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引言: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具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乐府诗歌中艺术特色鲜明,叙事性极强独具语言特色,标志着中国古代诗体的日趋成熟。

关键词:叙事性、朴实自然、形式自由、浪漫主义一、详略得当,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这一叙事成分的作品早在《诗经》中就略有体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卫风·氓》)通过对离别场景的叙述,表达了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但还是侧重于通过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感情色彩,是抒情形式,但缺乏鲜明的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而到了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

如:《孔雀东南飞》通过写刘兰芝与婆婆、兄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刘兰芝与焦仲卿日渐加深的情分。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将主人公的命运推着巅峰,扣人心弦。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用详略得当的叙事,细腻深沉的情感,将主人公的命运细细铺陈开来,夺人眼球。

二、语言朴实自然,颇有感情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这句话准确的说明了汉乐府民歌语言的一大特点:口语化。

同时字里行间饱含深厚的感情,饱含人民的爱憎。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作者将自身的喜怒哀乐融情于文中对主人公的描写,间接地阐述着自己的命运以及生活体验。

例如,《孤儿行》对主人公凄惨命运的描写,实则是在映射作者的悲怆身世。

“……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母,兄嫂难与久居。

”(《孤儿行》)这句话是作者无助的呐喊,用质朴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至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歌。

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汉乐府民歌的历史渊源汉乐府民歌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

在汉代以乐府为形式,以民歌和宫廷歌谣为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 旋律优美动听:汉乐府民歌旋律宽广、和谐、富有节奏感,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

2. 词章精妙绝伦:汉乐府民歌的词章朴素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汉乐府民歌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 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塑造了许多不朽的文化形象,如李夫人、白娘子等。

2. 表现了极为深邃的情感世界。

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忠诚、严肃等多种情感,表现出人类多元化的情感世界。

3.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形式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汉乐府民歌的现代影响汉乐府民歌在现代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内涵,已经被现代音乐中引用和演绎。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传承汉乐府民歌的文化内涵,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这些诗有的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

《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回答太守之语,都口吻毕肖,充分表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

乐府民歌还注意刻划人物动作。

如《陌上桑》中写“罗敷前致辞”,表现她的从容不迫,勇敢无畏。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也传神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

《乌生》使腐臭的鱼哭泣,《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

《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

《陌上桑》以铺陈手法,通过对罗敷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如《妇病行》、《孤儿行》等篇,用的是杂言,《白头吟》、《陌上桑》等,用的是整齐的五言,这对扩大诗歌的容量具有重要作用5、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等。

最常用的是五言和逐渐兴起的杂言诗,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对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好的效果。

6、语言带有感情并且朴素自然,汉乐府民歌中的语言大多都是以口语化为主,同时还包含了人民的爱憎的感情等,这也是汉乐府民歌能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因。

7、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并且汉乐府民歌是一种对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不同的作品当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同,除此之外所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有所区别。

8、人物的性格大多都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进行表现,一般对话形式的表现效果较好。

汉乐府民歌写作特点

汉乐府民歌写作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这些民歌以接近口语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汉乐府民歌通常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

这些比喻和形象通常与主题紧密相连,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通常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故事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这些故事通常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形式多样: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样,包括杂言、五言、四言等,这些形式都能够适应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这些诗歌也具有非常自由的句式和章法,表现出极高的艺术自由度。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

这些民歌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艺术手法独特: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比如,它们通常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此外,它们还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具有更好的音乐性和美感。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叙事性强的特点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成为中国
文学的瑰宝。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质朴自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大多是口语化的,质朴无华,不事雕琢。

这种语言风格与文人的文学语言有所不同,更接近于民间语言,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2. 情感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感叹,也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抒发,还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等。

这些情感表达真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是以叙事为主的,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来表达主题,这些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通过民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5. 具有音乐美:汉乐府民歌与音乐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语言节奏鲜明,音韵优美,适合于歌唱和朗诵。

总之,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
汉乐府诗歌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特色。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民的生活、战争、爱情、道德等多个领域。

例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老兵从军六十五年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在艺术特色方面,汉乐府诗歌以叙事为主,多采用杂言和五言,语言比较口语化,风格朴实自然,不像唐诗宋词那样精雕细琢。

此外,汉乐府诗歌还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孤儿行》中对孤儿悲惨生活的描绘,令人感同身受。

汉乐府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些诗歌原本是为了配乐而创作的歌词,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适合朗读,也适合吟唱,更能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汉乐府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语言朴实、叙事生动、音乐性强等特点,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独特的特色

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独特的特色

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独特的特色
1. 朴实自然的风格:汉乐府诗歌多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表现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朴实自然的风格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形式自由多样。

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的题材和情感表达需要。

3. 浓厚的抒情色彩:汉乐府诗歌注重抒发情感,表达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种浓厚的抒情色彩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4. 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诗歌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也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的色彩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综上所述,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朴实自然、多样化、抒情和浪漫主义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汉乐府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

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有16句,叙述一个八十老翁久戍幸还的生动故事,诗人把主人公65年紧张艰辛的军旅生涯高度浓缩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字之中。

只截取他返回家园短短一天甚至几个时辰的事情,以主人公的行踪为序:“得归”一路问一“遥看”一人“室”一作炊。

一出门一落泪,由远而近,依次叙写,层次分明,情节完整,一个服役终身,侥幸生还,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佳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由兰芝遣归、含泪惜别、兰芝抗婚、夫妻双殉四大情节构成。

开头以孔雀失偶、徘徊不定起兴,拉开序幕,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的氛围之中:尾声以夫妻合葬、化鸟双飞作结,充满浪漫色彩。

此诗时空夸度宽、幅度大,时间前后几春秋、甚至数十年,空间由焦家到刘家,由室内而室外,由家庭而社会,人物活动范围极为广阔。

汉乐府民歌不仅按时间推移与事件发展脉络,直线型编织故事,同时还按照人物的内心潜意识,采用跳跃、顿断、连续剪接的艺术手法,将某些不相关的画面,组合成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

它总是选取生活中某一场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情节或断面加以集中描述,大胆略去情节的进展过程,从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展示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背景。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有利于作者通过描述某一具体事件,充分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充分展现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如前面说到的《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艳歌行》同样只写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二、多种表现手法1、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汉乐府民歌的某些作品中表现突出。

譬如《上山采蘼芜》,通篇都是新人与故人的对比。

一是容颜对比:“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二是境遇对比:“新人从门入,故阁去”;三是劳动技能即织绢能力的对比,包括质量的对比:“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数量的对比:“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最后是结论的对比:“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通过对比,新人和故人的差别一目了然,故夫的后悔溢于言表,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暴露出人们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显示出女性地位的卑微可怜。

《陌上桑》第三解罗敷夸夫一节,虚夸出仪表堂堂、官运亨通的夫婿,用意就在于与猥琐好色的使君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阻止他非礼的念头。

《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不少对比。

譬如铺写太守家准备迎亲的热闹排场,与刘兰芝自作“嫁裳”的冷落凄清,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刘兰芝与焦仲卿曾经发誓:“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本是生动形象的比喻;焦仲卿与刘兰芝重逢之时因误解而相责难:“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既是重复前时的比喻,又是意含讽刺的对比2、顶针联珠。

顶针又称为联珠,是一种辞格,即用前句结尾的词语做后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首尾蝉联。

无论用于叙事、说理或抒情,都能够使内容衔接紧密,环环相扣。

《诗经》和楚辞尚无此格,在诗歌创作中或当起于乐府古辞。

譬如《平陵东》,采用三三七的句式,每三句为一小节,节与节之间全用顶针。

用“劫义公”、“两走马”、“心中恻”三个词组联系四个小节,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又显得跌宕有致。

再如《相和歌辞》中的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

这首诗的前八句用顶针,每两句一顶,用“远道”、“梦见、”“他乡”三个词语联系八个句子,由起兴到梦幻,如行云流水,格调清新而深沉。

顺便提及,诗的后十二句也很有特色。

枯桑兀立,却能够感受天风的刺激;海水动荡,却能感受天气的寒冷;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苦自知的感受,生动而耐人寻味。

“入门”二句用他人的家庭情趣来反衬自己的孤独,自然而别开生面。

后八句叙述鱼腹传书的情节,颇具传奇色彩,与前八句的梦幻描写相照应,显出凄清的浪漫情调。

3、铺排、夸饰和烘托。

铺排、夸饰和烘托是汉乐府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在《陌上桑》里有集中的体现。

《陌上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三》,题为《艳歌罗敷行》。

徐陵将它辑入《玉台新咏》,亦题为《艳歌罗敷行》。

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但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以上第一解(段),以夸张的手法,极写罗敷体态容貌之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是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以上第二解,写五马太守相戏,罗敷严辞相拒。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

以上第三解,写罗敷盛夸夫婿以拒太守。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故事诗,叙述采桑女秦罗夫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作品采用铺排、夸饰和烘托的表现手法,利用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一个美丽、坚贞、聪明、机智的采桑女形象,歌颂了劳动妇女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同时揭露了五马太守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官僚权贵的荒淫无耻。

晋人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

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

赵王乃止。

”这个创作背景传说未必可靠,但它与《陌上桑》先后在民间广泛流传,说明豪门权贵掠人妻女,当时已是严重而普遍的社会问题。

辛延年的《羽林郎》与此相似,揭露一个“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的霍家奴,朱乾《乐府正义》认为是借以讽刺权贵窦景及其豪奴,可见罗敷的遭遇在当时决非偶然。

《陌上桑》的语言特色是广用铺排夸饰,除第二解以对话推进情节之外,首尾两解全用铺陈排比构成。

一解写罗敷之美包括两段铺排:先写罗敷的器具、发型、耳饰、衣着之美好,后写众人旁观神态之专注;二解写罗敷夸夫则包括三段铺排:一夸气派,二夸官职,三夸仪表风度。

铺陈排比中还有不少偶句,排句与偶句套用,相同的句式和节奏,形成强烈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中的五处铺排在语义上全是夸饰。

夸饰即夸张的修饰手法,《诗经》中已有先例。

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穿戴十分讲究,似乎不必采桑。

她的夫婿率领千余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何用妻子辛苦采桑呢?以常理推论,则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夸饰。

尤其是民歌,作者喜爱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将一切美好的东西加到她身上,完全是正常的艺术处理。

夸夫全属虚拟,以显示出罗敷的智慧。

不夸夫则不足以拒绝使君,盛夸夫婿的气派、官职和堂堂仪表,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惭形秽,也就镇住了使君,阻遏了他的非礼。

众人忘情地观看罗敷的美貌,以至于“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俏皮话为夸张,体现了民歌的原始风貌,切勿仅以好色论之。

烘托如烘云托月,不作正面描写而注重侧面烘托,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中的烘托最为特色。

开篇的起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二句是环境烘托,为主人公的出场泼洒一片灿烂,有清水芙蓉之妙。

器具、发型、耳饰和衣着的铺写,烘托出秦罗敷的容貌体态之美,令人想见于言外;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全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驻足观看,忘乎所以,只因观看了罗敷的美貌,回到家中竟然都对妻子发怒,进一步烘托出罗敷的美妙绝伦。

诗中对于罗敷的美貌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也就没有丝毫具体的限制,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去随意想象,形成了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眼目中共同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