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均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对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痢疾或热毒炽盛引起的发热,便秘,口舌生疮等,三者常相互配伍应用,以提高清热解毒之力,但三者都虽姓黄,但还是有很多区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黄芩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等,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寒,归心、肺、胆、大肠经,有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的功效,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
黄连
黄连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等,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地。
黄柏
黄柏别名川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1、黄连:黄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性燥,为心
胃之剂,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调胃厚肠,治湿阻生热,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乱之病及蔓延淹久之证。
2、黄芩:黄芩则长于清肺热,其性虽寒而不燥、能治热阴生湿,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治气热攻血之出血证及小腹绞痛或小儿腹痛,能安胎及治烫伤火疡等。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3、黄柏:黄柏专入下焦肾、膀胱经,擅长于清利下焦湿热,并可制约偏亢的相火(下焦之火),不仅能治实火,而且还可以治虚火,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急慢性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子宫颈炎,以及虚热所致的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遗精频作,更年期综合征等。
中药“三黄”:黄芩、黄连、黄柏,同是清热药,到底区别在哪里?

中药“三黄”:黄芩、黄连、黄柏,同是清热药,到底区别在哪里?展开全文在中药中,也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它们被称为治疗三焦热证的“三黄”清热药物:黄芩、黄连、黄柏。
也许很多人都很熟悉它们。
虽然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毕竟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那么如何区分它们呢?三者都是三焦热证的药,那么什么是三焦呢?不同的医生对三焦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三焦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专有名词,是上、中、下三焦的统称。
每一个都分为不同的领域,包含不同的脏腑。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
黄芩、黄连、黄柏都是苦寒药,但黄连是其中最苦的。
这三种草药都是清热退烧的良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它们都可以用来治疗体内湿热或热毒,所以经常同时使用,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也有具体的临床应用。
1.黄芩他擅长清肺和肝胆湿热,尤其擅长清中上焦湿热。
除此之外,黄芩还有止血安胎的功效。
黄芩擅长治疗肺热引起的咳嗽、痰多,以及中上焦上火引起的烦躁、口渴、面红、口干。
黄芩还有清热安胎的功效,能调节血热引起的胎动不安。
黄芩不同的使用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如清热多用,安胎多炒,清焦制炭也能止血。
2.黄连说起黄连,很多人都知道它是苦的中药。
黄连患的是重感冒,清热燥湿的能力远远大于黄芩,尤其对中焦湿热。
中焦是湿热的,通常会引起恶心、干呕和腹部胀满。
因此,黄连能有效治疗胃热引起的不适,具有和胃、止呕、清胃热的功效。
同时,黄连还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嗜睡、烦躁,以及胃热、消除饥饿感、吃多但易饿感等口渴疾病。
外用还可以治疗皮肤湿疹和湿疮。
因为黄连太苦太凉,长期服用容易伤脾胃,所以不建议脾胃虚寒者服用。
3.黄柏黄柏主要针对下焦湿热,对肾、膀胱湿热疾病有较好疗效。
黄柏具有良好的下焦湿热功能,擅长调节大肠湿热引起的腹泻,调节两性生理性疾病,如妇科湿热带、男性遗精等。
黄柏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效果,生用清热燥湿,盐炒清热降火,酒炒治痹症,炭炒止血。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都是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们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比
如都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等功效,但它们在药性、性味、功能主治等方面也有着一些不同。
下面将分别对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进行介绍。
黄连
黄连是带有树皮和树干的成熟的黄连树的树脂。
”本草纲目” 将其与“陈皮”、
“干姜”、“白术” 等记载在一个章节中央说明其重要地位。
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
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连素,具有
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
黄连常用于治疗热病、疮毒、口舌生疮、痢疾等症状。
功效主治:
黄连有消炎、抗菌、泻火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肠胃炎、黄疸、热淋、热毒痈肿、湿疹、口腔溃疡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黄连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
药处方中。
黄芩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出产于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黄芩的根茎可
以入药,味苦、性寒。
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
黄芩的药效主要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疮疡肿毒等。
黄柏
黄柏是黄芩科植物黄柏的树皮,主要产于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地。
黄柏的树皮具有清
热干湿、祛湿杀虫的功效。
黄柏的性味为苦、寒,能够入药治疗由湿热引起的疾病,如湿疮、湿疹等。
黄芩、黄连、黄柏的鉴别

黄连:苦,寒。
心,脾、胃、胆、大肠经。
黄柏:苦,寒。
肾、膀胱、大肠经。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清热燥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热证。
◇泻火解毒:火热证,热毒证。
◇注:苦寒败胃,脾胃虚寒忌用。
◆不同点: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肺火。
◈湿温、暑湿初起多用。
◈肺热咳嗽,痰黄质稠。
◈少阳证,配柴胡。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除热安胎: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炮制:
◈生用清热。
◈炒用安胎。
◈炒炭止血。
◈酒炒清上焦热。
●商品:
◈枯芩善清肺火。
◈子芩(条芩)善清大肠。
◇黄连:力最强,善清中焦湿热、心火、胃火。
◈湿阻中焦。
◈湿热泻痢要药,常配木香。
◈高热神昏、口疮。
◈血热吐衄。
◈胃火炽盛,牙痛、呕吐、消渴。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配吴茱萸,胁肋胀痛、呕吐吞酸。
◈目赤肿痛、耳痛流脓。
●炮制:
◈酒炙善清上焦火热。
◈姜炙善清胃和胃止呕。
◈吴萸炙善舒肝和胃止呕。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相火。
◈湿热带下。
◈脚气、痿证。
●退热除蒸:骨蒸潮热、盗汗遗精,配知母。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黄连、黄芩和黄柏都是中药中常见的药材,它们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它们都含有“黄”字,但其性味、功能作用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黄连、黄芩和黄柏的区别。
从外观上来看,黄连、黄芩和黄柏都是常见的中药材。
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外形呈纺锤形,表面黄褐色,微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呈细粉末状。
黄连的气味特殊,味苦,微苦,后有辛辣味。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外形呈条状或块状,表面黄褐色,稍有光泽,质坚硬,断面呈纤维状。
黄芩具有特殊的气味,味苦,微苦,微涩。
而黄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外形呈块状或条状,表面棕黑色,稍有光泽,质坚硬,断面呈层状结构。
黄柏的气味独特,味苦,微涩,微苦。
从性味方面来看,黄连、黄芩和黄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黄连的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连适用于湿热黄疸,痢疾腹泻,心烦口渴,黄疸病等。
黄芩的性味苦寒,有清热泻火,解毒利湿的作用。
黄芩适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痢疾腹泻等。
黄柏的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止血生肌的作用。
黄柏适用于湿热烂痈,痈肿疮症,肺热咳嗽等。
从用法用量上来看,黄连、黄芩和黄柏也有一些不同。
黄连常用于煎服,每次3-10克,或用来研粉外用。
黄芩常用于煎服,每次3-10克,或用来研粉外用。
黄柏常用于煎服,每次3-10克,或用来研粉外用。
黄连、黄芩和黄柏虽然都是中药材,但它们在外观、性味、功能作用和用法用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药材,并遵医嘱正确用药。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黄连、黄芩和黄柏是中药材中常见的草本植物,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下面将从它们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区别介绍。
一、来源:1. 黄连:黄连是常用中药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
主要产自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2. 黄芩:黄芩是十字花科植物黄芩的根茎,主要产于河南、陕西、湖南、湖北等地。
3. 黄柏:黄柏是黄柏科植物黄柏树干、枝或根部的树皮,主要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二、性味归经:1. 黄连:味苦,性寒。
归肝、胆经。
2. 黄芩:味苦,性寒。
归肺、胃、肝、胆经。
3. 黄柏:味苦,性寒。
归心、肝、胆经。
三、主要功效及主治:1. 黄连:主要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要主治:用于高热、寒热往来、热病烦渴、便秘、黄疸、口舌生疮等。
2. 黄芩: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利湿、消肿止痛。
主要主治:用于感冒发热、黄疸、湿热痢疾、痰热壅肺、痈肿疮毒等。
3. 黄柏: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干湿止痒、收敛止血。
主要主治:用于湿疹、湿热病、泻痢、烧伤、烫伤、蛇虫咬伤等。
四、药理活性成分:1. 黄连:主要含有黄连素、黄连黄酮等成分。
2. 黄芩:主要含有黄芩素、栀子苷等成分。
3. 黄柏:主要含有黄柏碱、黄柏素等成分。
黄连、黄芩和黄柏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药理活性成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药材和剂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使用任何草药前最好咨询医师或中药师的建议。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功效异同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功效异同(1)共同性黄芩、黄连、黄柏均味辛性寒,多归经肺与膀胱,皆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之功效,均可用于湿热或热毒炽盛之证,临床常相须为用。
黄芩、黄连、黄柏均属清热燥湿药。
如三药相配使用,更能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只是三药苦寒伤胃,故脾胃虚寒者慎用。
(2)个异性黄芩长于清肺火,解肌热,祛胎火。
故常用于肺热咳喘,痰黄黏稠以及孕妇胎热不安、湿热痢疾之证,取其泻肺以清上焦之热。
黄芩气薄味苦,走表达里,彻上达下,能解肌热而除郁,清肺热而肃全,泻湿热以原肠,主要侧重于清泻,常用于清肺热咳喘、湿热痢疾之证。
黄芩因其部位不同分为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空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证。
黄芩清热多生用(如枯芩清肺火,子芩清大肠火),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
脾胃虚寒者禁用。
黄芩配伍柴胡,用治少阳邪热证。
黄芩配伍川连、葛根、木香、槟榔,用治湿热痢疾。
黄芩配伍黄柏、茯苓、猪苓、炒扁豆、炒薏苡仁,用治湿热泄泻。
黄芩配伍柴胡、法半夏、党参、甘草、生姜,用治邪踞少阳的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者。
黄芩配伍生地、玄参、川连、生大黄、连翘,用治肺热咳嗽,扁桃体肿痛,膈间闷热,胃火上壅之咽痛、牙痛、口腔溃疡、大便干结等证。
黄连味苦,清上泻下,能清泄心胃之实火,燥胃肠积滞之湿热,常用以治疗心火炽盛和胃肠湿热壅滞之证。
取其泻心胃以清中焦之热。
黄连生用,善清心火及大肠湿热;酒炙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姜汁炙黄连善清中焦火热;吴茱萸炙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
黄连至苦极寒,清上泻下,能清泄心胃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热,主治中上焦,侧重于燥泻,常用以治心火炽盛和胃肠湿热壅滞之证。
阴虚烦热,脾肾虚泄,气虚作泄等证者,均应忌用。
黄连配伍细辛,用治口疮。
黄连配伍肉桂,用治心肾不交。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黄连、黄芩、黄柏是中药中常见的三味药材,它们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湿疹、黄疸等症状。
虽然它们的功效相似,但是它们在药性、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三味中药的区别。
黄连,别名胆南星、胆石,为百合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其性味苦寒,归肝、胆经。
具有清热干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主要用于肝胆火热、目赤肿痛、痢疾、热淋、湿热黄疸等症状。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炎、热淋、痢疾等症状。
黄连可以单独入药,也可以和其他中药组成复方使用。
从药性来看,黄连、黄芩、黄柏的药性各不相同。
黄连的性味为苦寒,归经为肝、胆经;黄芩的性味为苦寒,归经为肝、胆经;黄柏的性味为苦寒,归经为心、肝、胆经。
黄连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火热,黄芩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烦渴,黄柏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从功效来看,黄连、黄芩、黄柏的功效也有所不同。
黄连主要用于清热干湿、泻火解毒;黄芩主要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主要用于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黄连对热淋、湿热黄疸等症状有明显疗效;黄芩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黄柏对湿热黄疸、脓疡肿毒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从用法用量来看,黄连、黄芩、黄柏的用法用量也有所不同。
黄连可入药,一般用量为1.5~3g,少量入丸、散剂,大量者可入汤剂;黄芩可入药,一般用量为3~10g,少量可入丸、散剂,大量可入汤剂;黄柏可入药,一般用量为6~12g,少量可入丸、散剂,大量可入汤剂。
根据具体症状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用法用量。
黄连、黄芩、黄柏虽然在功效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药性、功效和用法用量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在使用这三味中药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材和用法用量。
希望上述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作者:韩德承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3期
“三黄”即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的简称,都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中药材,但功效有异同。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关于黄连之苦,有很多歇后语:“半夜吃黄连——暗中叫苦”“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等等,说的是黄连味道苦。
可它虽苦,但是一味常用的良药。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它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外用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症。
《名医别录》载: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便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日华子本草》亦载其:“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
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等致病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显著的抗箭毒样作用及抗肾上腺素样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对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有利胆作用;与秋水仙协同有抗癌作用。
黄连不同的炮制方法各有专攻。
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用于目赤、口疮等;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可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可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等等。
黄连在辨证施治中,与多味中药配伍。
治湿热内蕴、血热妄行,配黄芩、大黄等;治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半夏、竹茹;治泻痢、热滞,配木香、黄芩、葛根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栀子、连翘等;治热毒疮疡,可配赤芍、丹皮等;治胃火炽盛的中消证,配天花粉、知母、生地等。
注意:黄连属大苦大寒药,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