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西 分界线 东
西
点 拨: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 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 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
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
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人教版 七年级 地理(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地球
地轴
仪,知道了地球仪
的五要素。这节课, 纬线
我们具体认识一下
地球仪上的这些点
和线。
南极
北极 经线
探究新知 (一)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什么是经线? 什么是纬线? 什么是经度? 什么是纬度?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 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 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纬
45°S
S
60°S
75°S 90°S
(2)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重要的纬线及纬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N 90°S
【精品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时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知识点3 利用经纬网定位
9. 下列关于图中a、b、c、d四点间的经纬线实际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ab<cd B.ab>cd C.ac<bd D.ac>bd
答案
跨纬度数相同的各条经线,长度相同,故ac与bd段经线长度相等;跨经度数相同的各条 纬线,长度不一定相同,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 故实际长度cd>ab。
2. 下列关于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减小 B.纬度范围是0°—180° C.40°N位于中纬度地区 D.北纬、南纬分别用“W”“E”表示
答案
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增大;纬度范围是0°—90°;30°—60°为中纬度地区;北纬、 南纬分别用“N”“S”表示。 故选C。
知识点1 纬线和纬度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逐渐增大;经度范围是0°—180°;东经、西经分别用 “E”“W”表示。故选C。
6. 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知识点2 经线和经度
)
答案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C项正确。
知识点3 利用经纬网定位
7. [2021德州期中]下列关于我国首都北京位置(40°N,116°E)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地区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地区 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7. 新考法[2022永州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林与小红分别位于A点和B点,其经纬度分别是A( , )、
B( , )。
(2)图中小林与小红的说法,哪一个可信?为什么?
(3)小林大致在小红的
方向。
(4)小林与小红若以相同速度和相反方向沿所在的纬线环绕地球行走,他们能否相遇?
第一章第一节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课件

3.钠、钾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比较 (1)分析预测 钠原子与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都是1),钾原子电子层数比钠多, 钾原子最外层电子离核远,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 钠强,单质钾与水(或酸)反应比钠更剧烈。
(2)实验探究
①实验现象 相同点:金属浮在水面上;金属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 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不同点:钾与水的反应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 ②化学方程式: _2_N_a_+__2_H_2_O__=_=_=_2_N_a_O__H_+__H_2_↑__;_2_K_+__2_H_2_O_=_=__=_2_K_O__H_+__H_2_↑__。 (3)结论: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钾原子比钠原子容易失去电 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元素强。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 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一、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征
2、电子层
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 壳层,称作电子层。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规律——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
6.“10电子微粒”和“18电子微粒”的推导
(1)10电子微粒
(2)18电子微粒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
(1) 核外电子总数为10个电子的微粒 阳离子:Na+________M_g_2_+__A_l_3+___N__H_4_+__H__3O_ + 阴离子:N3-________O_2_—__F__—___O_H__—___N_H2— 分子:HF________H_2_O___N_H__3_C__H_4___N_e__
2022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课时2物质的转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pt

(答出一条
即可)。
评价检测·素养提升
课堂检测
1.科研人员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甲乙丙丁
①
4Na+O2
2Na2O
;
②
Na2O+H2O
2NaOH
;
③
NaOH+HCl
NaCl+H2O
。
解析 (1)甲组物质中只有Na是金属单质,其余均是非金属单质;乙组物质中 只有Na2O是金属氧化物,其余均是非金属氧化物;丙组物质中只有NaOH是碱, 其余均是盐;丁组物质中只有NaCl是盐,其余均是碱。(2)由题图可知转化关 系是Na→Na2O→NaOH→NaCl。
素养视角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下面是常温下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炉具清洁剂
pH
4
9
7
10
12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蚁酸(具有酸性的物质), 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哪些物质? 你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牙膏或肥皂水。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的原因是人体内被射入 了一种具有酸性的物质,应该选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但炉具清洁剂碱性太 强,对皮肤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选用碱性较弱的牙膏或肥皂水比较合适。
CaSO3↓
+H2O。
问题3:碱和盐发生反应需要符合什么条件?试举例说明。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试卷第一章 第一节 课时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课时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综合思维)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
(2)大小:目前是23°26′,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字母是B。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北半球)①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②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①在椭圆轨道长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地心和日心,表示太阳光线。
②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为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为6月22日前后(夏至日)。
③结合地球公转方向确定春、秋分日,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冬至日至夏至日,经过的是春分日,从夏至日至冬至日经过的是秋分日。
如下图所示:(2)根据地球的倾斜方向判定——北倾为夏,南倾为冬。
即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夏至日,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冬至日。
如下图所示:“窥阳孔下睹骄阳”,可真正领会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摆动的大自然奥秘。
太阳光经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的桂平点上。
标志的东西方向嵌有宽5厘米、长20多米的北回归线标志指示线,也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站在这里,可以一只脚踩在热带上,另一只脚踩在温带上。
1.[综合思维]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是根据什么确定的?答案地球自转和公转轨道面不重合,形成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由此确定了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2.[地理实践力]结合本课时知识,在下图中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42张PPT)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划分标准:西经20度、东经160度
20°W和160°E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160°E
20°W
160°E
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想一想: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 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 个半球? (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 纬线有什么不同?
南北半球的俯视图
三、经线和经度
N
W E 60° 45° 30° 15° 0°15° 30° 45° 60°
本
线
初 子
午
S
1、经线和定义
经线: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 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叫做经线。也叫子 午线。
2、经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所有经线等长
形状:半圆,正对的经线 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 均可平分地球
全部等长 _南__北__方向
自学互研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仪
【自主探究】 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 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 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一、地球仪的构成 1、地轴 指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 注意: ①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
N
2、纬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除极点外,每条纬 线都自成闭合的圆圈,也 称为纬线圈。
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长度:各条纬线长度不等,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为一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 课时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11 钠 Na 1s2 2s22p6 3s1
12 镁 Mg 1s2 2s22p6 3s2
13 铝 Al 1s2 2s22p6 3s23p1
14 硅 Si 1s2 2s22p6 3s23p2
15 磷 P 1s2 2s22p6 3s23p3
16 硫 S 1s2 2s22p6 3s23p4
原子 元素 元素 电子排布式
1、构造原理
构造原理: 以光谱学事实 为基础,从氢 开始,随核电 荷数递增,新 增电子填入能 级的顺序被称 为构造原理。
每一行对应一个能层
每一小圈对应一个能级 各圆圈间连接线的方向表示随核电荷数 递增而增加的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
(2)理论依据:构造原理 元素核电荷数每递增一个,同时增加一个核电荷和 核外电子,就得到一个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填满一个能级,就开始填入下一个能级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1的元素一定为K。( )
(2)K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 )
(3)Mg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Ne]3s2
()
(4)原子核外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n2个电子
()
【课堂练习】
2.已知某+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该元素在周期表
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来表示。 N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电子排布式可简化为[Ne]3s1。
电子排布式小结
2.复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 对于较复杂的电子排布式,应先按能量从低到高排列,然后将同一能层 的电子移到一起如:26Fe 先按能量从低到高排列为1s22s22p63s24s23d6同 一能层的移到一起,即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64s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师版)

第2课时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2.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基态原子吸收能量激发态原子释放能量,主要形式为光3.光谱(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2)光谱分析: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判断正误(1)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2)电子跃迁时只吸收能量()(3)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灯光、焰火等可见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4)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5)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答案(1)√(2)×(3)√(4)×(5)×应用体验1.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答案 A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现象。
在电流作用下,基态氖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这一过程要吸收能量,不会发出红色光;而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释放能量,从而产生红光,故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的电子跃迁能释放光能形成发射光谱的是()A.1s22s22p63s2→1s22s22p63p2 B.1s22s22p33s1→1s22s22p4 C.1s22s2→1s22s12p1 D.1s22s2→1s22s13s1答案 B 解析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形成发射光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
2、使学生了淀粉、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过程:
二、淀粉是如何消化的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和。
其中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色、气味、味道的状物质;
②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性(非还原性糖)
②遇碘变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 C12H22O11C6H12O6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 6H 10O 5)n +nH 2
nC
6H 12O 6
淀粉 葡萄糖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淀粉液 水解液
【思考】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 6H 12O 6 酒曲
2C 2H 5OH + 2CO 2
三、纤维素有什么生理功能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1、纤维素存在于一切 中,是一种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几十万至百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
色、 气味、 味道的纤维状物质, 溶于水。
3、化学性质:
1)不显还原性(非还原性糖)
2)可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最终产物也是葡萄糖,但比淀粉水解困难
硫酸 ∆ 溶液是否变蓝 溶液呈碱性 银氨溶液 水浴加热
是否有银镜
(C 6H 10O 5)n + n H 2O n C 6H 12O 6
纤维素 葡萄糖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9
草等植物中含有 ,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 ,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4、纤维素的用途
•棉麻纤维大量用于纺织工业
•木材、稻草、麦秸、蔗渣等用于造纸
•制造纤维素硝酸酯(硝酸纤维)。
根据含N 量分为火棉(含N 量较高,用于制造无烟火药)、胶棉(含N 量较低,用于制油漆)
•制造纤维素乙酸酯(醋酸纤维),不易着火,用于制胶片
•制造粘胶纤维(NaOH 、CS 2处理后所得,其中的长纤维称人造丝,短纤维称人造棉) •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消化,但有利于人的消化。
★葡萄糖与新制Cu (OH )2溶液反应: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H 2OH (CHOH )4CHO+2 Cu (OH )2 →Cu 2O + 2H 2O + CH 2OH (CHOH )4COOH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遇淀粉变蓝色的是( )
A 、KI
B 、I 2
C KIO
D 、KIO 3
2、下列物质能水解且水解产物有两种的是( )
A 、蔗糖
B 、麦芽糖
C 、淀粉
D 、纤维素
3、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NaOH 溶液 银氨溶液 ●新制的Cu(OH)2悬浊液 ❍碘水⏹BaCl 2溶液,组合正确的是( )
A 、 ⏹
B 、 ❍
C 、 ❍
D 、 ●❍
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