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风速汇总
常用风口设计风速

简介:1、排烟口的风速≤10m/s(老建规9.4.6.6)2((1)、空调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采暖6.5.9)2(2)、空调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2-5 m/s。
4、地面固定斜百叶风口安装于地面,适用于下送风。
5、侧送百叶送风口的最大风速(m/s)见下表:使用场所风速使用场所风速图书馆、播音室 2.5 一般办公室 6.0住宅、公寓、旅馆 3.8 个人办公室 4.0剧场、会堂 3.8 商店7.5电影院 6.0 医院病房 4.06、对于舒适性空调,当采用双层百叶风口侧送时,应选用横向可调节叶片在外、竖向固定叶片在内的风口。
暖通南社整理。
7、对于工艺性空调,当采用贴服侧送时,应采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可调节的双层百叶风口,并配对开多叶调节阀。
三、散流器选用说明:(10K121)1、自力式温控变流行散流器适用于高大空间顶部嵩俸。
自力式温控变流行散流器是将热动元件安装在圆形或方形散流器内,通过感受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高低来调节叶片角度,改变送风气流的流型。
夏季送风温度小于等于17℃时,调节叶片角度为水平送风;冬季送风温度大于等于27℃时,调节叶片角度为垂直送风。
2、地面散流器适合安装在夹层地板内,用于高舒适标准的工作环境及计算机房等局部热源较多的场合。
3、圆形或方形散流器相应送风面积的长宽比不宜大于1:1.5.4、散流器宜对称布置或梅花形布置,散流器中心线与侧墙距离不宜小于1.0m。
5、地面散流器不应直接安装在作为下,安装位置距离座位不宜小于400mm。
6、并非所有地面散流器均需设集尘斗,且集尘斗安装与否并不影响地面散流器的气流流型。
7、散流器的颈部最大允许风速(m/s)如下:使用场所允许噪声dB(A)室内净高度(m)3 4 5 6广播室32 3.9 4.15 4.25 4.35 住宅、剧场33-39 4.35 4.65 4.85 5.00 公寓、客房、个人办公室40-46 5.15 5.40 5.75 5.85 餐厅、商店47-53 6.15 6.65 7.00 7.15 电影院、一般办公室54-60 6.50 6.80 7.10 7.50四、喷口选用说明:(10K121)1、球形喷口多设计为可调节型,其送风方向可现场手动调节,也可通过执行器自动调节,喷口可在上下±30°范围内调节,以改变送风气流方向。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管风速、风口风速、水管流速的规定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速的规定一、各类风口风速规定1、采暖风口1.1、采用热风采暖系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送风口的送风速度V(m/s),应根据送风口的高度、型式及布置经过计算确定,当送风口位于房间上部时,送风速度宜取:V= 5~15m/s;当送风口位于离地不高处时,送风速度宜取:V =0.3m/s~0.7m/s;回风口的回风速度,宜取:V=0.3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71.2、热风幕的送风速度:公共建筑的外门,风速不宜大于6 m/s,高大外门不应大于2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152、送排回风口2.1、进风、排风口风速(m/s)注:风口风速应按实际有效面积计算,一般百叶风口的遮挡率取50%。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1.4.82.2、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下表采用: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42.3、机械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下表采用: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52.4、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2.102.5、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采用2m/s~5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从理论上讲可以采用较高的数值。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出口风速较高时,要求稳压层内的静压也较高,这会使送风较均匀;同时,由于送风速度衰减快,对人员活动区的风速影响较小。
但当稳压层内的静压过高时,会使漏风量增加,并产生一定的噪声。
一般采用3m/s"'_'5m/s 为宜。
风口风速表完整

风口风速表(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秀文档,欢迎下载)空调系统低速风管内的空气流速 卫生间根据资料[Ⅱ]表7-4,风管内的风速如下,风管长宽比不宜大于4,最大不超过10。
回风口风速如下:机械排风,进排风风口风速 厨房排风,排风罩最小排风量:L=1000*P*H (P 罩子轴变长,墙侧不计;H 罩口距灶面距离;灶口断面吸风速度≥0.5m/s )汽车库换气次数 加压送风系统:柴油发电机房通风量,宜单独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洗衣房通风量无尘室工程的换气次数及风速规定(图表对照)根据我国《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01)规定不同级别的非单向流无尘室工程、洁净室工程、无菌室工程等送风量的计算所需的换气次数以及无尘室工程的气流速度/换气次数,一直是无尘室工程设计中受到关注的问题,随着无尘室污染源的控制效果增加及末端过滤器效率的提高等,对有关规范、导则等提出的推荐或参考值是否偏于保守,已有不少讨论;FFU在应用中人们担心的噪音、损坏维修等问题已在实践中得到解决,随着FFU的不断改进,对是否采用FFU回风系统也是个热点:悬浮分子污染(AMC)的控制在微电子及IC工业中已日益提到日程上来,受到关注。
以下对这些问题的情况分别作归纳和分析。
关于无尘室工程的气流速度1、有关推荐或参考值的应用无尘室内一定洁净度下气流速度的确定,随无尘室用途等具体情况而异,它不仅受室内发尘量及过滤器效率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就工业无尘室工程而言,影响洁净度及选择气流速度的因素主要是:(1)无尘室内污染源:建筑物组件、人员数量及操作活动、工艺设备、工艺材料及工艺加工本身等都是尘粒释放源,根据具体情况而异,变化很大;(2)无尘室内气流流型及分布:单向流要求均匀、平等的流线,但会受到工艺设备布置和位置变动及人员活动情况等的干扰形成局部涡流;而非单向流要求充混合,避免死角及温度分层;(3)自净时间(恢复时间)的控制要求:无尘室中事故释放或带入污染物或空气气流的中断或正常操作时的间歇性对流气流或人及设备的移动等都会造成洁净度的恶化,恢复到原来洁净度的自净时间决定于气流速度;对自净时间的控制要求取决于此时间框架内(恶化的洁净度下),对产品生产的质量及成品率影响的承受能力;(4)末级过滤器的效率:在一定的室内发尘量下,可采用较高效率的过滤器以降低气流速度;为节能应考虑采用较高效率的过滤器,并降低气流速度,或采用较低效率的过滤器并采用较高的气流速度,以求流量与阻力的乘积最小;(5)经济性考虑:过大的气流速度造成投资及运行费用的增加,合适的气流速度为以上诸因素合理的综合,过大往往不必要,亦不一定有效果;(6)对洁净度要求低的无尘室工程,有时换气次数决定于室内排热的要求。
汽车空调在不同模式下各出风口风速

外循环/吹脚模式(单位:m/s) : 出风口位置 风机档位 1档 2档 3档 4档 内循环/吹脚模式(单位:m/s) : 出风口位置 风机档位 1档 2档 3档 4档 内循环/吹脚吹面模式(单位:m/s) : 出风口位置 风机档位 1档 2档 3档 4档 出风口位置 风机档位 1档 2档 3档 4档 出风口位置 风机档位 1档 2档 3档 吹脚璃风口 (左) 2.3 3.5 5.1 6.5 吹脚璃风口 (左) 2.1 3.4 5.1 6.2 吹脚风口 (右) 1.4 2.7 3.5 5.7 吹脚风口 (右) 1.7 2.8 3.8 5.1 吹面 前左 0 0 0.4 0.7 吹面 前左 0 0 0.4 0.7 吹面 前中(左) 0.6 1.1 1.5 2.2 吹面 前中(左) 0.3 1.0 1.5 2.1 吹面 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右) 0.4 1.0 1.4 2.0 吹面 前中(右) 0.4 1.0 1.5 2.1 吹面 前右 0.4 0.8 1.2 2.1 吹面 前右 0.3 0.9 1.2 1.8 吹脚璃风口(左) 2.9 4.3 6.5 7.8 吹脚风口(右) 2.5 3.5 5.1 6.1 吹脚璃风口(左) 2.4 4.7 5.9 7.2 吹脚风口(右) 1.5 2.9 4.6 6.8
外循环/吹玻璃模式(单位:m/s) : 吹玻璃风口(左) 1.5 2.7 3.7 5.1 吹玻璃风口(右) 1.3 2.7 3.6 5.3
内循环/吹脚和玻璃模式(单位:m/s) : 吹脚风口/左 1.8 3.1 4.5 5.7 吹玻璃风口(左) 1.0 1.4 2.0 3.7 吹玻璃风口(右) 0.9 1.5 2.1 3.1 吹脚风口/右 1.4 1.8 2.7 4.0
外循环/吹脚吹面模式(单位:m/s) :
暖通示范中有关各类常见风管风速,风口风速,水管流速的规定

暖通规范中关于各类常见风速的规定一、各类风口风速规定1、采暖风口1.1、采用热风采暖系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送风口的送风速度V(m/s),应根据送风口的高度、型式及布置经过计算确定,当送风口位于房间上部时,送风速度宜取:V= 5~15m/s;当送风口位于离地不高处时,送风速度宜取:V =0.3m/s~0.7m/s;回风口的回风速度,宜取:V=0.3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71.2、热风幕的送风速度:公共建筑的外门,风速不宜大于6 m/s,高大外门不应大于2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2.8.152、送排回风口2.1、进风、排风口风速(m/s)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1.4.8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4来源: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6.52.4、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来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4.2.102.5、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采用2m/s~5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从理论上讲可以采用较高的数值。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出口风速较高时,要求稳压层内的静压也较高,这会使送风较均匀;同时,由于送风速度衰减快,对人员活动区的风速影响较小。
但当稳压层内的静压过高时,会使漏风量增加,并产生一定的噪声。
一般采用3m/s"'_'5m/s 为宜。
条缝形风口气流轴心速度衰减较快,对舒适性空调,其出口风速宜为2m/s~4m/s 。
喷口送风的出口风速是根据射流未端到达人员活动区的轴心风速与平均风速经计算确定。
暖通设计中风管、风口、风井风速的选取总结

暖通设计中风管、风口、风井风速的选取总结排烟风口风速不宜大于10m/s 老火规9.4.6-6 (注意:如果是商场那种划分很多防烟分区的,排烟口的大小要用风量除以2再算,因为着火时是开两个风口)(注意:排烟口面积求出后,除以0.75的遮挡系数,即为排烟口面积)排烟补风的送风口按措施4.8.5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9.3.6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中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老火规)风管如下(老火规):9.1.6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排烟管道和补风管道内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 采用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但是有消声要求的,风管风速见暖规表10.1.5消防排烟风井和消防补风风井的风速多少合适?不大于15,10-15米左右比较合适。
没有不小于多少的固定,但是个人觉得小于5不太好。
按老防火规范9.1.6 9.1.6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排烟管道和补风管道内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 采用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有时喉部风速为18什么的也没事,因为规范写的是不宜。
风井内的风速7~8一般,最大不超过10.不超过10主要是指排烟,报批稿要求排烟风井风速不超10,排风什么的可以稍微大点。
地下车库通风、空调风管内风速:民规条文说明81页6.6.3条,风速最高10.9.4.8 排烟风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排烟风机的全压应满足排烟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要求。
其排烟量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2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的轴流风机;3 排烟风机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4 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新风送、排风风管风速:按措施64页表4.6.11.双百的遮挡系数一般取0.75。
暖通设计中风管风口风井风速的选取总结

暖通设计中风管风口风井风速的选取总结1.定义不同区域的风速要求:在进行风管风口风井风速的选取之前,需要先明确不同区域的风速要求。
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如办公室、会议室、洗手间等,可以确定不同的设计风速要求。
2.考虑人员活动情况:人员的活动情况对于风速的要求有很大的影响。
如在办公室等静态工作区域,较低的风速可以提供较好的舒适度;而在洗手间等高湿度区域,高风速可以提高空气流动性,减少异味和湿度。
3.考虑空调系统的工况参数:在选择风速时需要考虑空调系统的工况参数。
如空调系统的供排风机的额定风量、扬程、风机静压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风道和风口的风速。
4.考虑风口配置:不同类型的风口对风速要求也有所不同。
如采用密封风口的处所,相对较高的风速可以提高系统效果;而在开放式的风口处,较低的风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和能耗。
5.考虑噪音要求:风速的选择还要考虑噪音要求。
较高的风速会增加系统的噪音,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噪音;而较低的风速则相对不会产生明显的噪音。
6.考虑阻力损失:风速与阻力损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较高的风速会增加阻力损失,需要配备更大的风机和更高的功率;而较低的风速会降低阻力损失,减少系统能耗。
7.考虑漏风问题:较高的风速会增加漏风问题的产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漏风;而较低的风速相对不会产生明显的漏风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的风速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可以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等手段来确定最佳的风速范围。
同时,风速的选取还需要符合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总之,正确选择风管风口风井风速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来确定最佳的风速范围。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减少能耗和噪音,提供更好的室内环境质量。
常用风口风速设计资料【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

常用风口风速设计资料【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1、排烟口的风速≤10m/s(老建规9.4.6.6)2((1)、空调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采暖6.5.9)2(2)、空调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2-5 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3-5 m/s。
条缝型风口下送(多用于纺织厂),当空气调节区层高为4-6m人员活动区风速不大于0.5m/s时,出口风速宜为2-4m/s。
(采暖条文6.5.9&民用条文7.4.11&技措5.4.6.2【孔板】)3、空调回风口的吸风速度:(采暖6.5.11&民用7.4.13)回风口位置最大吸风速度(m/s)房间上部≤4.0房间下部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3.0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1.5利用走廊回风时,回风口安装在门或墙下部的回风口面风速1-1.5m/s(采暖条文6.5.11)4、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的空气流速(m/s):(民用表6.6.4-1)部位进风百叶排风口地面出风口顶棚出风口风速0.5-1.00.5-1.00.2-0.50.5-1.05、机械通风系统的进排风风口风速(m/s):(民用表6.6.5)部位新风入口风机出口空气流速住宅和公共建筑3.5-4.55.0-10.5机房、库房4.5-5.08.0-14.06、进、排风口风速(m/s):(技措表4.1.4)建筑类别新风取风口排风口一般性居住、公共建筑2.0-4.53.0-5.0站房、库房、机房等4.0-5.05.0-6.57、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技措4.2.10.2)8、洗衣房机械排风系统洗衣机、烫平机、干洗机、压烫机、人体吹机等散热两大或有异味散出的设备上部,应设置排气罩,其罩面风速应≥0.5m/s。
(技措4.5.1.3.1)9、实验室通风柜操作口处风速:(技措表4.5.7)空气有害程度通风柜在室内的位置一般情况(m/s)靠近门窗或风口处(m/s)对人体无害仅污染空气0.30-0.400.35-0.45有害蒸汽或气体浓度≤0.01mg/L0.50-0.600.60-0.70有害蒸汽或气体浓度>0.01mg/L0.70-0.900.90-1.0010、暗室通风宜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通风方式,排风量宜取≥5次/h 换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口风速汇总1、排烟口的风速≤10m/s(老建规9.4.6.6)2((1)、空调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采暖6.5.9)2(2)、空调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出口风速2-5 m/s。
孔板下送风的出口风速3-5 m/s。
条缝型风口下送(多用于纺织厂),当空气调节区层高为4-6m人员活动区风速不大于0.5m/s时,出口风速宜为2-4m/s。
(采暖条文 6.5.9&民用条文7.4.11&技措5.4.6.2【孔板】)3、空调回风口的吸风速度:(采暖6.5.11&民用7.4.13)利用走廊回风时,回风口安装在门或墙下部的回风口面风速1-1.5m/s (采暖条文6.5.11)4、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的空气流速(m/s ):(民用表6.6.4-1) 部位 进风百叶排风口 地面出风口顶棚出风口风速 0.5-1.0 0.5-1.0 0.2-0.5 0.5-1.05、机械通风系统的进排风风口风速(m/s ):(民用表6.6.5)部位 新风入口 风机出口 空气流速住宅和公共建筑 3.5-4.55.0-10.5机房、库房4.5-5.08.0-14.06、进、排风口风速(m/s ):(技措表4.1.4)7、厨房排风系统的风管风速不宜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s;排风罩接风管的喉部风速应取4-5m/s。
(技措4.2.10.2)8、洗衣房机械排风系统洗衣机、烫平机、干洗机、压烫机、人体吹机等散热两大或有异味散出的设备上部,应设置排气罩,其罩面风速应≥0.5m/s。
(技措4.5.1.3.1)9、实验室通风柜操作口处风速:(技措表4.5.7)10、暗室通风宜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通风方式,排风量宜取≥5次/h换气。
排风口宜设在水池附近,进风口应采用遮光百叶窗,通过百叶窗的风速应<2m/s。
(技措4.5.8)11、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技措4.8.5.3)12、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人脚踝处风速不宜超过0.2m/s。
(技措5.4.10.2)13、各类送风口的出口风速:(技措表5.4.11-1)14、散流器颈部最大风速(m/s): (技措表5.4.11-2)15、回风口吸风速度:(技措表5.4.13)一、风口选用总说明:(10K121)1、风口布置需要综合考虑室内气流组织、噪声、建筑装修美观要求、安装维修以及经济性等方面因素。
在选型时,应确定风口风速,计算风口风量、有效面积、设成,特别要注意建筑梁或柱子等对气流的影响。
对一些技术要求特殊的空调区域和风量较大的场合,风口的选择宜辅以计算机模拟(CFD)方法确定。
2、上部送风时,一般房间宜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风口等侧送,侧送气流宜贴服;有吊顶时,应根据空调区高度与使用场所对气流的要求,分别采用圆形、方形散流器;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或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 1.0℃的高大厂房,宜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
3、侧送式置换送风口的安装,距地高度宜小于0.8m;出口风速民用建筑不宜大于0.2m/s,工业建筑不宜大于0.5m/s。
4、对于室内散热量大的场所(如计算机房)或高大空间(如影剧院),应优选用气流特性稳定的下部送风风口。
如建筑结构限制,应优先选用诱导性能好的风口。
冬季送热风时,应注意室内空气热分层现象,宜选用有冬夏季调节功能的送风口。
对于送风口安装高度大于4m的场所,宜使用射流方向可调的风口,以适应负荷的变化。
5、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等因素确定,消声要求较高时,百叶风口、散流器、条缝风口送风等宜采用2-5m/s风速,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6、回风口的面风速一般按下表中推荐的风速选取。
当房间内对噪声要求较高时,回风口的风速可适当降低。
(民用条文7.4.13)回风口所在位置回风口面风速(m/s)房间上部 4.0-5.0房间下部不靠近座位 3.0-4.0靠近座位 1.5-2.0走廊回风 1.0-1.57、风口的风速应按实际有效面积计算。
二、百叶风口选用说明:(10K121)1、单层百叶风口用于全空气空调系统的侧送时,其空气动力性能比双层百叶风口略差,仅用于一般空调工程,多数情况下用作回风口。
2、双层百叶风口用于全空气空调系统的侧送风口时,既可用于舒适性空调也可用于精度较高的工艺性空调。
风口以侧送为宜,顶送时,距离工作区高度不宜小于2.0m。
3、固定斜百叶风口可做送风,也可做回风,适用于舒适性空调,安装于吊顶上,并与吊顶齐平或者安装在吊顶静压箱上,形成向下的斜送气流。
4、地面固定斜百叶风口安装于地面,适用于下送风。
5、侧送百叶送风口的最大风速(m/s)见下表:6、对于舒适性空调,当采用双层百叶风口侧送时,应选用横向可调节叶片在外、竖向固定叶片在内的风口。
7、对于工艺性空调,当采用贴服侧送时,应采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可调节的双层百叶风口,并配对开多叶调节阀。
三、散流器选用说明:(10K121)1、自力式温控变流行散流器适用于高大空间顶部嵩俸。
自力式温控变流行散流器是将热动元件安装在圆形或方形散流器内,通过感受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高低来调节叶片角度,改变送风气流的流型。
夏季送风温度小于等于17℃时,调节叶片角度为水平送风;冬季送风温度大于等于27℃时,调节叶片角度为垂直送风。
2、地面散流器适合安装在夹层地板内,用于高舒适标准的工作环境及计算机房等局部热源较多的场合。
3、圆形或方形散流器相应送风面积的长宽比不宜大于1:1.5.4、散流器宜对称布置或梅花形布置,散流器中心线与侧墙距离不宜小于1.0m。
5、地面散流器不应直接安装在作为下,安装位置距离座位不宜小于400mm。
6、并非所有地面散流器均需设集尘斗,且集尘斗安装与否并不影响地面散流器的气流流型。
7、散流器的颈部最大允许风速(m/s)如下:使用场所允许噪声dB(A)室内净高度(m)3 4 5 6广播室32 3.9 4.15 4.25 4.35 住宅、剧场33-39 4.35 4.65 4.85 5.00 公寓、客房、个人办公室40-46 5.15 5.40 5.75 5.85餐厅、商店47-53 6.15 6.65 7.00 7.15 电影院、一般办公室54-60 6.50 6.80 7.10 7.50四、喷口选用说明:(10K121)1、球形喷口多设计为可调节型,其送风方向可现场手动调节,也可通过执行器自动调节,喷口可在上下±30°范围内调节,以改变送风气流方向。
2、筒形喷口常安装在风管或静压箱侧壁,喷口可在上下±30°范围内调节,喷筒安装圈能360°任意旋转。
3、球形可调喷口,多用于大空间公共场所、高大厂房及空调送风口与人员活动范围有较大距离的环境里。
送风射程为5-30m。
4、筒形喷口属于射流风口,适用于高大空间的远距离送风。
单喷嘴型筒形喷口的最大送风量约为3000m3/h,最大射流长度约为37m;多喷嘴型筒形喷口的最大送风量约为6000m3/h,最大射流长度约为32m。
5、喷口侧向送风应使人员处于射流的回流区。
6、喷口出口风速宜取4-8m/s,当空调区域内噪声要求不高时,最大值可取10m/s。
7、用于分层空调的侧送喷口安装高度宜距地6-10m,当空调区跨度大于24m时,宜采用双侧送风。
当采用双侧喷口送风时,多股平行射流应相互搭接,其射程可按两侧喷口中点距离的90%计算。
五、旋流风口选用说明:(10K121)1、可调叶片旋流风口适用于高大空间、风口安装高度应大于等于4m的空调场所。
2、阶梯旋流风口适用于高大空间如影剧院、体育馆等下送风空调系统,最大送风温差为±6℃。
3、可调叶片旋流风口风量一般在1000-6000m3/h 范围内,可送出横向,斜向或垂直方向的旋转气流,出风口的有效风速小于等于12m/s。
4、旋流风口的规格与其接管直径的整数表示,出风有效面积为其接管过流面积的30%-50%。
5、旋流风口常通过法兰与静压箱连接,静压箱可采取侧面或顶部进风方式。
6、阶梯旋流风口的出风量为30-5m3/h,送风时气流由导流片向四周旋转而出,诱导比大,风速衰减快,常在阶梯垂直面上和地面上安装。
六、条缝风口选用说明:(10K121)1、直片条缝风口,风口由固定叶片组成,叶片沿平行于长边排列,每节最大连续长度可做成3m,也可把两节或多节拼起来使用,拼缝处采用插接板连接。
该风口气流流型属于平面射流,可用于室内送、回风口。
送风时,风口上方需设静压箱,以确保垂直下送气流分布均匀。
2、双槽条缝风口。
风口为双条缝型,条缝长宽比大于20,其制作长度为480-2400mm,安装时需配合静压箱。
该风口气流流型属平面射流,可用于室内送风口。
3、活页条缝风口。
风口在每个线槽内有两个可调的弧形叶片来控制气流方向,风口气流流型既可以调成平面流型,又可调成垂直向下流型。
用于送风口送风时。
该风口有单组型和多组型,与静压箱配合使用,安装在天花板、侧墙或其他位置。
4、本风口适用于公共建筑的舒适性空调和工业建筑(纺织厂)的工作区送风。
5、风口送风的特点是气流轴心速度衰减较快,用于空调区允许风速为0.25-0.50m/s,温度波动范围为±1-2℃的场所。
6、风口的最大送风风速为2-4m/s,当风口安装位置高或人员活动区允许有较大风速时,宜取上限值。
7、采用条缝风口送风时,在静压箱入口处的风管上应配置风量调节阀,以保证送风均匀。
静压箱与支风管的连接宜采用软风管,以便于施工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