面结构形式。它要求楼板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同时应使楼板自重轻﹑厚度小,并提高施工速度。楼面结构可选用如下形式: (1)压型钢板和混凝土组合楼板; (2)密肋轻钢─混凝土组合楼板; (3)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 (4)混凝土预制叠合楼板。 其中优先选用1﹑2类型。其主要优点是: (1)省去楼面模板支撑,节省投资,施工速度快; (2)压型钢板与轻钢密肋中可布置设备管线,减少吊顶高度; (3)平面刚度大,房屋有较强的整体性,抗震性能好。主﹑次梁可采用矩形钢管﹑双槽钢﹑冷弯U型卷边槽钢或H型﹑I字型焊接或热轧型钢。I字型钢可以是实腹的也可是空腹的,也可选用卷边槽钢-混凝土组合梁。梁板组合结构通过栓钉及剪力连接件形成整体,共同来承担楼面荷载。目前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面结构在国内发展已比较成熟。

探讨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探讨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城市建设也因此而日新月异,居住者对于建筑设计要求也随之拔高。但就当前来看,建筑设计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基于此,笔者针对现代建筑设计主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标签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发展趋势;主流 在当今经济与社会极大发展的前提下,生态和环保仍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简明、浪漫以及复古情怀俨然成为当代创造热点,这在建筑行业中也有具体体现,并在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当前建筑设计各类发展趋势来看,实用主义建筑、绿色生态建筑以及高科技智能建筑成为建筑设计在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人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新工艺、新技术、科技知识以及自然资源用于建造能够与人类活动要求相适应的人工环境可称之为建筑。建筑类型包括多种,如学校、住宅、医院、体育、酒店以及商业办公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其风格也有所不同,其功能和类型决定了其个性特征需要以不同建筑形式进行表达。而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设水平的提高,建筑功能质量也随之提升,居住者使用更为便捷,同时舒适度也得以满足。 建筑设计应始终保持与环境相适应,其建筑风格、色彩、立面应与周边建筑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应采取合理、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功能目标与技术手段二者之间的和谐一致,坚持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充分结合的设计理念,对经济、技术以及环境等客观条件予以综合考虑,并尊重客户需求,坚持理性前提下的创意和个性。 作为一项复杂性较高的综合系统工程,建筑设计在其各工作环节中始终秉承经济适用理念。因而在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建筑设计全过程的优化控制是极为必要的。优化建筑设计有利于保持方案的最佳性,并通过最短路径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与使用,进而通过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来实现既定目的。就此点来看,信息、情报以及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只着眼于设计质量合乎设计要求,或仅仅依靠设计条文和相关规范的被动性制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现代化发展趋势也难以适应。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一)绿色设计理念 (1)节约能源:现代建筑对太阳能加以充分利用,或通过设计节能型建筑围护结构,以此来降低空调以及其他采暖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以自然通风原理为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陈录生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正象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不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进行适当的改革.纵观现代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内容涵义、体系结构、实施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改革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一、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止了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就是这样,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解决”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发现事物的发展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国内外推行的“问题教学法”也要求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和程序,以达到开发智能的目的.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是,思考出一个新方案、新观点,除了智能因素外,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这种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仅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而且直接影响着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而轻视学,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钢_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研究新进展_聂建国

第45卷第6期2012年6月 土木工程学报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45Jun.No.620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138007),清华大学自主科 研计划(20101081766) 作者简介:聂建国,博士,教授收稿日期:2010- 12-09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研究新进展 聂建国 1 陶慕轩 1 吴丽丽 2 聂鑫 1 李法雄 1 雷飞龙 1 (1.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摘要: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传统桥梁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新型组合结构桥梁形式,拓宽组合结构桥梁的应用领域。介绍近年来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槽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桥、钢-混凝土组合刚构桥、双重组合作用连续组合梁桥和大跨斜拉桥组合桥面系。通过对传统结构形式的改进和发展,可充分发挥组合结构桥梁的综合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波形钢腹板;槽型组合梁;组合刚构桥;双重组合;组合桥面系中图分类号:U448.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31X (2012)06-0110-13Advances of research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 Nie Jianguo 1 Tao Muxuan 1 Wu Lili 2 Nie Xin 1 Li Faxiong 1 Lei Feilong 1 (1.Key Laboratory of Civil Engineering Safe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 2.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Several new types of composite bridges have been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structures to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area of composite bridges.In this paper ,some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 are summarized.The main research work involves composite girder bridges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s ,channel-shap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girder bridge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rigid frame bridges ,continuous composite bridges with double composite action and composite deck systems for large-span cable-stayed bridges.Through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al forms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composite bridges can be fully displayed ,which demonstrates a goo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for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 Keyword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bridge ;corrugated steel web ;channel-shaped composite girder ;composite rigid frame bridge ;double composite ;composite deck system E-mail :dmh03@mails.tsinghua.edu.cn 引言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简称组合桥)是指将钢 梁与混凝土桥面板通过抗剪连接件连接成整体并考 虑共同受力的桥梁结构形式。相对于不按组合结构设计的纯钢桥,组合桥可以有效减小结构高度、提高结构刚度、减小结构在活荷载下的挠度。通过抗剪连接件的连接作用,混凝土桥面板对钢梁受压翼缘起到约束作用,从而增强了钢梁的稳定性,有利于材料强度的充分发挥。截面高度的降低,使结构外形更加纤 巧,改善桥梁的景观效果,有利于增加桥下净空或降 低桥面高程。组合桥相对于混凝土桥, 上部结构高度降低、自重减轻、地震作用减小、结构延性提高、基础造价降低。同时,组合桥便于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质量高、施工费用低、施工速度快,并可以适用于传统砖石及混凝土结构难以应用的情况 [1] 。 组合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20 25m 跨径的中小跨径梁桥到跨径近千米的斜拉桥,都有组合结构的应用 [2] 。近年来,除常用的 组合板梁桥和组合箱梁桥之外,相继研发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组合桁梁桥、组合刚构桥等一系列新的结构形式,拓宽了组合桥的应用领域。而在国内,随着道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和建设规模的扩大,桥梁呈现出跨径不断增大、桥型不断丰富、结构不断轻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桥梁建设的经济性和综合效益也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