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
阿坝州概况(9页)

政区位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
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
政区沿革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
西汉置汶山郡。
晋、隋袭旧制有所拓展。
唐代建置时有兴废,演变频繁。
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维川郡。
元为土司制度之始,明置于茂州、威州、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
清设茂州、理番厅、松潘厅、懋功厅。
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
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州境内转战停留达16个月之久,创建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少数民族革命政权,阿坝州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
长征途中,党中央先后在阿坝州召开了两河口、卓克基、芦花、沙窝、毛儿盖、巴西等10次政治局会议(含扩大会议、常委会议、非正式会议),这些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等关系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战略方针。
全州13个县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 1953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政区划分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223个乡(镇),1354个行政村。
政区面积人口幅员8.42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898846人,其中:农业人口697255人、非农业人口201591人。
总人口中,藏族占56.6%,羌族占18.5%,回族占3.3%,汉族占21.4%,其他民族占0.1%。
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政区自然特征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
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回顾

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回顾作者:林温环来源:《商情》2009年第31期【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结构经历了相应的调整并且不断深化,本文中我们主要从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角度来分析1978年以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工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一、引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工业无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
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先行国家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30年来,与其他经济领域一样,我国在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方面经历了波折同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978年以来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到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制约,我国选择并推行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经过1953-1978年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基本建立起相对的工业体系,但是却导致了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到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为43.1:56.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
1980-2007年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07年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0.2倍,年均增长17%,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比1980年增长70倍,年均增长16%。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长期均衡关系——基于四川省19782005年期间的数据分析

就业增加之 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 这不仅在于劳动力 向第三产 业转移 的必然趋势 ,还在于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 型产业 为主 , 有充足 的空间来吸收新增的以及从 其他 产业转移 出的劳动力 。
31 第 三 产 业 与 就 业 增 长之 间存 在 真 实的 长 期 均 衡 关 系 .
通过单整性检 验 ,我们验证 了L D和L M序列在5 A E %的显 著性水平下都是二 阶差分平稳的 ,进一步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
第 三产 业 与就 业 增 长 之 间存 在 协 整 关 系 。 由此 第 三产 业 增 长 与
结构严 重滞后于产业结构 的变动 , 工业 化并 未有效地 带动城 市化进程 , 也没有促进劳动就业 结构 的同步变化 。 李江帆 (04 20 年) 通过建立第 三产 业产值及就业方程 , 阐述 了其在 国民经济 中的战略地位。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 ,笔者将研 究范围锁定 于四川 省 , 通 过协整 回归来 考察四川省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 与就业 之间的长 期均衡关 系。
制度 , 健全社会保 障体系 , 采取灵活 多样 的就业形式 , 提倡 自主
就业 。
参考文献 : [] 军 山. 国 就 业 问 题 的 现 状 及 就 业 增 长 战 略 [] 日本 研 1赵 中 J.
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 以确定两序列 的单整 阶数 。同样使用 单位根检验 , 中观测值 数 目为2 , %的显著水平 下 , 其 5 在5 两序 列的A F D 统计量值都远小于其临界值 。所 以, D和L M 的二 A L 。 E 次差分序列都是平稳 的, A ()L MtI ) 即L D一 2,E ~( 。 I 2 因为L M和I 都 是二阶单整 的, E AD 使用O S L 法估计 长期均 衡方程 , 检验两变量之 间是否存在协整关 系。结果 如下 :
200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2月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克服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审定,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2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0亿元,增长8.3%。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1.9%和3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378元,增长9.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19.3:44.2:36.5调整为18.9:46.3:34.8。
图一:2004-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GDP的5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514.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041.3亿元,增长1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6%。
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105.1 104.7 105.5食品 112.0 112.5 111.3其中:粮食 106.1 105.9 106.4油脂 119.6 121.9 117.4猪肉 116.5 117.8 114.9鲜蛋 103.6 103.3 104.5水产品 116.0 116.5 115.2鲜菜 105.2 104.7 106.9烟酒及用品 102.0 101.9 102.0衣着 97.3 95.8 99.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7 103.2 10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4 102.1 102.7交通和通信 99.8 98.2 10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9 99.1 101.0居住 104.6 103.1 106.0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8.0%。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四川省情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王光彩曾俊林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本期专版Column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
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
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
发展现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
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
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到2007年的4.26%。
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
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
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四川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其耦合分析

四川省1991-2018年的经济及人口数据为样本,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系数等描述了就业结构与
产业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借助SPSS 19. 0,Eviews等分析工具构建回归方程来剖析了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 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四川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与相互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二者之间
6666666660000000000000000000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eQjzzerMeecNrMerMefNrNCNrMce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T-第三产业
图2四川省1991-2018年就业结构演变趋势
注:数据来源:《2019四川省统计年鉴》
3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分析
3.1相互关系 3. 1. 1 就业弹性系数
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大,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1年 的1. 72下降到2018年的0. 38,偏离度在1991年的基 础上下降了 1.34J999年以前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
2021年6月
绿色科技
第12期
大于1,2000年之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降低且大 部分小于1,表明第二产业在2000年以后吸纳了部分 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 重有所提高,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减小。第三产业 结构偏离度也均为正值,并出现先降后升的波动趋势, 从1991年的1. 07下降到2018年的0. 39,偏离度在 1991年基础上下降了 0. 68%,2008年以前第三产业结 构偏离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一时期内 四川省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低,促使 其能够吸纳大量的剩余从业人员,并达到缓解社会就业 压力的效果,到2008年产业结构偏离度值达到0. 18, 处于四川省最均衡状态;2008年后,偏离现象有轻微加 剧,这一时期四川省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对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某些地区出现了就业难和招 工难的现象。 3.2耦合分析
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

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周克来源:《民族学刊》2015年第05期[摘要] ;本文分析了1978-2012年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与四川省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2002年以来四川省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并非资源错配,或者说并不是第二产业本身出问题了,而是第三产业生产率自1990年以来提高太慢,以至于相对于总体生产率下降太快;四川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四川省贷款余额占GDP 的比例每上升1%,将会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1.57%;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化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调整金融结构有助于纠正四川省产业结构的失衡。
[关键词] ;四川省;产业结构;金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图分类号:F121.3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9391(2015)05-0077-062013年,四川省GDP为2.6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62.3%和33.3%。
无论是增加值还是增长率,第二产业对四川省经济的贡献都是最大的。
这也反映在产业结构方面,2013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0∶51.7∶35.3,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
1978年该比例为44.5∶35.5∶20.0。
在过去的近35年里,四川省第一产业的比例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大幅上升。
四川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吗?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如此,Kuznets(1973)将其列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1978-2012年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检验它与四川省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产业升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各个产业生产能力或者技术水平的提高。
本文关注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生产力较高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从而提高了经济的整体生产力和创新能力(Kuznets,1957;Chenery,1960;Chenery and Syrquin,1975)。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
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
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1.人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
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三次产业变化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82.2,65.5,36.8亿元分别占44.5% 35.5% 20%到了1989年、1993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先后超过了第一产业但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在三十年中除了1999年到2004年意外其他年份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是2240,6711,5198亿元,分别占15.8%,47.4%,36.7%四川省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腹地,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是中国唯一周围有八省区毗邻的省份,也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区的天然纽带。
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的气候复杂多变。
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川东盆地。
全省高原占地三分之二。
川西包括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毗邻青藏高原的西部,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
高山峡谷具垂直气候的特点,高原山区地高天寒,严冬时气温约为摄氏二度至零下二十度,且冬季长达五个半月之久。
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旱季。
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
2007年末常住人口81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33.8万;耕地5918.9万亩,其中水田3128.7万亩、旱地2790.2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耕地有效灌面3749.7万亩,占耕地的63.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94.4万亩,占耕地的43.8%。
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
200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65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215.6万亩,经济作物2022.5万亩,其它作物2412.9万亩。
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地位突出,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的42.6%、16.4%、18.8%和10.6%。
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蚕桑、棉花、甘蔗、烟叶、麻类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增收额创历史新高,其中种植业实现人均纯收入1061.6元,比上年增加120.5元,增12.8%。
四川耕地只占全国的4.7%,却养活了占全国6.6%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调出大量的生猪、白酒和一定的商品粮,同时又为西藏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
四川农业的发展,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和保障西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林地面积在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耕地面积不可能继续增加。
所以想要提高农业产量必须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
可以通过引进高产作物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也可以通过开发立体式农业来是有限的地域空间产品品种的多元化发展,是农、林、牧、副、渔一个都不能少。
还可以通过建设乡镇企业将农产品加工,加工过后的农产品会提升一个档次。
这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再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使农产品更快更高效的卖出,这样就可以推动农业产值的增加。
四川省第二产业的变化发展及个人看法第二产业在我国包括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
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
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
目前发展中国家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
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地域也发生很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一)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
大型化、系列化是战后工业分布规模的主导方向。
根据地域发展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二)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地域集中有所加强,形成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如北美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日本工业地带等。
发展中国家的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城。
世界工业生产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世界工业空间运动的趋势。
四川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32种,仅攀西地区就蕴藏全国13.3%的铁93%的钛、69%的钒和83%的钴。
有32种矿产的保有存量居全国的前五位四川省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有利。
矿产资源丰乱矿产种类齐全四川省矿产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矿产资源分布形成了3大资源集中区一、盆地盆周地区: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二、攀西地区:以有色金属矿和黑色金属矿为主三、川西高原地区:以贵金属、稀有金属矿为主矿产志愿的特点一、矿种齐全、总量丰富,但某些矿产人均占有量地二、大型、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三、共生伴生矿多,有综合利用价值,但采矿和选冶有一定难度四、重要矿产富矿不足,但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五、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能够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产业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制造业比重偏高,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存在大规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研发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
国家统计数据库表1表1所示为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其中第一产业占比11.3%,第二产业占比48.62%,第三产业占比40.07%。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虽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独特性,但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趋势(一)产业结构演变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变过程: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的顺次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顺次演进。
我们分别以美国、英国和日表2 资料来源: 《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2008年,2009年。
由表2可见,美英日三国1980至2005年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变趋势大体相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减小,同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体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二)产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是指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设计等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调整,其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在总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有巨大的关联效应。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根本动力是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如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部门。
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取代传统的三大汽车业巨头,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
同时信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带动和关联效应也非常明显,美国将计算机和半导体等最新技术应用到传统工业,三大汽车业巨头也相继兼并了数据处理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产业高技术化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然而,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其显著特点就是第二产业的高技术化。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分布比较广泛,其产业布局都在技术发达、人才聚集的地区,形成了众多的高新技术园区,其中以创业中心和工业园为主要形式。
美国几个知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区”等。
(四)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点—基于日本的经验长期以来,日本的经济增长以模仿发达国家先进产业结构模式为主,但是这种追赶式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对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技术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对此日本开始实行结构性战略调整,由技术与产业上的追赶型战略向创新型战略转变,寻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进入新世纪,日本经济生产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了《日本经济结构改革与创造的行动计划》。
提出“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的口号,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进行创新,制定专门的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和资金优惠,力图使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相融合。
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一)结合我国现实,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我国是一个拥有7.2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三次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各自所占比例不可能达到美英日那样的水平。
根据我国所特有的国情,首先应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将更多的科技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其次要加快能源、原材料、水利以及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最后,要尽可能的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使我国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各自所占比例逐步趋向合理。
(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表明,产业的信息化能使一国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信息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信息产业差距巨大。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发展产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积极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
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R&D经费占GDP比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