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君主立宪制之评价

合集下载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立宪制简介君主立宪制(英语: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启了先例。

一般君主是终身制的,君主的地位从定义上就已经高于国家的其他公民,往往君主属于一个特别的阶层(贵族),此外世袭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个特点。

君主虽然是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但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会依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同;纵使是同一个国家,往往在不同时期,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也各不相同。

君主立宪制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妥协性,局限性。

英国在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首先确定。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只想有礼仪性的职责,拥有磋商权、鼓励权、警告权。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最高行政权力的来源。

它拥有最高立法权,分为上下两院。

上院由贵族组成,只起辅助作用。

下院被称为最高议会,掌握实权。

3、内阁相当于政府,拥有最高行政权。

内阁首脑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是三军总司令,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国家领导人和决策者。

君主立宪制的分类一、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又称二元君主立宪制,是指在君主立宪制的前提下,君主的权力大于议会,各种重大法令都要由其签署,首相和上议院议员往往有权任命。

有些国家仍然拥有君权神授,而不是政教分离。

二元君主政体起源于近代欧洲的现代化。

从政府的角度看,同时存在着两个相互矛盾的方向,即建立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和确认相对自由民主的私有财产。

后世的理解是,它是市民社会和理性主义发展的结果,所以政府可以脱离营利原则独立运作,专心于国防和外交。

但在较后才开始现代化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张政府权力又为了吸纳社会上不同的思想的人士,为了晋身政府层面加强其运作,于是一部分君主制国家在统一和独立的同时,编成了宪法成立议会,但和“虚君共和”相反是“虚位议会”制度。

【同步素材】中国近代的现代的政治政体

【同步素材】中国近代的现代的政治政体

【同步素材】中国近代的现代的政治政体一⑴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⑵民主共和制: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二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⑴“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⑵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⑶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⑷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⑸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三、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⑴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⑵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⑶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一.清末新政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2.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3.《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2.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清末新政认识:(不利)1.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2.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3.清政府设立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危亡,结果却加速了其灭亡。

4.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失败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落后。

(有利)1.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2.这是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应急措施,具有进步的意义。

3.新的军队建设、新的兵种的产生和新的军人水平提高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4.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评价:进步性:是对千年祖制的调整。

局限性: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原因:1.立宪派认为立宪是挽救清王朝的良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法宝。

2.立宪比专制好,这是日俄战争后国人的共识,这是时代的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可以抵制革命,维护自身利益—参政,保卫自己的财产。

4...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关系特点:1 .在内阁制政体下,议会不仅是国家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国家权力中心。

2 .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内阁由占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多数党领袖任内阁首相,有最高行政权,首相提名内阁成员,与之共进退。

3 .国家元首是世袭并终身任职,只是最高权力象征,“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1 .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2 .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 . 1832 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人议会。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 .政党制度的形成。

作用及影响1 .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 .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各派可通过议会竞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3 .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4 .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政体模式。

(六)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女1 .连续性。

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无一不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王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

渐进性。

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徐缓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 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 .创新性。

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横向拓展:理解18 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的区别。

〔l )性质不同:明朝是封建王朝,其“内阁”是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是封建性的;而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讲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讲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2讲辛亥革命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本讲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考纲要求辛亥革命主干梳理·理思路基础排查理一理一、背景1.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迅速壮大。

3.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1)1894年,孙某某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某某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2)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5.军事: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二、爆发——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某某保路运动。

2.革命主力:某某新军。

3.时间:1911年10月10日。

4.结果:占领某某三镇,建立某某军政府。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危机。

三、高潮1.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某某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维护某某政体,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某某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某某化的里程碑。

四、结局1.1912年2月,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五、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某某革命。

2.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某某国。

中国为什么没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中国为什么没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中国为什么没能实⾏君主⽴宪制?晚清末造,⾰命党⼈风起云涌。

那时,中国正⾛在历史发展的⼗字路⼝,何去何从,耐⼈寻味。

有志之⼠,更是纷纷⾏动起来,⼋仙过海,各显其能。

中国往何处去?这是当时⼀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答案五花⼋门,主流就是⾰命与保皇的两条⼤路。

⾰命,⾃不待⾔,要彻底⾰除中国两千年的专制帝制,从根本上变⾰中国的社会制度。

但即使是站在对⽴⾯的保皇⼀派,也并不是要继续维持旧有的制度完全不变,他们也主张改⾰,只是⼀切改⾰的前提,是仍然要保留皇帝。

参与“百⽇维新”的康、梁之辈⾃不待⾔,即便是清廷⾃⼰,为了保住江⼭,即使是做做样⼦,也是必须要有所变⾰的了。

继续专制是不可能了,要想保留皇帝,对皇族来说最好的⽅案,⾃然是“君主⽴宪”。

君主远离政治,内阁民选民治,听上去不只对皇帝合适,对民众也合适啊,还省去了社会对⽴、撕裂所要付出的流⾎代价。

况且,在那个时候,西⽅列强中最强的国家英国,不就是实⾏的君主⽴宪制吗?说明这制度没⽑病啊。

再者,隔壁邻居⽇本,“明治维新”不也保留了天皇?不也⾛上了强国之路?听上去何其美妙!可为什么最后没能实⾏呢?先不说制度的问题,先说说皇室本⾝的问题吧。

清朝皇室本来就是以异族⾝份⼊主中原,他们要是不实际掌权了,民众为什么要继续尊重他们的权威,继续优养他们呢?这被很多保皇派或者社会学者扼腕叹息:当中国⾯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候,偏偏在皇位上坐着的,是个满⼈皇帝,从⽽失去了实⾏君主⽴宪这种相对温和的社会变⾰⽅式的可能。

那么,是不是如果皇室是汉⼈,君主⽴宪就能够实⾏了呢?历史不容假设,但是还是可以做⼀番推测。

事实上,中国的王朝历史,与英国、⽇本,或者欧洲那些⼩君主国的情形⾮常不同。

即使近代变局中,皇位上端坐的,是⼀个汉⼈皇帝,⽐如就是朱家皇帝,⼀旦皇帝不掌握实权,民众也未必肯再奉他当皇帝。

凭什么呀?连孙悟空都知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实权的皇帝尚且如此,何况不掌权的皇帝,那还不就是没⽛的⽼虎,怕他做甚?还留着他做甚?中国这两千年的专制皇朝,改朝换代的时候太多了,⽽且多数都是彻底的改朝换代,从⼀个家族到另外⼀个家族。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百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主发展史。

陈独秀曾指出:“民主主义是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致于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

”事实求是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承认,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在百年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中国人付出了巨大艰辛,留下了鲜明足迹。

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

一.关于民主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

1.19世纪40到60年代,鸦片战争后,国门渐开,中国人对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英国的议会。

书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衙门公议乃行。

”魏源是中国称赞民主制度的第一人。

他指出,美国“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

2.19世纪70——80年代,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有识之士对民主的认识越发深入。

第一,明确民主是立国的根本。

郭嵩焘最先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1875年清廷关于海防的讨论中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他在出使英国后进一步认识到民主的决定性,他在1877年12月22日写道:“计英国之强……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此其立国之本也……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

”第二,倡导“君民共主”。

用君主立宪制取代中国专制制度,是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主流。

郑观应在成书于1875年的《易言》中介绍了泰西列国的两院制,建议朝廷“仿泰西之良法”,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主张“开设议院”。

1883年,翰林院编修崔国因在《奏为国体不定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中,向清廷强调“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

他主张由王公大臣组成上议院,由“各省民间公举之人士”组成下议院。

君主立宪制思想

君主立宪制思想

君主立宪制思想从立宪团体之成立到国会请愿热潮二十世纪初,中国民间各类立宪团体的成立一般认为是建立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新旧知识分子的壮大这两个基础上的。

1905年至190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个高峰,他们的成长和觉醒为立宪派的壮大和立宪团体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

而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近代政治思想意识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则构成了立宪派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15]当时在上海、广州、日本东京等各地相继成立的上海宪政研究会、预备立宪公会、吉林自治会、宪政公会、帝国宪政会、政闻社等各类立宪团体,以促进立宪为目标,通过政治团体的形式来形成有价值的社会舆论,承担对国民进行宪政教育的责任,培养国民的参政能力,集合国民对立宪的态度,以国民的运动监督政府,召开国会,实行宪政,“自上而下”地推动立宪的实现。

例如以杨度为首的立宪派曾发表意见书,奋起要求召开国会,督促清王朝筹备立宪的进度,各地立宪团体纷纷以络绎不绝的上书进行请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清政府出台“钦定宪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其后各地展开选举,设立咨议局,立宪派人物纷纷投入到各省咨议局的选举中。

在各省咨议局的筹办下,城镇乡开始地方自治的改革。

[16]同时,以咨议局为中心,由立宪派领导,全国掀起了国会请愿的热潮,先后四次,长达一年之久,尽管其运动的方式在主观上留有对清王朝统治者的幻想,在客观上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但作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宪政思想,对为政者产生了压力,同时促进了各地方代表和立宪团体在政治上的成熟。

由此可见,在清王朝统治者派遣大臣海外考察、改革官制、颁布宪法性文件的同时,民间政治团体、地方代表展开各种立宪活动,自上而下地推动了清末立宪的进程,两者互相作用,共同汇成当时中国君主立宪主义运动的潮流。

梁启超的立宪主义理论在理论上,除了前述的“自上而下”立宪运动中的立宪理论上的准备之外,同时也出现了促进“自下而上的运动”的立宪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君主立宪制之评价
【摘要】君主立宪制是先进的中国人所寻找的救国救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之一,因其与中国千年的君主制、家天下、国民素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且注重循序渐进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而成为许多中国人的选择,但由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在的益处而失败。

【关键词】君主立宪;君主传统;虚君;国民素质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始终在探索救国救民、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借以实现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

君主立宪制就是其中选项之一。

鸦片战争后,就有人开始介绍君主立宪制的一些思想主张;到了19世纪60、70年代,早期维新派开始零散地介绍;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产生在中国实行的想法;日俄战争后,君主立宪的主张真正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到清朝预备立宪时,君主立宪由思潮发展为运动并达到高潮;辛亥革命后则到达顶点。

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君主立宪也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君主立宪制立足于中国千年的君主传统。

自夏朝以来,中国开始出现王,其后有了皇帝,帝王或者说君主,是中国最高的统治者。

其制度设计全部是围绕如何巩固帝王的权力。

由此形成中国人自觉的帝王情结。

想成为帝王的人羡慕帝王,反对帝王的人仅仅是反对别人为帝王,而是由自己做帝王;至于普罗大众,则认为理所当然应该由帝王领导。

帝王在百姓心目中是不可或缺的主心骨。

因为帝王的权力来自于神,帝王是天子,反对帝王是逆天行道,不得好死。

在权力来源理论尚未改变或已有改变但大多数人尚未接受的情况下,保留君主就意味着尊重传统,是历史的继承。

舍弃君主,就意味着割断历史。

保留或舍弃君主虽说都是一种选项,但相对来说,前者之路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稳健的选择,后者由于缺乏历史基础,必定充满坎坷,即使强行或幸运地实行,也会向历史上“君主”寻求帮助,只不过换个门面而骨子里仍旧是君主而已。

证诸历史,英德日等国,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均成功地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转变。

而众多国家抛弃君主,名义上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实际上实行的仍旧是军人强权政治。

中国也是如此。

清朝代表中国260多年。

直至光绪、慈禧驾崩,直接对清朝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不过是想取而代之的旧明势力、洪秀全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其他几乎没有。

而孙中山所依靠的力量起初为绿林、会党势力,其后加上新军,广大民众对于何为民主共和几乎一无所知。

民国以降,共和建立,支撑君主制的现实基础和历史积淀并没有因为革命派的宣传和革命的短暂成功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倒是君主的替身却不时出现。

袁世凯由临时大总统到正式大总统,再到终身大总统,直至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逐渐向历史回归。

其后的蒋介石南京政府实行的也是类似于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只不过形式上有所变化而已。

国内外的历史证明,在中国保留君主借以实现现代化,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稳妥路线。

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是“虚君”,已经不再享有实权,而仅仅是不可替代的最高荣誉。

名义上,国家的所有权仍旧是君主家族的,但其占有权和使用权已经转归民众选举的代表来行使。

这样安排,具有相当的好处。

中国千年的“家天下”
观念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去除的。

实行君主立宪制,既和宗法制下的中国历史相吻合,也暗合民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现状,还可以减少皇族及其旧体制下受益者成为中国现代化阻力的可能性。

保留君主世代相传,既可以阻断其他人的觊觎之路,减少争夺的纷扰,还可以稳定社会;同时,君主作为国家的象征,也有资格代表国家。

保留虚君,实际上就是维系国家的统一。

虚君是通过立宪的方式进行的,而立宪则是通过人民选出代表,组建国会,制定宪法,约束君主权力,建立责任内阁制而实现的。

国民素质是立宪的前提条件。

只有国民具备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宪政。

但是,中国千年专制制度的教化,已经使国民成为专制权力下的顺民,形成了国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在其职不谋其事、国家大事肉食者谋之的思维惯性。

做顺民惯了,也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应有权力。

这既是君主专制强大专政机器的功劳,也是国民一般情况下自动放弃反抗、默认现状的结果。

国民的责任是难以推脱的。

在国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争取权力也就无从谈起。

有鉴于此,立宪派主张,在先知先觉的带领下,通过宣传引导,启迪人民的思想觉悟,唤醒人民的权力意识,培养人民的自治能力。

只要假以时日,人民的自治意识就会增强,自治能力就会提高,君主立宪也就可以实现。

这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阶段。

专制君主放弃权力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必要条件。

虽然任何专制君主都不会自愿放弃权力,但在相当的压力下,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清末,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局势,清政府始终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国际上,列强趁中国国势衰落之际,不断蚕食中国的权益。

在国内,革命派接连发动武装暴动,要置清政府于死地,没有商量的余地;立宪派则借助日俄战争中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大造舆论和声势,掀起了立宪运动。

立宪派不仅自己宣传、介绍立宪知识,反对君主专制,而且影响、争取到当朝权贵、地方督抚、驻外人员的支持。

在强大的立宪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宣布仿行预备立宪。

在出国考察大臣汇报立宪可确保皇位永固、外患可弭、内患可除的保证后,又开始预备立宪,并制定出详细的时间表。

为了培养新式人才,科举制被废除,新式学堂逐渐建立;为了开展选举,户口调查逐步展开;为了养成民众的自治能力,自治会、咨议局、资政院先后建立并开始工作。

虽然从清朝预备立宪的时间上来讲,预备期并不长;从方式上讲,逐步过渡也是应有之义;但在时不我待的特定背景下,清朝的作为仍旧给人以敷衍的感觉。

光绪、慈禧死后,宣统继位,载沣摄政,清政府内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新的领导集团无法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最有可能领导自上而下领导实施君主立宪的袁世凯又被开缺回家。

面对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载沣一再推脱,尤其是成立与君主立宪制相违背的皇族内阁,更是使立宪派愤恨不已。

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和借款修路,更是直接损害了立宪派的利益。

清朝的倒行逆施,将对清朝充满幻想、可能争取到的立宪派力量推到了革命阵营。

辛亥革命爆发后,幡然醒悟的清政府为了争取立宪派,虽然制定和通过了十九信条,开始真正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但为时晚矣。

清政府因为自己的错误失去了挽救自己的机会。

中国也失去了一个保留君主实现向现代化转型的机遇。

君主立宪制没有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民主共和制却以剥夺清朝国家统治权保留清朝小朝廷为代价而建立起来。

但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仍旧存在。

袁世凯在经历民初的民主共和后,断定其不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不适用于自己,尝试由自己建立君主
立宪制,借以巩固政权,维护国家民族利益。

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不会引起社会巨大震荡、社会成本较低的稳妥的实现现代化的选项,之所以没有实现,除了失去立宪派的支持外,最关键的是清政府没有得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支持。

作为预备立宪的前奏,清政府实行的新政,没有给民众带来任何益处。

废科举、兴学堂有益于城镇的士绅家庭,费用却由农民负担;编练新军用于抵御列强侵略、保卫国家人民,结果却是花钱不少,民族危机不见减少却日益增多,民众未受其益反受其害;奖励实业与农民更是没有多少关系;预备立宪时各种自治机构的建立,不仅没有增加农民的主人翁感觉,倒是使自己的实际生活日益拮据,难以为继。

失去人心决定了清朝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由此也决定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失败的结局。

[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