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作用方式和使用方法
真菌杀菌剂及用法

高等真菌杀菌剂及用法亮盾:产品名称:亮盾有效成份:25克/升咯菌腈+37.5克/升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产品性能:本品是种子处理杀菌剂。
该产品由两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而成。
其中,咯菌腈可以防治由高等真菌(如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苗期病害。
而精甲霜灵能透过种皮,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内吸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防治由低等真菌(如腐霉菌、疫霉菌)引起的多种土传和种传病害。
按推荐剂量使用对种子及幼苗安全。
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1.本品使用方便,可供农户直接包衣,亦可供种子公司作种子包衣剂。
2.用于处理的种子应达到国家良种标准。
3.配制好的药液应在24小时内使用。
4.本品在上述作物新品种上大碳积应用时,必须先进行小范围的安全性试验。
5.防治水稻恶苗病,种子包衣:按推荐用药量,用水稀释至1-2升,将药浆与种子按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
6.防治大豆根腐病,种子包衣:按推荐用药量,用水稀释至500毫升,将药浆与种子按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
生产厂家:瑞士先正达产品名称:土净有效成分:5%丙烯酸+Hymexazol(恶霉灵)+Metalaxyt(甲霜灵)水剂特点:·土净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高效、低毒、广谱,起到治疗和保护作用,能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长发育或直接杀灭病菌。
·土净对霜霉菌、疫霉菌、腐霉菌、镰刀菌、伏革菌引起的立枯病、枯萎病、根腐病和各种叶斑病、叶枯病等病害有特效。
还能通过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糖苷,促进根系发育和植物生长,提高对病害的抵抗力,增产增收。
推荐使用:生产厂家:浙江禾益产品名称:菌核净有效成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产品性能:1.卓越的性能:本品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有高度活性,对由交链孢属病原蓖引起的作物病害特效。
可防油菜菌核病,烟草赤星病,三七黑斑病,水稻纹枯病,黄瓜、葡萄的灰霉病。
2.强内渗性,保护+治疗性:药剂能渗透作物茎叶,进入病部位快速杀灭病菌,既有保护作用又有较强的治疗作用3.高效、杀菌速度快:比其它防治菌核病药剂见效速度快2—3倍,当天喷药第二天见效。
第四章 杀菌剂综述

2.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2)治疗作用(Curative)
• (2)局部治疗作用(Local Curative):也称铲 除作用(Eradicant)。施药于寄主表面,通过药 剂的渗透性和杀菌作用,杀死侵入点附近的病原 菌,铲除在施药处已形成的侵染。 • 这类杀菌剂大多数内吸性差,不能在植物体 内输导,但渗透性能好、杀菌作用强。可通过渗 透作用将寄生在寄主表面或已侵入寄主表层的病 原物杀死,具有局部治疗作用。
1. 石硫合剂(lime Sulphur) • 2) 生物活性和应用: • 具有杀菌杀虫双重功效,药剂喷洒在植物表面 上,接触空气,经水、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发生一 系列变化,形成极微细的元素硫沉积并放出少量的 硫化氢气体,因而得以发挥杀菌杀虫作用。主要用 来防治各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穗病、赤霉病 等,持效期可达半月左右。 • 同时石硫合剂呈碱性,有侵蚀昆虫表皮蜡质 层的作用,故对介壳虫及其卵有较强的杀伤力。 • 该药剂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特别在高温及日 光照射下,更易引起变化,生成游离的硫磺及硫酸 钙,故贮存时要严加密封。
一、无机铜杀菌剂
2. 波尔多液(Bordeaux mixture)
• 3)生物活性与应用:
•
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该制剂具有杀菌 谱广、持效期长、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人和畜低 毒等特点。 • 防治对象:多种真菌、卵菌和细菌引起的叶斑病、疫 病、炭疽病、霜霉病、黑点病和溃疡病。 • 适宜作物:马铃薯、蔬菜(白菜除外)、小麦、葡萄、 苹果、梨、棉花、辣椒、油菜、豌豆、水稻等。
S H H N C SH
二硫代氨基甲酸
三、有机硫杀菌剂
• 1、福美双(thiram)为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盐类福美类化合物,目前为二甲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盐类使用量最大的品种。
09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与机理

09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与机理杀菌剂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一些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
它们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环境卫生和工业等领域,以预防和控制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和机理。
杀菌剂作用方式的主要分类包括:物理作用、生物学作用和化学作用。
物理作用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
例如,高温和压力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
在医疗领域,常见的物理杀菌方法包括高压灭菌、干热灭菌和紫外线消毒。
生物学作用是利用其他生物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死作用。
例如,一些益生菌和乳酸菌能够抑制或杀死一些病原菌的生长。
这种生物杀菌的机制可以包括竞争性排斥、产生抗菌物质或改变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等。
化学作用是通过化学物质与微生物发生特定的反应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
杀菌剂的化学作用可以分为多种机制,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机制。
1.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一些杀菌剂能够干扰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溢,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例如,表面活性剂类杀菌剂可以插入细菌细胞膜中,破坏其完整性,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干扰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一些杀菌剂可以干扰细菌的呼吸链和能量代谢,阻断细菌产生能量和维持生存所需的代谢过程。
例如,抗生素类杀菌剂能够抑制细菌的特定酶的活性,阻断细菌的呼吸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3.阻断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一些杀菌剂可以抑制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菌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例如,青霉素类杀菌剂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的细胞壁脆弱,易于破裂。
4.影响细菌生物酶的活性:一些杀菌剂可以影响细菌内部的酶的活性,干扰其正常的代谢过程。
例如,一些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特定的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杀菌剂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应用环境来确定。
根据杀菌剂的特点和目标微生物的机理,可以合理选择杀菌剂,以达到最好的杀菌效果。
此外,在应用杀菌剂时,也需要注意杀菌剂的安全性和环境风险,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氯吡脲作用和使用方法

氯吡脲作用和使用方法氯吡脲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也被称为多菌灵。
它属于苯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农业上的杀菌治疗。
氯吡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干扰植物体内真菌的合成和代谢过程而起到杀菌作用。
它能干扰真菌DNA和RNA的合成,抑制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阻碍传递真菌细胞的能量,并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氯吡脲能够有效地控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如锈菌、白粉菌、炭疽菌等。
氯吡脲的使用方法一般分为喷洒和浸种两种方式。
喷洒是氯吡脲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在喷洒之前需要将氯吡脲溶解在水中。
通常使用0.1%至0.2%的浓度进行喷洒。
具体的浓度和喷洒频率需要根据不同植物和病害的情况进行调整。
喷洒时要将氯吡脲溶液均匀喷洒在植物的叶面和茎上,尽量将药液喷洒均匀并覆盖植物的所有可被感染的表面。
浸种是指将种子浸泡在氯吡脲溶液中进行处理。
一般会使用浓度为0.03%至0.1%的氯吡脲溶液进行浸种。
将种子浸泡在溶液中10至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即可。
浸种可以有效地抑制种子表面的真菌感染,减少播种后的病害发生。
氯吡脲的使用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使用氯吡脲时需要遵守农药的使用规定,按照厂家说明书上的用药方法进行操作。
其次,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如戴好防护口罩、手套等。
避免药液接触皮肤和眼睛,如不慎接触到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如不慎接触到眼睛,应尽快去医院就医。
此外,喷洒氯吡脲时,要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日子进行,防止药物被风吹散,降低喷洒效果。
总的来说,氯吡脲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它的使用方法包括喷洒和浸种,适用于农业上的病害防治。
使用时需要遵循农药的使用规定,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保护,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常见杀菌剂作用机理、防治对象及延缓抗药性方法

常见杀菌剂作用机理、防治对象及延缓抗药性方法一、杀菌剂类别凡是对病原物有杀死作用或抑制生长作用,但又不妨碍植物正常生长的药剂,统称为杀菌剂。
随着杀菌剂的发展,又区分出杀细菌剂、杀病毒剂、杀真菌剂等亚类。
(一)按使用方式分类1、保护剂保护剂在病原微生物没有接触植物或没浸入植物体之前,用药剂处理植物或周围环境,达到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其害,另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这种作用方式称为保护作用。
具有此种作用的药剂为保护剂。
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硫酸铜、绿乳铜、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2、治疗剂病原微生物已经侵入植物体内,但植物表现病症处于潜伏期。
药物从植物表皮渗入组织内部,经输导、扩散、或产生代谢物来杀死或抑制病原,使病株不再受害,并恢复健康。
具有这种治疗作用的药剂称为治疗剂。
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春雷霉素等。
3、铲除剂指植物感病后施药能直接杀死已侵入植物的病原物。
具有这种铲除作用的药剂为铲除剂。
如福美砷、五氯酚钠、石硫合剂等。
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叶、茎、根、种子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经植物体液输导、扩散、存留或产生代谢物,可防治一些深入到植物体内或种子胚乳内病害,以保护作物不受病原物的侵染或对已感病的植物进行治疗,因此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如多菌灵、力克菌、多霉清、霜疫清、噻菌铜、甲霜灵、乙磷铝、甲基托布津、敌克松、粉锈宁、甲霜铜、杀毒矾、拌种双等。
(二)按传导特性分类1、内吸性杀菌剂二、延缓抗药性的方法1、防止病菌抗药性发展。
不能连续用一种杀菌剂,也不能一个生长期连续数次用同一类杀菌剂,对内吸剂应限制使用次数。
2、要根据传病规律,采取相应对策。
农作物病害有空气传播病原、种子苗秧带菌传播土壤或土杂肥带菌传播有害昆虫和螨类传播等几大类。
如蚜虫、飞虱等传播病毒造成的病害,则应在带毒害虫危害作物前治虫。
若带毒昆虫已吸食寄主汁液,再治虫已不能防病。
种传达室病害、如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黑穗病等需在种子处理方面下功夫,秧苗带菌则应先处理秧苗后下田。
杀菌剂 PPT课件

什么是植物病害?
1. 什么是杀菌剂?
真菌病害 细菌病害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 原生动物病害 高等寄生性植物病害 杀真菌剂 杀细菌剂 杀病毒剂 杀线虫剂 杀原生动物剂 除草剂 杀藻剂 杀虫剂 ?
小结1(Summy)
杀菌剂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
杀菌或者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
1. 什么是杀菌剂?
定义: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化学农药统称为杀菌剂。 Keywords:防治、植物病害、化学农药
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的农药。
杀菌剂的任务:杀菌剂的 性质(properties)
作用原理(mechanisms of action) 使用(application)
小结 2 (summy)
杀真菌剂(fungicides)
杀真菌剂
抑真菌剂(fungistats) 抗产孢剂(antisporulants)
习惯上仍称为杀真菌剂。 所以杀菌剂就是:杀死真菌孢子、抑制生长和阻碍真菌 繁殖的化学药剂。 作用于病原菌。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无杀菌毒性化合物(non-fungitoxic compounds)
第二章 昆虫的体壁
《植物化学保护》
第四章
杀菌剂
主要内容
一. 引言
二.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与作用原理
三.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四. 杀菌剂的使用技术
五. 杀菌剂的种类
第一节
引言
一、杀菌剂的基本含义
——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杀菌剂? 2. 什么是杀真菌剂? 3. 什么是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杀菌剂如何达到
植物真菌病害是如何发生的?
水稻稻瘟病病害循环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杀菌剂作用方式

杀菌剂作用方式
杀菌剂是一种可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通常被用来保护作物免受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害。
杀菌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作用方式:
1. 破坏细胞膜
许多杀菌剂可以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来杀死它们。
细胞膜是微生物存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被破坏,微生物就会失去保护和支持。
例如,孔雀石绿和亚砜酸钠等杀菌剂就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来杀死它们的。
2. 干扰代谢
许多杀菌剂可以通过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来杀死它们。
微生物需要通过代谢过程来生存和繁殖,如果这些过程被干扰,微生物就无法正常发育。
例如,三唑酮和异丙酚等杀菌剂就是通过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来杀死它们的。
3. 抑制酶活性
许多杀菌剂可以通过抑制微生物的酶活性来杀死它们。
酶是一种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微生物需要酶来完成许多生命活动。
如果酶的活性被抑制,微生物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例如,硫酸铜和苯环酮等杀菌剂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酶活性来杀死它们的。
总之,杀菌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这些作用方式通常都是针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进行干扰,从而杀死它们。
在使用杀菌剂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害选择适合的杀菌剂,并遵循正确的使用
方法,以确保作用效果和安全性。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与机理精品PPT课件

(三)抑菌作用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抑菌作用的实践意义:
1. 繁殖体的形成受抑制,以及孢子被抑制,显然都 会直接或间接地妨碍病害的传播;
2. 即使只是孢子被抑制,延缓生长速率,也会导致 孢子的老化,老化孢子的萌发率会大大降低。
3. 由于抑菌作用可在较低药剂浓度下进行这就减少 对寄主产生药害的机会,因而有助于使内吸剂在生产 实践中发挥作用
(三)杀菌剂作用于寄主作物 抗病/感病,以化学物质为基础。
1.植物保护素的诱导生成和诱导剂 植物保护素:植物体内生成对病菌有毒性的化学物质。 诱导方法:生物、物理、化学方法。 通过促进植保素的生成或提高植保素在植物体内的含 量来防病,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方法。
至今最为典型的诱导剂是噻瘟唑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第三章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杀菌剂进入菌的细胞主要是通透细胞膜的问题。 菌的细胞膜的化学成份和结构与穿透有关。 油/水分配系数 作为异生物质的杀菌剂主要通过被动运转进入。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第四章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杀菌剂对菌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 二、杀菌剂对细胞膜的破坏
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 (一)对真菌细胞壁形成的影响 (二)细胞壁其他组分的改变或异形 (三)对细胞壁形成或功能破坏的间接作用 (四)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
染结构的形成或导致细胞膨胀、原生质体和线粒体的 瓦解以及细胞壁、细胞膜的破坏等。
中毒症状都是杀菌剂直接作用于菌体使菌中毒后在 生理上和生化上产生变化的结果。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二)杀菌作用与抑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杀菌剂作用方式和使用方法
杀菌剂是一类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凡是对病原物有杀死作用或抑制生长作用但又不防碍植物正常生长的药剂统称为杀菌剂.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
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另一种是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
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硫及无机硫化合物,如硫磺悬浮剂,固体石硫合剂等;铜制剂,主要有波尔多液,铜氨合剂等;有机硫化合物,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等;酞酰亚铵类,如克菌丹、敌菌丹和灭菌丹等;抗生素类,如井冈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等;其它类,如叶枯灵、叶枯净、百菌清、禾穗宁等。
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
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一是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
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
另一种是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
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
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
两个方向传导。
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等;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机磷类,如稻瘟净、异稻瘟净、三乙膦酸铝等;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等;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此类杀菌剂包括十三吗啉、嗪氨灵、丁赛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霉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从化学结构上看,他们分别属于吗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1,2,4-三唑类化合物。
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杀菌谱较广。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原理:简单地说,杀菌剂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合物。
但“杀菌”一词涵义并不仅限于“杀死”病原微生物生长或孢子萌发两层含意。
能够把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杀菌剂起杀菌作用,能抑制病原物孢子萌发或生长的杀菌剂起抑菌作用,这两种作用都可以在农业生产上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不同,使用方法也各异,但从根本上来说,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原理不外乎三种,即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化学保护就是在植物未患病之前喷洒杀菌剂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
有“未见兔子先撒鹰”的意思。
常见的杀菌剂中有些杀菌剂只有保护措施一般有两种:一是在病原菌的来源处施药清除侵染源,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有病菌越冬的场所,中间寄主和土壤等。
通过施用杀菌剂消灭或减少侵染源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病原菌对作物造成侵染的可能性。
例如冬季清除果园内杂草,消灭越冬病菌;种菌消毒和土壤消毒等具体手段都属此类化学保护措施。
二是在田间生长着的未发病而可
能被病原菌侵染的作物体上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原菌侵染。
作物表面喷上杀菌剂以后就可以对前来侵染作物的病原物细胞或孢子起毒杀作用。
为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在播种前用杀菌剂处理作物种子或在移栽前使用杀菌剂处理幼苗根部都属于此类措施。
化学治疗就是“见了兔子方撒鹰”。
即在植物发病或感病后才施用杀菌剂使之对被保护的作物或者对病原菌起作用,改变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病害的目的。
预防重于治疗,防病的效果也优于治病的效果。
所以我国植保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根据病原对植物的侵染程度和用药方式可以把化学治疗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表面化学治疗。
有些病菌,如白粉病菌主要附着在植物体表面,使用石硫合剂就可以把病菌杀死,起表面治疗作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可以防治此类病害。
一种是内部化学治疗,把杀菌剂引入到作物体内治疗已经侵入到植物体内部的病菌。
只有内吸性杀虫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内部化学治疗作用。
内部治疗的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病菌直接产生毒性;另一方面是改变植物的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病菌的致病过程。
但多数内吸杀菌剂只具有其中一种作用,有些杀菌剂则兼有两种作用。
一种是外部化学治疗,防治果树或森林病害时常常采用的“外科疗法,就是外部化学治疗。
即把树干或枝条外部被病菌侵染发病后的病斑刮去,伤口再用杀菌剂消毒,涂以保护剂或防水剂,防止侵染的进一步扩大。
化学免疫是利用化学物质使被保护作物获得对病原菌的抵御能
力。
目前比较肯定的具有化学免疫功能的化合物有2,2-二氯-3,3-二甲基环丙羧酸,乙膦铝和噻瘟唑等三种化合物。
其中噻瘟唑是最典型的化学免疫剂,用它处理水稻植株可诱导产生几种抗菌物质使水稻获得抗稻瘟病的能力。
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有多种,每种使用方法都是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设计的。
常见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对田间地上作物喷药,土壤消毒和种菌消毒三种。
针对田间作物喷药,影响杀菌剂田间防病效果的因素也不外乎药剂、环境、作物三个方面,但杀菌剂在施用技术上比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施用技术要求更高,尤其要充分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因为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不象虫害和草害那样一目了然。
对田间农作物喷药要注意两点:首先是药剂的种类和浓度。
药剂种类的选择决定于病害类型,所以先要作出正确的病害类型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如稻瘟病可选稻瘟净、稻瘟灵、三环唑等,小麦白粉病、锈病要选三唑醇、三唑酮等,花生叶斑病要选甲基托布津等。
但还应注意的是同样的病若发生在不同的作物上,有时也不能用同一种药剂,如波尔多液可防治霜霉病,但易对白菜产生药害,故不宜防治白菜霜霉病。
药剂的种类选择后,还要根据作物种类及生长期、杀菌剂的种类和剂型、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施用浓度。
一般农药使用说明书都有推荐使用浓度,可以按说明使用,但最好还是根据当地植保技术部门在药效试验基础上提出的使用浓度进行施用。
干旱或炎热的夏天应当降低使用浓度,避免产生药害。
其次,使用杀菌剂时还要注意使用时期和使用次
数,掌握好喷药时期的关键是掌握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或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对作物病害的预测预报做好喷施杀菌剂的准备。
一般情况下杀菌剂的喷洒都是在病害发生的初期进行,如稻瘟病等,尤其在高温天气,稻瘟病发展快,应立即喷药。
而花生叶斑病害发展比较慢,刚发病时不要轻易喷药,更不能在发病前喷药,而是在发病后形成一定的发展趋势时开始喷药。
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迅速发展时要立即着手喷药,有时为了控制病情不得不在下毛毛雨时候也喷药。
喷药时期决定于病害发展规律外,还要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很多病害的发生都是与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相联系。
此外,还要注意作物各生育期对杀菌剂的耐受力,防止产生药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往往要一段时间,喷洒杀菌剂也很难一次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喷洒多次。
喷洒次数的多少主要决定于病菌再侵染情况,杀菌剂的残效期以及气候条件、光照、温度和降雨等。
种苗消毒。
浸种要用乳浊液和溶液,不能用悬浮液,即可湿性粉剂不能用来浸种。
浸种的关键是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操作不当会造成灭菌效果差或造成药害。
其它因素如温度、种子类型、病菌所在部位等也影响浸种效果。
一般情况下,在种子类型、气温、药剂种类确定后,药剂浓度和浸种时间是可以协调的,浓度高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
病菌所在部位较深或种皮坚硬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气温高可适当缩短浸种时间。
拌种时要求种子和药粉都必须是干燥的,否则会造成拌种不均匀,产生药害,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药粉用量一般占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时药剂和种子都要分成3~4批加入,然后适
当旋转拌种容器使之拌和均匀。
内吸性杀菌剂出现以后,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拌种方法——湿拌法。
即把药粉用少量的水弄湿,然后拌种,或把干的药粉拌在湿的种子上,使药粉粘在种子表面,待播种之后,药剂慢慢溶解并吸收到植物体内向上传导。
棉花枯萎病、黄瓜枯萎病等土传病害,除了可以用浸种或拌种法防治外,还可以采用土壤消毒法防治。
土壤消毒首先要根据病害种类选择适当的杀菌剂,再根据药剂理化性质与土壤结构和性质选择适当的土壤处理方法。
浇灌法适合于水溶性杀菌剂,将药剂调整到适当浓度以后,于每平方米地面上浇灌5~10千克左右的药液,土壤较干燥时可以采用较低浓度的药液,适当增加浇灌体积;土壤潮湿时可以采用高浓度小体积浇灌法。
蒸气压较高的杀菌剂可以采用犁底或犁沟施药,即将药粉或药液均匀撒入第一犁的沟底,用第二犁翻上的土将药剂盖住,此法不适合过于粘重的土壤,还可以将药粉或药液施在土壤表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