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与政治

当代经济与政治
当代经济与政治

2012-1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和方法:

1、掌握从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的方法。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家利益。

2、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并能从这一背景出发理解国际问题。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3、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当前的世界经济秩序下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的影响。

5、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美国政治与经济现状(基本情况、问题等)。

6、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

7、欧洲一体化的历程及其原因。

8、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是否影响了日本对二战罪行的理解?对中日关系有什么影响?

9、什么是东亚发展模式?东亚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合作方面的主要含义。

10、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11、结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国情,说明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12、怎样认识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说明:(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1、试题共有三套,随机抽取。

2、本要点为本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不是所谓的“考试重点”。

3、试卷设计为基础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两个部分,基础知识部分考查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整理的能力,能力考查部分比较灵活,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国际关系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4、开卷考试可以带的材料包括教材和学生准备的其他文字材料(含手写、打印复印),不可带任何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

题型:(第16周随堂考试、开卷,时间90分钟)

一、简答题(15分/题,共2题)基础知识

二、论述题(25分/题,共1题)

三、材料分析题(2至3个问题,共45分)

一、怎样认识国际社会?

世界眼光VS中国关怀:国际形势与战略格局大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对外战略与安全

导论:怎样认识国际社会

第1章:“平坦的世界”——世界经济格局与全球化趋势

第2章:后美国时代——世界政治格局与多极化趋势

第3章:白头鹰的世纪之舞——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全球战略

第4章:走向G2?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第5章:菊与刀——日本概况与中日关系

第6章:华丽的转身?——联合发展的欧洲与中欧关系

第7章:双头鹰的世界蓝图——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与中俄关系

第8章:中东北非变局与叙利亚危机

第9章: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

第10章:大国崛起——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安全环境

序言怎样认识国际关系

一、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二、如何来分析国际关系三、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四、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关系的趣味性

◆国际金融危机◆中东北非变局◆新兴国家崛起◆南海问题争端◆朝鲜/伊核问题◆………………

息息相关的国际关系

◆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引起来”与“走出去”◆前所未有的深度互动

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产品竞争——技术竞争——标准竞争

理性国际观的培育

由于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底端,中国渴望通过自我努力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但又深怕陷入他者别有用心的捧杀和过度承担责任的陷阱,因而难免出现面对外部指责过度敏感,出现赞扬之声却又处处设防的情况;

在面临事关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的问题时,中国善于进行泛道德化的理想主义宣示,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却又极度实用主义,力求避其锋芒,徐图自保。

自信心与自卑感、大国情结与弱者心态的复杂交织。

◆辉煌文明傲慢自大与自我中心主义

◆屈辱历史自卑心理与阴谋论的盛行

二、如何分析国际关系:理论范式

现实主义

◆人性观:人性本恶◆国家观:理性、单一◆权力观:权力界定利益◆哲学观:历史循环论

“国家间的关系很像是同在一个车厢里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在不间断地注视着其他人,当一个人把手放入口袋的时候,他旁边的人也准备好自己的左轮枪,以便能够首先开火。”——俾斯麦

自由主义

◆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

◆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

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引起的。

◆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意义,主张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

建构主义

◆国际结构:物质VS观念

◆三种无政府逻辑:

霍布斯文化:敌人洛克文化:对手康德文化:朋友

◆身份、认知与社会互动

二、如何分析国际关系:分析层次

国际系统、单位国家、个人层次————国际行为、事件

国际系统(体系界限、实力格局、科技水平、观念规范)——单位国家(地理位置、国家性质、国内结构、政治过程)——个人层次(个人经历、性格特征、认知水平、价值偏好)

三、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实力、行为体、利益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邦国——帝国——主权国家——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也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建立、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政府间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以主权国家为成员、以各国合法政府为代表进行活动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缩写NGO)

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一般是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以人道主义、发展资助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领域,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

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永恒不变的是国家利益。——丘吉尔

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国家荣誉的维护及国家影响力的发挥,未来生存前景得到保障

国家实力: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努力捍卫和谋求自身的利益,但是由于各国的实力大小不一样,捍卫和谋求自身利益的方法、手段也不一样,从而对世界政治产生不同的影响。

国家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全部实力以及影响其他国家、组织的能力,一般用“综合国力”来表述。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四、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学校和研究机构高校、社科院、部委机构、军队、媒体

基本分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国别和区域研究、战略和政策研究、议题个案研究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与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现状概况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三、全球化时代的开启

四、怎样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现状概况

目前世界上有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总人口70亿。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世界GDP总量约63万亿美元,2011年世界GDP总量约70万亿美元

什么是格局?所谓格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目前从经济数据上看世界经济已走出危机,但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独霸————70~8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54.6%,对外贸易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32.5%,黄金、外汇储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74.6%。

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并对世界经济秩序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

1、确立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2、实施“马歇尔计划”、“道奇路线”和“第四点计划”

3、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禁运封锁

石油危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此举造成了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

美元危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恶化。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

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

三、全球化时代的开启: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1.资源借助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

2.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

3.国家间的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加强。

(二)从世界史的宏大视野理解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四、怎样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国家、地区以及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国际分工使各国或地区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投资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既是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核心和纽带,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投资和生产成为经济全体化时代的重要特征)贸易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即贸易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公司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必然推动金融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全球每天与实体经济无关的流动资金达到2万亿美元))?

?

?全球化时代抵制日货之不可行

?首先要认定什么是“日货”?什么是“国货”?

?一、许多国货核心技术是从日本进口的:

?长虹电视、空调的生产线来自东芝、松下。

?海尔冰箱、空调的压缩机是由日本三洋提供的。

?大尺寸液晶电视的显示屏:全部从日、韩进口

?二、许多国货是由日本合资企业生产的:

?例: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其投资比例为:三菱重工55%、海尔集团45%,它是日本三菱重工在海外唯一的空调研发生产基地。

?其官网说明:为保持产品的世界先进性,所有产品均由三菱重工负责设计,所有零部件均由三菱重工实验合格后方可采用。国内市场由海尔出品,出口产品标注“三菱重工”商标。

?三、许多国货都是要向日本交专利费的:

?中国是全世界的DVD制造大国,全球80%的DVD由中国制造,产量近一亿台……

?目前全球公认的DVD高清技术标准为索尼拥有,据测算,该标准全部专利费用,达到了1000元人民币

过去几十年,日本企业在资源短缺的局限下,凭借高度细分的产业体系,几乎统治了整个电子产品领域。它们像团结的群狼一样一致对外,赢得了世界市场,并向全球输出管理文化。”

“但高度集中的财团经济,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无法为日本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而保守的岛国思维,也让日企固执己见,安于现状。它们沉迷于纯制造,创新能力退化。为了固守既有利益,它们错过了数字时代革命,在智能化浪潮兴起时也未能跟上步伐,逐渐被边缘化。”

“今天,属于日企辉煌的一页已被翻过,索尼、夏普、松下、三洋等创造历史的企业,正被抛在历史的车轮之下。为了走出困境,它们开始”去家电化“,卸掉包袱,砍掉”尾巴“,企业之间的整合也日趋频繁。但病在骨髓的日企要想重生,更需一场文化思潮来颠覆。”

(二)怎样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进行的

国际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政治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关系的规范、运行程序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要素。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四大表现: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

1.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产业间分工——工业、农业

产业内分工——初级加工、深加工

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分工)

2.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4.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生产力发展和科技革命为动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进行的。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并主导的。

总结:

现代经济理论来自西方,但不能一味迷信西方;尽力学习西方经济理论,要更好地把握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运行规律;

从事经济、金融行业的同学,请在你的一生中,拥有一份站在正义与民族发展的高度思考经济问题的责任与担当。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经济恢复与增长期(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经济滞胀与衰退期(60年代末至70年代)经济调整与转型期(80年代)经济的强盛繁荣期(90年代初至2008年)金融危机与低迷期(2008年至今)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一)经济恢复与增长期

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机会

利用多种手段来确立其经济霸主地位

夺取国际金融领域的领导权

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加强对欧洲国家经济的控制

扶持日本并控制日本经济

控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二)经济滞胀与衰退期

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落后于其他国家

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解体。

?石油危机的冲击。

?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三)经济调整与转型期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采纳了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经济主张,减少政府开支,实行减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措施,基本控制了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得以走出滞胀。

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的经济干预。

供应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

90年代,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时期,美国加大改革力度。美国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渐递减,甚至盈余。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四)经济的强盛繁荣期

互联网革命与新经济时代

(五)金融危机与低迷期

美国经济尚未走出困境,增速仍然有限

短期内美国经济周期性复苏趋势不会逆转,增速仍有限

思考:美国经济的总体评价

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崛起的影响,美国仍然将在相当时期内维持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移民和教育推动的创新

?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技术水平有效的市场体制和制度安排

?美国的霸权红利犹存

思考:后危机时代的美国经济困局

高失业:无就业的增长高债务:私人债务向公共债务转移

美国债务构成:

A. 联邦公共债务14.3万亿美元

B.各级政府、公司和居民债务50万亿美元

C. 隐形债务: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债务

?高风险:赌场资本主义

本来,投资者运用衍生品,是为了对冲货币、商品或利率的价格波动。过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乃至大公司经常使用衍生品,作为遭遇料想不到的价格变动的保护措施。然而,在赌场资本主义时代,衍生品已经变成高风险的财具,金融投机者希望以此获取非常收益。近些年,这种投机活动遍及美国所有金融部门,包括保守的银行和公司部门——因此,美国已经变成了赌场资本主义的国度。

重建制造业的困难

?虚拟经济VS实体经济* 全球化时代创新与制造业的分离

二、美国的政治制度及其评价

三权分立联邦制两党制利益集团媒体自由

三权分立

分权: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但它会受到另外两个部门的监督

制衡:。从制衡的原则出发,某些立法权被赋予了行政部门,而某些行政权则赋予立法部门

国会拥有立法权,但国会本身又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二者也相互制衡。立法必须经过两院批准,又经总统签署才能成为法律。同时,总统拥有否决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用来防止国会通过他不赞成的法律。然而,国会还可以通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

总统不仅拥有行政权,而且拥有立法倡议权和行政立法权。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经费预算要经国会批准,总统任命高级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国会可以拒绝给任何一个行政部门拨款。国会还有权监督行政过程,包括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行政经费的使用和官员的行为等。在必要的时候,国会还可以弹劾总统。

法院拥有司法权,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司法审查的权力来制约总统和国会。但国会则有权决定最高法院法官人数和低级联邦法院的设立。

联邦制是两个或多个分享权力的政府对同一地理区域及其人口行使权力的体制。

通常是指根据一部成文法,在中央政府和地区性政府之间分配权威。通过法律以及被选出和被委任的政府官员的作为,中央政府和选区政府直接作用于人民。

联邦制是一个政治妥协。

是认为中央集权威胁个人权利和自由,要限制中央政府权力的政治理念,与给予中央政府充分权力以保护国家利益

的现实政治需要之间的妥协;

是倡导建立强大的全国性政府的人和倡导保持同样强大的州权利的人之间的妥协。

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社会结构决定其必然受到利益集团的巨大政治影响;社会多元化取向的深化,使利益集团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利益集团的宪法基础

?国会不得制订法律,“剥夺人民和平集会集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1958和1975年最高法院关于“人民结社权”的判例,进一步明确了利益集团存在的合法性。

分散的权力体制使利益集团得以发展壮大。

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的促进作用。

如何治理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的不可避免性

?短期会制造混乱、不公正,但长期可以达成某种自然的均衡,形成“一般原则”,即法治。

?制造更多的利益集团让利益集团透明化

媒体自由

新闻自由的基础:美国宪法、自由市场体系以及反对管制的根本观念造就了美国的新闻自由。

第四权——媒体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

?制衡政府权力,起着监督公权力的重要作用。

?影响公众的政治倾向、营造政治气氛。

?决定社会的议事日程。

?在社会中塑造美国的自由和民主政治形象。

?为美国的对外政治和文化扩张充当工具。

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思考:总体评估

?总的说来,美国的政治体制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在两百多年来,除了南北战争外,美国基本没有出现过全国的动荡和军事政变,稳定的政治制度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

?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是美国历史发展特点的表现:彻底的三权分立之所以能在美国实行且没有走样,与美国没有封建传统大有关系;一些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是在美国历史上多种政治力量

的对比下形成的(如联邦权力与州权);而对人权和自由的理念坚持,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相关。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思考:政治极化

在很长时期内,民主共和两党虽然在政治哲学和政策立场上存在分歧,但都承认美国的主流价值,坚持温和的中间立场,争论的目标是为了要共同解决迫切的问题。然而,近年来,两党在公共政策和政治选举上意识形态上的分野越来越明显,进而在税收、医疗照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移民政策等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堕胎、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枪支管制等文化问题上的政策分歧不断增大。

美国政治,台湾化共和党民进党化

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思考:政治低效

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思考:政治困惑

对多党制本身的反思

?制度学派的基本逻辑:没有产权就没有制度;没有制度,长期的经济增长便没有保障。

?多党制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权的产权不明晰,每一个政党都有机会使用政权,但并不拥有政权本身。

?其结果是所有的党都希望用公共财政来骗取选票,从而蕴含着财政破产的基因。

三、美国的外交与对外战略

?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1775-1814)

?大陆扩张时期(1815-1897)

?海外扩张时期(1898-1945)

?全球争霸时期(1946-1991,即冷战时期)

?全球称霸时期(1991迄今,即后冷战时期)

?全球战略的制订

?界定战略目标确定安全威胁提供战略手段

?战略目标

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经济繁荣: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维护公平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确保海外资源的获取。

国家安全:国家本土、海外利益、国际联盟

弘扬美国价值观:自由、民主、人权

安全威胁

威胁来源

90年代:战略摇摆

新世纪前十年:核武器扩散、国际恐怖主义

如今:新兴崛起的大国?

战略手段

老布什“世界新秩序”克林顿“参与与扩展”布什主义奥巴马外交新政

战略调整

在“变革外交”主导下,奥巴马政府不再将“全球反恐”作为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关键词,而是将重点放在打击“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和中东的存在、阻止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对政治秩序的破坏上。

在“巧实力”理念的带动下,奥巴马软化了美在“失败国家”、“流氓国家”和“潜在对手国家”问题上的对抗立场,从布什时期以压促变为主的策略,转向了在全面对话、加强接触、谋求妥协、软硬兼施基础上实现美战略

目标的新策略。

通过“无核世界”构想和重启美俄核裁军谈判,缓和俄格战争以来美俄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解决伊朗核问题以及稳定东欧地区局势创造条件。

提倡多边主义,改变布什政府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签署《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的保守立场,力图提升美国际形象,重建美在气候、环保、核裁军以及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等全球议题上的主导地位。

战略东移和重返亚太

亚太地区战略重要性的提升

奥巴马外交团队和思路的变化

周边国家的二元对外战略选择

中国成为美国的安全关注重心

战略东移和重返亚太

经济上,美国试图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来抗衡东亚地区日益加深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政治上,美国重返东亚峰会,加强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并与缅甸进行了历史性接触;

在军事上,美国将大量尖端武器移至关岛军事基地,加强了与盟友的军事同盟关系,并利用于地区热点问题(天安号事件、延平岛炮击、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强化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战略存在。

战略东移和重返亚太

重要性提升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动作高调、效果不彰

四、中美关系:历史与现实

中美关系是21世纪世界上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一对双边关系。

(一)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

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两国的发展态势和基本福祉,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正向合作反向对抗

复杂性:中美既存在深厚的利益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也面临着诸多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

战略性合作

结构性矛盾

(二)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

隔离、敌视与对抗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69)

解冻、建立和发展时期(1969-1989)

曲折、起伏不定时期(1989至今)

(三)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

一路高歌风云突变峰回路转又起波澜企稳回暖再添变数

执政起点:在内部,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能力透支;在外部,面临着“两场战争”和非西方世界的整体性崛起。

(四)中美关系的现状与问题

Bad news:心理环境的变化议题结构的复杂化

Good news:深厚的利益基础合作空间越来越大相互交流大大增加沟通渠道日益顺畅(五)中美关系的未来展望

加强危机管控,把握发展大局

用好现有机制,增进战略互信

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加强中美合作

帮助美国多树敌人,分散其战略精力

继续低调高速的发展国防力量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

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

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经济层面: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但复苏基础仍不牢固

政治层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朗,但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更加激烈

安全层面: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扑朔迷离

舆论层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围绕着中国的政策意图和长期走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期望与恐惧的心态相互交织、拥抱和敌对的取向同时并存。可以说,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多样。

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外交

新身份从国际体系离者到参与者、建设者的游

新理念综合安全、合作安全

新方法承认多边机制的合法性

三、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

在外交哲学层面,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时代观、格局观和安全观为核心的外交理念框架。

时代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

格局观:一超多强

安全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在政策目标上,中国提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并在外交实践中具体化为负责任大国的低端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高端目标。

在道路选择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利用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这一道路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坚持,以及对西方“国强必霸”逻辑的深刻反思,顺应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同时也契合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路。

在战略策略上,中国确立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在外交布局上,中国也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

“软力量建构”成为中国外交布局的重要内容。

在外交手法上,中国更加灵活多样

四、中国外交的国内外背景变化

国内环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基本形成权力分散、利益多元和个性彰显的局面。这在推动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同时,也给外交工作带来了复杂深刻的影响。

领导人权威下降导致外交的政治领导力有所弱化

涉外部门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出现下降

非外交部门对外交的卷入大大加深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导致利益集团在外交中的作用凸显

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对外交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际环境:面对中国崛起,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中国外交的困境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了一个“大而不强、将起未起”的阶段。即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还没有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普遍接受。

国际困境:力量上升VS安全下降

国内困境:外交责任上升VS地位下降

政策困境:韬光养晦VS有所作为

六、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政治影响与日俱增事现代化稳步推进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软实力逐渐增强

日益突出的国际作用和贡献

在经济层面: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力量,为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物廉价美的中国产品也提高了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

在政治层面,中国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成为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在安全层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危机和地区冲突的解决,不断向世界各地派出维和部队,成为维持世界和平、实现地区安全的重要力量。

在治理层面,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全球问题的解决和后发国家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在国际比较层面,中国的和平发展将工业文明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有可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从海洋争端看中国崛起困境

宏观视野下的中国海洋争端

钓鱼岛问题的博弈与出路

南海问题的由来、现状及前景

面对海洋争端,大学生当有所作为

一、宏观视野下的中国海洋争端

地缘现实的复杂性:地缘现实的复杂性在客观上为中国与邻国的争端提供了可能。

现代化的关键期:未来十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自鸦片战争170多年以来的工业化积累将会在未来十年充分显示出来。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逻辑

目标:民族复兴路径:工业化手段:改良+革命+改革

国家总体战略仍然是以经济为优先,发展综合国力。外交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中国的总体战略安排。

中国外交在总体上是防守性的,目标在于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不是在外面开疆拓土,创建新的国际体制。

战略崛起的敏感期: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了一个“大而不强、将起未起”的阶段。即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还没有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普遍接受。

回顾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史,世界老二的角色并不好当。

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敌视:现存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集团、与中国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纠葛的周边国家、和中国处境类似的新兴大国

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属于中国:地理依据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亦称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黄尾屿、赤尾屿五个岛屿、南小岛礁、北小岛礁、飞獭礁三个岩礁组成,共有六点五平方公里的陆地。

它距日本本土达一千余海里,距琉球八十多海里,距台湾基隆也仅七十多海里,距大陆九十海里。钓鱼岛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与日本辖下琉球群岛相隔着两千公尺深的海沟。

钓鱼岛属于中国:历史依据

明朝初年(一三七二年)中国人杨载首先驻足该岛,明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对钓鱼岛有详细记载。

明嘉庆十一年,陈侃所著《使琉球录》中清楚记载了明人在台湾辖区钓鱼岛采珠集药、捕鱼开发的情况。

在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的时候,中国出版了《筹海图编》,其中把钓鱼岛划入了福建的行政管辖,而且纳入中国军事防卫区域。

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十月,慈禧太后还把钓鱼岛列屿赏赐予清廷内务官盛宣怀,供其采药之用。

直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没有对中国拥有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实际上,日本直到1900年由冲绳师范学校教师黑岩恒氏写出《尖阁列岛探险纪事》一书之后,才渐渐使用“尖阁列岛”

这一名称。史实证明,日本使用“尖阁列岛”名称要晚于中国定名之后约500年。

钓鱼岛属于中国:法理依据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宣布废除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中日条约。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发表宣言,坚持日本无条件投降,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其中自然也应包括钓鱼岛。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日本争夺钓鱼岛的战略考量:经济利益

钓鱼岛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它虽然只有六点五平方公里的陆地,但它的实际价值并不止于此,而是以此岛屿为依托,按照一九九二年联合国公布的《国际海洋公约》“主权国家以二百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之条款而划定的庞大的海域和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海洋渔业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益及未来潜在资源等等。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此一海域蕴藏着八百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

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鱼、黄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我国台湾等地渔民经常到这里从事捕捞活动,年可捕量高达15万吨。

日本争夺钓鱼岛的战略考量:军事利益

在军事意义上,钓鱼岛可以为日本利用、作为日本再次侵略台湾的桥梁或前哨基地;也可以成为我国保卫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

如果日本控制了钓鱼岛,就可以将其防卫范围从东向西外推400余公里,以此日本军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省的军事防御实施舰机的抵进侦察与监视,从而使我方的防御活动陷入被动。

如果日本的企图得逞,钓鱼岛就象从日本国长出一个尖长的犄角,它深深插入中国腹腔,大大不利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使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受到更大的制约

日本缘何现在挑起钓鱼岛争端?

国内政治的博弈美国回归亚洲战略时机判断中断中国崛起进程

中国的反制措施

宣示主权,绝不让步护我权益,态度坚决经济制约,多管齐下民气可用,导疏并举利用矛盾,分化美日两岸合作,共护主权持续发展,釜底抽薪

目前态势仍在升级,双方陷入到“摩根索困境”之中,他劝诫领导人绝对不要使自己陷入不丢面子无法退却和不冒

风险无法前进的处境。

短期:由于双方的僵硬立场和对抗行动,中日在钓鱼岛海域不排除抓扣双方渔民和船只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发生一定限度的擦枪走火事件。

中期:中国宣布领海基线和常态化巡逻将打破日本对钓鱼岛的单方面实际控制,进而形成事实上的中日共管模式。长期:钓鱼岛争端有可能放到琉球问题这一更大的战略框架下来解决,而这将取决于中日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

南海问题的性质

第一,南海问题是围绕国家主权及相关权利所展开的法律问题。

第二,南海问题是海洋世纪背景下各国争夺发展资源的缩影。

第三,南海问题关系到国际航海自由和安全。

第四,南海问题还是考验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试金石。

如何突破南海困局?

战略大局与具体利益的平衡为了保持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势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让利、释放友善信息。周边国家正是洞悉了中国的战略考虑,不断挑战其政策底线。其结果是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善意的回报,反而成为了自己单方面的自我约束;周边国家则认为中国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多半会忍气吞声,因而越发大胆地蚕食南海周边海域,进而趁势将侵占行为事实化、“合法化”。

中国需要在保持和平发展战略方向的同时更加主动、坚决地维护具体利益。一旦出现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中国必须亮出可信的惩罚措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外交抗议。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周边国家的机会主义心理,约束其不断突破红线的“违规行为”。

内部政治的协调与平衡中央政府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但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和社会舆论却希望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要求保护南海领土完整、加快油气资源开采的压力明显增大。如何保持内部政治的平衡正在成为中国外交新的挑战。

双边谈判与多边战略的平衡在双边问题多边化、地区问题国际化的现实下,中国一味地坚持双边谈判的原则已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中国可以通过多边磋商地方式将相关共识制度化,成为有关各方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互利共赢的地区秩序。对于国际势力,中国应该持开放态度,欢迎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稳定的举措,但对于其煽风点火的行为则需要坚决反对、毫不妥协。

解决南海问题与经营周边地区的平衡中国需要将南海问题的解决纳入到经营周边的战略格局中加以考量,将其视为进一步巩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契机。中国可以在承认各方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建立一个油气资源共享的南海能源共同体,并根据投入多少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比例。只有建立起持续的共同开发格局,让各国都从中受益,才能真正做到搁置争议,并将经济层面的合作拓展至政治、安全领域。

四、面对岛屿争端,大学生当有所作为

拥护中央对领土主权的严正立场,誓为后盾

理性爱国,杜绝“打、砸、抢、烧”行为

认真学习海洋知识,更好维护国家利益

发奋读书,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现实行动

2012关于钓鱼岛不得不说的事

一、钓鱼岛为什么是中国的?

从国际法上来讲,确认一个领土主权还是四个最: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连续不断的有效行政管辖。

二、日本为什么要将钓鱼岛据为己有?

首先,钓鱼岛列岛及其周围海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其次,钓鱼岛群岛在海洋划界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钓鱼岛直接或潜在的军事价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三、确定钓鱼岛主权能否毕其功于一役?能否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当今领土争议彻底平息的两种途径:1、谈判;2、国际仲裁

领土争端从来都是国家间纠纷中最难以解决的矛盾。

两个例子:西班牙与摩洛哥在雷拉岛(佩雷希尔岛)存在长期的争议。

四、中国的战略、战术和战役:

中国的战略是什么?和平发展

战术是什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主动挑起事端,力求避免与西方国家的对抗,但在有关

国家主权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不因为西方国家的压力而退缩让步。

战役是什么?在钓鱼岛打一场漂亮的战役。

五、影响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开发经营;连续不断的有效行政管辖。实际控制

六、结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对中日两国最好的选择,是具有大战略眼光的决策。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

正是中日两国领导人以大的战略眼光,为了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达成了暂时搁置钓鱼岛问题的共识,才有了东亚40年的稳定与繁荣。但日本现在没有战略家,只有越来越右倾的小政客。所以中日恐怕无法在钓鱼岛达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钓鱼岛会一直成为一个反复发作的伤口,年年都要闹一闹。这就是现实,中国的崛起就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

德国民富国强的逻辑

全世界有四类国家:第一类,民富国强。这是人们所致力追求的,世界上这种国家有,但不是太多,德国就是其中的代表。第二类,国强民弱,或者说政府很强大,超级富裕,但老百姓兜里没钱,这以前苏联和一些新兴国家为代表。第三类,国弱民穷,这以亚洲、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第四类,民富国穷,典型的藏富于民,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老百姓很富,但政府很穷,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借债。

一个真实的德国

201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位居第三,德国位居第四,表面上中国GDP已经超过德国,但我们看一组数字就会知道有什么样的差距。德国2010年人均GDP是4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是4283美元,而且这个平均数中国农村很多人是达不到的,有的甚至4283元人民币都够呛!

2008年中国GDP超越了德国,但是,德国是一个多大规模的国家呢?35万平方公里,8800万人口,其中有600万外国人,也就是说德国实际人数是8200万,但诺贝尔获奖得者将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国家的德裔)。还有一些著名的人士,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这些都是改变世界的人。

德国有很多世界第一,汽车、化工、机械、环保都是世界第一。而根据英国总领事会公布的数据:德国大学国际化水平2010年也跃居世界第一。在德国,留学生占大学学生总数的10%~15%,因为德国政府每年给大学提供补贴,外国学生越多,补贴越多。这只是补贴而已,财政投入办学的基本经费仍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你去德国,看到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大学,在市中心地理条件最优越的也一定是大学。这个国家有300多所公立大学,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学,没有高考,只有申请制度,申请了就可以去学习,但德国唯一不好的是混文凭太难,如果你抱着混的目的去肯定没戏,这对咱们来讲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德国民富国强也体现在这个国家没有城乡差距,“城市是农村,农村就是城市”,基础设施都很好。如果非要分出贫富的话,反而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是相对比较贫穷的,住在农村的人反而都是非常有钱的。我的德国朋友写信给我,我一看地址是乡下,就可以断定这家伙肯定有钱,如果是城市里的就不一定。

此外,德国的环境很干净,干净到一尘不染,没有尘土裸露的地方,否则就是违法,要么用小石子铺上,要么全是草地。我读书的大学有一条小路,从我上大学起看见在铺,一年的时间都没铺完。你知道是怎么铺的吗?一颗一颗石子拿来研究,摆放在哪儿比较好,然后像一个艺术品那样搁在某个地方。

莱比锡大学图书馆用7年时间内装修,装完以后就是一个精品。在德国去图书馆不用抢座占座,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这个大学的学生可以进去吗?当然可以,只是你不能把书借出而已。大学图书馆、城市图书馆满足了全民的读书需求。买书在德国很贵,一本书大约30~40欧元,也就是300~400元人民币,所以一本书如果在德国发行3000~4000册就不错了,能卖到5000册以上就算得上畅销书。

德国吃的很便宜,德国最便宜的是几样东西,第一是面包,很长的一袋面包在市场上卖0.18欧元(相当于中国1块多钱人民币),够你吃很多天,稍微贵一点是0.35欧元左右,更贵的也有。第二是牛奶,牛奶是欧洲人必喝的东西,一升0.18欧元,也有0.25欧元的,0.3欧元的。第三是果汁以及汽水,不到1欧元一瓶。

为什么吃的会这么便宜?德国政府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补贴,德国政府最大的三项支出是:一个是对农业的补贴,二是对住房、租赁业、住房建筑业的补贴,三是对交通业的补贴。这三大块的补贴占据了德国财政支出的35%,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把社会保险等其他补助加起来就将近50%,另外20%用于国防、外交,20%用于教育、科研,只有不到10%是用于公务员开支。

而且德国国家财政支出不打任何折扣,因为财政首先要有预算,年底有决算,少了一分钱就要小心你的乌纱帽。知道谁来监督政府吗?第一大监督是议会,这一关太难躲,反对党眼睛睁得大大的,若政府多花一分钱你就等着倒霉。

第二,媒体天天盯着。第三是司法监督,没有政法委,不管多大的官,到了法院该判就判,这是独立的司法。第四是德国独具特色的审计署。审计署官员精确到某个票据,换句话说几十欧元、几百欧元的钱都要说出来干什么了。所以德国在方方面面把漏洞给补上,补上之后官员真的是官不聊生了,确实是找不到任何借口往口袋里揣点钱。

比如德国有一个经济部长的小舅子让他给企业写一封推荐信。官员给企业做推荐是可以的,但唯一错的是用经济部的信签纸来写,结果被媒体发现。媒体说你有两个嫌疑:第一,用经济部的信誉给小舅子做广告,显然是有谋私利的嫌疑;第二,经济部的一张信签纸是国家的,你自己在市场上买A4纸随便你写。这真的是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

德国一个联邦银行行长到奥地利休假,那个老板一看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来了,赶紧拍马屁说,住在我这儿不要钱。后来被媒体报道出来结果是丢官。白住两个晚上就丢掉联邦行长的职位。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一次跟企业家吃饭,之后立马有媒体质问,总理是不是用国家的钱请客吃饭,总理慌忙把单据拿出来贴在网上,说是自己出的钱。这样媒体才罢休。

民富国强的奥秘

德国的成功源于三大因素:

第一,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德国人是怎么看待马歇尔计划的呢?他们说,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输血,德国可能就变质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极端倾斜。

第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德国成功的保障。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奠定了德国今天的成就。因此,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是德国民富国强的根本。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世界闻名。德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不教太多东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玩得开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识。因此,严格来讲,德国从中学才开始传授知识,并且第一位是教你怎么去学习和思考。大学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来才给你讲框架性的知识。德国大学没有规定的教材,教材是根据老师的喜好和专业背景来确定,也就是说我今天想讲点什么是根据我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唯一例外是德国大学不允许宣传纳粹思想,这是因为德国过去太疼了,觉得纳粹思想太可恨,所以不让宣传。

德国特色在什么地方?

独具特色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德国最厉害最让人觉得敬佩的是他们的法律,尤其是《基本法》,即宪法。德国最根本的成功是把这部宪法当回事。

第一,德国官员是官不聊生。所谓的官不聊生并不是官员活不下去了,而是他们没有办法通过权力寻租来捞油水。他们不可能随便签字就可以批款,因为这需要议会的辩论、批准和监督。花一分钱议会也是要辩来辩去的。如果议员在某一个问题上不代表大众的立场,那下一次选举他就没戏了,选民会把票投给另外的人。此外,最让官员难受的还有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监督、独立的司法判决等。

第二,德国《基本法》第20款规定,德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的联邦国家。民主和联邦的概念很清楚,但如何理

解社会国家呢?这就是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很多的社会元素,也就是更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这种独特的社会制度是源于德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政党即社会民主党,它主张社会主义。1959年之前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其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1959年社民党通过《哥德斯堡纲领》,放下了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的包袱,转而接受市场经济。

德国另外一个主要政党是联盟党。联盟党有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两党都具有共同的背景——基督教和天主教。早期的教会就具有政府并不具备的社会救济功能,因此具有教会背景的政党更为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德国是一个政治妥协闻名的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博弈、妥协。社会民主党跟联盟党相互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于是德国作为一个社会国家应运而生。在德国,总统是象征性的,是议会选举出来的。德国最有权力的是总理,总理是选举得胜党派的党首。

德国在议会民主的基础之上,跟别的国家不一样,议会人数大约为600人左右,这就是特色。为什么?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议会500人以下的是民主国家,500人以上是独裁专制国家。奥妙在那儿?因为500人以下可以来辩论、吵架的,可以针锋相对。如果有两三千人开会你觉得有可能讨论吗?那是不可能的。德国刚刚迈过民主国家的槛,也就是说在600人左右,所以德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有一点社会主义的元素。

独特的经济制度——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东西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讲社会市场经济,要追溯到很久以前。19世纪李斯特的重商主义,直到后来的历史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强调国家的作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上述两者虽然有重大区别,但是都没有否定国家的作用。之所以讲德国特色,是因为德国确实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全世界在19世纪处在古典主义的黄金时期(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进入了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却出现了问题,发现市场失灵了,之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大家认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即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是必不可少的。

德国并没有顺着这一规律发展,而是拧着来。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自由放任主义盛行、主张发挥市场作用时,德国却强调发挥国家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李斯特主张国家提高关税保护幼稚工业。为什么?因为德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它需要依靠国家力量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后,大家觉得市场之手失灵,需要政府的另外一只手来发挥作用,但这个时候德国的弗莱堡大学有一帮法律背景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不同东西。他们也承认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不合理的,或者在那个时候是有问题的,但也不认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是合适的,更不认同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他们认为问题症结是市场缺乏秩序,市场的失灵是缺乏秩序造成的。

瓦尔特·欧肯,还有弗兰茨·伯姆、威廉·罗普克等几个人提出一套理论和学说,这套理论学说就是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实质:第一,强调充分市场机制;第二,国家发挥警察的作用来维护秩序。因此,战后德国的主流经济思想跟全世界西方其他国家并不一样。除德国之外,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德国的确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

德国人为什么会选择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德国有一个体制发挥了作用,即德国的社会保险。现在我们讲“三险一金”、

“四险一金”就是德国发明的。现在的保险制度是德国创造的,虽然最早的《济贫法》是16世纪英国颁布的,但那是有选择性的,即有困难的人才适用,而真正具有普遍性、让全体人适用的是德国人发明的。

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大法律,疾病、工伤、老年和残废保险制度构成了现代保险的基石。有了保险之后就有了人身保障,不至于拿起武器搞革命。俾斯麦发明保险,其目的其实就是保证工人的基本生存,削弱工人阶级的斗志,让他们不再狂热地搞武装斗争。这个保险传统甚至在希特勒时期也没有完全中断。

到1949年面临关键选择时大家想要安稳,不想折腾,因为计划经济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意味着一种新的尝试,意味着就要去冒险,这时候德国的保险主义就冒出来了。多数人不要冒险,只希望按原来的套路走。所以最终选择了一个新成立的政党——联盟党,因为联盟党主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让人高兴的是德国这条路走对了。

事实上,德国并不止两个政党,德国有很多小党,小党发挥了独特的制衡作用。有一个党几乎永远是执政党,叫自民党,这个党得票率一般为10%左右,最辉煌的得票率是12%。但这个党的制衡作用很厉害,它跟哪个党结盟哪个党就执政,反哪个党哪个就完蛋。

走中间路线,真正不折腾

1945年联邦德国成立之后,首先是由联盟党和自民党执政,联盟党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后面是其助手阿尔马克,他俩是弗莱堡学派的信徒,把弗莱堡学派思想转化成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以自由的市场竞争为主轴,以秩序为保证。德国经济从1951年开始腾飞,到1966年才减缓,这15年时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当初的百废待兴到1966年人均GDP超过1万马克大关,德国15年实现的,有的国家用30年都没有做到。

到了1966年之后经济骤然下滑,出现了暂时性的经济危机。这个时候就看出德国人民非常厉害了,他们要开始纠偏,因为总是一个党执政不太好,换一个其他党执政看看,这时候给了社会民主党一个机会,原来是基民盟,右派政党沿着右边往前走,人们觉得往这条路走下去,慢慢的会偏得更远,因此要扳过来,于是换了另外一个党,这个党在左边,扳了一点回来,这意味着德国大部分时间在中间道路上行走。

德国基民盟奉行的经济政策经济路线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自称中间路线。左翼党上台之后也要找一个中间平衡点,平衡点一方面是原来联盟党说的中间点到前苏联计划经济之间往左又移了一小步。但不管是什么,一定远离苏联中央控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的事实证明,计划经济破产了,但在很多年前我们却将之视为神圣的东西,不可以触碰,而德国人早在二战结束时就知道计划经济不行,其实这个东西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弗莱堡学派就已经在批判了,奥地利学派哈耶克写了一本著作《通向奴役之路》,其思想跟弗莱堡学派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奥地利学派与弗莱堡学派不尽相同,但两者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的范畴,而且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德意志人的理智思考。

1966年社民党上台之后出现了一个伟大人物,这个人叫卡尔·席勒,这个人把凯恩斯主义引进到德国,但并没有将其意识形态化去推崇,只是当成手里的一个工具来用。席勒引进凯恩斯主义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弗莱堡学派的偏差。1966年德国经济衰退,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总体调节政策,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初经济快速回升,走出经济衰退低谷。可惜,1972年席勒因为政治原因辞职了。

席勒之所以下台是因为他反对福利国家过度倾斜,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往这个路继续走下去,今后国家的负担会越来越沉重,经济不可能支撑下去。德国从1998年起德国社民党施罗德上台之后做的一件事就是削减社会福利,包括现在的政府都在做这个事。但在1972年之前席勒就告诉全体国民不要往社会福利国家道路走得太远,可那个时候所有的政党包括他自己所在的党都说要建设福利国家,为什么?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大潮之中,社会福利国家如火如荼的在欧洲建立起来,尤其在英国,瑞典,芬兰,挪威等国越走越远,现在都往回收,德国的政治家保持理智,很清醒,这与得当的思辨能力有关。联邦德国之所以民富国强,是因为有清醒的人指引着国家,同时国民也非常理智,不再迷信一个政党。他们会给其他政党机会,让你做做试试看,不行就下台。

蛋糕怎么合理切分?

社会福利从1949年建立起来之后,1957年德国开始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随后又颁布《联邦银行法》,这两大法律的颁布标志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到1967年德国还颁布了《稳定与增长法》,把国家调控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职能,明确规定政府的四大职能:第一,保持物价稳定,第二,充分就业,第三,内外贸平衡,第四,在上述基础之上经济的适度增长。

在四大目标中,历来基民盟政府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社民党上台之后把充分就业放在第一位。在社民党执政期间做了很多事,强化各种社会保险,工人参与到企业里。

在德国办企业不要发愁,政府除了两样事情之外不会管你:第一是税收管理,什么东西可以做,但不能逃税。第二是工人管理,到德国做公司,能不雇佣德国人就不要雇佣德国人,为什么?一是对工资要求太高,二是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太强烈。在每个大型企业里都有一个企业委员会,由劳资双方组成。其中必须有一个人由劳方出任的高级人事经理,专门负责人事,裁员需要通过他的同意才可以。

在德国办企业不需要批准,只要备案,只要把章程写好就行。在德国没有工商、警察、卫生、防疫等所找你要钱,吃饭时动不动需要你买单。这对他们来说太不可思议了!

德国首先没有工商这个部门,要成立一个公司有专门的工商注册机构,只管注册,其他什么权利都没有,而且注册费用很低,把注册和登报费加起来,100欧元左右就能搞定。另外,任何一个警察不可以随便登门企业,除非受到邀请。卫生检疫的可以检查食品和餐饮企业,但是必须在收到举报、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地方有问题才会进去。

所以在德国做企业很自由,只要把钱挣了,把税交了,把工人安抚好就可以了。德国的中小企业很多,小有小的自由和好处。德国法律规定,超过12个人以上的企业必须组成企业委员会,在12个人以下的企业不用。德国小企业特别多,多到你随便转一个街道,上一栋楼都是小企业,一栋楼里有几十家公司。不像我们注册公司只能在办公楼,住宅楼不允许注册公司,德国没有这种说法,只是分有面子无面子的楼,有面子搞豪华一点,没面子在家里做,因此,德国企业的经营环境非常好。

德国实行率进税率制,即多收入就多缴税。德国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最高税率达到58%,这意味着亿万富豪交的税相当高。如果你是一个亿万富翁就很吃亏,所以大家都愿意做中产阶级。我的很多朋友公司在在瑞士边上的小国列支敦士登注册,那个国家只缴纳7%的个人所得税,其他什么税都没有,全国2.8万人只有3个人失业,还是不想干活的,有钱不用工作。那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已经超过了德国,国家越小越富裕。

另外联邦制国家意味着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如果一刀切做事永远做不好,联邦下面有州,中国翻译叫州,但原文叫国家(State),“国家”里照样有总理、有宪法,什么都有,州管的是经济、文化、治安、警察。联邦政府只有一个权限即拨钱,这个税收上来要拨多少钱给地方,除了拨钱没有任何职能。

德国的领导人,特别是企业领导人有强大的前瞻能力,这是我们很多企业家所不具备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原是德国辛克全球货运的董事长,这个人在美国次贷危机后立即把该公司股份全卖掉。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就能看出来?他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就意味着有可能演变成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有可能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现在听起来觉得很符合逻辑,但在当时发生时是否知道才是关键。现在他成了德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商,并且准备在中国投资环保与网络教育。

德国人的前瞻意识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大事的把握之上。德国最富的三个州分别是:一个是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北威州,这是德国最富最强大的三个州。巴伐利亚州是以它的汽车制造、化工、电子取胜。巴伐利亚州有宝马。巴登符腾堡州以中小企业取胜,当然也有大企业,奔驰就在这个州。最西边的北威州是传统工业,以机械

制造取胜,那儿有一个鲁尔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国家无缝钢管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也就是说从60年代开始德国开始思考经济转型,从而使德国的产业长盛不衰,所以德国有很多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企业。

德国还有很多东西可讲,陷于篇幅我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德国民富国强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国家,老百姓活得舒服、有尊严,政府也有钱为民众做事,因此,人民安居乐业,官民友好相处,社会一派和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6、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业现代化 37、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中的利益保障制度 38、边境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实证分析 3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 40、农村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 上海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0年上海全年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会展年总收入占全国近50%,已成为国内会展业实力最强的城市。通过世博会的举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 题目: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院(系)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育 年级 2011 学生姓名李久帅 学号 2011212465 任课教师白莉莉 考核时间 2014 年4月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产生严重的冲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影响;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只在某些方面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便纷纷改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上世纪末的事。正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2020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

得分 重要提示:请将第一、第二、第三题的答案用2E 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 置,否则不记分 得分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 分) 1.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是 () A. 国家实力 B.国家利益 C.综合国力 D.国家主权 2.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的是 () A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凯南8000字电报 D.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3.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西方国家主张并推行“新东方政策”的是 () A.美国尼克松政府 B.法国戴高乐政府 C.西德勃兰特政府 D.日本田中角荣政府 4.宣告“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 A.罗马条约 B.布鲁塞尔条约 题号 总成绩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阿姆斯特丹条约 5?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A.1974 年一1985 年 B.1986 年一1990 年 C.1952 年一1955 年 D.1956 年一1973 年 6.1982年中曾根内阁对日本外交战略作了重要调整,明确提出() A.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B.有限推回战略 C.世界秩序战略 D.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7.美国杜鲁门政府实施向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扩张与渗透,提出( A.第四点计划 B.库克基金 C.马歇尔计划 D.洛美协定 8.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地争霸世界,其争霸的基本态势是() A.美攻苏守 B.美守苏攻 C.美苏互不干涉 D.美苏互有攻守 9.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 B.作为两极格局基础的雅尔塔体制不得人心 C.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潮流 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10.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是() A.国际金融 B.国际贸易 C.能源 D.跨国公司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20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 (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 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具体内容: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 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

论我眼中的世界经济与政治通过这学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的学习,让整天忙忙碌碌的我对当代的经济、政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由政治格局的两极到多级化,还是后来到一超多强的新格局,以及战后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些方方面面都令我这个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感触颇深。接下来,我简要谈一下我眼中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我眼中的世界政治 正如第一节课开始就讲到的那样,二战后形成了两级的格局。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概括的话就是“命中注定”,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趋势。因为在战后美国的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大家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在那个时代,谁的手中握有先进武器,谁就掌握先机,谁就拥有发言权。而对于苏联的话,也是借助二战的机会,在战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也是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随后,资本主义一极和社会一极得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可以说美苏作为北约和华约的载体,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此时“极”的含义和随后的多极化的“极”显然是有着极大的区别。这时的“极”重点强调的是一种控制力、支配力,而后来的多极化所指的“极”则是只各国之间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及协调力。两极格局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之后,开始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一极开始分化,欧洲开始走向联合,进而欧洲经济共同体得以建立。而日本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实施自己伟大的崛起计划。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一极也开始分化。东欧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融入到欧洲的大家庭之中。此外,南斯拉夫也脱离苏联的控制。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兴起。最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瓦解。 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和平与动荡共存,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一超多强的新局面在逐渐形成。之后联合国成立,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联合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开始由孤立主义走向世界主义,或者说是国际主义。 二、我眼中的世界经济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可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在战后世界经济才会如此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在战后形成了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布鲁顿森林体系。该体系运行的主体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而其得以正常运行的两大支柱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一是世界组织货币与美元挂钩。可见,美国在战后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之下,经济也在逐渐的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稳定。而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也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如果我们再回归到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各成员国也由于这一体系的存在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加强,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我眼中的经济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择题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 ) A,战后初期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E,20世纪90年代初期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CE)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 D,新干涉主义 E,强权政治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C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E,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D)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E,布雷顿森林体系 5,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D )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E,政治集团关系 6,20世纪90年代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是(ABCE ) A,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 B,不对抗

C,不针对第三国 D,首脑外交空前活跃E,不结盟 7,联合国的宗旨是(ABCD )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协调各国行动 C,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 D,促进国际合作 E,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8,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ABCDE ) A,世界政治在多极化趋势中曲折发展 B,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C,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D,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 E,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ABC ) A,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B,世界经济格局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国军事力量的强弱 E,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0,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CDE ) A,苏联的解体 B,美国霸权的衰落 C,东欧的剧变 D,德国的统一 E,华约的解散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产生严重的冲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影响;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只在某些方面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便纷纷改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两极格局演变的主线是( D )。 A、中美苏“大三角”战略 B、东西方阵营全面对抗 C、德国的统一 D、美苏争霸 2、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B )。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3、从建国到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主要外交政策是( A )。 A、"一边倒" B、反对"帝修反" C、"联美反苏" D、"一条线、一大片" 4、中苏关系于( C )完全破裂。 A、1964年法国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时 B、1968年“布拉格之春”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 C、1969年苏联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时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 5、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C )。 A、尼克松总统时期 B、肯尼迪总统时期 C、卡特总统时期 D、里根总统时期 6、标志着第三世界形成的是( C )。 A、东亚与北非等国独立 B、1960年非洲17国独立 C、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 D、1968年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瓦解 7、和平与发展是中国( B )。 A、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B、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D、一项基本国策 8、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B )。 A、蒙古 B、苏联 C、阿尔巴尼亚 D、朝鲜 9、第三世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D )。 A、同美苏超级大国对抗 B、同西欧、日本结盟 C、同中国结盟 D、不结盟 10、中国何时加入WTO( D ) A、1999年11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1月 D、2001年12月 11、9.11事件以后,美国继打击阿富汗后,将矛头直指哪个国家( B ) A、伊朗 B、伊拉克 C、朝鲜 D、叙利亚 12、战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 A、发达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握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13、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是( B )。 A、新东方政策 B、遏制政策 C、“两个半战争”战略 D、缓和战略 14、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 D ) A、"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B、"全面伙伴关系" C、"面向21世纪的长期友好、全面合作关系" D、"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 D ) A.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 B.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 C,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D.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精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大 国 关 系 的 最 新 变Array 化

(一)美国与新兴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21世纪初国际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新的重要力量,促使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同时也影响政治格局的面貌。对于印度,美国十分重视其经济潜力、地缘政治地位和在亚太安全中的作用,称印度为美国的“天然盟友”。近几年印美关系不断升温,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 美中关系的复杂性超过以往任何大国之间的关系。面对中国正在崛起的趋势,美国存在着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调适问题,尤其是容易导致非理性的反应,如军力对比变化、食品和玩具不安全等,心理土壤极其脆弱,容易受到外界评论的左右。国际关系史告诉我们,新崛起的大国与现存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总是十分复杂,涉及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层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事关美中关系能否长期稳定。美中关系遏制与接触的两面性继续存在,但关系互动发展相对稳定。鉴于中国在诸如反恐、朝核、伊核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重要性,避免对抗、与中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也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中之间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7年11月两国国防部首次建立军事热线电话,在台湾问题上的合作等都是理性的反应。总之,一方面期望中美关系很好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全面恶化也不容易,安全、贸易、金融及人权等领域将是分析美中关系未来发展的关注点。 (二) 美俄关系 传统地缘大国俄罗斯的复苏向美国提出了挑战。从2006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纠纷开始,俄对独联体中亲美国家采取越来越强硬的态度,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直接和间接挑战美国。从海底到陆地、天空,甚至延伸到外太空,俄罗斯都采取进攻性的姿态。特别是2007年10月普京高调访问伊朗,成为 1943年以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俄罗斯领导人。俄罗斯公开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坚决反对美国对伊朗动武,并进一步加强与伊朗的能源战略合作,还签署了向伊朗空军供应50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协议。普京在伊朗核问题上与西方大唱“反调”,不仅显现出俄罗斯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战略利益的意图,也充分反映出俄罗斯强化与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相抗衡的原则立场。布什宣称伊朗如果拥有核武器,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正是对当下形势的担忧,若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俄罗斯联手对抗美国,对美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所以,美国面对双方全球领域的竞争或将持续升温的趋势,可能不得不适当考虑和照顾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和地缘利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用,雅尔塔体制确立;(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岀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 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 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左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I、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左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疑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四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而,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徳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左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髙: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左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髙,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疑,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