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陵墓选址的玄机
中国古代最神秘三大皇帝陵 一个不能挖 一个挖不动 一个找不到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座非常神秘的古墓。
这三座古墓,一个不敢挖,一个挖不动,一个找不到。
这座不敢挖的古墓便是秦始皇的陵墓;而挖不动的陵墓便是武则天的乾陵;最后找不到的便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秦始皇陵和武则天的乾陵都坐落在陕西的关中平原。
自古中国就有一句古话: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在这里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秦始皇陵坐落于骊山脚下,这里依山傍水,在风水上讲简直就是五星级的龙脉之地。
秦始皇陵气势十分宏伟,在秦始皇陵左前方就是渭水,正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
在秦始皇陵的南侧是蓝田,这里盛产古代顶级玉石蓝田玉。
在西侧就是六朝古都西安,稍远一点就是咸阳,在古代这里就是全国的最核心地段。
而秦始皇陵正前方100里左右恰好就是中华始祖的黄帝的黄帝陵。
两座陵墓的中轴线刚好对齐,这是人为设计还是巧合就不得而知了,在古代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居然能设计这么精确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经过有关专家检测发现,在陵墓之下汞含量异常超标,这就引发人们无数的猜想。
据古籍记载,在秦陵中有水银做成的江河湖海等。
在秦陵四周墙壁还有永不熄灭的长明灯,还有黄金制作的华夏地图,而陵墓穹顶就是夜明珠所制成的星空,陵墓内部存放着无数的奇珍异宝。
虽然秦陵设计如此富丽堂皇,但是几千年来却没有任何盗墓贼敢来盗掘。
从古代至今,只要是被盗墓贼盯上的陵墓几乎就没有没被盗过,但是秦始皇陵即使知道里面有无数奇珍异宝富丽堂皇,为何却无人敢来,一直是一个谜,可能只有当我们国家有足够先进的技术时,可以进行国家考古秦陵时,这个谜团才会解开吧。
乾陵其实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乾陵也是坐落于关中平原,背靠黄土高原,南侧就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乾陵的风水也是无可挑剔。
关于乾陵传说也是神乎其神,相传《兰亭序》的真迹就存放于乾陵之中,不仅如此,乾陵之中还存放着几百吨的绝世珍宝和各种精品文物。
在乾陵东部一字排开的有18座唐代其他帝王的皇陵,但是这18座皇陵无一例外全部都被盗过,唯独只有乾陵是没有被盗过。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安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陵墓和陵寝不仅是古代王朝权力与荣耀的象征,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遗址。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特点和意义。
一、皇家陵墓的规制和布局中国古代皇家陵墓通常呈现出庞大而精密的规制和布局。
首先,陵墓的选址要求宜山宜水,以风水原理为基础,追求阴阳平衡,以保证皇帝的灵体得到永远的休息。
其次,陵园分为外围建筑和内部陵寝两部分,外部围绕陵墓的城墙、牌坊和大门等建筑,而内部则包括供奉神道和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包括神道、牌坊、碑亭、配殿、祠堂等,形成了严谨而庄重的布局。
二、代表性的皇家陵墓中国历史上,有众多代表性的皇家陵墓,其中最知名的包括秦始皇陵、明十三陵和清东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其陵寝中还埋葬着秦始皇的兵马俑。
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墓,共有13座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定陵。
清东陵是清朝帝王的陵墓,以乾隆皇帝的定陵最为壮观。
这些皇家陵墓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文化传承和考古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帝王陵寝的文化价值帝王陵寝除了作为帝王安葬之地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陵寝的建筑和陵园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贵与追思。
另外,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等也对研究古代历史和宗教信仰有着极大帮助。
例如,明十三陵所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刻、陶俑以及陪葬品等,为研究明朝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帝王陵寝的保护与研究由于帝王陵寝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地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其的保护与研究。
一方面,加强陵墓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固陵墓建筑、完善监控体系和合理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考古研究,以深入了解古代帝王陵寝的规模、布局和文化特点。
通过保护和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珍贵遗产。
古代帝王选择陵寝如何运用风水?

古代帝王选择陵寝如何运用风水?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古代帝王在选择墓葬位置的时候都非常重视“风水”。
而“风水学说”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探索和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玄妙界定。
★选址原则一:注重整体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理论就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人为中心,把天地万物都当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
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这其实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不谋而合。
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这其实就是古人在选择居所时对于系统论的朴素应用。
历史趣谈神秘陵墓如此蹊跷 有悖风水建皇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神秘陵墓如此蹊跷有悖风水建皇陵
导语:原陵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独有的传说史,而它所在的北邙山的所有墓冢的历史则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原陵有着其他陵墓没有的奇怪之处,从风水
原陵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独有的传说史,而它所在的北邙山的所有墓冢的历史则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原陵有着其他陵墓没有的奇怪之处,从风水学上来看,它完全不是一片吉壤。
但也正因此,它成了皇陵的一道奇特风景,引得后人观望与惊叹。
下面就和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诡异的建陵之地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说北邙是一个风水宝地,倘若死后能长眠于此,那么子孙万代都将因此而受益。
特别是它对面就是黄河,更是符合了风水学说的思想:“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
”也正因如此,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后入住北邙,以福荫后人,江山永固。
邙山上下,战国、秦、汉、曹魏、西晋、北魏、东魏、唐、后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显赫人物都在此长眠。
把他们的名字排列起来,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史:殷王、东周诸王、东汉诸帝、蜀汉后主、曹魏诸帝、西晋诸帝、陈后主、唐明宗、南唐李后主、苏秦、吕不韦、夏侯婴、陈平、贾谊、班超、何进、关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杰、杜甫、石守信……
其中,在北邙的东汉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以及灵帝的文陵。
然而在这五座陵墓之中,却有一座特立独行,选址蹊跷。
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阳,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阴的黄河滩上。
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认为房后有山,房前
生活常识分享。
秦始皇陵墓的风水问题

秦始皇陵墓的风水问题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秦王朝存在了短短的十四年,秦始皇陵的风水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呢?1、中国传统峦头派风水学讲究背山面水,而秦始皇陵的南面是骊山,北面是渭水,这是属于大凶的风水格局,因为它违背了阴阳之理。
正南属于乾卦,属于老阳;正北属于坤卦,属于老阴,在风水中,山属阳,水属阴。
也就是说正南方(老阳)需要配有水(阴),正北方(老阴)需要配有山,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而秦始皇陵的选址背离了这个最基本的自然之理。
2、背后的山(龙)脉没有护卫。
中国阴宅风水学中非常重视山(龙)脉的真假,而秦始皇陵的骊山是不是一条真龙脉呢,答案是否定的。
明朝国师刘伯温云:“融结真兮将坐营,前后左右拥千兵,一呼百诺真堪爱,此结方知是大成”。
很明显,秦始皇陵的龙脉缺少了缠送护托,或者说少了左膀右臂,乃假龙脉也。
这样的风水怎能得到国家大臣们的拥护与忠诚呢!3、犯白虎煞。
秦始皇陵坐西向东,左边青龙是渭水,右边白虎是骊山。
风水诀云:“宁可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一头。
”而这样的布局,恰恰犯了白虎煞。
白虎高又高,祸端多又多。
秦始皇陵的正南方受到了骊山的阻碍,正南方先天八卦为乾卦,主大脑和领导能力,后天八卦为离卦,主光明和前景,此方被放了一座大山,也就是说这个大脑和领导才华受压制了,所以国运缺失。
4、秦始皇陵的东方是池水,风水诀曰:“东方沟塘破,定主其家破”。
东方主富贵与权力,主振动与快速,主国家大臣。
此方不宜有水,贵气入水,皇帝自然没有大臣的帮助与辅佐,使其陷入困难与绝境之中。
兵马俑坐西向东,手里拿着兵器,杀气重重,兵器主金,而东方属木,这样就形成了金木交战,木气受损,金主义,木主仁,自然也会出现不仁不义之人。
5、犯反弓水。
秦始皇陵北方的渭河在风水水形上来讲是一个大的反弓水,好比一把大大的弓箭射向了秦始皇陵,这也犯了风水学的大忌。
风水诀云:“北方是汪洋,绝世长二房,形如七哑叉,财产不绵长”。
明十三陵选址之谜,你知道吗?

明十三陵选址之谜,你知道吗?在中国古代,人们都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的阴间生活和阳间生活一样。
所以,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所以在选择坟墓时,都非常讲究风水理论,力求选择那些风水好的地方作为墓地。
在这一点上,贵为皇帝也不例外。
在这些皇帝的心中,即使皇帝死了,也是去阴间做帝王去了,所以阴宅和阳宅一样,都要有好的风水、好的设计,因为它们关系到王朝的兴亡。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长陵先看看明十三陵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对此,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专门写诗来描述这里的地理优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于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的屏障,还是整个京都的北屏。
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无疑是一片宝贵的风水宝地。
除了地理位置的选择外,明十三陵墓群的基本格局也体现了对风水理论的重视。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整体,各陵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
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
陵与陵之间距离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
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
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在选址以及规划设计陵墓群格局时,深受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影响,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关于明成祖朱棣选陵墓地址的过程,史料有详细的记载,如《明史.礼十四.凶礼》、《明会要》、《大明会典》等都有记载,但都不如孙承泽所著的《春明梦余录》中描述得详细、透彻,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卷七十写道:“明太宗(即明成祖)永乐七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遂封其山为天寿山。
我国古代选择京都、王城、陵墓时的风水考量

我国古代选择京都、王城、陵墓时的风水考量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时,风水是躲不开的内容。
古代王朝建都、安宅、修坟、筑路甚至出征、打仗等等诸多事项都会将风水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那么在风水术中,到底什么样的场地才算吉地呢?今天我们就简单浅述一番。
古代选择吉祥之地,会注意六项内容:一看水口,二看野势,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体查看地理的时候,关注五点,这就是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
所谓五决就是五种方法,内容不同,方法各异,因而称谓各不相同,五诀分别称为龙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因其重点各异,所以又可分别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道家研究风水,曾提出了玄空造化场的思想,将山、光、水、气、方位、气流等等融为一体。
山环水抱必有气,气遇风则散,风是送气之媒。
选择京师风水吉地,重点之处是要考察其山势和风水之势,详看其祖山、主山、龙脉、龙穴、风水穴等。
祖山:主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
少祖山:祖山前面的小山,相当于祖山的影壁。
主山:主址后、祖山前的主峰,气势磅礴,因此称为来龙山。
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主山脉络的山脉。
龙穴:主址的最佳地点称之为龙穴。
通常是在主山之前,位于藏风蓄水的风水怀抱之中央,是世间吉祥紫气的最佳凝结点,也是最适宜于居住的风水吉地和停放祖先棺木的福地。
青龙:主址左侧的次峰,又称左辅。
白虎:主址右侧的次峰,又称右弼。
护山:青龙、白虎山之外侧的山峰。
案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的近山。
朝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隔着案山的远山,山势左右环保,内聚佳气,稳重安全。
水口山:主址前河水流出之地的左右两山,山峰隔水对峙,通常是繁华市镇的入口,人称龟山、象山、蛇山、狮山。
水主财,这里是河水的汇合处,也就是汇水聚气之地,自然是适合于人居住的佳地。
中国道家的风水之说,讲究都城的布局和居住空间的多重封闭和整体闭合。
主址的后方,以主山为屏障,山水相连,重重叠叠,山势左右延伸,呈环保合围之势。
中国帝王陵墓选址的玄机

中国帝王陵墓选址的玄机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5期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一个万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延续。
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
秦始皇陵为何朝向东面?按照中国古老习俗,凡修庙、造坟、建房,通常要坐北朝南。
中国历代帝王之陵,绝大部分也是坐北朝南的。
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的坟墓,却很奇怪的是坐西朝东的。
过去一直以为秦始皇的墓是朝北的,因为根据一些军事、政治理论认为,他修筑长城,是防患匈奴。
但匈奴直到秦始皇死了仍没有消灭,他死不瞑目,所以他的坟墓是面朝北面的渭河,表示时刻注视敌人,戒备不懈。
但是,作为秦始皇陵园组成部分之一的秦兵马俑出土后,人们发现,这几千个兵马俑都一齐面向东方。
考古学家和史学家便认为,秦始皇墓葬本身并不是坐南朝北,而是坐西向东的。
那么,它为什么要坐西向东呢?一种看法认为,秦始皇“灭六国,定一统”是成功了,但统治并不十分巩固。
秦始皇常说“东方有天子气”,一直放心不下。
因此,他命人修驰道,先后四次东巡(仅作过一次北上),绝不会是单纯的寻欢作乐,游山玩水,而是出于“安内攘外”的考虑。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东,除了显示自己雄踞西北,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威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前无法觅到不死之药,死后也要闭着双目瞻望东方,以求神仙引渡到天国。
纵观秦始皇一生,他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州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留连忘归,由此可见,他对东海仙境是何等地向往。
此外,人们发现骊山的西边,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秦孝文王(秦始皇的爷爷)、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爷)、宣太后(昭襄王之母)、悼太子(昭襄王之弟)的四个陵(其中孝文王和昭襄王合一陵园)与骊山东边的秦始皇陵,都是秦东陵,同属秦代的正阳县,这些陵墓都坐西朝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帝王陵墓选址的玄机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一个万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延续。
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
秦始皇陵为何朝向东面?
按照中国古老习俗,凡修庙、造坟、建房,通常要坐北朝南。
中国历代帝王之陵,绝大部分也是坐北朝南的。
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的坟墓,却很奇怪的是坐西朝东的。
过去一直以为秦始皇的墓是朝北的,因为根据一些军事、政治理论认为,他修筑长城,是防患匈奴。
但匈奴直到秦始皇死了仍没有消灭,他死不瞑目,所以他的坟墓是面朝北面的渭河,表示时刻注视敌人,戒备不懈。
但是,作为秦始皇陵园组成部分之一的秦兵马俑出土后,人们发现,这几千个兵马俑都一齐面向东方。
考古学家和史学家便认为,秦始皇墓葬本身并不是坐南朝北,而是坐西向东的。
那么,它为什么要坐西向东呢?
一种看法认为,秦始皇“灭六国,定一统”是成功了,但统治并不十分巩固。
秦始皇常说“东方有天子气”,一直
放心不下。
因此,他命人修驰道,先后四次东巡(仅作过一次北上),绝不会是单纯的寻欢作乐,游山玩水,而是出于“安内攘外”的考虑。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东,除了显示自己雄踞西北,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威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前无法觅到不死之药,死后也要闭着双目瞻望东方,以求神仙引渡到天国。
纵观秦始皇一生,他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州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留连忘归,由此可见,他对东海仙境是何等地向往。
此外,人们发现骊山的西边,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秦孝文王(秦始皇的爷爷)、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爷)、宣太后(昭襄王之母)、悼太子(昭襄王之弟)的四个陵(其中孝文王和昭襄王合一陵园)与骊山东边的秦始皇陵,都是秦东陵,同属秦代的正阳县,这些陵墓都坐西朝东。
再向上溯源,凤翔的秦陵(春秋时代秦国诸侯多葬于此)也都坐西向东,这表明了秦人,由西向东进入中原政治舞台的轨迹。
宋陵为何远离开封城?
宋代帝王为了稳坐江山,也十分迷信风水。
宋陵在河南巩县南部,到过此地的人,总不免要问:为什么北宋的七个皇帝都要把陵墓修在远离开封二百公里之处?为什么宋陵的南面入口处高于北面的地形?按传统的
丧葬习俗,进入南边的陵区后,往北的建筑群落应当越走越高,而宋陵怎么背道而驰?
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从风水角度加以解释。
宋代的风水先生把老百姓的姓氏统统按照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排列,这叫“五音姓利”。
选择地势,要根据姓氏的音属。
宋代皇帝赵姓属角音。
角音的人死了应当选择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势。
在开封附近没有适合角音的地势,只好在河南巩县安寝了。
这里方圆数十里地势平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符合风水先生的要求。
宋陵还实际“昭穆之法”,南为前,北为后,东为昭,西为穆。
等级高的陪葬人员置于昭,等级低的陪葬人员置于穆。
宋代的皇后不能与皇帝同穴,男尊女卑,她们埋在西北角。
在这块风水宝地,除了七座皇帝陵外,还有三百多座皇族及功臣的坟墓,组成了一个大的陵区。
宋朝皇帝如此讲究风水,但仍然不能免除厄运,金人入侵中原,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身葬异乡,南宋皇帝的尸骨不得不远离祖宗,埋在江南。
看来,风水还是没有保佑北宋赵氏皇族。
明太祖父母棺材半路掩埋
安徽凤阳城西南十公里,有一座明代皇陵,陵墓里埋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是明代最早建筑的一座皇陵。
有则传说,当年朱元璋和他的一个哥哥,抬着父亲的棺材去掩埋时,半路遇上大雨,只好把棺材暂时放在一个土坡上,兄弟俩找了个地方避雨。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睛,再去抬棺材时,棺材已被沙土掩埋起来,因此,人们都说这是“天葬”。
传说归传说,即使棺材被掩埋起来,也是土坡崩塌而下的偶然巧合,不值得大惊小怪。
当时穷人的埋葬,的确是非常简单不过的。
朱元璋称帝后,曾多次考虑改葬,有人奏谏,说那坟地“风水好”,皇业刚定,如若改葬,破了“兴龙宝地”,就会对大明江山不利。
于是,他便决定厚葬,就地建造陵墓。
于是在原地的土堆加高培厚,并根据当地所处的自然地势做了一番修饰。
这位明朝开国皇帝,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在南京营建自己的墓地――明孝陵。
当初,朱元璋为了寻觅葬身之地,叫风水先生跑遍了整个紫金山头。
最后,风水先生在梁朝蒋山寺宝公塔前停了下来,说:“只有这个地方紫气蒸腾,是藏龙胜地,风水最好。
”于是朱元璋就让蒋山寺和尚东迁2.5公里,另建寺院给他们,即现在的灵谷寺。
朱元璋死后,葬入明孝陵,设立孝陵卫,护陵官民达五六千人。
为防止“凿伤龙脉”,妨碍“风水”,朱元璋生前就立了陵寝例。
据《明会典》记载:“车马过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
”过去,有的砍柴
人误入山中,即被就地“正法”,可是,大明天下也持续不到300年。
顺治帝狩猎定出东陵位置
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昌瑞山下,据说有一块“风水宝地”。
这块“风水宝地”一直沉睡了数千年,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天,一队前呼后拥的狩猎队伍追赶猎物,偶至此处,为首一人突然停辔四顾,赞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他取下射御钩弘用的扳指,向空中一抛,谕示待臣说:“扳指落处,必是佳穴,可以作为朕的寿宫。
”
这人,就是顺治皇帝。
这地,就是清代的孝陵,后来扩充为清东陵。
当时的风水先生称此地是“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即使让我们踏遍全国,也难得寻到这块万年吉地。
”
清东陵建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还建有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后陵。
另有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五座妃园寝,一座公主陵。
清东陵是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开始营建的。
陵区距北京125公里。
陵区东西宽26公里,南北长125公里,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跨遵化、蓟县、密云等县。
清东陵是一座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帝王陵园。
它可分为两部分,以昌瑞山顶的明长城遗址为界限,在长城以南修
砌了近40公里的风水墙,墙内是陵寝,称为“前圈”,长城以北是所谓的“后龙”风水禁地。
为了保持风水,清政府强令拆除了明长城,将周围的居民全部赶出。
风水墙外建有红桩灭道,防止百姓进入。
乾隆三十五年又设立新桩,每根桩上写道:“后龙风水重地,凡木桩以内,军民人等不准越入设窑烧炭,各宜禀遵,如敢故违,严拿以重治罪。
”
清东陵的主体建筑是孝陵。
孝陵坐落在昌瑞山主峰南麓,三面环山,陵前是开阔的平原。
为防止汛期山洪,修建了纵横的水沟,利用地势倾斜排水。
这样,北可避风,南可避水,使陵园得到有效的保护。
乾隆皇帝在选择陵地时,颇有踌躇。
当时已有了东陵和西陵,他本想子随父葬,在西陵选地,又担心冷落东陵,最后决定让雍正一个人睡在西陵,自己与祖宗去做伴,就在东陵的胜水峪选择了万年吉地。
钦天监认为胜水峪龙盘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于是就在胜水峪兴修裕陵。
从此以后,清代皇帝选择陵区,大抵是父在东陵、子在西陵,史称“兆葬之制”。
裕陵以西是咸丰皇帝的定陵。
定陵滨临西大河,河对岸是高耸的黄花山。
定陵是“捡破烂”修建起来的。
据说,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本打算在东陵绕斗峪修陵,后来发现地宫渗水,不能避水避风,气得大发雷霆,决定到西陵去重建,于是在东陵丢下了残砖剩瓦。
咸丰皇帝在位时,国力不支,
只好用东陵的这些旧料修定陵。
慈禧太后很相信风水,她曾数次去看葬地,把手腕上的稀世珍宝18颗珍珠手串丢入穴中,作为镇地之宝。
尽管慈禧在风水上费尽了心机,但也没能阻止大清的灭亡。
由于墓中装满了诱人的宝物而导致军阀孙殿英的盗墓,这是对慈禧相信风水的最好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