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合集下载

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然而,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生育问题,这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老龄化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行的对策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总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特别是城市地区。

2019年,我国的总人口出生率为10.48‰,较上一年下降0.46‰。

这意味着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

2.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7亿,占总人口的18.1%。

老年人口比例高和老年人口数量大都增加了人口负担,使得养老问题愈发严峻。

3. 城乡人口差距加大。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在城乡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而农村地区却面临着人口老化和人口减少的挑战。

这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二、人口生育问题的原因当前,导致我国人口生育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1. 经济压力和生活成本增加。

现代社会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承担沉重的生活成本,包括房价、教育费用等。

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负担沉重使他们选择推迟或放弃生育。

2. 教育和职业压力。

教育竞争和职业竞争也导致了人口生育率下降。

许多家庭认为高质量的教育是孩子成功的保证,但是教育费用和培训压力巨大,使得许多夫妻不敢轻易生育。

3. 就业和婚恋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就业和婚恋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更多的女性进入职场,提高了其经济地位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使她们更倾向于晚婚晚育或选择不生育。

三、人口生育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人口生育问题,我提出如下对策:1. 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摘要:一、引言:介绍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的背景和重要性二、定义和解释:详细解释总和生育率的概念及其在生育更替水平中的作用三、十二五时期的总和生育率情况:概述我国在该时期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和特点四、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因素,如政策、社会经济等五、问题与挑战:探讨我国在生育率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等六、对策与建议:提出解决我国生育率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如优化政策、提高家庭福利等七、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关注和解决我国生育率问题的重要性正文:【提纲】一、引言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将围绕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二、定义和解释总和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

它包括自然生育率和计划生育率两部分。

自然生育率是指在无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计划生育率则是指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人口增长的速度。

总和生育率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更替水平,对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二五时期的总和生育率情况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总和生育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十二五初期,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2左右,随着政策的调整,生育率有所上升,但仍然低于2.1的替代水平。

这说明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给压力不断增大。

四、影响因素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策因素是主导因素,十二五时期的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率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社会经济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规模减小,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此外,教育、文化等因素也对生育率产生影响。

2022年~203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测趋势

2022年~203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测趋势

2022年~203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测趋势趋势一:14亿人口零增长,努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大陆总人口2017年突破14亿,2020年14.12亿人。

“十四五”及中长期总人口将相继经历零增长、负增长。

2035年前都在14亿人左右。

人口是我国发展潜力、发展韧性的基础性因素。

联合国预测,印度总人口将在2023年超过中国。

但是,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人均产出均高于印度。

趋势二:出生人口进入1000万平台期,应积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中国年度出生人口,2020年1202万,2021年降至1062万。

“十四五”及中长期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生育友好,出生人口到2035年乃至更长时间将在1000万左右波动。

趋势三:劳动年龄人口9亿以上,素质提升,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

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020年为9.68亿,2035年在9亿以上,比目前欧洲人口总数多1.5亿人,接近美国现在总人口的2.7倍。

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

趋势四: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低龄老人占比高,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大。

60岁及以上老人,2020年为2.64亿,2025年达到3.21亿,2032年突破4亿。

65岁及以上老人,2020年为1.91亿,2025年达到2.21亿,2033年突破3亿。

60-64岁低龄老人,2020年为0.68亿,2026年突破1亿,2035年为1.06亿,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巨大。

趋势五:高龄老人将翻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促进老年健康。

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2020年为3570万人。

2035年翻一番多,为7960万人。

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不断增长,关注老年健康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才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趋势六:老年抚养比带动总抚养比快速上升,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促进代际平衡。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持续上升,老年抚养比(15-59岁=100):2020年为30,2035年为54,2050年增长到82。

人口生育趋势预测研究

人口生育趋势预测研究

人口生育趋势预测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口生育趋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口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对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口生育趋势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预测。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人口生育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国家的人口结构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例如,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变化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发生变化。

二、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因素人口生育率是人口生育趋势的核心指标之一。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女性就业率以及社会福利政策等。

例如,在发达国家中,人们普遍更倾向于追求个人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而不太愿意承担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

因此,生育率普遍较低。

相反,在一些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困难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生育率较高。

三、城市化与人口生育城市化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趋势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相对更为先进,这对于人口生育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中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节奏使得许多家庭不愿意生育孩子;另一方面,城市中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更好,为家庭提供更好的条件来抚养孩子。

四、生育政策的调整生育政策是各国调整人口生育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可以看到许多国家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

例如,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子女。

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但也导致了老龄化问题的加剧。

未来,各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调整生育政策以达到人口平衡的目标。

五、社会保障和人口生育社会保障是影响人口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为家庭提供了养育孩子的经济保障。

这使得更多的夫妻愿意承担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甘计生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

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取得了计划生育的重大成就。

但是近来,有很多专家学者,担心总和生育率下降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更替水平,引起了“人口安全”问题的担忧。

《我国人口结构蜕变面临四大严峻挑战》(/popinfo/pop_docxgzl.nsf/v_gwbc),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而焦虑。

此前,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专家教授们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何时进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曾毅、蔡昉、胡鞍钢、穆光宗等,他们认为防止人口负增长是防止中国未来经济衰退的底线,主张2006—2010年之间是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的最佳时期。

以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授为代表的教授却主张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坚持长期不变,如:魏津生、翟振武等,他们的代表文章有,魏津生:力控人口规模中国计生政策应长期保持不变(/rklt/rkyjhsyyj/t20061008_143042645.html),他们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十一五”不能动摇,“十二五”都不能改变,认为现在提高生育率就是增加将来的老龄化。

认为中国的人口压力巨大,放松不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22。

这个数据震惊了国内外的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认为“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 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一、关于生育率的推算国内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有多高,目前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只有 1.38, 有关部门却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1.8的水平。

人类生育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生育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生育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人类生育率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育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就人类生育率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开分析。

一、人类生育率的发展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的生育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女性开始更加重视职业发展和个人事业,推迟婚姻和生育的时间。

同时,家庭规模的变小也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的家庭选择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以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因素对人类生育率产生了影响。

比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更多的家庭面临高房价和教育压力,从而选择规模较小的家庭。

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使得个体更加注重投资于自身的发展,而非子女的养育。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类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首先,低生育率将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低生育率还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二、人类生育率的未来趋势未来,人类生育率的发展趋势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将为家庭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鼓励更多的家庭选择生育。

然而,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高房价和教育成本,依然是制约生育率提升的因素之一。

其次,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提高也将对生育率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职业地位的改善,女性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事业发展,从而推迟婚姻和生育的时间。

此外,社会政策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些国家引入了育儿假、托育补贴等政策,以鼓励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

同时,还有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产生一定的压制作用。

另外,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观也会对生育率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更加注重家庭和子女的意义,这将促使生育率保持较高水平。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摘要:一、背景介绍1.十二五规划的背景2.总和生育率的概念和重要性二、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目标1.十二五规划对总和生育率的具体要求2.目标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三、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现状1.我国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和趋势2.影响总和生育率的因素四、实现十二五总和生育率目标的措施1.政策调整和优化2.社会观念转变和宣传3.经济和福利保障措施五、结论1.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目标的成果和挑战2.对未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启示和建议正文:一、背景介绍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并将总和生育率作为人口政策的核心目标。

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目标是2.1,这意味着要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目标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

这一目标旨在确保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避免人口过多或过少所带来的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卫生等多种手段,引导和鼓励人们合理安排生育。

三、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现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总和生育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至2015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8、1.93、1.96、1.98和2.03。

尽管离2.1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总体上实现了人口增长的平稳过渡。

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社会观念等。

政策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对总和生育率产生直接影响;经济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社会观念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从传统转向现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来说,人口问题更是举足轻重。

对于未来人口的预测和发展趋势,不仅对于政府决策有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人口总量正在逐渐增长。

目前已经超过了13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育观念的改变和生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逐渐放缓。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中国的人口总量在未来会逐渐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

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总量会达到15亿左右的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会逐渐增加。

由于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会逐渐减少。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持续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增加。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就业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对环境、资源等产生更大的压力。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控人口流动,是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重要课题。

3. 科技与人口发展的互动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人口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寿命更长,医疗条件更好,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也为人口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思路。

三、人口政策的展望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中国政府需要更加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是要采取更加灵活和适应性的生育政策。

要根据人口结构和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和支持生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甘计生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

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取得了计划生育的重大成就。

但是近来,有很多专家学者,担心总和生育率下降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更替水平,引起了“人口安全”问题的担忧。

《我国人口结构蜕变面临四大严峻挑战》(/popinfo/pop_docxgzl.nsf/v_gwbc),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而焦虑。

此前,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专家教授们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何时进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曾毅、蔡昉、胡鞍钢、穆光宗等,他们认为防止人口负增长是防止中国未来经济衰退的底线,主张2006—2010年之间是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的最佳时期。

以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授为代表的教授却主张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坚持长期不变,如:魏津生、翟振武等,他们的代表文章有,魏津生:力控人口规模中国计生政策应长期保持不变(/rklt/rkyjhsyyj/t20061008_143042645.html),他们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十一五”不能动摇,“十二五”都不能改变,认为现在提高生育率就是增加将来的老龄化。

认为中国的人口压力巨大,放松不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22。

这个数据震惊了国内外的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认为“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一、关于生育率的推算国内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有多高,目前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只有1.38, 有关部门却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1.8的水平。

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笔者从日常计划生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现行政策、政策外生育率、不育率、缺陷率”等多种因素,试着对政策生育率和不同程度超生情况下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推算,请求有关专家指导。

见表1。

表1 总和生育率理论推算表不同工作要求区域育龄妇女样本人数扣除12%丁克、不育,可以孕育妇女数量政策生育系数生育缺陷等政策性二孩生育修正系数政策允许生育子女数符合政策生育率可能超生率Ⅰ可能超生子女数量Ⅰ可能实际生育子女数量Ⅰ可能生育率Ⅰ可能超生率Ⅱ超生子女数量Ⅱ可能生育子女数量Ⅱ可能生育率Ⅱ⑴⑵⑶=⑵×88%⑷⑸⑹=⑶×⑷×⑸⑺=⑹/⑵⑻⑼=⑻×⑶⑽=⑹+⑼⑾=⑽/⑵⑿⒀=⑿×⑶⒁=⑹+⒀⒂=⒁/⑵一孩区(35.4%)354 311.52 1 1.07 333.326 0.9416 10% 31.152 364.4784 1.0296 10% 31.15 364.478 1.0296 一孩半区(53.6%)536 471.68 1.5 1.05 742.896 1.386 50% 235.84 978.736 1.826 80% 377.3 1120.24 2.09二孩区(9.7%)97 85.36 2 170.72 1.76 40% 34.144 204.864 2.112 40% 34.14 204.864 2.112多(3.5)孩区13 11.44 3.5 40.04 3.08 10% 1.144 41.184 3.168 10% 1.144 41.184 3.168 (1.3%)合计1000 880 1286.98 1.29 302.28 1589.262 1.59 443.8 1730.77 1.73 表1说明:1.1.扣除丁克、不育人群,对生育缺陷及其它特殊情况安排“政策性二孩补偿生育”,符合政策的总和生育率为1.29(见表1第⑵~⑺列)。

“总和生育率1.46”的论断,显然没有扣除不孕不育和丁克人群。

“1.29总和生育率”与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的“1.22总和生育率”吻合得很好,但与现实不符。

因为,超生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1.2.按有关方面所说1.8的总和生育率,对不同生育政策区域的政策外生育情况进行估计(见表1第⑿~⒂列),推算总和生育率为1.73。

这种推算,假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效果极不理想,民众普遍加入了超生游击队,如:一孩半区(农村)80%超生。

如果在“政策允许生育1.5个小孩”前提下,80%的可育妇女超生一胎,意味着100%的妇女生育了二孩,另有35%的人生育三孩。

而事实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采取了“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票否决”等有力措施,计生率能否达标关系领导的帽子、职工的票子,根本就不存在如此执行不力的环境。

人口普查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效果。

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简单而明了地告诉人们,全国农村人均户均3.27人、城镇2.97人。

从城乡户型结构看出,农村户均仅比城镇户均多出生了0.4人。

假如,城市户均生育1.1孩次,那么农村户均生育1.5孩次。

与现行的“独生子女”、“一孩半”政策生育率吻合得很好,这说明城乡政策执行效果是很好的。

因此,“总和生育率为1.73”的推算结果脱离了工作实际。

1.3.有关方面认为,全国存在30%的超生比例。

照此,对不同政策生育区的实际生育情况进行估计(见表1第⑻~⑾列),经过推算,得到的实际生育率可能只有1.59。

在这样一组数据里,要求能够孕育的妇女人均生育:城市能够孕育的妇女人均生育1.17、一孩半区域(农村)能够孕育的妇女人均生育2.08,说明除城市以外的各地区,突破了政策设计,已经普遍“生育二孩及以上孩次”。

这一推算,比较符合农村和民族地区的生育实际。

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一孩半区(农村)50%超生,其中100%生育二孩、另有5%生育三孩;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了生育三个及以上子女数。

但对城市的生育率有所高估。

对城镇单位而言,一般要求法人单位计生率要达到95%以上,否则,整个单位被“一票否决”。

对个人而言,由于城市工薪阶层为主的群体,有稳定的工作,自由流动性差,利益导向机制易于发挥作用,广大干部职工一旦超生就要被开除公职,失去正常的生活基础,迫于压力,超生率极低。

如果说,城市地区10%的能育妇女违法生育,17%生育了二孩,显然,估计比例高过实际生育情况。

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环顾四周,没有发现17%的人生育二孩及以上孩次。

因此,“总和生育率为1.59”的推测数据尽管可能偏高,但总体上仍能较好地贴近农村普遍生育二孩及以上的情况,在三组推测数据中,是较符合实际的一组。

二、关于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分别按照“总和生育率”1.29、1.59、1.73,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推算。

首先,请让我引入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tjsj/tjsj_cy_detail.asp?id=304),请看表2。

表21949-2003年全国历年主要人口数据(1949年以来)1982 101654 22.28 6.60 15.68 2.871983 103008 20.19 6.90 13.29 2.421984 104357 19.90 6.82 13.08 2.351985 105851 21.04 6.78 14.26 2.201986 107507 22.43 6.86 15.57 2.421987 109300 23.33 6.72 16.61 2.591988 111026 22.37 6.64 15.73 2.311989 112704 21.58 6.54 15.04 2.251990 114333 21.06 6.67 14.39 2.171991 115823 19.68 6.70 12.98 2.011992 117171 18.24 6.64 11.60 1.221993 118517 18.09 6.64 11.45 1.221994 119850 17.70 6.49 11.21 1.221995 121121 17.12 6.57 10.55 1.221996 122389 16.98 6.56 10.42 1.221997 123626 16.57 6.51 10.06 1.221998 124761 15.64 6.50 9.14 1.221999 125786 14.64 6.46 8.18 1.222000 126743 14.03 6.45 7.58 1.22*2001 127627 13.38 6.43 6.95 1.222002 128456 12.86 6.41 6.45 1.222003 129227 12.41 6.4 6.01 1.22注:*为五普数;1990年以后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以表2为依据,根据“年末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相应地计算历年“出生、死亡、出生女孩”数量。

见表3。

表3年份年末总人口当年出生人口数量当年死亡人口数量1980年后出生女孩数量性别比(万人)(万人)(万人)(万人)1949 54167 1950.012 1083.34 1950 55196 2042.252 993.528 1951 56300 2128.14 1002.14 1952 57482 2126.834 977.194 1953 58796 2175.452 823.144 1954 60266 2288.30002 794.30588 1955 61465 2003.759 754.7902 1956 62828 2004.2132 716.2392 1957 64653 2200.14159 698.2524 1958 65994 1928.34468 790.608121959 67207 1665.38946 980.55013 1960 66207 1381.07802 1683.64401 1961 65859 1186.77918 937.83216 1962 67295 2490.58795 674.2959 1963 69172 2999.98964 694.48688 1964 70499 2759.33086 810.7385 1965 72538 2747.73944 689.111 1966 74542 2612.6971 658.20586 1967 76368 2593.45728 643.78224 1968 78534 2795.02506 644.76414 1969 80671 2751.68781 647.78813 1970 82992 2774.42256 630.7392 1971 85229 2612.26885 623.87628 1972 87177 2595.25929 663.41697 1973 89211 2491.66323 628.04544 1974 90859 2255.12038 666.90506 1975 92420 2126.5842 676.5144 1976 93717 1865.90547 679.44825 1977 94974 1797.85782 652.47138 1978 96259 1756.72675 601.61875 1979 97542 1738.19844 605.735821980 98705 1797.41805 625.7897 855.9133571 110:1001981 100072 2092.50552 636.45792 996.4312 1982 101654 2264.85112 670.9164 1078.500533 1983 103008 2079.73152 710.7552 990.3483429 1984 104357 2076.7043 711.71474 988.9068095 1985 105851 2227.10504 717.66978 1060.52621 1986 107507 2411.38201 737.49802 1148.277148 1987 109300 2549.969 734.496 1214.270952 1988 111026 2483.65162 737.21264 1182.691248 1989 112704 2432.15232 737.08416 1158.167771 1990 114333 2407.85298 762.60111 1146.596657 1991 115823 2279.39664 776.0141 1036.089382 120:1001992 117171 2137.19904 778.01544 971.4541091 1993 118517 2143.97253 786.95288 974.5329682 1994 119850 2121.345 777.8265 964.2477273 1995 121121 2073.59152 795.76497 942.5416 1996 122389 2078.16522 802.87184 944.6205545 1997 123626 2048.48282 804.80526 931.1285545 1998 124761 1951.26204 810.9465 886.9372909 1999 125786 1841.50704 812.57756 837.0486545 2000 126743 1778.20429 817.49235 808.2746773 2001 127627 1707.64926 820.64161 776.2042091 20021284561651.94416823.40296750.88370912003 129227 1603.70707 827.0528 728.9577591以表3为依据,假定全国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3岁,如果继续稳定现行1.29、1.59或者1.73的低生育水平不变,对2010年以后的出生人数进行推算,从1987年出生的女孩数算起(考虑5%的女孩夭折率、12%的不育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