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器伤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一、目的减少避免职业暴露,保护医务人员自身安全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全院临床科室三、内容医务人员常发生的意外损伤是锐器伤,尤其是针刺损伤(一)常见原因操作不得法;缺乏职业经验;心理压力过重等。

(二)预防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坚持标准预防原则。

(三)标准预防核心内容1.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和接触隔离等。

(四)标准预防具体措施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需戴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五)发生意外损伤后处理程序1.保持镇静。

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处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或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

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

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1)目的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2)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作人员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

(3)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①锐器伤的预防1)小心处理锐器,避免损伤。

2)规范损伤行为,禁止易引起锐器伤的高危动作:禁止将利器端直接传递给他人;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3)进行操作时,一定要保证光线充足。

4)注射胰岛素后,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②锐器伤的应急处理1)操作时不慎被长者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应立即作应急处理。

2)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3)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

4)伤口冲洗后,使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5)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污染物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6)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与属地疾控部门联系,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7)依据疾控部门对职业暴露当事人的评估和相关治疗作随访跟进,协助完成半年内追踪观察。

③上报流程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在30分钟内向本科室主管报告,科室主管在2小时内上报管理委员会主管部门,暴露源确诊为如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经血液传播疾病或疑似长者,就当在发生1小时内上报。

2)上报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暴露源情况、现场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等。

3)进行职业暴露登记,由科室主管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科室、管理委员会、上级主管部门各一份。

④保密原则机构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4)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及应急处理①防护1)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

2)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必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

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如下:1. 局部处理措施:锐器伤: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粘膜暴露: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2. 报告: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院感科。

3. 评估与预防: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验单。

若患者HbsAg、抗—HCV、抗—HIV、TPHA检测结果未知,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验单。

患者HbsAg(+):1. 医务人员抗—HBs<10m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20ug)。

2. 医务人员抗—HBs》10m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3. 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ALT。

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患者抗—HIV(+):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防护指导,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IV。

患者TPHA(+):推荐方案为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注。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用4天;或四环素500mg,4次/d,口服,连用14天;头孢曲松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推荐1g/d,肌注,连用8~10天;或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但已有耐药报道。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一、前言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锐器,如手术刀、注射器等。

这些锐器一旦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医务人员自身的创伤,且存在传染病交叉感染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制定本标准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中的各级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技师等。

三、操作规程1. 佩戴防护手套- 在进行任何锐器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须佩戴无菌防护手套,确保手部的保护。

- 手套应选用合适规格,并注意手套外表面不与其他物品接触,防止受到污染。

2. 锐器消毒处理- 任何锐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

- 消毒处理应按照医疗机构制定的消毒程序进行,严格遵循规定的时间与浓度。

3. 妥善处理使用完的锐器- 使用完毕后的锐器应立即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

- 针头应放入专用的安全容器中,确保不会刺伤他人,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4. 预防措施- 在医疗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手部受锐器直接刺伤。

对于需要手部操作的操作,要格外小心,确保自身安全。

5. 事故处理- 若发生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事故,要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首先,用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做好相应记录,以备日后处理与追踪。

6. 监督与培训- 医疗机构应建立锐器伤防护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

-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防护操作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

四、总结通过本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执行,可以规范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锐器的行为,降低发生锐器伤害的风险。

医疗机构应将此规程纳入日常管理,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对于发生锐器伤害的事故要及时处理与记录,以便后续处理与追踪。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监督,提高其对锐器伤防护的认知与操作技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附-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附-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锐器伤是由锐器如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根据2004年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004年《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WHO第三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特制定本规定。

一、基本预防控制措施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一)标准预防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安全操作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须戴手套,有可能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2.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3.科室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折毁锐利器具、禁止使用过的头皮针插入瓶盖等。

4.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

(三)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健康体检时应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如乙肝、丙肝、梅毒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同时重视自身的预防接种。

(四)重视对高危险人群的传染病筛查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需经过初筛、确证等检验程序,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在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应对以下高危人群尽早进行艾滋病项目检查:1.静脉毒瘾者;2.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性乱者;3.性病患者。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标准操作规程一、局部处理(一)锐器伤处理流程1.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并用流动水进行冲洗,边洗边冲;不需要在伤口的局部用力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0.5%碘伏或75%乙醇等消毒液对伤口进行消毒。

3.必要时对伤口进行包扎。

(二)粘膜暴露处理流程用流动水、无菌水(蒸流水)或者生理盐水冲洗。

二、上报主管部门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者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填写《经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在医院OA网下载)后尽快上报医务部预防保健科。

节、假日期间则报告行政总值班(66666)协调处理。

三、评估与预防预防保健科医生及相关副主任以上专家根据暴露源和暴露者的具体情况尽快对暴露者进行评估,并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对暴露者预防用药及具体用药方案。

如遇特殊情况,由预防保健科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共同对暴露者进行评估,决定最终处理方案。

对需要化验者,应立即为暴露者开具相应化验单及预防用药。

(一)患者HBsAg(+)1.医务人员抗-HBs<10IU/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在24小时内注射HBIG200IU,并建议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医务人员抗-HBs≥10IU/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3.暴露后4周、12周、6个月内应检查乙肝两对半、肝功能。

(二)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则应于暴露后即刻、8周、12周、6个月检查抗-HCV,并根据抗-HCV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HCVRNA、肝功能和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三)患者抗-HIV(+)由预防保健科联系我院指定专家或立即到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就诊,经评估后决定是否对暴露者实施预防性用药及用药方案。

暴露者应于暴露后即刻、8周、12周、6个月分别检查抗-HIV。

(四)患者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还应继续对患者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检测,如二者均为(+),患者可诊断为梅毒现行感染。

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

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

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
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染的感染原, 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 3目的是预防感染原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职业暴露预防及处 理上报流程
手术室 高黎明
一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上的主要原因


1传递时扎伤
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 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 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
4、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对暴露级别和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1个月、2个 月、3个月、6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 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 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时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 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 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 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
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 及骨凿等锐器放在无菌 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 士拖住弯盘,尖端朝向 自己,柄端递于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 碗盘中,托住弯盘,尖 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于 护士。


(二)较大锐器的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 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于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于护士。
(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子夹起组
织,不应徒手操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流程咱医务人员啊,每天都在和各种疾病打交道,就好像是在战场上打仗一样。

那在这过程中,职业暴露可就是个大麻烦啦!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被不知道从哪飞来的石头砸了一下,得赶紧处理呀!先说说锐器伤吧,这就像是被小怪兽咬了一口。

要是不小心被针扎了,或者被手术刀划了,那可不能马虎。

得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把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就像挤牙膏一样,把血挤出来一些,可别使劲挤啊,把伤口挤坏了可不行。

然后用肥皂水或者流动水冲洗,边冲边想:我可不能让这小怪兽在我身上留下痕迹。

冲洗完了,再用碘伏或者酒精消毒,这就像是给伤口穿上一层保护衣。

再说说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体液啥的。

哎呀呀,这就好像是不小心掉进了泥潭。

要是不小心接触到了,那得赶紧把污染的衣服啥的脱掉,动作要快,就像脱衣服比赛一样。

然后去冲洗身体,把那些脏东西都冲掉,感觉就像是给自己洗了个大澡。

接着还得报告上级,让大家都知道发生了啥事儿,一起想办法解决。

还有啊,要是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喷到眼睛或者嘴里了,那可真是糟糕透了。

这时候可不能慌,就像遇到了暴风雨也要镇定一样。

赶紧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眼睛或者口腔,冲的时候心里就想着:我要把这些坏东西都冲跑。

咱医务人员可不能怕这些职业暴露,就像战士不能怕敌人一样。

我们要做好防护,就像给自己穿上厚厚的铠甲。

平时操作的时候要小心再小心,不能马虎大意,这就像是走钢丝,得稳稳当当的。

每次处理完职业暴露,都感觉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

虽然过程有点麻烦,有点让人担心,但我们知道这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患者。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要是不小心感染了啥病,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啊,大家都要记住这些处置标准操作流程,就像记住自己的名字一样。

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我们的职业负责。

咱可不能让这些小怪兽把我们打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笑着战胜它们!这就是咱医务人员该有的态度和勇气!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一、概念1、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

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线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2、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优先等级原则锐器伤防护应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㈠消除风险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㈡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上海装置的锐器)。

㈢管理措施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果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件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㈣行为控制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和处置锐器的设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 形针具等。

以避免装卸刀片时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被手术刀伤害。

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1、传递锐器时扎伤。

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

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

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㈠较小锐器的传递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㈡较大锐器的传递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㈢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合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视野。

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㈣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㈤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㈥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㈦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最有效的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⑴ 改善人机功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⑵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⑶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⑷ 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⑸ 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⑹ 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⑺ 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消毒。

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⑻ 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砖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个人防护装备(PPE )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一、PPE穿着顺序1、穿着由普通隔离衣的PPE 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⑴ 手部卫生(此人员可穿着白大褂);⑵ 戴口罩;⑶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⑷ 穿普通隔离衣(后开口隔离衣);⑸ 穿鞋套(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⑹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⑺ 戴手套(压住袖口)。

2、穿着有防护服(连体衣)的PPE 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⑴ 手部卫生(此人员可穿着白大褂);⑵ 戴口罩;⑶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⑷ 穿防护服:脱卸自己的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裤子,穿着长筒套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袖子,戴上连体防护帽子,拉上拉链;;⑸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⑹ 戴手套(压住袖口)。

二、PPE脱卸顺序1、脱卸有普通隔离衣的PPE 顺序;⑴ 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脱卸手套;手部卫生(洗手为主);脱卸隔离衣(解开背带。

双手胸前交叉反脱隔离衣,将外层包裹在内);脱卸帽子(一示指伸入帽子内,摘除帽子);脱卸鞋套;⑺ 手部卫生(洗手为主);⑻ 脱卸口罩(此步骤在病房或缓冲间外完成);⑼ 手部卫生(可先洗手,再含醇手消毒剂擦手);三、注意事项1、口罩是医务人员预防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疾病中最重要的PPE,应切记口罩始终是第一个穿戴,最后一个脱卸的PPE。

口罩应在认为自己已处于安全的地方脱卸。

2、PPE 脱卸应切记动作轻柔、熟练;防止污染自身与环境物体表面;严禁无个人防护的人员在场。

3、脱卸的PPE,应根据是否回收复用,分类分容器(污染袋)收集。

4、相关人员应进行PPE 正确选用与穿脱顺序的岗前培训。

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一、安全原则1、应评估、避免不必要的锐器操作。

2、应通过选用无针输液系统,如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无针螺口输液器、无针螺口注射器等,尽可能减少锐器的使用。

3、应通过选用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如自毁式注射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尽可能隔绝医务人员与锐器的接触。

4、选择安全器械的同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器械的使用培训。

5、医院应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记录由锐器所导致的医务人员伤害。

记录应保护受伤医务人员的隐私权。

记录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几种。

⑴ 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及品牌;⑵ 锐器伤发生的部门或场所;⑶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分析;6、每年应对使用的安全器械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如下几种。

⑴ 是否有效杜绝或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⑵ 年度安全器械的支出及效益分析,更有效、更经济地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安全注射含义:指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实现安全注射的措施1、改善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行为,降低过度注射,保障注射安全。

国家制定改善注射行为的战略目标、安全操作规程和最低卫生服务标准,促进安全技术和合理注射的应用(建议制定口服药导则),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如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者,应鼓励其使用口服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充分消毒的设备进行注射,对所有的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注射培训,并建立监督机制。

2、提供安全注射装置和容器用人单位禁止未经充分消毒灭菌的注射器与针具的重复使用,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场所持续、充分地提供注射设备和传染控制装置,包括安全盒。

免疫注射时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具。

3、损伤性废物管理用人单位开展有效、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损伤性废物管理,减少因针刺造成的伤害,包括制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针,评估废物管理体系,选择并实施适宜的废物处理系统,制定废物管理制度,对废物处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废物处理监督制度。

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重复使用,使用防穿刺和防液体渗漏容器,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关闭、密封和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一、局部处理措施(一)锐器伤1、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二)黏膜暴露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

二、报告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职业暴露个人案登记表” ,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主管部门。

三、评估与预防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h 内采取预防措施。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 、抗—HBs、ALT 、抗—HCV 、抗—HIV 、TPHA 检查单。

2、若患者HBsAg 、抗—HBs、ALT 、抗—HCV 、抗—HIV 、TPHA 检测结果未知,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查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