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教案

合集下载

《西洲曲》

《西洲曲》

《西洲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西洲曲》。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古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洲曲》;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 学习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洲曲》;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习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阅读材料;3.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江南水乡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文,回答有关诗文内容的问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西洲曲》江南水乡美景作者:热爱家乡七、作业设计1. 请将《西洲曲》朗读给家人听,并解释诗文内容。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请用古诗的形式,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各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美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江南的美丽,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诗文内容时,注重了生字词的讲解和诗中意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技巧。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巩固了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家乡美景的古诗,如《江南春》、《忆江南》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西洲曲》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并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西洲曲》一首曲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谣,其演唱过程中能表达出深厚的哀思情绪,这也是它被传唱的原因。

本文即将介绍一次《西洲曲》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①了解《西洲曲》曲意。

②掌握《西洲曲》演唱特点。

2)情感任务:通过《西洲曲》的演唱刺激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旅行人的视角表达思乡于孤独的情感。

2.教学重点努力传授《西洲曲》曲意、演唱特点及对配器的运用。

3.教学步骤①知识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西洲曲》的背景介绍,以及它的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

②情感引发:(15分钟)播放《西洲曲》的音频,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歌曲的氛围。

③演示讲解:(15分钟)对歌曲的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进行讲解。

④实践操练:(25分钟)经过短暂训练后,练习《西洲曲》的完整唱腔,并运用配器的技巧演唱,使学生能把情感准确地投射到演唱中。

⑤自我感受:(10分钟)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通过以对《西洲曲》的思考,真切地表达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以旅行人的视角表达思乡于孤独的情感。

二、反思此次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西洲曲》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氛围,在演唱中能把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情绪的问题,对老师的讲解没有积极的反馈;此外,有些学生在演唱时也由于把握不准确,声音不能准确的表达情感。

因此,在后期的教学当中,我将尽量保证歌曲的表达意境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达情感,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西洲曲2003 文档 (2)

西洲曲2003 文档 (2)

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表明时序变化;2.多用叠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3.托物寄情,意味悠长的情韵。

教学难点:托物寄情。

教学时数:二节课。

要求: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西洲曲》简介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题为“古辞”。

《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目前未成定论。

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画她思念情郎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

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郎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

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体设计;若不这样理解,那将越理越乱,让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二.《西洲曲》简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前句的“梅”字正如游国恩先生所说,是不必实指梅花的,很可能就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

我们的抒情男主人在忆及他心中的“梅”时,当然很想去西洲见她;但这种想法不知为何未能如愿,无奈中,只好折一梅枝托人捎到江北去,以寄托他对“梅”的思念。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西洲是那位女子居住的地方,大概位于长江北岸,而这位男子则住江南无疑了。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这两句写女子的仪容。

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写,只是突出两个特征:一是写她身着杏红色单衫,十分好看;二是说她有一头秀发,乌黑油亮,就象鸦雏的毛色,逗人喜欢。

这两点在男主人公心目中,大概最足以使他动情了。

这样精要地刻画女子的仪容,当然是经过这位男子的美学心理筛滤过的。

再说,诗一开头就提到“西洲”、“江北”,甚至以“西洲”题篇,实因为他的爱侣住在那儿;他要“下西洲”、“寄江北”,都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西洲”、“江北”与“梅”是交织在一起的。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洲曲的历史、起源和演变;2.理解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习西洲曲的主要唱法和表演形式;4.学会演唱西洲曲。

二、教学重点1.理解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学习西洲曲的主要唱法和表演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3.1 西洲曲概述西洲曲是一种闽南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起源于福建沿海地区。

其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通常伴有民间乐器的演奏,如梆子、打击乐器等。

3.2 西洲曲的历史和演变西洲曲起源于明朝,发源于福建泉州。

由于西洲曲富有地方特色,在福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流传。

3.3 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4 西洲曲的唱法和表演形式西洲曲的唱法多样,主要有三种:一是平调,也就是常说的“说唱”;二是得调,是一种较为轻松的唱法,一般作为同时演奏的音乐的伴奏声;三是独调,是一种特殊的唱法,由高超的曲艺表演者演唱。

西洲曲的表演形式多样,通常伴有乐器演奏。

表演者要通过声音、身体语言和手势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3.5 西洲曲的演唱首先,教师可将一些典型的西洲曲进行演唱,让学生听取。

接着,教师对课堂上同学进行唱法训练,让学生掌握西洲曲的唱法和表演技巧。

最后,在掌握了基本的唱法和表演技巧后,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进行集体演唱,以锤炼集体的协作能力和西洲曲演唱技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对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西洲曲的掌握和了解更加深入。

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师生互动,积极参与,提高了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民间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认识。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江南+西洲曲)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江南+西洲曲)人教(部编版)
养形象思维 。
通过朗读课文,加深 对诗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语言美。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
让学生掌握“江、南、西、洲、 曲”等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方法 ,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不足
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启发和指导;同时,对于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 更加关注和个性化辅导。
教学策略改进
增加课堂互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的问 题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 动性。
加强启发式教学
个性化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制定个性 化的辅导计划,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 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理解感悟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逐步深入理 解课文内容,体会江南和西洲曲所表达的情感。
朗读指导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逐渐培养学生对古诗的 韵律和节奏感。
拓展延伸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和西洲曲所 代表的文化内涵,并拓展延伸到相关的历史、文化等方面 。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江南和西洲曲的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 趣。
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聆听音频,初步感知江南和西洲曲的美,为新课学习做好 铺垫。
新课教学
识字写字
通过观察生字表、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生 字的音、形、义,并逐步提高写字的正确率和速度。

最新《西洲曲》教案

最新《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

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

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二、文体与诗题简介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

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1、诵读诗歌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西洲曲大学语文教案

西洲曲大学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1. 了解《西洲曲》的背景及其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地位。

2. 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

3. 理解诗歌中托物寄情、巧借景物表达情感的手法。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1. 通过学习《西洲曲》,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

2.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 教学重点1. 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 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 教学方法1.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受其音乐美。

2. 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受其情感美。

####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景色。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江南的景色有什么特别之处?3. 引导学生讨论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进而引出《西洲曲》。

二、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西洲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讲解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

三、诗歌内容分析1. 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表现时序变化的景物,如“梅花”、“红莲”、“海水”等。

2. 艺术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手法,如“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等。

3.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女子的心理变化,如思念、焦虑、期待等。

四、诗歌鉴赏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动作、情感等,并分享心得体会。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西洲曲》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强调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审美价值。

六、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西洲曲》,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 写一篇关于《西洲曲》的赏析文章。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风光,进而引出《西洲曲》,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

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6.朗读课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7.翻译课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8.讲解课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下”正是“到”的意思。

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其意甚明。

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

“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

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

《礼记·月令》诚有“仲夏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