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由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名族特征。

多元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滋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追求。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由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组成,它们都宣扬道德,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

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思想智慧: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中国文化特征: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3.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一、填空1、周公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等。

2、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5、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6、《诗》、《书》、《礼》、《易》、《春秋》,亦一变而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

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为“七经”。

7、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8、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9、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10、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

11、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13、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

14、《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5、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物。

16、张陵创立了道派。

1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二、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

按照周制,最高统治者称天子,统治天下的土地和臣民,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

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紧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崇拜”。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通常理解为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或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或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色彩。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斯宾格勒:“道德灵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黑格尔:“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西方:“智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欧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

中东和印度文化:注重超自然的神。

中国文化:把天地看做是父母,把百姓看做是兄弟,把万物看做是朋友。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显示出强烈的伦理型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

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千百年来,无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都从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立德,立功,彪柄千秋。

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导论1、文化概论广义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诸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中创造能力的积累和整合,它贯穿于中国人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3、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生态坏境(一)地理环境(二)经济土壤(三)社会结构4、中国经济地理环境种类(1)农耕经济环境(2)游牧经济环境(3)南方山地游耕经济环境5、农耕经济经济中心在唐朝以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宋时期转入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6、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同姓不婚制、分封(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共同构成了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7、宗法制长期延续原因(1)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继承(2)由血缘纽带维系着宗法组织——家族、宗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不绝如缕的社会细胞。

(3)族权与政权结合8、中国文化的特质1.伦理中心2.中庸协和3.人文传统4.尊君重民5.延绵韧性第二讲1、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二季风气候明显。

三大陆气候强。

2、明朝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指挥使司。

3、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分布不均衡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4、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讲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1、远古时代至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2、唐以后,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1、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可用来规范人的行 为;乐,可用来陶冶人 的情操。礼乐标志着文 明,中华民族历来把礼 乐视为教化之道。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拳路它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天圆地方
2008名太极演员排成圆阵,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
古画日月山川图,被孩子们染成了绿色,表达了环保的愿望, 也体现了中国太极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
戏曲表演
中国地域广阔,戏曲历 史悠久,方言众多,因 此,中国戏曲也衍生出 了数百个品种.
京剧是其中最有名的一 种。兵俑是兵马俑的一 种,陕西秦始皇陵的兵 马俑被称为世界上的 “第八大奇迹”。
礼乐表演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 仪之邦”而著称,相传 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 期,周公制礼作乐,提 出了礼治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文化及其特征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 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
它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56个民族共同 拥有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
它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 演变的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
四、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人类原生态的七种“母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
王希孟的山水画富丽细腻、 气势磅礴,是宋代青绿山 水画的代表作。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中国西汉 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 点,经甘肃、新疆,到中 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 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国是 丝绸的故乡, “丝绸之路” 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通道。
郑和下西洋
600多年前,明朝 的郑和7次率领 27000人的船队远 航,从中国的泉州 出发,到达西亚、 东非地区,开创了 有名的“海上丝绸 之路”
几个概念的 辨析
1、中国:汉族古称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因自认为 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亦称中华。
2.中华:“华”含有文采、精粹、光辉之义,意为谓文化 发达。元人王元亮《唐律疏义释文》称:“中华者,中 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 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3.华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 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皆谓中国。
击缶而歌,击破五千年 的历史尘烟,击出中华民族 勤劳乐观、自强不息的历史 剪影。在奥林匹克降临华夏 大地的神圣时刻,中国用自 己最古朴的文明传统、最昂 扬的精神风貌,拥抱世界, 展示自我。
序幕短片:展开祥云卷轴
画卷中央铺放着一张白 纸,画纸四周的绫子上, 流淌着中国文化起源和 发展的图案,有岩画、 陶器和青铜器……
《画卷》表现中国历史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文房四宝:笔、墨、纸、 砚
中国文字
孔子的弟子们手持 竹简高声吟唱:“礼之 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一个个活体字印刷键盘 用三个"和"字,表现了 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 也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 念——"和为贵"。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 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 远流长的历史。
4.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 国境内由华夏族(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
“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 —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 》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異姓之齊、宋, 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 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親疏之別。 其後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稱中華如故 。以此推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之可决 也。”
中国水墨画
演员们独特的身体语言,画出 了一幅黑白基调的中国水墨画, 赋予独特意趣和韵味。
演员在纸上画了朵朵祥云,画 了山川、河流、太阳。祥云神 奇地消散,只留下山水和太阳。
中国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始于中 国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宋 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 一传世的作品。
北京奥运会奖牌的直径是70毫米, 厚度是6毫米。
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 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 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 潘纳辛纳科竞技场。
奖牌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 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和 玉的材质组合而成。体现中华民 族自古以来的以玉比德的价值观、 荣誉观。
奖牌背面镶嵌玉璧,正中的金属 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 璜演变而成。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以上六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人本主义精神 (三)天人合一精神 (四)礼治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 国文化,大体上经历上古原始文化,殷商西周文 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 ,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明清文 化等发展阶段或时期.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击缶而歌
缶,是一种源自夏商时 代的古老中国的打击乐器, 中国古人借它来抒发胸臆。
“天人合一”,一个中国古典哲学追寻的古老命题,包含了多 少先贤志士对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融境界的美好向往。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是太极拳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求得物我平衡、内外平衡,达到 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北 京 2008 年 奥 运 会 火 炬 创 意 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的“祥云”图案。 火炬造型的设计来自中国传 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 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 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 出现得以传播。 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和银色对 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 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 传播。 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 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 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 内涵厚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