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对颈椎病
黄帝内经治颈椎的方法

黄帝内经治颈椎的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也有关于治疗颈椎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黄帝内经中常见的治疗颈椎的方法:
1. 穴位按摩:黄帝内经提到了一些穴位可以缓解颈椎疼痛,如风池、天突、风府等。
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
2. 饮食调理:黄帝内经强调了饮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颈椎问题,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鱼肉、芝麻、核桃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3. 运动锻炼: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运动方法可以改善颈椎状况,如颈椎操、颈围摇摆、颈椎侧弯等。
这些运动能够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提高颈椎的灵活性。
4. 调节情绪:黄帝内经认为情绪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颈椎问题与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可以缓解颈椎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的方法并非现代医学所认可的科学方法。
因此,在治疗颈椎问题时,建议还是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机构,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古籍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对颈椎病的认识好呀,今天我们来聊聊颈椎病,特别是中医古籍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说到颈椎病,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脖子痛,动一下头就像老古董一样嘎吱作响。
这可不是简单的脖子疼,而是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
你想啊,现代人坐办公室,低头玩手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脖子累得就像被压了一千斤,终于忍不住发出抗议的声音。
你说,这年头,颈椎病简直是年轻人的“新宠”。
不过,中医对这个问题早有深刻的见解,真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听听。
翻开中医古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气血”的概念。
你看,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气血充盈。
如果气血不足,脖子里的筋骨就得不到滋养,久而久之,颈椎就开始“罢工”了。
古书上说,颈椎病可不是单单靠药物就能解决的事儿,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得考虑。
比方说,爱吃凉的东西,喝冷饮,久而久之,脖子也会感觉到寒气入侵,这就容易导致颈椎出问题。
很多人喝了冰水,肚子是凉快了,脖子却在默默抗议。
中医说得好,“病从口入”,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再说到“经络”,在中医看来,脖子的痛疼和经络的畅通也息息相关。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条大河,河水畅通无阻,大家都高高兴兴。
如果有地方堵了,那可就麻烦了,水流不动,河边的庄稼都得受影响。
颈椎病也一样,经络一旦堵住,气血流通不畅,疼痛就像小蚊子一样,咬得你心烦意乱。
中医常常用针灸和推拿来疏通经络。
想象一下,针灸就像给身体开了一条“小河”,让淤积的气血顺畅流动。
你要是不试试,根本不知道那种感觉有多好。
人们常说“针灸一针,百病皆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还有拔罐、刮痧这些“绝招”。
拔罐一来,那小气泡就像调皮的小朋友,吸着吸着把你身上的疲惫全都吸走。
刮痧呢,就像给脖子做了一次美容,红红的痧印像是给你加了个滤镜,疼痛感也随之减轻。
你看,传统的中医真是把治病和养生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忍不住想为它点赞。
中医还特别讲究“养生”,不仅仅是治病。
脖子疼了怎么办?那你平时可得注意点,别总是低头埋在手机里。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

2024/7/19
13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指出“凡拔伸, 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 有正拔 伸者, 有斜拔伸者”“若骨出向左, 则向右边拔 入, 骨向右出, 则向左拔入”。
这些原则不论在骨折整复, 还是在颈椎病等软 组织损伤的治疗上都在采用。
2024/7/19
10
葛洪《肘后方》&王叔和《脉经》
葛洪在《肘后方》中应用药物治疗类似疾病, 如“虎骨膏”、“丹参膏”、“独活酒”等。
他对类似疾病的治则主要以辛温活血为主, 配合膏摩。
内服药多为酒剂或用酒送服, 认为酒能活血。 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类似疾病的治疗要
“以药熨之, 摩以风膏, 灸诸治风穴。”
2024/7/19
12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书中提出瘀血致痹证、致瘫的病机、症状,
如“……有瘀血, 灌注四肢, 烦满不安……诸般风疾, 左瘫右痪, 手足顽麻”, “瘀血留滞, 外肿内痛, 肢节痛 倦”。
并提出了内伤经络气血的七步治法。
如第六步用麻丸子治疗“……百治不止, 手足久损, 筋 骨差爻, 举动不能, 损后伤风湿, 支节挛缩, 遂成偏废。 劳伤筋骨, 肩背疼痛, 四肢疲乏, 动作无力, 常服壮筋骨, 活经络, 生气血”。
2024/7/19
22
药物治疗方面(2)
然而,古人认为方药治疗并不总是有效的,就 象《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的那样: “痛定于 肩背,此着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次提之, 煎药不能取效也。”
这说明为什么临床上往往见到外用药效果胜于 内服药,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的道理。
2024/7/19
23
中医经典文献对肩颈痛的相关记载分析

中医经典文献对肩颈痛的相关记载分析《中医经典文献对肩颈痛的相关记载分析》肩颈痛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
而中国古代的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肩颈痛有着丰富的记载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分析,探讨其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人理解和应对肩颈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黄帝内经》中的肩颈痛记载《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最早文献之一,对于肩颈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有着全面的记载。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肩颈痛的出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如肝郁血滞、气滞血瘀等。
因此,治疗上要重点调整脏腑功能,清理瘀血、活血化瘀,以达到舒缓疼痛的目的。
二、《伤寒杂病论》中的肩颈痛记载《伤寒杂病论》是个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肩颈痛的论述。
根据《伤寒杂病论·温病深论》,肩颈痛可能是由于表里不和、寒湿之邪入侵所致。
治疗上以温经散寒、利湿除湿为主,可采用艾灸、草药等疗法,以恢复气血的流通,消除寒湿之邪。
三、《玉函经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肩颈痛记载《玉函经临证指南医案》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撰,其中的医案多以临床实践为基础。
该书对于肩颈痛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治疗方法。
例如,一例病案中提到采用针灸疗法,通过激活穴位,调和气血,以缓解肩颈痛症状。
这种方法在很多临床实践中被验证有效,并成为了中医治疗肩颈痛的重要手段。
四、《证治准绳》中的肩颈痛记载《证治准绳》是明代李时中撰写的一部经典医书,其中对肩颈痛的治疗也有所记载。
根据该书的论述,肩颈痛多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容易引起经络堵塞,导致气血不畅,形成痛楚。
治疗上可运用外治法,如艾灸、拔罐等,以温通经络,驱散湿寒,消除病因。
总结起来,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肩颈痛的相关记载主要包括病因认识、治疗方法和有效案例等方面。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肩颈痛的主要思路是调理脏腑功能、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
此外,中医的针灸疗法和外治法也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经方案例

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经方案例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经方案例:1. 方案一:桂枝汤方剂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生薏苡仁、杏仁。
方剂作用:桂枝汤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2. 方案二:祛风活血方方剂组成:川芎、红花、当归、白芍、川木香、秦艽、丹参、白马齿。
方剂作用:祛风活血方可促进颈椎周围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后温服。
3. 方案三:四逆汤方剂组成:附子、干姜、大黄、生姜、炙甘草。
方剂作用:四逆汤有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对于颈椎病引起的寒性疼痛有效。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4. 方案四:鳖甲胶囊方剂组成:鳖甲、当归、红花、桃仁、甘草。
方剂作用:鳖甲胶囊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
方剂用法:每日饭后口服,每次2粒。
5. 方案五:温经通络方方剂组成:川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生薏苡仁、杏仁。
方剂作用:温经通络方可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6. 方案六:活血化瘀方方剂组成:当归、红花、桃仁、川芎、白芍、香附、丹参、三七。
方剂作用:活血化瘀方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问题,缓解疼痛和麻木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后温服。
7. 方案七:通络止痛方方剂组成:川芎、桃仁、红花、当归、白芍、丹参、甘草、三七。
方剂作用:通络止痛方可舒筋活络、止痛安神,对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紧张感有效。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8. 方案八:活血化瘀颗粒方剂组成: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白芍、香附、三七。
方剂作用:活血化瘀颗粒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问题,缓解疼痛和麻木感。
方剂用法:每日饭后口服,每次10克。
9. 方案九:驱风活血方方剂组成:川芎、红花、当归、白芍、丹参、甘草、秦艽、白马齿。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引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颈椎受损等原因引起。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五劳七伤"范畴,主要病因为肝肾不足、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本文将探讨颈椎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通过中医诊断,对于颈椎病患者需要了解其症状,包括是否有头晕、眼花、耳鸣、肩背疼痛等情况。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脉象,以及舌象等情况,帮助确定病情。
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针对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如桂枝茯苓丸、四物汤等。
同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如风池、大椎、天柱、太阳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颈椎病带来的不适。
运动治疗
对于颈椎病患者,定期进行正确的颈椎保健运动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如颈部转动、头部左右转动、头部前后倾等。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
预防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坚持良好的姿势惯
- 颈部需要保持适当活动
-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等
结论
中医诊疗方案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大大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痛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也十分重要,需要重视自身的颈椎健康。
中医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的外治良方
方一:葛根500克,藁本、川芎各200克,血竭、乳香、没药各15克,共研粗末,用白酒炒热,装入布袋,睡时枕于颈部。
方二:食盐炒热,装入布袋,趁热熨颈部、肩背部或疼痛沉麻处。
1日1次,每次30分钟。
方三:乳香、没药、吴萸各50克。
共研碎,装于布袋中,用酒湿润放于患处,外放热水袋。
每日两次,每次治疗30分钟。
方四:伸筋草、五加皮、乳香、没药各12克,秦艽、当归、红花、土鳖虫、路路通、桑枝、桂枝、骨碎补、川乌、草乌各10克。
水煎熏洗患处,1日两次,每剂药可用3日,连续使用。
方五:葛根30克、丹参15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乌蛇10克,黄芪30克,威灵仙15克,洋芋适量。
上述除洋芋外,共研为细末。
每取20克,与适量洋芋(连皮)共捣为泥状,外敷于颈部,以纱布包扎,1日1次,7天为1疗程。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措施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措施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头痛和肩背疼痛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不畅引起的,因此,中医护理在缓解颈椎病症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护理措施来帮助缓解颈椎病症状。
中医护理方法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护理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不畅导致的,因此,调理气血对于缓解症状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调理方法:1.补气药物:常用的补气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等,这些药物能够提高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2.活血祛瘀药物:常用的活血祛瘀药物包括川芎、丹参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3.温经药物:常用的温经药物包括肉桂、姜黄等,这些药物能够温暖经络,舒缓颈部的不适感;4.祛风湿药物:常用的祛风湿药物包括秦艽、狗脊等,这些药物能够祛除风湿,缓解病情。
穴位按摩中医的穴位按摩也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1.太阳穴按摩:用手指轻轻按摩太阳穴区域,每次持续5-10分钟,可以缓解头痛和眼睛疲劳;2.风池穴按摩:以指尖或拇指压按颈部的风池穴,每次持续3-5分钟,可以缓解颈部疼痛和僵硬;3.大椎穴按摩:用拇指从颈椎发际开始向下按摩至第七颈椎。
每次持续5-10分钟,可以缓解颈部疼痛和肩背疼痛。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中医饮食调理的建议:1.增加营养:平时应注重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2.祛湿食物:可多食用白菜、山药等祛湿食物,避免食用油腻和寒凉食物;3.补气养血食物:可多食用糯米、黑豆等补气养血食物,以调理气血。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一种重要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颈部和周围区域的穴位和经络,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推拿手法:1.拉扯法:用双手托住患者的头部,用力向上拉扯头部,然后向左右两侧拉扯,每次持续5-10秒钟,可缓解颈部僵硬和疼痛;2.摩擦法:用手掌搓热后,以适当的力度在颈部和肩部来回摩擦,每次持续3-5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3.揉搓法:用双手揉搓患者的颈部和肩部,每次持续5-10分钟,可以舒缓肌肉的疼痛和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治疗的论述
《素问·缪刺论》有针刺治疗颈肩痛记载: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张仲景对病因的认识
张仲景在《金医要略》中指出:“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 痹挟背行是指肩、颈、腰、背部气血痹阻而引起疼痛,是劳损所致肾气不足(脉大)的痹痛,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
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 征的一组症候群,又称颈椎综合症。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 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 但是近年来呈现发病率不断上升和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的趋势。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书中提出瘀血致痹证、致瘫的病机、症状, 如“……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瘀血留滞,
外肿内痛,肢节痛倦”。 并提出了内伤经络气血的七步治法。 如第六步用麻丸子治疗“……百治不止,手足久损,筋骨差爻,举动不能,损后伤风湿,支
节挛缩,遂成偏废。劳伤筋骨,肩背疼痛,四肢疲乏,动作无力,常服壮筋骨,活经络,生 气血”。 其中有很多症状类似颈椎损伤及颈椎病。其治则仍然是当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法则。
认为颈部肌肉肌力不平衡(颈肌痉挛),易导致颈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从而发生颈椎病。
汪机在《医学原理》中明确指出:“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者,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 肉,以至经隧凝滞而作麻者”。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称:“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 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有很多类似颈椎病的描述: 如“头重痛”、“头眩项似拔”、“项直不可顾”、“暴挛”、“足不任身”、“肩臂项
痛”、“五指不可屈伸”; 主张颈椎病的治疗以针灸为主。 例如对“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萎重,尿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
仁,不可以久坐”的病症,就用膀胱经穴位来治疗。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指出“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若折整复,还是在颈椎病等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上都在采用。
宋金元时代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称 “夫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二气合而成之” ;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首次描述了脊柱骨折及其悬吊复位法; 李仲南《永类铃方》记载了脊柱骨折的牵引过伸复位法。 这些方法不仅是脊柱骨折脱位治疗的创举,而且对于后世颈椎病牵引治疗有着一定的启示。
发病及症状特点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 似拔”。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二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 气胜者为着痹。”
《素问·长刺节论》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素问·金医真言论》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最早有关颈椎病的论述
首见于《内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额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
—类似现代神经根型颈椎病 。 《素问·逆调论》指出:“……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
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 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类似现代脊髓型颈椎病。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颈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胫酸、眩晕……。” ——类似现代椎动脉型颈椎病 。
轶方
《金匮要略·脉证并治第十九》:“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身体瞤瞤者,黎芦甘草汤主之”。 此条描述非常类似于现代脊髓型颈椎病,可惜的是原方已不存。
葛洪《肘后方》&王叔和《脉经》
葛洪在《肘后方》中应用药物治疗类似疾病,如“虎骨膏”、“丹参膏”、“独活酒”等。 他对类似疾病的治则主要以辛温活血为主,配合膏摩。 内服药多为酒剂或用酒送服,认为酒能活血。 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类似疾病的治疗要“以药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认为风寒湿邪客与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失和而痹阻,久之淤血痰阻经络,出现 颈部麻木疼痛等症状。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称:“颈项强痛,肝肾膀胧病也。二经感受风寒湿邪,则项强。”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称:“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二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 左多属血,右多属痰。……颈项强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此风寒客十阳经也”。
中医学的认识
虽然在中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中医学早就有关于其症状的论述,散见于“痹 症”、“颈筋急”、“颈项强痛”、“颈肩痛”、“头痛”、“眩晕”等疾病中,所述内容 涉及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由于祖国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每个病人的体质特点、主要症状、体征各不相同,所以没有明确提出颈椎病的名称,而主要 以主要病机或主要症状等命名,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病种。
多见于五、六十岁的人。
张仲景创立的治法
《金医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 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这三首方剂治疗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明清时代的认识更趋全面
《普济方》称:“经曰:太阳之病,项脊强痛而恶寒,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 强,颈为之急尔。”“动则先引伸其颈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如几案之几而堰屈也。太 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也。”
何梦瑶在《医碥》称:“气项强痛多由风寒邪客二阳,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 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